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来源于古印度,但它自从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中国宗教文化的交融
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本土宗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这种跨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传入历程
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文化逐渐传入中原。
最早传入的是小乘佛教,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传入,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融入当地宗教氛围。
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佛教与道教、儒家等本土宗教文化相互交融。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禅宗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密宗法门融合了道教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
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交流。
佛教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符号,影响了中国的艺术与文学发展。
教义传承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接受与套用,而是在传承佛教教义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弘扬了普世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爱之道相得益彰。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既展现了佛教的包容性与普世价值,也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跨文化交融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了中国宗教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结: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是中国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第一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传入我国,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它不仅被中国文化和宗教所接纳吸收,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佛教经历了汉末六朝的流入传播时期,隋唐的鼎盛时期,宋元的多元化演化时期。
佛教产生的时间,相当于先秦诸子学说兴起的时期。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的迦比罗卫国(今天的尼泊尔境内),是净饭王王室太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迦牟尼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贤人。
古印度小国林立,连年攻战,人民痛苦不堪,释迦牟尼亦遭受了亡国灭族的痛苦,29岁时离家求道,寻求解脱人间痛苦之法。
35岁时在伽耶(今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端坐沉思,经七天七夜悟出“四谛”的真理而觉悟成道,因而被称为“佛”或“佛陀”,既觉悟者,此后传教四十五年,形成“僧伽”宗教团体。
孔雀王朝兴起,阿育王皈依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佛教开始在印度流行。
中国佛教界普遍认为,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前,遣使求法即“永平求法”是佛法传入的开始。
由于秦汉之际,神仙方术和谶纬神学的盛行,造成佛教流入的宗教气氛,内地与西域的沟通往来的“丝绸之路”,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便利。
《后汉书、楚王英传》云:“英少时好游侠,------晚节更喜黄老学,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汉明帝大加赞赏。
汉桓帝即位,“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说明当时上流社会已广泛受到佛教的影响。
三国时期,佛教流布于民间。
以曹魏时朱士行出家为释起,有了汉族僧侣。
魏晋之时,玄学兴起,士人以清淡玄道为风尚,一批中外僧人如竺法护、道安、支盾、僧肇、慧远等附同玄学,以佛教本有的义理与之相应,使佛教以玄学化的面目而流行。
当时,佛教的大量活动是佛经翻译。
安息僧人安时高翻译的〈安般守意经〉系统介绍小乘佛学及禅宗,还有一些佛经翻译,但经义传播仅限于灵魂不灭、轮回报应、继嗣受福一类粗浅合俗之物。
三国两晋时期,康僧会、康僧凯、支谦、帛延、竺法护等翻译了几百部佛教经典,系统介绍大乘佛学,开道安的般若学之先河。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

佛教传入与文化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前期,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
此后,随着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播,其影响逐渐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佛教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度的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佛教传入中国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阐述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并由中国汲取和发展的宗教文化系统,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当时汉武帝派遣使节赴西域,结缘佛教。
随着两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佛教适应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民俗,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也被称作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的形式是目犍连所创立的部洛迦,后朝代的佛教逐渐发展成了不同的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贡献,影响全球。
中国佛教不仅汲取了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和经典,还通过交流和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深度的互动与融合。
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寺庙和僧侣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传播佛教知识,还创作了大量佛教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
二、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佛教文化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从语言、文学、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语言方面,佛教多使用梵文和巴利文,这些语言随着佛教的传入有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
在文学方面,佛教文化推动了许多散文和诗歌的创作,如李白的《禅思》,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开始更加关注情感与精神世界,努力探求自我意识,反省人生意义。
佛教影响了道德观念,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修养。
在艺术领域,岩石刻画、佛像、佛教建筑等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采用了佛教的审美标准和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中国风格。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启示是深刻和持续的。
首先,佛教教义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世俗人性和佛性相辅相成。
五个佛法的幕后故事

五个佛法的幕后故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于两汉时期之际传入中国内地。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宗教、学派相互融合、嬗变,不断地本土化,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中国佛教虽然和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这2000年的过程,不仅是佛教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
下面,我们就用五个故事,来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永平求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抵都城洛阳。
刘庄为此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遂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刘庄这段求佛故事,史称“永平求法”。
汉代佛教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一苇渡江菩提达摩祖师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
传说达摩祖师当年来中国传教,渡长江的时候不是用船,而是折一根芦苇而过,现在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
魏晋南北朝佛教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玄奘西行玄奘到佛教发祥地印度去游览佛教圣地,更深层次地了解佛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了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最早传入的是大乘佛教,随后又传入了小乘佛教。
佛教经过了古印度、中亚等地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信仰体系和寺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接纳。
首先,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与中国的道教、儒家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其次,佛教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如佛教强调的慈悲、般若等思想与中国的仁爱教育、道德观念相辅相成。
此外,佛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特点。
其次,在佛教文学方面,中国佛教的经典和经典故事通过文字的表达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佛教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等产生了对话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古国,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顿渐圆融的修行观
《景德传灯录》载,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灵祐回答说:
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趋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在二十三岁时的一天,认识到死钻文字堆里是难以证悟生命的真谛,难以让漂泊烦恼的心灵得到真正的依归,得到真正的安稳自在,他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祖堂集》)于是,他想探求新的修行道路。便出外云游参访,先到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山)巡礼了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的遗迹。在此过程中,除了缅怀古德之外,是否还有所学习,则不得而知。但据说途中曾感得神异僧寒山的现身,并用谶言指点他:“逢潭则止,遇沩则住”,到达天台山国清寺时,另一神异僧拾得又预言他将来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此见于《祖堂集》及《宋高僧传》)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不足凭信的”,因为寒山拾得此时早已去世。然而,站在宗教的立场,本来就有许多异于常情之处的应化信仰存在。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806——820)末年,灵祐终于来到了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西北的大沩山开辟道场。只见此处山深林密,虎狼出没,荒无人烟。初来乍到的灵祐孤身只影,生活极为艰难,仅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度日,即便如此,他“非食时不出,凄凄风雨,默坐而已,恬然昼夕”(《大圆禅师碑铭并序》)一派安贫乐道,随缘度春秋的行持风范。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时间长了,山下的民众逐渐被他所感化,纷纷前来归依并合力建造寺院,营造一方人间净土。稍后,大安上座等僧人也陆续前来投奔亲近,由此常住人员越来越多,至会昌法难之前,沩山住众已有相当的规模。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时任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的裴休(后官至宰相)的敬信与支持。然而,会昌法难的到来,整个汉地佛教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推残,尽管当时潭州地区属于消极执行这一政策的地方,僧人得到较大的宽容庇护,但大势所趋,沩山僧团仍被迫解散。灵祐与大安等弟子用布裹头,藏匿于民间,信心坚定地等待着春暖冰销之日的到来。
沩山灵祐及其禅法思想评述
向 学
内容提要:沩山灵祐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著名的高僧,为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创祖师,他的禅风对后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他的禅法内容都是在对学人的开示记录,不是在有系统的著述中体现,所以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他的禅法要领。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他的生平作简要的梳理,对他禅法中相关的几点内容和历史地位略做考察介绍,以求方家指正。
在此,笔者主要依据上述原始资料,参考《唐五代禅宗史》、《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禅宗通史》、《分灯禅》等相关的研究,对灵祐的生平、历史地位及主要禅法思想略加考察介绍。
一、沩山灵祐的生平
灵祐(771——853),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人,俗姓赵。年十五岁礼本州建善寺法常(《宋高僧传》作法恒)律师出家。他非常发心地为常住工作着,“执劳每倍于役”(《宋高僧传》)。三年后,即十八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并参究大小乘经律,尤其着力地精研大乘佛法。
本文研究的对象沩山灵祐,即是中国禅门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开山大祖师。
从现有文献看,灵祐与历代的众多大禅师一样,行云流水,随缘参禅随机弘教,并没有亲自著述什么禅法主张。然而,中国佛教是一个文教,重视师承关系的国度,灵祐作为开宗立派的祖师,他随缘任运的言传身教,在当时被弟子们当成指导修行实践的珍贵法宝,记录下来。现存记述灵祐生平和禅法的资料主要有《祖堂集》卷十六、《景德传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九、《宋高僧传》卷十一、《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以及《潭州沩山灵禅师语录》等所载灵祐的传记和语录。此外,在《全唐文》卷820中还载有唐郑愚撰写的《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至于见录于《禅门日诵》中的《沩山大圆禅师警策》一卷,乃是灵祐为了警策学人珍惜现有生命,好好修行,不要懈怠懒惰,不要浪费光阴而作的。它虽然影响大,“自古即被视为禅林初学者必读书籍之一,与《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并称为佛祖三经。”(参见电子版《佛光大词典·灵祐》)但毕竟是一种对学人修行态度的劝勉与鞭策,与禅法思想关系不大。
《祖堂集》又载:有一天,灵祐与慧寂一起游山。灵祐说:“见色便见心。”慧寂问:“树子是色,阿那个是和尚色上见底心?”灵祐回答:“汝若见心,云何见色?见色即是汝心。”
灵祐主张见到外在的色,也就是见到内在的心,也即是肯定自已的心与色身与周围的物质环境,都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对此,应该说在大乘佛教看来,心色是不一不二的,两者都可以统摄于本体意义的“一心”中。也就是说,从相上看两者是有区别的,然而从体性上看,却是无二无别,而且我们平常所谓的精神性的“心”与物质性的“色”,其实都是“真心”第二层面上的两分而已。既然如此,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刚开始入手时,也许应该着重于向内观察自已的起心动念,仔细地加以防护,然而最终却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关注内心,实际上,当你正确地面对环境,善巧地处理事务之时,就是心的妙用,也才是完美地把握了你的心。因此,像《维摩诘经》心净则国土净的意思,并不是说停留于自我内心的工夫而对外在的人事漠不关心,如果这样的话,那仅仅是一种自受用的狭小的清净,并没有真正地把握到圆满的清净心。圆满的清净心,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内心的纯美庄严,同时也应该积极于净化外在的世间环境,做到内外一如,将内在的真善美外化成对人间净土的建设中,这才是心净则国土净的圆满之义。而灵祐禅师心色不二,见色即见心的说法,笔者认为正是与此相应的中道圆融理念。
宣宗即位后,下令恢复佛教。于是,裴休便用自己的车舆迎请灵祐,并“亲为其徒列”,恳请他再次剃发现出家僧宝相,继续为人天师,领众住持沩山道场(《大圆禅师碑铭》)。此后,灵祐又先后得到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李景让以及湖南观察使崔慎由(后官至刑部侍郎等职)的敬信和护持。蒙李景让的特意奏请,沩山寺院钦赐为同庆寺。
2、“理事不二”、“色心不二”的中道正见
《祖堂集》载,慧寂在沩山时,曾向灵祐请教:“如何是佛?”灵祐回答:“以思无思之妙,返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理事不二,真如如佛。”
理是体或是性,事是用或外相。理事关系是中国佛教经常提到的,像法相宗、华严宗对此都有所探讨。特别是华严宗,以“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的四法界来充分阐述了重重无尽的法界圆融无碍的缘起观,境界特别的高超圆满。禅宗里,早在灵祐之前的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在《参同契》中便有理事相依相待,不一不二,不可呆板地偏执一面的“回互”思想。
直心是道场,这是大乘佛教的一贯说法,《维摩诘经》、《楞严经》等大乘经论中都有明确的教导。因为按照佛法看来,正道与直心相应,不与谄曲、虚伪之心相合。一颗斜曲的心,必然是为凡情俗欲的烦恼所覆盖的心,是执著的、染污了的无明之心,是自已不健康的同时还会给他人给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心,这是与正道与真理南辕北辙的虚妄识心。相反,只有以直心来生活,来为人处事,才是促成自己与真理与正道最终相契合的保证,也才能真正地开启人人本有的“真心”的巨大潜能,达到消除一切自寻的烦恼、还生命以自在无碍的健康真面目、成就自利利他的无量功德善果的目的。当然,直心是有凡圣的层次分别的,光是凡夫层面的直爽、坦率和不欺诈是不够的,必须要达到离诸相待,中道不偏,无所执著的所谓“情不附物”,于一切时一切地逢缘对境的当下又不沾不滞,如鸟飞空中,无迹可寻一样,才是真正的“直心”。
沩山灵祐在这里明确提倡“理事不二”的理念,但作为禅师,他不会作出特别精细严密的论证与阐述,而更在于直截了当地指点学人来把握理事圆融的关系,从而教人不要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不要将出世间与世间打成两截。道就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之中,就在点点滴滴的人事里,清净的出世间其实就是从污浊的世间中得到的超越,万法本自如如,唯人自闹,只要你换一个看法,换一种生活态度,就能获得自由自在,故此一切时中,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花花世界,身处其中的你都无须闭目塞听,只要你具有一颗与中道相应的无著之心,那么你就是端坐紫金莲台的“真如如佛”,行住坐卧尽是道,尽是般若风光。实际上,“理事不二”的思想,也是暗合慧能大师的思想的,因为如果离开世间去另外追求什么出世间,抛开事相去追求什么真性,恰恰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所批评的犹如求兔角一样的子虚乌有了。
二、沩山灵祐的主要禅法思想
灵祐的禅法,从现存的记载看并不太多,正面表达禅法思想的更是少之又少。不过他的禅法记录虽然很少,却非常精要,对修行人具有纲领式的指导意义,下面举要作些介绍。
1、主张直心、“情不附物”以达到“无为”、“无事”的解脱自在
《景德传灯录》载,灵祐上堂说:
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宁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发明心地之后,灵祐到湖南沩山自立门户,开辟道场,其中因缘却颇为奇特。据说当时有一位司马头陀来到怀海处,提起沩山(在今宁乡县西)风景的殊胜,认为那是一块很适宜启建大道场聚众修持的宝地。又为大家看相,认为包括怀海在内的常住僧众中,唯有当典座(负责厨房工作的僧人职称)的灵祐才是沩山正主。为了大众心服,怀海作了一次考试,让大家表达各人的佛法见地,以便择优派遣。他手指净瓶问:“不得唤作净瓶,汝等唤作什么?”(《景德传灯录》)当时,灵祐是以一脚踏倒净瓶并径直走出门去的出格作法,赢得了怀海的称赞,胜出首座和尚而当选的。
此后,灵祐到江西建昌县西南马祖的墓塔所在地石门山(今江西靖安县宝峰山)泐潭寺,参礼马祖弟子怀海(怀海此时还没到百丈山),如鱼得水,专心修习南宗禅法,深得怀海的器重,位列参学众人之首,成为以“平常心是道”著称的洪洲禅系的法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