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一直与中国文化相互击撞、相互激荡,演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交涉关系史。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产生了多方面的历史作用。

首先,佛教作为一种比中国原有宗教更加精巧圆滑的宗教,具有强烈的精神麻醉作用。

它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使深受灾难的中国民众看清人生、乐于忍受,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未来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斗争意志。

因而得到历代大多数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植,并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政治工具。

同时,僧侣阶层的扩大,大批寺院塔楼的兴造,以及寺院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群众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佛教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仅有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经,而且有许多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对中外文化的输出与输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思想理论的传入,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渗透到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了包括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随着译经事业的进行,焚文的切韵及外国习用的某些词汇同时传入,对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化佛教形成之后,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外传。

(一)佛教与哲学佛教作为解脱学,归根到底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佛教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

佛教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人生论上,提出人生价值是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以因果报应说为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成为了对儒、道人生哲学的补充。

在心性论上,南北朝、尤其是隋唐时代的佛教多讲心性之学,对于人的本性、欲望、烦恼等的性质和转换问题,作了细致的阐发,极大地影响了唐以来中国哲学的方向,也是佛教对古代哲学的最大发展。

在宇宙论上,佛教不仅提出现象和本质皆空的学说,还着重阐发了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中国古代唯心主义本体论。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界”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佛教的宇宙观 三界 1.欲界 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1.欲界: 界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色界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无色界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十二因缘说”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 识 名色 六处—触 名色—六处 人生由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处 触 — 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因缘和合而成,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 爱 取 有 生 老死这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 缘觉) 前因后果 , 人人如此 。 悟透因缘说 , ( 缘觉 ) ,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 ( 今尼泊尔境内 ) 王子达悉多·乔达摩 乔达摩( 565—前485年 王子达悉多 乔达摩 (前565 前 485年 ) ,释迦族 尊称释迦牟尼,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又称佛陀, 人 , 尊称释迦牟尼 ,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 又称佛陀 , 意思是“觉悟者” 意思是“觉悟者”。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3. 华严宗 创始人唐代的法藏 ( 643-712年 ) , 武则天亲赐法藏 “ 贤首佛 年 师”。 主要经典: 华严经》 主要经典:《华严经》。 主要理论: 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 主要理论: “一真法界”即真如佛性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源; “法界缘起”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界缘起”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4. 净土宗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 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 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后人多以晋代庐 山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山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主要经典: 阿弥陀经》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往生论》 主要思想: 去西天净土。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阿弥陀佛”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缘起”的十一个意义:
(1)无作者义; (2)有因生义; (1)无造物主 (2)无我 (3)无常 (4)因果相续
(3)离有情义;
(4)依他起义; (5)无动作义; (6)性无常义; (7)刹那灭义; (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 (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
(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
达摩像
•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 • (一)佛教的理论基础——缘起论 • 十二因缘:1、无明;2、行;3、识;4、名色; 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 有;11、生;12、老死。 •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 •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 谛有真理之意。 • 1.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皆苦”,有生、老、 病、死四苦和生、老、病、死、求不得苦、怨 憎会苦、爱别离苦和五取蕴苦八苦。
• 4.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 佛教的成熟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八个佛教宗 派,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指天台宗、三论宗、 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 密宗。 • 综合这八家来看,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密 宗四宗基本上是纯粹的天竺宗教,并无太多的 哲学意义。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最 具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特别深远。 应该说,从天台宗至华严宗到禅宗,佛教己彻 底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成为纯粹的中国佛 教。 •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三、佛教的中国化
(一) 传入时期 —东汉
(二) 巩固和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 最终完成时期 —隋唐 (四) 衰落时期 —宋元明清 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佛学
1.佛教 1.佛教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括教义学说、清规戒 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 律、仪轨制度、僧众组织、宗教仪式、情感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 体验及崇拜教主或神灵等方面内容,其本质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觉悟成佛为其信仰 特征是以人能够觉悟成佛为其信仰。佛教的 全部学说,都是围绕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 全部学说,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 行从而获得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是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一种重视宗教实践的解脱论。
佛教与中国哲学
儒、释、道 心性论 人生观 道德观
佛教与中国文学
小说 诗、词
佛教与中国民俗
崇法礼佛 因果报应 民间诸神

佛教与健身养生
坐禅、 坐禅、瑜伽 饮食 武术
《西游记》 西游记》 唐僧, 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红楼梦》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唐武宗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 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 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 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佛王维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 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 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 手段。而佛教,在物欲横 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 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右图:蓝毗尼园遗址(位于今尼泊尔之 派勒瓦地区)印度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佛教的起源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 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 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惟我独 尊!”这时,有两条龙, 一吐温水,一吐凉水, 给释尊洗澡。
释尊诞生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 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 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 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 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 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 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 养长大。
六年苦行
29岁离家求道。苦修6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对于一切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之一。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饮食不过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填饱肚子而已,但对于人——有着独立的双手、发明了火和工具、具有高度社会文明——这种高等动物来说,饮食就不限于填饱肚子了,虽然它仍是第一需要。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使饮食不仅在数量、质量上有了极大的飞跃,而且已形成了特有的饮食观念,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饮食文化。

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一直享有盛誉,这是值得千百万炎黄子孙引为骄傲的。

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对饮食文化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年来,给予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很大的影响。

笔者拟就这个问题略作探讨,希望有助于认识和光大佛教的饮食文化和中国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固有的饮食文化在蛮荒时代,人类山居野处,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丰富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的质量、品味。

而氏族社会乃至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以及敬鬼神祭祖先的需要,饮食更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和宗教的意义,由此构成了人类早期的饮食文化。

例如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我国的夏、商时期,考古发现当时已出现五谷、家畜,已能酿酒,已能生产一些陶瓷器皿和青铜酒具等,它们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礼记》认为:“礼制的产生是从饮食开始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

此时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已相当发达,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饮食理论。

例如《论语》有“食不言,寝不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吃饭不可过饱”,饮酒须有节制,不可喝到神志昏乱。

儒家充分肯定食欲的客观性:“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同时又要求有所节制,要合乎礼:“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尽,求可节也。

”(《荀子》)。

这些论述充分表明儒家的饮食观是节欲合礼型讲求实际的饮食观。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上述饮食观构成了我国饮食观念的主流。

又如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庄子主张清净无为、修身养性,对我国饮食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其饮食观在顺乎自然,达到果腹、怡神、延寿的目的。

道家的饮食观属于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它对于后世道教饮食文化的形成及方士、医家对饮食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奠基和指导性的作用。

那么佛教传入之后,带有印度和西域特点的佛教的饮食文化与我国的饮食文化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对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佛教的饮食文化。

二、佛教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佛教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它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即“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生存。

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名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由于根境识结合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即各种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是为思食。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

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

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

如《杂阿含经》卷33说:“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喜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起。

(须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

”显然,佛教对四食的划分是出于修行的需要,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

我们今天不也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佛教认为“食”是众生生死症结的根本所在,若调适不当则不能与道相应。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修苦行六年,有时一日仅食一粟一麦,饿得骨瘦如柴,却始终未能与解脱境界相应。

于是放弃苦行,接受牧牛女供养的奶酪,身体得到资益,于菩提树下很快进入禅定境界,相传在腊月初八日晨睹明星而悟道。

可见适当的食物和营养对禅修的重要性。

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佛的成道日,每年腊月初八都要熬粥供众,称为腊八粥。

千百年来吃“腊八粥”已成为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的身体作为一种活的物质存在形式,离不开饮食的滋养、能量的补充。

因此佛教将饮食列为必备的四种供养之一(其余三种为衣服、卧具、汤药)。

不过佛教不是把饮食当作目的,而是当作一种手段,所谓借假以修真。

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欲。

因此在我国的寺院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的说法。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传教度人,释迦牟尼佛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相应地制定了许多饮食仪轨和戒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托钵乞食制度:这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不过在其目的及某些要求上有些不同。

主要是为了便于专心修行,磨练身心,要求不择贫富、好坏,与施者结缘,使施者得种福田。

这种制度不符合我国国情,基本未得到实行,转而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农禅并重的佛寺传统。

2、过午不食戒:佛教认为,早晨为天人食时,中午为法食时,下午为畜生食时,夜晚为鬼神食时。

因而规定日过正午即不许进食,仅可饮水或浆,称之为持午或吃斋。

从修行角度看,这既可避免过于扰民,以节制食欲,又有利于节省时间,有助于禅修。

它被列为最基本的十种戒规之一,过去一般都得到遵行。

近代我国佛寺事务较忙,此戒稍见松弛。

3、素食规定: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禁断五辛,如葱、蒜、韭、薤、兴渠。

佛教认为这五种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发嗔,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种则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禁食各种动物之肉。

在上座部佛教国家,由于实行托钵乞食制度,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因而仅仅要求食三种净肉,即未见到屠宰、未听见惨叫且不是专为自己宰杀的动物之肉。

但在我国汉族地区,由于奉行大乘教义,自梁武帝大力倡导素食之后,僧人均忌食一切形式的肉食和五辛,影响至今,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4、酒戒:酒能令人乱性丧智,危害社会,更是修行之大忌。

传说佛陀时代有一位具神通的弟子因误饮酒,醉卧于途,神通尽失,威仪扫地,佛陀当即率众弟子现场说法,制定了酒戒。

此戒被列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可见其重视程度。

不过若因病须饮酒也是可以的。

5、进食仪轨:佛教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团或佛寺根据有关戒规制定了相应的仪轨,并衍为每日的一大佛事活动:每日早晨和午前进食时,全体僧众闻号令穿袍搭衣齐集斋堂,奉诵偈咒,先奉请十方诸佛菩萨临斋,其次取出少许食物,通过念诵变食真言等施予“大鹏金翅鸟”、“罗刹鬼子母”及旷野鬼神众,然后食存五观、进食,用斋毕还须为施主回向祈福。

若逢佛菩萨圣诞和大的节日,还须到佛祖像前举行上供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食的过程中根据戒律还须遵行一定的规矩。

这在250条比丘戒(比丘尼戒348条)中都有着很具体的规定。

著名的《百丈清规》在《日用规范》篇中说:“吃食之法,不得将口就食,不得将食就口,取钵放钵,并匙箸不得有声。

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喷嚏,若自喷嚏,当以衣袖掩鼻。

不得抓头,恐风屑落邻单钵中。

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饭啜羹作声。

不得钵中央挑饭,不得大抟食,不得张口待食,不得遗落饭食,不得手把散饭。

食如有菜滓,安钵后屏处。

……不得将头钵盛湿食,不得将羹汁放头钵内淘饭吃,不得挑菜头钵内和饭吃。

食时须看上下肩,不得太缓。

”规定可谓仔细入微。

宋明理学家常憧憬一种约束身心、进退有序而生机盎然的“礼乐”生活,而当他们到禅堂参观僧人的“过堂”(即就餐)等仪式后,竟也由衷地称赞说:“三代礼乐,尽在其中”,悲叹“儒门淡泊,收拾不住,尽归佛门”。

由此可见佛教饮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综上所述,佛教的饮食文化实属一种修行教化型的饮食文化。

三、佛教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首先从饮食的理论、观念、道德修养看:1、佛教认为,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并将它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类,同时指出,一切形式的生命无不依食而生存。

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食”的认识。

2、佛教要求僧人在进食前作五种观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较好地反映了佛教对饮食的态度及对饮食的作用与目的的看法。

宋代著名学者黄庭坚有鉴于此撰写了《士大夫食时五观》,将佛教的上述思想融入到儒家的理念之中,表明它对于世人反省自律,养成珍视他人劳动、爱惜粮食的习惯,增进道德,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3、佛教关于进食方面的戒规、仪轨拓展丰富了我国饮食行为方面的功能作用,即除了通常的疗饥、求营养、求滋味、交谊应酬、养生之外,还被赋予了祭祀、修心养性及教化的功能,文化韵味浓厚。

难怪理学大师程颢游定林寺时,目睹僧人威仪济济,进退合度,以为“三代礼乐,尽在其中”。

其次从饮食的结构和风俗习惯看:1、关于素食。

苏东坡曾撰有《菜羹赋》,把吃素食与安贫乐道、好仁不杀及向大自然回归联系起来,极力提倡。

一般来说,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

目前我国的素菜已发展到数千种,成为了人民群众饮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知道,佛教是讲慈悲戒杀的,但在传入我国初期,僧人还允许吃三净肉。

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梁武帝笃信佛教,严禁僧人食一切肉,从此全国成千上万的佛寺一律素食,广大的在家信众亦竭力效仿,于是在全社会形成了素食的风气。

这种风气在宋代以后更是盛行,全国许多的寺院都能做出一些色香味俱佳的素食名菜。

社会上也出现了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以满足广大佛教徒和素食爱好者的需要。

甚至皇宫中也专设有“素局”,以供皇帝、皇后斋戒之日用。

可以说正是由于佛教对素食的提倡与需要,才使中华素食体系得以形成并大放异彩。

2、关于茶。

茶早在我国的周代即已出现,不过在晋代以前多用作药品或煮茶粥。

魏晋以后,一些佛教禅师发现茶有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正好解决因午后不食及夜晚参禅出现的精力不够、又乏又困的问题,因而多方搜求或四处种植,大量饮用,推动了社会上饮茶风气的形成。

尤其在唐代禅宗创立之后,许多禅寺奉行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久而久之成为了名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