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与影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
从东汉末年至唐宋时期,中国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其他宗教相互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面貌。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
传说中的汉昭帝时期,有两位传教士将佛教带入中国。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徒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他们主要来自印度,带来了佛经和佛像等宗教文化。
佛教以其独特的信仰观念和精神内涵,受到当时社会上思想和宗教的融合,逐渐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发展与影响1. 佛教的融合和本土化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当地文化。
佛教在汉朝后期至三国时期逐渐本土化,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中国佛教特色。
佛教与道教、儒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传统。
2. 佛教的社会影响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提倡慈悲善良、宽容仁爱的思想,影响了社会风气,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其次,佛教传播了科学的医药知识,推动了医药事业的发展。
此外,佛教经文对于艺术、音乐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唐代的佛教音乐艺术和佛教造像艺术等。
3. 佛教对文化的塑造中国古代佛教对文化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播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佛教教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繁荣。
例如,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人物,如玄奘等。
佛教的精神内涵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例如以佛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4. 佛教对政治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唐代,佛教曾经与政权结合,一度成为国家官方宗教。
唐玄宗时期,佛教的繁荣达到了巅峰,佛教寺庙遍布全国,佛教僧侣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
然而,随着政权的变迁和社会状况的变化,佛教的政治地位逐渐下降。
三、中国古代佛教的现状与影响中国佛教在近代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和挑战,例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和压迫。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
其间,佛教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和多样化,从印度扩散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汉朝的大量征伐中,汉朝国王统治下的大多数地区属于匈奴,而其他地区则被分散管理。
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共存。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明。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庇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佛教历史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即汉朝晚期至西汉末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印度和天竺的游方僧侣传入中国。
这些僧侣带着佛经、佛像和佛教思想到达中国,开始在中国布道,劝化民众信佛。
在这一阶段,佛教与中原文化相衔接。
中国文化已经趋于成熟,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佛教思想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同时与中国的文明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这场融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期间,佛教渗透入政治和日常生活,佛教教义在汉朝重要议题上引起了大量争议,最终得以获得社会和政治立足之地。
第二阶段是佛教在中国的中期,即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期。
在此期间,佛教渐渐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这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衰退,社会纷乱,佛教成了士人、文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该时期的佛经多由僧侣、名士、性无异者编撰,内容丰富繁多。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
佛教在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唐朝,全盛时期为世界佛教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融合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十分广泛,其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是通过航海传入的。
后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传播,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唐朝的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佛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在传播中,重视用汉语进行传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中国民众进行沟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佛教术语及相关翻译,包括“佛教名词”,“佛教典籍”,“佛经”。
这些术语、典籍对汉语的发展与丰富也产生而极大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思想中,强调心灵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中国的道德观念、法制建设和社会文化中也有良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既有大型庙宇,也有普及化的妙相塔和石窟寺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还深入到中国的绘画领域,佛教造像、佛教壁画、佛教石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艺术财富。
三、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有很多人都是佛教徒。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保护佛教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道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现代以来,创设了一些佛教团体和佛教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结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在宗教信仰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关注佛教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有影响的说法达十多种,如沙门赍经来化说,伊存口授《浮屠经》,霍得金人说,刘向见有佛经说,汉明帝时传入说等。
其中大多被否定了,但仍存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佛教早在秦始皇时就已传入。
据《历代三宝记》卷一记载: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
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
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
始皇惊怖,稽首谢焉。
”又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五所记:“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佛经来化,帝以异其俗,囚之。
夜有丈六金神破户出之。
帝惊,稽首称谢,以厚礼遣出境。
这种说法一向被人们否定,一因这种记载源于《朱士行经录》,朱士行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汉族僧人,但这部书并非他本人所撰,而是伪作;二因西汉张謇未通西域之前,关隘重重,闭塞不通,印度大德无法进入中国传教。
其实,《朱士行经录》虽系伪作,但内容不一定作伪,这点是后人研究时必须区别开来的;而张謇通西域只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陆路),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的丝绸就已运至印度等地,可见那时,已有海上丝绸之路了;再则,即使
张謇未通西域之前,也有商人为了巨额利润冒险通关,而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舍命闯关,侥幸进入内地当不乏其人。
秦始皇在位时期(公元前246—公元前210),正是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公元前226在位)奉请大德四方出国、光大佛法的年代(公元前250—公元前240)。
对此,梁启超在《佛教之初输入》中认为:“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
阿育王派遣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于各地,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仅有确证,且时中印海路交通似已开。
然则所遣高僧或有至中国者,其事非不可能。
”
另据锡兰所传律藏典籍《善见律毗婆沙》(僧伽跋陀罗译)及藏传佛教觉囊派学者多罗那他著于1608年的《印度佛教史》所记,阿育王时也有大德前往中国弘法。
第二种说法,佛教在汉哀帝时传入。
这便是著名的“伊存授经”,说的是西汉末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京城长安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
这一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此后又见于《世说新语·文学》《魏书·释老志》《隋书·经籍志》《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大宛列传》《通典》《通志》等诸多典籍。
伊存授经,是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正史记载。
汤用彤、吕澂等著名学者经过认真研究、翔实考证,不仅认可这一说法,并得到学界的肯定,比如周叔迦在上世纪三
十年代末所撰《中国佛学史》便明确指出伊存授经“言而有徵”。
第三种观点,便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时传入。
据东晋袁宏《后汉纪》卷十《孝明皇帝纪》记载:“初帝于梦,见金人长大而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图其形像。
”西方之“神”引起了汉明帝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古代,皇帝一言九鼎,圣旨一下,外来佛教在中华大行其道。
“汉明感梦,白马东来”,遂成千古佳话。
以上三种观点,皆有其事实依据,也从不同角度佐证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阿育王奉请大德出国传法,秦朝时期,佛教就已进入中国,如涓涓细流般开始在民间传播,逐渐渗透、影响,由底层百姓到上层人士,所谓士农工商,只有进入知识分子阶层,“伊存授经”才有可能进入正史视野。
慢慢地引起最高层的重视,得到官方认可,一如阿育王派遣大德出境传法时的愿景,佛教在华夏大地得以发扬光大。
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在回复楚王英的诏书中,使用了“浮屠”、“伊蒲塞”、“桑门”等佛教专门用语。
如果没有民间的流传与佛经的口授,皇帝一下子哪来这么多“出口成章”的佛教语汇?
即使汉明帝从发愿认可到渐成“气候”,也有一个“水到渠
成”的过程,遂有永平三年(60年)、永平七年(64年)、永平十年(67年)传入三说。
首先,汉明帝“感梦”,心存契合;接着,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人前往大月氏国,将牵着白马,驮着佛像、贝叶经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迎回洛阳;然后,建白马寺,奉请迦叶摩腾、竺法兰译经说法。
白马寺对中国佛教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
它建成于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享有中国佛教“祖庭”、“释源”之称。
“永平求法”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十分盛行,对此,汤用彤分析道:“汉明为一代明君,当时远人伏化,国内清宁,若谓大法滥觞于兹,大可为僧伽增色也。
”
现在的关键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应以什么为标志?
如果以官方正式认可的时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显然与事实不符。
佛教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经典、教义、教规、信徒、戒律、寺庙等诸多要素构成,而经典、教义又是其中的核心所在。
没有典籍与教义,佛教便无从谈起。
因此,以经典的传入视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无疑是一种合情合理的选择。
于是,将西汉哀帝时期的“伊存授经”作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已在佛教界、学术界及其他社会领域逐渐达成共识。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佛教大约在西汉后期传入中国。
……汉哀帝时,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授浮屠经。
此事是可信的。
”
任继愈在《中国佛教史》中澄清事实道:“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史》明确写道:“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
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的赵朴初在《佛教常识答问》一书中,也说伊存授经“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
即如港台地区,关于佛教初传时间,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佛教史年表》也认为“大月氏之使节伊存口授浮屠经予博士弟子景卢为中国佛教之始”。
最具权威性的结论,当属1998年,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宗教学会举行了“中国佛教两千年纪念活动”。
由此可见,中国佛教界已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确定为公元前两年,也即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之时。
有鉴于此,我曾撰文说“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了。
当时有过在“西汉末年”后括号添加“一说东汉初年”的想法,即“佛教于西汉末年(一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但这念头一闪而过,未能着笔。
佛教讲缘,讲因,讲果,因缘
凑合,遂成此文。
本文原载于《书屋》2016年第3期>>>>在线购买本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