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doc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汉传佛教,那么佛教对我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

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

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

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创 作灵感和题材。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

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

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

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

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

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

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

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

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071240123 中文一班吴俊莹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

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盛行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

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道教日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内容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有着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佛教传来中国近两千年,思想体系发展演变成十多个派别,可谓是学术成果灿烂辉煌,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经过“嫁接”生根、成长、产生了自己的独特结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体系,呈现出可谓中国的气象和特质,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与消纳,渐渐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至隋唐之际,已大肆开花结果,其时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面目,已无法再分,尤其在一般国民心中,佛教的观念,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支柱,喻之为水乳交融,或骨肉连体,已不足以形容,简直就如灵魂与肉体一般,不可分离。

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始终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公元前一世纪时,传入中亚和中国。

其传入先是通过商人,以后又靠印度佛教士和中国皈依者。

中国皈依者最为得力,他们在印度研习佛教,然后回国努力说服国内同胞信奉佛教,到6世纪时,中国南部也跟着信奉了。

接着,佛教又从中国进一步向其他地方传播。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是汉传佛教的形成时期,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经由陆路和海路两条路传入中国内地,它主要分布于以长安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形势,玄学的兴盛,战乱频繁的社会形势促使广大民众希冀在求神拜佛中解脱苦难,加上佛教经典的大规模移译等,促成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在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融合佛教内部各派义学思想以及南北各地佛教各自的特点,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道两家的综合融合,形成了隋唐中国佛教的繁荣局面,在五代两宋以后虽一度有所减弱以及在明清时期几经波折,时起时落,直到今天,现代中国佛教全面进入学术界,佛学研究成为现代学术成就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胡适、冯友兰等将佛教纳入了中国哲学的范围,对佛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作出极大贡献。

二、佛教传入的原因
简单说来,佛教传入中国有五个主要原因:第一,是佛教发源地的推动,印度高僧梯山航海的传教热忱。

第二,文化本来就是学来学去,有高度传染性的。

西域人向印度学,中国人向西域学,接着又直接向印度学,佛教就像天马、葡萄、胡服骑射一样,传到中国来了。

第三,张骞班超通西域,架起中印之间的桥梁,文化交流比较方便。

第四,五胡南移,元魏入主北中国,更带进大批信佛的胡人,与汉人杂居。

第五,秦汉以来,中国民族灵性上的需要,已非儒道两家所能供给。

对于大家急须知道的生死问题,儒家不提答案,说“未知生,焉知死?”道家飞升的仙人都跌死了,吃仙丹的人,有一些人毒死了,不毒死的,还是逃不了寿终正寝。

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佛教提出了前世前世现世来世的人生观,追根究底的因果关系,和不生不灭,西方极乐世界的希望,这种想象丰富,系统严密,仪式隆重的新宗教,正好填补了当时的思想真空,慰藉了正感苦闷的中国人。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学术成果辉煌,对中国思想文化起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文学方面,从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来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一部分本身就是雅典、瑰丽的文学作品。

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特别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

佛教还为中国的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法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等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

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

再从佛教对我国文体变化
所起的作用来看: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种变文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

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朴素、活泼、自由的语录体,后来也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

在音韵学方面,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在艺术方面,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

建塔造像包括两门艺术:一是建筑,二是雕塑。

随着佛教的传播,建塔造像的艺术亦随之风行全国各地。

四世纪到六世纪,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壮丽的塔寺建筑。

晚唐诗人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可知当时的寺院之多。

现在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的标志。

世界闻名的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此外,佛画艺术也很著名。

佛画主要是壁画。

最初盛行的是佛陀本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故事画所代替。

所谓“经变画”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

经变画的兴起使佛画内容大大丰富起来,也就能使画家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和给了他们驰骋艺术才能的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唐代佛寺壁画极盛。

中国画家辈出,如阎立本、吴道子皆以擅画佛画而知名于世。

中国画学中由以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

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之大。

伴随佛教俱来的还有天文、音乐、医药等的传习。

1955年我国发行邮票纪念古代天文学家一行,就是八世纪的一位高僧,他制定了《大衍历》,预定了子午线,对天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

至于医药,隋唐史书上记载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学和药房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大藏经》中还有医方明之学,存有大量医学著作。

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中国唐代的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

佛教各宗派学说,对中国思想界也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

至于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华严宗、禅宗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理论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甚至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活动家瞿秋白也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他说过:“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可见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近代的知识界中起了一定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四结束语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隔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社会主义时期的佛教,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向为现代社会文化服务,吸取佛教文化的精华,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前者着重在净自己的身心,后者着重在利益社会人群。

从历史上看,佛教徒从事的公益事业是多方面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僧人行医施药,有的造桥修路,有的设义学,有的植树造林,这些古人记载中是屡见不鲜,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装点了祖国的万里江山。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它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倘若我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加以研究和总结,作出正确的估价,佛教文化的精华同样能为今天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养料。

参考资料:《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曼涛主编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年10月
《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编辑室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
《宗教史概论》林中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