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佛 教 简 史

合集下载

佛教知识简介

佛教知识简介

佛教常用称谓、礼仪、佛事活动和节日
佛教常用称谓:主要有和尚、僧人、 法师、住持、居士等。居士,指受过 “三皈依”和“五戒”,是在家佛教徒 佛教常用礼仪:合十,又称合掌, 即左右合掌,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 教徒最为普通常用的礼节。顶礼,即五 体投地,为佛教徒拜佛最尊敬的礼节。
佛教常见的佛事:水陆法会、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施食、忏 法等。水陆法会,亦称水路道场,是 中国佛教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佛教的节日:四月初八,佛诞生日; 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
佛教寺院与佛塔
佛寺最早的形态是石窟寺,简 称石窟,源于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逐渐和 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发展成为中 国式的寺庙建筑。就建筑单体而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伽蓝七堂”即七种不同用途的 佛教建筑,包括山门、佛殿、法堂、 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2、三方佛又称横三佛,是指按地域 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即中 尊娑婆界的释迦牟尼、左尊东方净琉 璃界的药师佛、右尊西方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为文殊 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三者合称 “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左胁侍为日 光菩萨,右胁为月光菩萨,

3、三世佛又称竖三佛,是指依三者合称 “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阿弥陀佛 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 三者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即中 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世燃灯佛、 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每 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汉语系佛教传播三阶段
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创立时期(隋唐时期) 佛教理论已摆脱汉文译经的束缚,发展成多种独立 的体系,创建了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 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八大佛教宗派。 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阶段主要流行 禅宗和净土宗。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

简要梳理佛教发展历程佛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

初期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期佛教注重解脱苦难,强调个人修行和内心觉悟,主张四圣谛和八正道。

佛教很快在印度传播开来,并得到了许多追随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由阿育王时期的一个国家会议推动。

在这个阶段,佛教开始系统地组织起来,并形成了一套宗教规则和教义。

上座部佛教强调戒律和僧团的重要性,追随者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脱苦难。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主张并不完全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认同。

在公元1世纪初,随着佛教不断向外传播,大乘佛教开始兴起。

大乘佛教强调悲观世界和众生救度的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力。

为了达到解脱的目的,追随者应该发展菩提心,追求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大乘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并深深影响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之外,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例如,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佛教在印度国内和国际上的发展达到高峰,成为一股重要的宗教力量。

然而,随着印度的政治不稳定和宗教分歧的加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此外,佛教还面临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例如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然而,佛教仍然在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初期佛教、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

它不仅对印度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其他地区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促进了个人的精神修行和觉悟,成为人类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

佛教发展史简介: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Buddha-sāsana。

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参考佛诞);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在西汉末年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

佛教有3大传承:1.北传佛教,又称汉传佛教。

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

[1]是以地理位置划分的佛教派别。

佛教经由两条路径传入中国,一支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

2.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

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

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3.藏传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教”。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

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

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

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

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

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

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

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

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

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

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

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

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

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

②对佛陀的认识。

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传播

点信古
与仰代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特点
多元性: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涵盖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和哲学 体系。
实用性: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注重现实利益和现世福祉,强调宗教信仰与 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结合。
包容性: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 互借鉴、融合,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宗教流派和思想体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供精神支持: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在当 今社会仍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慰藉,
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困难。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强调 慈悲、宽容、仁爱等价值观,有助于促
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




汇 报 人 :
宗教信仰在古代中 国的传播过程中, 不仅影响了中国社 会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同时也对周边 国家和地区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
展传国佛
第 三
播古教 章
与代在
发的中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印度佛教的兴起 与传播
西汉末年佛教传 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发 展与演变
中国佛教的特色 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与 特点
展传国儒
第 五
播古教 章
与代在
发的中
儒教的创立与基本思想
儒教的创立:起源于周 朝,以孔子为代表,强 调仁、义、礼、智、信 等道德准则
基本思想:强调家庭和 社会的和谐,提倡孝顺、 忠诚、礼制和君子的品 格,重视教育、文化与 修养
儒教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 响
儒教作为官方意识形 态,对中国古代社会 政治、伦理道德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道法自然。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伊斯兰教:自阿拉伯传入中国,信仰真主,主张穆斯林应遵守古兰经的教义。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佛教)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佛教)
活佛转世。在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黄教牢 牢掌握西藏的地方政权。清 乾隆时将黄教定为国教,并 以创始人宗喀巴的再传弟子达赖和班禅分执西 藏地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 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4/8/2015
第一节佛 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传佛教 1、禅宗 他主张佛性说和顿悟说,认为 佛性人人皆有妄念遮盖住了。只要 除却妄念,就可顿悟佛性,立地成 佛。
尊处优,他是他父亲的希望,是他的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然而,这位众望所
归的太子,却最终毅然选择出家求道的道路。 • 释迦牟尼虽然一生说法,但仅仅口述,没有留下著作,他涅槃后,由弟
子们的回忆和后来佛学大师的补充与诠释,形成了《大藏经》这一文化史上
的巨著。其中的“经藏”部分有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教,“律藏”部分有他 为 信徒们制定的僧团戒律,“论藏”部分则是佛门弟子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 研究论著。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
宗教是什么?
• 是一种思想观念和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宗教 是有神论, 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现实的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各 个地区 有各个地的宗教,宗教随历史的发展也有演变,各宗教之间又有所 交 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所兰教和佛教,在中国则 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4/8/2015
第一节佛 教
几个概念:
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门,它是个普通名词。佛教传到中国,那就是中国出家人,变成他们 的专有称呼。
1.沙门:不论是佛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真正修行人都称 沙
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 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 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 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 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 续佛的慧命者。

佛教思想简介

佛教思想简介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
①把世界上的东西分作两类


有情(众生)
无情(没有生命或有生命而无性情)
器界:有情众生所依持之国土、器物 一小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各有太阳与月亮、 星星等,有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 瞻部洲即地球、北俱卢洲)等; 一佛土:1000小世界为1小千世界;1000小千世 界为1中千世界;1000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 为1佛土,为1佛教化之域。 三界:欲界(6层,皆有男女、饮食之欲)、色界 (18层,有身、器形色,但无欲)、无色界(4层, 无欲无身无形色)。

六道轮迴
③六道处于川流不息的轮迴之中,叫六道轮迴。
轮迴:轮指车轮,迴指运转,轮迴指众生之生死流
转,永无终期。

众生居住于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人是六道之一,又在三界中的欲界,处于种种痛
苦之中,故讲四谛。
↗天:天神,空死坠、水火风三灾等 三 ∕人:八苦 等 善 ∕修罗:魔神,天人鬼畜各随其类 道 六道 -------------------------------------------- ﹨畜生:苦役、充食、人杀 三 ﹨饿鬼:恐怖、饥渴 恶 ↘地狱:火坑、坚冰、刀山等 道

(9)名色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 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 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 依存于(10)识。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 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 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 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 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 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 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 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太虚大师改革僧制、革新佛教等贡献,不但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回响,更为后来人间佛教思潮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南朝佛教(420 ~ 588)南朝各代统治阶级及文人学士也大都崇信佛教。

刘宋诸帝中,文帝最重视佛教。

佛教到梁武帝时达到全盛。

南朝历代的佛典翻译,相继不绝。

这在刘宋的前半期,已相当发达。

北朝佛教(420 ~ 581)北魏拓跋氏从道武帝和晋室通聘后,即信奉佛教。

明元帝令沙门开导民俗;献文帝时在宫中建寺习禅;孝明帝遣人朝礼佛迹,访求经典。

北齐时代的石经现存的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般若经》、徂徕山映佛岩的《般若经》,辽州屋騋嶝的《华严经》等。

隋代佛教(581 ~ 618)隋代统一了南北两朝,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

隋炀帝笃好佛教,他先后造西禅定寺、隆圣寺、弘善寺;在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

又铸刻新像,修治旧像,装补的故经及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

唐代佛教(618 ~ 907)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

高祖在京师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

太宗重兴译经的事业,贞观年间,玄奘从印度求法。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将历代翻译的佛典编成“一切经”,即《大藏经》作为寺院的藏书来缮写。

在李唐一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372部、2159卷。

五代佛教(907 ~ 959)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勉强维持,南方帝王都热心护教,续有发展。

五代时写经阅藏的风气也很盛,但南北所写大藏略有不同。

北方多写《贞元绿》入藏经,这较《开元绿》入藏的多出三百余卷,南方则通常依《开元绿》写经。

宋代佛教(960 ~ 1279)宋建立之后,给佛教以适当保护,遣人去印度求法、雕刻大藏经版。

各帝王对佛教的政策大体不变,太宗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

宋官私刻藏有五种版本:一为官版,花费了20年在益州刻成,也称蜀版,所收的以《开元绿》入藏之经为限,共五千余卷。

后添刻新入藏的东土著撰及《贞元绿》各经,最后达653帙,6620余卷。

它为后来一切官私刻藏和共同准据。

二是在福州私刻的东禅寺觉院版。

由禅院住持衡真等募刻,请得政府允许给予崇宁万寿大藏和名称,共564函,5800余卷,三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版。

蔡俊臣等支持开元寺僧本悟等募刻。

经40年,依照东禅版的规模刻成。

四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版,通称思溪版。

此版共548函,约5687卷。

后人也称之为后思溪本。

五是平江碛砂延圣禅院版,由赵安国出资刻成《大般若》等大部经典,咸淳八年因兵祸而中止,后入元代才继续刻成,共得591函,6362卷。

辽代(916 ~ 1125)契丹族攻陷信奉佛教的女真族渤海部,迁徙当地的僧人崇文等58人到当时都城西楼,特建天雄寺安置他们,宣传佛教。

佛教的信仰就逐渐流行于宫廷贵族之间。

其后诸帝,都对佛教特加保护,道宗则通梵文、尤精《释摩诃衍论》,并好建筑佛塔。

他完成了契丹藏及房山石经的《涅盘》、《华严》、《般若》、《宝积》四大部及其它重要经典的刻事。

契丹藏全藏在燕京刻印,共579帙。

涿州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刻造,始于隋代,到了唐末终绝。

金代佛教(1115 — 1234)女真族在开国以前,就已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建国后继承了辽代社会盛行佛教的风习。

佛教在金代有所发展。

金代佛教文化方面,值得特别记载的是大藏经的刻印。

据今人考定,金藏凡682帙,约7000卷,现存的仅4957卷。

发起刻藏的是比丘尼崔法珍,她募资翻刻北宋官版大藏经,并加以补充,标志着民间刻藏的巨大成就。

1934年,北京三时学会在《金藏》中选择了其它宋版藏经所缺的珍本,如:《传灯玉英集》、《景佑天竺字源》、《大中祥符法宝绿》、《天圣释教总绿》、《景佑新修法宝绿》等,题为《宋藏遗珍》。

元代佛教(1260 ~ 1368)自十三世纪初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曾命其后裔,给各种宗教以平等待遇。

元世祖邀请西藏的名僧帕思巴东来命掌理全国佛教。

凡举行法会,修建佛寺,雕刻藏经等佛事费用,多由国库支出。

元代没有大规模举行官刻藏经的事,因为大都弘法寺原来已有金代刻成的大藏经版,世祖至元中曾重加校订,成为元代的弘法寺大藏。

更召集汉藏大德僧人学士编成《至元法宝勘同总绿》十卷。

此外,民间私刻的藏经,先是杭州大普宁寺白云宗僧徒于至元中募刻了大藏经版一副,约6000卷,此即通称的普宁寺本。

稍后,在成宗大德年间,宋末创刻末完的碛砂版藏经继续雕刻,至仁宗至治末年完成,共6300余卷。

明代佛教(1368 ~ 1644)明代政权建立之初,太祖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

洪武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

明代的刻藏事业,前后共有五次。

即洪武年间初刻于南京的《南藏》,永乐年间再刻于南京的《南藏》和刻于北京的《北藏》,在这以后有刻于杭州的《武林藏》,乃至万历年间开雕而完成于清初的《嘉兴藏》。

前三藏是官版大藏,后者是私刻大藏。

清代佛教(1644 ~ 1911)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佛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

当十七世纪初起,已有喇嘛到关外传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太宗时,盛京已开始和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建立关系。

世祖顺治九年达赖第五世应请入京,受清朝册封。

圣祖出巡南北,常住名山巨刹,对佛教也表示接近。

清代的刻经事业,在顺治、康熙年间,民间各地所刻的僧传、语绿等都集中于嘉兴楞严寺,当时发行的有《续藏经》90函,237部,《又续藏经》45函,189部,都是清初所刻而附于明版《嘉兴藏》的典籍。

此外,如福州鼓山清初所刻的有《华严经》、《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

清代官版藏经之刊行,始于世宗时代。

世宗雍正十一年,特开藏经馆,延请博通教义的僧人于北京贤良寺校阅编稿。

正式开刊始于雍正十三年,至干隆三年完成,前后历时四年,称为《龙藏》。

总理藏经事务者为和硕庄亲王允绿,参加临造、校阅人员共百余人。

版本形式为梵夹本,国内名山大刹多请置,并建藏经楼贮藏。

全部经版,现保存于北京柏林寺。

康熙二十二年命刊藏文藏经甘珠尔。

雍正二年又刊丹珠尔,即今之北京版《西藏大藏经》。

干隆中又刊《蒙文大藏经》。

后又续成《满文藏经》,全藏共108函,699部,2466卷。

经版于1900年毁于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之手。

清代从道光以后,国势衰落,佛教也不振,佛徒多致力于经典的校刻与流通,有助于佛教的传播。

先是郑学川于同治五年成立四个刻经处,前后十五年间,所刊佛经近三千卷。

杨仁山,初时对郑学川在扬州的刻经事业,极力护持,并募财相助。

后在南京自创金陵刻经处,从事校刊佛典。

光绪四年他随曾纪泽到过英法,于伦敦认识日僧南条文雄,知道中国唐宋间散佚的佛典章疏,尚多保存于日本。

归国以后,即托南条在日本搜购古逸经论撰述二百余种。

前后刻成经典三千余卷,并图像多种。

到了清末宣统元年,金山宗仰得罗迦陵之助,与黎端甫、汪德渊等在上海依日本弘教书院《缩刷大藏经》加以校印,全藏共40函。

1960部,8460卷,由频伽精舍刊行,号《频伽大藏经》。

近代民国(1912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迷信盛行。

近代以来,在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爱国僧人如著名佛教社会活动家太虚大师积极支持抗战,为争取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全世界广为宣传,佛教界还在战地组织了僧侣救护队,为争取自由祖国独立做出了应有贡献。

民国初年高僧辈出:主要有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谛闲法师、虚云和尚、来果禅师、圆瑛法师、印光法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