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复习大纲

《中国佛教文化》教学大纲第一章印度佛学第一节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及死后百余年)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出生。
修苦行。
菩提树下成佛。
传法。
涅槃。
婆罗门教与沙门思潮。
原始佛教特点:以“无我”和“缘起”为理论基础;重人生的解脱;种族平等;“中道观”第二节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根本分裂:上座部(保守派)说“空”;与大众部(革新派)说“有”枝末分裂:十八部(或二十部)第三节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到十三世纪初)小乘与大乘区别:佛陀观、修行目标、方法、内容及理论学说大乘佛教三个阶段:1、龙树、提婆的中观学派(即空宗)(1-5世纪);2、无著、世亲瑜伽行派(即有宗)(5-6世纪);3、密教时期(7-12世纪)密教重性力说第二章佛教基本教义第一节四圣谛三宝:佛、法、僧四圣谛:苦、集、灭、道缘起说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业报轮回说三业:意业、口业、身业六道轮回: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菩萨行)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定、慧第二节三法印三(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一切皆苦)、涅槃寂静第三章中国佛教第一节汉魏六朝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汉代安世高的小乘禅学和支谶的大乘般若学三国时朱士行西行求法。
魏晋玄化的佛学:般若学“六家七宗”北方鸠摩罗什长安僧团,南方慧远东林僧团鸠摩罗什译经慧远的“三世报应论”与形尽神不灭说支遁道安僧肇《肇论》南北朝时北方佛教重禅观,重造像等实际活动;南方重佛理竺道生涅槃学与大顿悟说僧祐《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周世宗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第二节隋唐佛教隋唐大乘八大宗派:1、天台宗(最早):隋代,创始人智顗。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Out1ineofChineseCu1ture课程编号:25AoOo26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或实践:0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参考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程裕桢著:《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胧去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国文化概论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总学时数:36学分数:3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简论(1学时)【目的要求】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目的要求】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
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五部分 (1)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五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与融合,具体为:1.佛经的翻译与佛教的本土化。
2.佛教教义的本土化-以出世法做入世事。
3.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变化是建立了佛教宗派,尤其是禅宗和中国文化是完全契合的。
4.佛教融合到中国文化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脉。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跟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也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
在磨合过程中,佛教开始慢慢本土化了。
本土化首先表现在于对佛教经典的翻译上。
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常常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质变。
有的是因为不理解,弄错了;有的则是有意识的,为了能够使本土的人更好地理解,附加上本土文化中某个方面的内容。
刚开始翻译佛经的时候就面临这个问题。
佛教经典里有很多概念是中国本土文化里面没有的,只能借用中国人所熟悉的一些名词概念去翻译佛经里面的比较相近的名词概念。
这其实是非常不确切的,你越是用这样一个办法翻译,越会造成误解。
比如翻译“空”这个概念,佛经是从“性空幻有”这个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讲“空”并不是否定“有”的空,不是否定现象的空,而是在承认现象的前提下面来讲空的,是不能够离开现象的幻有来讲空的。
但是中国人并没有这样一个概念,那怎么办呢?就用了“无”这个词。
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佛教跟道家是很接近的,也是讲清静无为的,所以翻译“空”最好的借用词就是道教的“无”。
谁知道用这个词一翻译,中国人就按照道家的意思理解空了。
后来很多人解释说佛教讲的空是什么,是无中生有,空是无,而无是一切万物之源,所以万物都是从空生出来的。
这就不符合佛教的原意了。
类似这样的翻译毛病很多。
虽然本土化了,空变成了无,本土的人能够看懂了,但是意思却变了。
最初的翻译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后来发现不行,就改变了方式。
到了魏晋时期,兴起了玄学的思潮。
玄学非常强调的一种思维方式叫做得意忘言,就是说重要的是把握意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佛经翻译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从而强调对佛经内在意义的表达。
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

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佛教文化课程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一、引言佛教作为世界重要的宗教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传承佛教的历史和哲学思想,开设一门佛教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佛教文化课程设计授课计划和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性和内涵。
二、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佛教文化导论2. 课程目标:- 理解佛教的历史与传承;- 掌握佛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认识佛教文化与世界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三、授课计划第一课:佛教的起源与传播1. 介绍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2. 分析佛教的诞生和传播过程;3. 探讨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要性。
第二课:佛教的核心思想1. 介绍佛教的四大真理:苦、集、灭、道;2. 解读佛教的中心概念:缘起性、空性、般若智慧;3. 探讨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戒、定、慧。
第三课:佛教的分支和发展1. 介绍佛教的分支教派:上座部、大乘佛教、禅宗等;2. 分析佛教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和发展;3. 了解佛教的文化传统和典籍。
第四课:佛教文化与艺术1. 探讨佛教在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的影响;2. 介绍佛教寺庙的构成和建筑风格;3. 分析佛教艺术作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第五课:佛教文化与社会1. 探讨佛教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2. 分析佛教对政治、经济和环境的影响;3. 讨论佛教的教育思想和义务教育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
2. 影像资料展示: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演变。
3. 参观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佛教寺庙、佛塔和其他佛教文化遗址,让他们亲身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课程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和思考问题,以检验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5037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28先修课及后续课:无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秘书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对象为秘书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2、教学目标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4、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第六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从诗 中更能体会深刻。东汉时期, 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所以在汉赋中已有所反应。 张衡的《西京赋》中出现了 “桑门”一词,李善注曰: “桑门,沙门也。”魏诗中 有这样的诗句“平生发完全, 变化似浮屠。”而浮屠正式 佛陀的另一译法。到了晋代 《广弘明集》收入张翼杂诗 若干。从诗中可以看出,作 者是以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 来看待人生的。自晋代以来, 每每有僧人作诗。如“僧敲 月下门”的贾岛。
2.融合的契机:儒道理论 中的缺失。憨山认为道家 对最高真实观之不透,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老庄 称之为自然。而儒家理论 中的缺失则突出表现在生 死问题上。孔子对之存而 不论,“未知生,焉知 死”,佛教则在生死超脱 问题尤显胜场,其“三世 因果、六道轮回、业力果 报、缘起性空、自性清净” 的世界观补充了儒家在此 方面的不足。
•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 降生的。降生后即 走了七步,步步生 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 说道:“天上地下, 惟我独尊!”这时, 有两条龙,一吐温 水,一吐凉水,给 释尊洗澡。
•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 王请阿私陀仙人为他占 相,仙人预言道:“这 位太子如果在家,将来 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 圣王。如果出家了,可 以成为引导众生觉悟的 佛陀。”释迦牟尼出生 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 就去世了,后由其姨母 波阇波提抚养长大。
• 一天夜里,释尊叫 自己的马夫车匿跟 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 是 “城门紧闭,出 不去。于是四大天 王各捧一只马蹄, 太子连人带马跳出 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 佛教将这一天定为 农历二月初八。
•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 揭陀一带寻师访道, 又在尼连禅河边独 修苦行。据说他逐 渐减少饮食,直到 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 体的折磨以求得精 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 形同枯木,却并无 所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大专班).pdf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
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与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学分:2 学时:32
制定者:夏如兵审核者:
一、课程的性质
《佛教与中国文化》是面向全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年,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并已深深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与中国文化》课程在批判地介绍佛教的基本观点和中国佛教历史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历史实际出发,力求客观、系统地讲授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民俗等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将有助于批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佛教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了解,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佛教的本来面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有更完整、清晰、深入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课程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趣味性、启发性,关注新的研究成果和动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分析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采取课堂讨论、双向交流的方式,以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课时安排:讲授,26学时;讨论,4学时;考试,2学时。
引论——如何正确认识佛教(2学时)
第一章佛教在印度的形成与演变(2学时)
第一节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佛教的创立
第三节佛陀的面貌
第四节佛教的基本教义
第五节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第二章佛教的基本教义(4学时)
第一节四谛
第二节缘起论
第三章中国佛教(8学时)
第一节白马驮经——佛教初传中国
第二节佛典传译
第三节西行求法
第四节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第五节中国佛教的特点
第六节宗派佛教
第七节禅宗
第八节僧人生活与修行
第四章佛教与中国文学(4学时)
第一节佛教经典的文学性
第二节佛教为中国文学提供素材和思想内容
第三节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前进、律体诗的产生和诗歌的发展第四节禅与中国诗歌
第五节佛教与中国俗文学
第六节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第七节佛教与中国语言文字
第八节佛教对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佛教与中国艺术(4学时)
第一节佛教与中国建筑
第二节佛教与中国雕塑
第三节佛教与中国绘画
第四节佛教与中国书法
第五节佛教与中国音乐
第七章佛教与中国民俗(2学时)
第一节本土民俗对佛教规仪的影响
第二节佛教拓展了中国民俗
第三节佛祖信仰与民间节日
第四节佛教与饮食文化
第八章佛教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2学时)
第一节佛教对古代天文学的贡献
第二节佛教的传入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第三节佛教与农业科技
第四节佛教对其他科技的影响
第九章佛教与旅游(2学时)
第一节寺院建筑与布置
第二节僧侣生活与修行
第三节佛教旅游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