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学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学课件

矿山地质学课件
在上地幔上部,深约60——250公里的范围 内,因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成热能 使这一带有局部的熔融状态物质存在,一般 认为这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2900公里以下的中心部分。地核的 组成物质为铁、镍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目前,根据钻探资料显示,在地深20公里 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从常温带以下,平均 加深100米,温度升高3˚C左右。深于20公里
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等打下基础。
• 目录 • 1.第一讲 • 2.第二讲 • 3.第三讲 • 4.第四讲 • 5.第五讲
绪论 矿床地质与矿山地质图件 矿床勘探 矿床开发利用相关地质工作 专门性地质工作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地球是个旋转的椭球 体,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 6357公里。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 其中海洋占71%。
后,地温增幅会大大变缓。据推测,地球中 心温度不超过2000—3000˚C。
第一节 矿山地质专业术语定义
•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 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 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 然科学。
• 矿山地质学(mining geology)是一门介于地
• ④开展矿山深部和外围探矿,为扩大矿山的 生产能力或延长生产年限,增补所需要的矿 产储量。
• ⑤及时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如边坡稳 定、采空区塌陷)等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各 种地质问题。
最低工业品位:是指单个勘探工程所揭露的矿段 主要有用组分平均含量的最低要求,或者说它是 可供工业利用的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
第二节 矿山地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矿山地质学研究内容:矿山建设阶段的 地质工作、生产勘探、生产矿山矿石质量研 究与管理、矿山储量计算与管理、矿石贫化 与损失的计算与管理、采掘(剥)地质指导 与采矿单元结束的地质工作、矿山环境地质、 矿产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矿山矿产资源核 算与评价、矿山隐伏矿床(矿体)寻找与预 测。

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
2)B级储量:在详查和精查阶段,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和较 详细的地质研究所圈定的储量, B级储量也是煤矿设计和投 资的依据。(基本查明、较为可靠) (1)层位结构,煤层对比可靠;(2)煤种、煤质及变化;
(3)煤层产状;
(5)岩浆岩影响范围。
(4)落差>20m的断层;
3)C级储量:用一定的勘探工程控制的储量,是配合A、B 级储量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初步查明:(1)煤层层位、厚度变化;2)煤质、煤种; (3)地质构造。
(1)块段储量:Q1=S1M1d1,Q2=S2M2d2,……Qn=SnMndn。
(2)总储量:Q=Q1+Q2+……+Qn 2)应用条件
1)可用于任何勘探阶段;
2)煤层产状水平、倾斜均可使用; 3)倾斜煤层倾角变化最好均匀。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
3)优缺点 1)适用性比较广泛,有利于设计和生产部门使用。 2)每一块段面积较大,勘探工程较多时,才能保证精度,否 则有一定的误差。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
三、储量级别与分类
1. 储量级别
根据勘探研究程度,将煤炭储量分为A、B、C、D四级, 其中A、B为高级储量,C、D为低级储量。
1)A级储量:在精查阶段,通过较密的勘探工程和详细的地 质研究所圈定的储量,A级储量是煤矿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1)层位结构,煤层对比可靠;(2)煤种、煤质及变化; (3)煤层产状; (4)落差>20m的断层; (5)岩浆岩影响范围。(已经查明、资料可靠)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
(1)主导剖面线:工程点密于一般剖面,能严密控制煤层 和构造的勘探线。 (2)基本勘探线:为配合主导剖面线控制全区地质情况而 布置的一般勘探线。 (3)辅助线:在基本勘探线之间,为查清局部地质问题而 布置的短线。 3)在找煤或普查阶段,要选择构造简单、含煤性好、交通 便利的区域布置勘探线。 4)勘探线的排列方向取决于勘探区的地质构造。如:地层 走向变化不大,勘探线以一定的距离平行排列;对于盆 地和穹隆、勘探线呈现放射状。

矿山地质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矿山地质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子,并处于电离状态,因此又称该
层为电离层。
5.散逸层 (800~ 3000km )
空气极为稀薄, 是大气圈与星际 空间的过渡地带。 其温度随高度上 升变化不大或略
有升高。
(三)大气运动—改变地球面貌的动力
(四)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1.大气污染 2.大气灾害 3.大气资源
四、 地幔
厚约2850km,
(一) 上地幔
占地球总体积的82.3%,
(16~650km)
占地球总质量的67.8%。
密度3.5g/cm3
1.软流圈(70~250km) 250
-含1~10%为液态物
质。
地质意义:岩浆源;
板块运动证据。
2.岩石圈-软流圈
顶~地表,固态,刚
性。
(二)下地幔
比上地幔含更多的铁;(或Fe/Mg的比例)相对 增加了。
物质的密度达5.1g/cm3。 地震波波速也逐渐增大了。
(二) 生物圈的形成
地球上有了太阳光, 有了大气,有了水,就 应该出现生命了;有了 生命后就有了生物,最 后才能形成生物圈及生 态系统。
1.地球水圈形成之后不久 生命就诞生了。
2.生命演化中的第一次突 破,是有生命物质的 出现。
3.生命演化的第二个重大 事件是真核细胞生物 的出现。
4.生命演化中的第三个重 大事件为多细胞的出 现。
矿山地质学
目录
绪论
第七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一章 地球圈层构造
第八章 矿床简述
第二章 矿物
第九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 第十章 煤矿主要地质因素
第四章 地史学基本知识
第十一章 地质勘查与储量分类
第五章 地质构造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1 前言1.1课程定位《矿山地质学》是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中,学习掌握矿山地质的准备、实施、管理等地质工作操作技术。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实践工作过程的动手操作,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专业理论知识,在目标管理的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获得矿山地质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技术、有能力的社会所需人才。

《矿山地质学》前修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等。

主要为后续的强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做准备。

1.2 设计思路根据矿山地质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思路,通过与十几家地矿单位的深入调研,对职业岗位认真分析,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

与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中与十几家矿山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开发课程。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按照矿山生产过程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结构,设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方式。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矿山地质工作的技能要求及岗位应有的能力;2)准确的掌握矿山基建阶段的地质工作及责任;3)掌握矿山生产勘探的方法及手段,并且能独立收集、整理矿山地质资料;4)能够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对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施工现场、采掘单元等进行地质管理);5)能够对采掘单元周边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对采掘单元周边的隐伏矿体进行预测;6)能够掌握矿山结束后的闭坑地质工作;2.2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等技术规范;2)能够熟练的绘制及分析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探槽素描图、钻孔柱状体、综合图等工程地质图件;3)能够根据矿山生产管理好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及现场采掘单元;4)能独立收集整理原始地质资料,并且能独立完成资料分析;6)能使用CAD、MapGIS、DMine等软件绘制地质图件。

矿山地质学

矿山地质学

• ⑤矿山环境地质研究。防止生态环境污染,特别是 注意含有害物质癿尾矿和废水癿处理研究。⑥矿山 岩体秱劢、露天采矿边坡稳定等工秳地质、水文地 质癿综合及与门观测和研究,是防止大面积采空区 塌陷和露天采场边坡滑落而造成生产损失和人员伤 亡癿重要矿山地质问题。⑦在勘探矿床已获得癿成 矿觃律讣识癿基础上,通过开采过秳丨丌断观察编 彔和综合研究,迚行矿床预测,组织开展矿山深部 和外围找矿,扩大矿产资源进景及增加新储量,延 长矿山服务年限戒扩大生产觃模。
矿山地质学
张正顺
第一讲

绪论
矿山地质学是应用地质学癿一丧分支。地质学 研究癿对象是地球。地壳丨矿产癿形成都和地球 表面以及地球内部癿地质作用有关。地质学基础 知识,则着重说明地壳癿物质组成、収展发化以 及各矿物产资源癿蕴藏觃律。通过对各种地质作 用、地质现象、地局局序、矿物岩石、地质构造 等癿了解,为掌握成矿理论、矿床类型、矿床水 文地质、勘探方法等打下基础。
3.沉积作用
• 被搬运物质由于搬运介质能力减弱,搬运 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癿发化戒在生物作用下, 仍搬运介质丨分离出来,形成沉积物癿过 秳叫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方式有机械沉积、 化学沉积及生物沉积三种。沉积物叐到癿 成岩发化有固压作用、胶结作用、脱水作 用、重结晶作用等几种形式。由此形成癿 矿床主要有 1)机械沉积矿床 2)化学沉积矿床 3)生 物化学沉积矿床
• 地质作用可以引起矿物、岩石及矿床癿产生 和破坏,可以引起地壳、海陆分布癿发迁, 可以酿成巨大癿灾害,有癿地质作用人们可 以直接觉察到,如火山喷収、地震、山崩等, 但大多地质作用迚行得很缓慢,在短暂癿人 生丨很难直接观察到,如大陆下沉、海岸上 升等。地质作用按其能源来源丌同,可以分 为内 •
目彔 1.第一讲 2.第二讲 3.第三讲 4.第四讲 5.第亓讲

矿山地质学课件

矿山地质学课件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五、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 世纪地质学的发展
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
非洲-南美边界拼合 非洲 南美边界拼合 古陆冰川分布范围 南部大陆古生物分布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转换断层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1450) 一、地质思想萌芽时期(远古—1450) 地质思想萌芽时期(远古 1450 这一时期对自然界地质现象的 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 认识是朴素、直观、零散的,分 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析问题带有极大的猜测性。
朱熹( 朱熹(1130-1200)南宋 思想家。胡道静先生称, “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 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对朱熹在自然科学 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相当 肯定的。他说:“朱熹是 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 象的人。” 还认为“朱 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 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 年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
1、地质学研究的特点
2)空间广阔
空 间 广 阔 横向:遍布全球每全角落(南级、北级、 横向:遍布全球每全角落(南级、北级、 赤道、山地、平原、陆地、 赤道、山地、平原、陆地、海洋 大气圈——上地幔(整个岩石圈) 上地幔( 纵向 :大气圈 上地幔 整个岩石圈) 地球表面总垂直起伏约 公里: 为20公里:珠峰顶至马里 公里 珠峰顶至 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 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 之间的高差
水成论—维尔纳( 水成论 维尔纳(德) 维尔纳 火成论—赫顿 赫顿( 火成论 赫顿(英) 均变论—莱伊尔 莱伊尔( 均变论 莱伊尔(英)
第二节 地质学发展简史
四、发展时期(1840—1910) 发展时期(1840 1910)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

《矿山地质学》课程标准1 前言1.1课程定位《矿山地质学》是矿产地质与勘查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矿实际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在教学模式与真实的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情境教学中,学习掌握矿山地质的准备、实施、管理等地质工作操作技术。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及实践工作过程的动手操作,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专业理论知识,在目标管理的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获得矿山地质工作岗位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职业关键能力,使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有技术、有能力的社会所需人才。

《矿山地质学》前修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床学》、《固体矿产勘查》等。

主要为后续的强化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做准备。

1.2 设计思路根据矿山地质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思路,通过与十几家地矿单位的深入调研,对职业岗位认真分析,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

与企业专家共同确立教学内容。

在课程开发中与十几家矿山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开发课程。

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按照矿山生产过程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顺序,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定课程结构,设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质量监控与考核方式。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矿山地质工作的技能要求及岗位应有的能力;2)准确的掌握矿山基建阶段的地质工作及责任;3)掌握矿山生产勘探的方法及手段,并且能独立收集、整理矿山地质资料;4)能够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矿山地质技术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对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施工现场、采掘单元等进行地质管理);5)能够对采掘单元周边的地质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对采掘单元周边的隐伏矿体进行预测;6)能够掌握矿山结束后的闭坑地质工作;2.2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地质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总则》、《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等技术规范;2)能够熟练的绘制及分析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探槽素描图、钻孔柱状体、综合图等工程地质图件;3)能够根据矿山生产管理好资源储量、矿石质量矿石损失贫化及现场采掘单元;4)能独立收集整理原始地质资料,并且能独立完成资料分析;6)能使用CAD、MapGIS、DMine等软件绘制地质图件。

矿山地质学第一章绪论

矿山地质学第一章绪论
研究地球的历史,必须根据 具体情况,采用历史的、辨 证的、综合的指导思想。
莱伊尔(1797~1875):英 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奠基人 。提出地球的变化是各种外营 力长期、缓慢作用的结果。认 为这种地质作用是微弱的,具 有一致性和均一性。批判了灾 变论的观点 ,明确提出“现
在是过去的钥匙”。这一观点 后来被称为将今论古的现实主 义原则和方法。
尽管历史上为矿山开采服务的地质工作出现的比较早,但是矿山地质学 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比较晚的。
我国的矿山地质工作和矿山地质学是新中国诞生之后,才系统地建立 和发展起来的。建国40年来,我国的矿山地质工作随着矿山生产建设的发 展而得到了迅速地全面的发展,对保证矿山正常持续与稳定的生产,矿产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扩大矿山规模,延长矿山寿命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 作用。
四、矿山地质工作内容
1)经常性生产地质工作。 2)专门性生产地质工作。 3)矿山地质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 4)矿山综合地质研究工作。 5)矿山地质经济管理工作。 6)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防治工作。 7)矿区深部、边部及外围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第四节 矿山地质在矿山企业中的地 位与作用
一、矿山地质的地位与作用
一个矿床经过详查阶段 证实具有工业价值,并报近 期开采利用,从转入地质勘 探开始到矿山设计、基建、 生产直到矿山闭坑等不同阶 段的各项地质工作,均属于 矿山地质工作范畴。
露天开采矿坑
3、矿山地质与基础地质的关系
地质学主要包含两大分支:一是探讨基本事实和原 理的基础学科(基础地质);一是这些基础学科与生 产或其他学科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应用地质)。
第五节 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与发 展方向
一、矿山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科学的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矿山地质学是在采矿生产的推动下逐步发 展起来的。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采矿事业有着悠久的光 辉历史,远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开采铜、铁、金、煤等矿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题
1、接近地球中心的物质密度比较小。

()
2、地温梯度小于2℃/100m,在400m以内矿井一般无热害。

()
3、从地质发展和地球演变的总过程来看,外力地质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
4、地壳运动是外力地质作用引起的。

()
5、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含有的杂质的颜色所决定的。

()
6、轴面是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
7、核部地层老,两翼地层新为背斜。

()
8、正常层序中风化剥蚀的砾岩层,应该和下部的岩层划分为同一地质时代。

()
9、因为煤的形成需要具备生长植物的沼泽环境条件,所以只有陆地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开始有煤形成。

()
10、岩浆热变质作用可以使煤变成天然焦而丧失工业价值,也可使低变质煤变成有较高工业价值的烟煤。

()
11、煤的氧化带是煤性质发生改变的地带,所以这部分煤没有工业价值。

()
12、甲烷是一种无毒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小,因而容易在巷道上部积聚。

()
13、矿井瓦斯中有一部分来自采空区。

()
14、饮用水要求PH值在6-9之间。

()
15、沉积岩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直方向上渐变或相互更替所形成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
16、地球内部的压力随着埋藏深度增大而增大。

()
17、地球上的重力值,向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
18、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都是独立进行的。

()
19、矿物的颜色是由其含有的杂质的颜色所决定的。

()
20、岩石地层单位的群、组、段、层,属于地方性地层单位。

()
22、只要断层面上有擦痕,根据擦痕就可以确定对盘煤层断失方向和地层断距。

二选择题
1、地球是()中的一颗行星。

A银河 B星团 C河外星 D 流星
2、倾斜的岩层代表()。

A原始水平岩层经受地壳水平运动后变形而导致产状发生了改变
B沉积物堆积时沿古地形坡向堆积的结果
C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3、褶曲的核部和翼部二者之间()明确的界限。

A 有 B没有 C 有时有,有时没有
4、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依靠在断层面上找到的擦痕、阶步等其中一种标志确定。

A不能单独 B可以单独 C 一般可以单独
5、确定地层相对新老关系,在同一沉积盆地划分对比地层,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A 生物地层学法 B岩石地层学法 C地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D 地质事件法
6、国际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是()。

A代 B 世 C纪 D宙
7、煤层中瓦斯有()两种状态。

A 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
B 游离状态和吸着状态
C 游离状态和吸收
状态
8、矿井瓦斯涌出量随()而变化。

A 矿井生产能力的改变
B 矿井通风能力的改变
C 技术装备的改变
9、煤层顶板是指()。

A 位于煤层之上与煤层直接接触的那一层岩层。

B 煤层巷道顶部的岩层
C 煤层之上一定范围内的岩层
10、在确定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岩层向上弯曲一定是()。

A 存在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11、温度常年保持不变,其温度大体上接近常年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0.8℃~2℃为()。

A变温层 B恒温层 C增温层 D外热层
12、纯的石英(水晶)是无色透明的,而紫水晶、茶水晶、烟水晶等颜色变化是石英的一种()。

A自色 B他色 C假色
13、在确定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岩层向上弯曲一定是()。

A 存在断层
B 向斜
C 背斜
14、在煤化作用的两个阶段中,影响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A 压力
B 温度
C 时间
15、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

A 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和不自燃四类
B 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C 自燃和不自燃两类
三名词解释
1.变质岩
2宏观煤岩组分
3.相对瓦斯涌出量
4.岩溶陷落柱
5外力地质作用
6成煤作用
7煤与瓦斯突出
8磁偏角
9潜水
10断煤交线
四简答题:
1.论述成煤作用及成煤的必要条件?
2.简述成煤作用及成煤的必论述煤厚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3.论述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五专业技能题
1如何矿物肉眼鉴定?
2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3煤层厚度变化的观测内容?
4井下巷道遇到断层前的先兆?
答案
一××××××√×√√×√√×√√√××√×
二AABBBDBACC BBCAA
三1.变质岩-原岩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2、宏观煤岩组分-肉眼能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丝碳、镜煤、亮煤和暗煤
3.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吨煤涌出的瓦斯的数量。

4.岩溶陷落柱-地下可溶性岩矿层因溶蚀作用而塌陷,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称为岩溶陷落柱。

5外力地质作用-由外能引起,主要作用于地表的地质作用。

6成煤作用-由植物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7煤与瓦斯突出-指在采掘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内,从采掘面内部向采掘空间突然喷出大量煤、岩石和瓦斯的现象。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9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10断煤交线-断层面与煤层底板的交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

四答案:(1)成煤作用主要经历泥炭化作用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

(2)泥炭化作用阶段主要发生生物化学变化,作用的因素为细菌;煤化作用阶段主要发生煤成岩作用和煤变质作用,作用的主要因素为温度和压力;
(3)成煤的必要条件是:
①植物条件;②气候条件;③古地理条件;④地壳运动条件。

2.(1)地壳不均衡沉降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层层数增多,厚度变薄,煤层分叉的方向为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方向;向着沉降幅度和速度增大方向,煤系的总厚度和煤层中矿物杂质的含量有增大的趋势。

(2)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层底板起伏不平,顶板平整;煤层变薄的方向是底板凸起的方向;煤分层或夹矸被凸起部位所隔开。

(3)河流冲蚀引起的煤厚变化。

特征是:①同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前发生的冲蚀作用,冲蚀带呈带状分布,规模较小;煤层与冲蚀带有共同的顶板。

②后生冲蚀是指煤层顶板形成后发生的冲蚀,冲蚀带呈带状分布,其范围较大;冲蚀带为碎屑岩顶板;冲蚀带煤质变劣。

(4)构造挤压引起煤厚变化。

特征是:煤厚变化处煤与夹矸混杂,灰分增高;顶底板破碎;煤层结构遭受破坏;变薄带与增厚带相间排列。

3.(1)①风化作用及其产物;②剥蚀作用;③搬运作用及其方式;④沉积作用;
⑤固结成岩作用,发生压固作用,泥质岩成岩方式;胶结作用,碎屑岩成岩方式;重结晶作用,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成岩方式;新矿物生长作用
五1.肉眼对岩石进行分类和鉴定,除了在野外要充分考虑其产状特征外,在室内对手标本的观察上,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它的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特征。

具体步骤可为:因为构造从外貌上反映了它的成因类型:如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
形态时,一定属于火成岩的喷出岩类;具有层理构造以及层面构造时,是沉积岩
类;具板状、千枚状、片状或片麻状构造时,属于变质岩类。

2植物界的演化阶段主要分为:(1)菌藻植物阶段;(2)早期维管植物阶段;(3)蕨类植物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4)裸子植物阶段;(5)被子植物阶段。

2.煤层厚度观测(实测见煤点煤层的总厚度和各分层厚度,对于结构复杂或厚度
变化较大的地段还应辅以实测煤层柱状图
3.煤层顶底板观测:观测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顶底板与煤层的接触关系
4.煤层的其他特征观测:煤层产状,煤质特征
4.(1)煤岩层产状发生变化,伴生派生小褶皱发育;
(2)煤层顶底板出现不平行现象;
(3)煤层及其顶底板中裂隙显著增加;
(4)煤层原生结构发生变化,煤体破碎。

(5)在大断层附近常伴生一系列与大断层性质、产状一致的小断层;
(6)瓦斯涌出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7)巷道出现滴水、淋水和涌水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