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要点)安检10-1专用2012年12月1:地质作用的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6: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
7: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
8:火成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火成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的方式等系相互关系的特征。
9:常见岩浆岩类型:侵入岩,喷出岩。
10: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不同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岩石。
11:常见变质岩类型: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矽卡岩。
12:岩浆岩的主要产状:火山岩产状和侵入岩产状。
13:碎屑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碎屑含量达50%以上,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14: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硅岩、石灰岩、页岩等。
15: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16: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17:地层对比:一种工作方法,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地层位置相当。
18:地质年代表:见附录一。
19: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
主要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段,层。
20: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进行的地层划分。
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对应。
21: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6-8*?)1、地震分界面: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长波速度的变化,发现的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
2、增温梯度:增温带中,温度随深度变化,即增加一定深度,温度身高的度数(℃/100m)3、内力地质作用:发生在地球内部,由地球本身的能量—地球旋转能、重力能、地球本身的热能以及化学能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在地壳表面,由太阳辐射的热能有暖气大自然化学和物理变化的各种地质作用,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5、风化作用:由各种化学反应及生物活动等因素使矿物、岩石在原地收到的破坏6、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对地表岩石风化后的产物从原地剥离开来的作用。
7、磨圆作用: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颗粒间的相互摩擦以及颗粒与河床地面、地面的摩擦作用,使碎屑的菱角被磨蚀,形态逐渐趋于圆球形。
8、机械分选作用:由于风、水的搬运营力按规律逐渐减小,碎屑颗粒按大小、密度不同分别逐渐沉积下来。
9、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的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或溶液的影响下,发生压缩、胶结、交代、再结晶作用,而形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
10、岩石: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矿物的集合体。
11、矿物:由一种元素或两者以上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或者化合物。
12、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13、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14、断口:矿物受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破裂成凹凸不平的面。
15、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指甲:2.5,小刀:5)16、岩浆:地下深处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性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17、岩浆岩:岩浆侵入到地壳不同深处或喷出表面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18、变质岩:地壳上先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和外来物质的参入,而引起其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的改变,形成新的岩石19、沉积岩:母岩经过风化、剥蚀、搬运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的一种层状岩石。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sdkjdx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间的夹角.以指北针为准,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东边为东偏角,符号为正;地磁子午线偏在地理子午线西边为西偏角,符号为负.2.地球外圈层:从地表往上至地球大气的边界,由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3.地球内圈层:地球内部的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4.活动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5.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窄)、大陆坡(窄)、海沟岛弧6.莫霍面:1909,莫霍罗维契,克罗地亚,深度33km ,Vp(纵波)7km/s→8.1km/s7.古登堡:1914,古登堡,美国,深度2885km, Vp(纵波): 13.54km/s→7.98km/s,Vs(横波)7.23→08.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G)—恒温带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表示内热层中温度的变化9.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10.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岩石圈、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的地质作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11.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壳表层、能源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1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13.喷出作用: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或喷出地表冷凝成岩的过程14.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围岩中而未到达地表的过程.15.变质作用:使岩石改变其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1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气温的变化、水和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华17.剥蚀作用: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层岩石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分位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18.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沉积作用.19.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固结成岩作用20.矿物: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具有一定的内部构造和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21.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大约20多种2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粉末的颜色23.解理:矿物受外力打击时,总是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24.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时,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裂开,而在任意方向(受力的地方)产生不平整面的性质.25.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结晶质或非晶质矿物构成的固结的矿物集合体.26.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形成的一种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形成的物质经过沉积与风化等作用而成的岩石.27.变质岩:变质岩是由沉积岩、火成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28.火成岩(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29.岩浆:来自地下深处或上地幔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800~1200℃30.火成岩的结构:指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状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31.火成岩的构造:指火成岩由于其颗粒排列充填方式所显示出的外部特征.32.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M)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晶质结构,粒粗)33.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多具细粒、隐晶质及斑状结构,34.喷出岩: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由岩浆喷发物形成的岩石35.岩墙:狭长的墙状侵入体,近于直立,与围岩层面方向大致垂直.36.岩床:顺围岩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37.酸性岩:SiO2 ≥65%38.基性岩:SiO2 45%~52%39.中性岩:SiO2 52%~65%40.碎屑岩:岩石机械风化后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经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碎屑岩.41.层理:层内细微成层的现象42.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43.结核:在沉积岩中常见到呈块状,椭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体,其物质成分与围岩不同,这种块体称为结核.44.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45.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连续46.假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47.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以角度相交,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48.年代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岩石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49.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性和岩石类别划分出的地层单位,它属于地方性地层单位,全球不能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包括群,段,组,层四个级别.50.岩层产状三要素:岩层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称为岩层产状.用眼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个用来说明岩层产状的参数称为岩层产状要素.51.视倾角:视倾斜线与视倾向线的锐角叫视倾角.52.真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3.褶皱与褶曲:褶皱---岩层中产生的一系列弯曲.褶曲---褶皱中的一个弯曲部分.5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翼相背倾斜,中心为老地层,两侧对应出现新地层.55.枢纽: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56.褶曲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57.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分为斜歪背斜,斜歪向斜58.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不等.一翼产状正常,一翼倒转.分为倒转背斜,倒转向斜59.倾伏褶曲:倾伏褶曲的枢纽呈倾斜状,整个褶曲向某一方向倾伏,两翼岩层同一走向线向褶曲倾伏方向汇合相交.60.短轴褶曲:短轴褶曲向两端延伸不远即消失,同一地层界限长轴/短轴介于10:1~3:1之间.61.穹隆:近等轴褶曲呈圆形,长轴/短轴<3:1的背斜构造盆地—长轴/短轴<3:1的向斜62.复向斜:复向斜又称复式向斜,是由若干次一级的背斜、向斜组合而成的一个大型向斜构造.63.节理:断裂面两侧岩石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64.断层:断裂面两侧岩石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65.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66.平移断层:指断层两盘沿断层面作水平方向相对位移的断层.67.铅直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对应岩层面之间的铅直距离.它反映了地层断距的铅直分量68.水平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对应岩层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它反映了地层断距的水平分量69.地层断距指断层两盘上对应岩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70.断层落差71.走向断层指断层走向和所切割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断层72.横断层指断层走向与褶曲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垂直73.地垒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成,致使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的组合类型74.阶梯状构造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75成煤作用—从植物遗体堆积到转变成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76煤化作用-泥炭或腐泥转变成褐煤、烟煤、无烟煤、超无烟煤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77.煤成岩作用—由泥炭或腐泥在温度压力作用下转变成褐煤的过程78.煤变质作用-褐煤在地下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转变成烟煤、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79. 泥炭化作用—高等植物遗体在泥炭沼泽中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80.腐植煤81.腐泥煤82宏观煤岩成分1.丝炭2.镜煤3.暗煤4.亮煤83宏观煤岩类型1.光亮型煤2.半亮型煤3.半暗型煤4.暗淡型煤84.含煤岩系:聚煤时期形成的一套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85.复杂结构煤层86中厚煤层露天3.5~10m 地下1.3~3.5m87急倾斜煤层露天 >45°地下 >45°88伪顶指直接覆盖在煤层之上的薄层岩层.岩性多为炭质页或炭质泥岩,厚度一般为几cm 至几十cm.它极易跨塌,常随采随落. 所以它都混杂在原煤里,增加了煤的含矸率.89.老顶:又称“基本顶”位于直接顶之上或直接位于煤层之上的岩层.90.直接底:指煤层之下与煤层直接接触的岩层.91.煤田: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含煤岩系基本上连续分布的广大地区.92.井田:煤田内划归一个煤矿开采的部分.93.煤层稳定程度:(1)稳定煤层(2)较稳定煤层(3)不稳定煤层(4)极不稳定煤层94.含水层:能透水并含有地下水的岩层 .95.隔水层:透水性差,对地下水的运动,渗透起阻滞和阻隔组作用的岩层 .96.上层滞水:指埋藏于地表以下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97.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含水层中的重力水.98.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间含水层中的重力水.99.孔隙水:存在于松散沉积物(碎屑岩)孔隙中的重力水.100.裂隙水:存在于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101.水的硬度取决于水中Ca2+和Mg2+的含量,分为(1)总硬度:水中含Ca2+和Mg2+的总量(2)暂时硬度:水沸腾后由HCO3-与Ca2+和Mg2+结合生成碳酸盐沉淀出来的Ca2+和Mg2+的含量(3)永久硬度:水沸腾后,水中残余的Ca2+和Mg2+的含量102.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的排泄方式.103.上升泉:有承压含水层形成的泉.104.下降泉:由潜水含水层形成的泉.105.矿井充水: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水源进入采掘空间的过程.106.矿井瓦斯:无色、无味、无嗅、无毒,可燃和具爆炸性的气体.107.相对瓦斯涌出量指矿井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平均日产1t煤涌出的瓦斯数量.单位为m3/t108.煤与瓦斯突出109.岩溶陷落柱:又称喀斯特陷落柱,是岩溶洞穴塌陷的产物,它是由于地下可溶性岩(矿)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的的溶洞,在上覆岩层的重力作用下产生塌陷,由于塌陷体在剖面上呈柱状,所以称为岩溶陷落柱.110.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二、思考题1.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分为哪几个圈层?各有什么特征?以地球表层为界,将地球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 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特征:约占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有多种气体组成(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不定组分),大气圈从下往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水圈特征:水圈中的水不断进行循环—蒸发、降水、径流.生物圈特征:种类繁多—200万种;分布不均匀.地壳:平均厚16km,密度2.8g/cm3 上地壳:硅铝层—花岗岩质;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质.地幔:厚2800km,占地球体积82.3%,质量67.8%上地幔:33~650km,密度 3.5g/cm37,0~250km为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650~2885km , 密度5.1g/cm3.地核—厚3400 km,占地球体积16.2%,质量31.3%;外核:2885~4170km , 密度10.5g/cm3 ,液态;过渡层:4170~5155km,密度12.25g/cm3 固~液态。
矿井地质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1、矿井地质工作的意义:1)必要性:任何一项工程的建设,都离不开地质勘查。
煤矿生产也不例外,从寻找煤田→煤矿的规划设计→矿井建设→煤矿生产,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精度、循序渐进的地质工作。
2)重要性:地质体是异常复杂多变的,只有在充分了解地质情况的基础上,矿井建设和煤炭生产才能达到技术合理,经济高效,否则工作就陷入盲目,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危及安全。
3)迫切性:机械化采掘是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具有高产高效、经济安全、劳动强度低和回采率高等多种优点。
但机械化采掘(特别是综采)适应地质条件变化的能力低,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准确查明和预测地质条件的变化。
2、矿井地质工作的任务:1. 研究地质规律,解决地质问题2. 提供地质资料,指导采掘生产3. 针对新增问题,组织矿井勘探4. 核查资源/储量,进行动态管理5. 预测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方案6. 调查环境地质,配合环境保护7. 综合利用资源,调查伴生矿产3、矿井地质工作的阶段和内容:1. 建井地质工作基本内容:提供矿井基建工程和首采区设计与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进行井巷地质观测编录和综合分析;查明和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编制建井地质报告和移交生产的地质资料,为投产后的生产地质工作奠定基础。
2. 生产地质工作基本内容:及时进行井巷、采面和钻孔的地质观测编录;随时补充和修改各种综合性地质图件;定期计算储量,掌握储量变动,进行储量管理;合理布置各种形式的矿井地质勘探;适时编制和提供各种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和开展地质预报;配合采掘区队正确处理采掘过程中出现的地质变化。
第四章矿井生产地质条件第一节矿井构造1、矿井生产地质条件研究意义:地质构造普遍存在于一切矿井,只是其复杂程度、表现形式和对生产的影响大小各有不同。
地质构造不仅本身严重影响煤矿生产建设,而且还对其他开采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研究煤厚变化、顶板稳定性、煤与瓦斯突出、岩浆侵入、岩溶陷落、地温、地压等开采地质条件时,都要考虑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
矿井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矿井地质复习题1何为生产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岩浆侵入煤层、岩溶陷落柱。
2煤层厚度及其分类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
依据煤层结构,可将煤层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
按形态分为:层状、藕节状、串珠状、瓜藤状、鸡窝状、扁豆状和马尾状。
3煤层厚度的变化因素煤厚变化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划分为两类:1)原生变化:指泥炭层在按受上部沉积物覆盖前,由于地壳运动、沉积环境变迁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
包括地壳不均衡沉降、泥炭沼泽古地形影响、河流同生冲蚀、海水同生冲蚀四种原因。
2)后生变化:指煤层被沉积物覆盖后,或者整个煤系地层形成以后,由于河流冲蚀、构造变动、岩浆侵入、岩溶陷落柱等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
(注意原因与形态的对应)3生产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处理P1721)掘进中的处理方法。
根据厚度变化范围大小及巷道的作用、重要程度进行灵活处理。
2)回采工作中的处理方法。
根据回采工艺、厚度变化范围大小进行调整。
4设计或生产对褶曲或断层的处理方法(P179)(1)设计阶段井筒位置的选择井田边界的确定水平和采区的划分采煤工作面的布置(2)掘进阶段运输大巷遇断层的处理采区上下山断层的处理阶段运输平巷断层的处理(3)回采阶段强行硬过重开开切眼划小工作面5断失翼煤层的寻找方法(1)层位对比法:根据巷道揭露的断层两盘煤岩层层位,寻找断失煤层位置。
(2)构造形迹判断法:是指根据与断层伴生和派生的小型和微型构造来判断断层性质的一种方法。
(3)规律类推法:随着矿井地质资料的积累,对矿区出现的断层得出某些规律性认识,并据此指导断失煤层的寻找。
适用于开采时间长,资料丰富的矿井。
(4)作图分析法:充分利用各种矿图,包括矿井地质剖面图、水平地质切面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煤层立面投影图。
(5)生产勘探法: 如果遇到断层,通过观测和综合分析,仍不能确定断层性质或已确定断层性质,但断距无法确定时,需用生产勘探的方法来解决,其手段是巷探、钻探、物探。
煤矿地质学复习

天体是宇宙间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具有巨大的能量和很高的温度,自身能够发热、发光。
如:太阳。
行星:围绕着恒星公转的天体。
如:地球是太阳的行星。
卫星:围绕着行星公转的天体。
如: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流星和慧星是更小的天体。
火星:荒漠,但有流水侵蚀痕迹,表面气温低外圈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莫霍面:是划分地壳和地幔的界面。
第一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与地核的界面。
第二个主要的地震波不连续面地壳的下界为莫霍面。
软流圈以上、岩石强度较大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
地温梯度(℃/100m):常温层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全球平均地温梯度约3℃/100m 。
地磁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地质作用分为两大类: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垂直运动又叫升降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地质作用:所有由地球的自然动力使地壳、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旋转、重力、放射性元素蜕变及结晶相变、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等在地球内部产生的动力,促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外力地质作用:以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所引起的风、雨、冰雪、冰川、河流、海浪等营力产生各种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表层。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地震烈度: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我国将其划分为12度。
震级: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地震5成因:1.构造地震: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存在的夹角2.地球外圈层:从地表往上至地球大气的边界称为地球的外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地球内圈层:地球内部的圈层称为内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6.莫霍面:在大陆地下平均约33km左右,地震波横波波速突然增大,表明此处上下物质有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之为莫霍面7.古登堡面:地下约2885km处地震波横波波速突然为零,表明此处上下物质也有明显的变化,存在一个界面,称之为古登堡面8.地温梯度:即地热增温率,指恒温带下,深度每增加100m温度升高的度数。
9.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10.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岩石圈,能源主演来自地球本身,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11.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壳表层,能源主要来自地球以外,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1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往上运移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13.喷出作用:岩浆从火山口溢出或喷出地表的过程称为喷出作用14.侵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称为侵入作用15.变质作用:是岩石在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原岩改变成分、结构、构造变成新岩石的作用1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气温的变化、水和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17.剥蚀作用:地表水体、地下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壳表层岩石进行破坏并将破坏产物剥离原地的过程18.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脱离搬运介质形成松散沉积物的过程19.固结成岩作用:使松散沉积物变成坚硬岩石的作用20.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21.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常见矿物,大约20余种,如石英、正长石、斜长石、方解石等2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即矿物在条痕板(白色无釉瓷板)擦划后留下的粉末的颜色23.解理:指矿物晶体在外力打击下,总是沿一定的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24.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在任意方向产生不平整断面的性质25.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结晶质或非晶质矿物构成的固结的矿物集合体26.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环境中形成的岩石27.变质岩:由不同类型的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28.火成岩:岩浆沿岩石裂缝或薄弱带上升,侵入岩石圈上部甚至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固结成坚硬的岩石,称为火成岩29.岩浆:来自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中的具有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30.火成岩的结构:是指其组成部分自身的特点即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状、自行程度及其组合关系31.火成岩的构造:是指由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或填充方式所反映出来的外表形态32.深成岩:侵入岩的一种,距地表距离远,晶质结构,粒粗33.浅成岩:侵入岩的一种,距地表距离近,晶质结构,粒细34.喷出岩:由岩浆喷发物形成的岩石,隐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35.岩墙:狭长的墙状侵入体,近于直立,与围岩层面方向大致垂直136.岩床:顺围岩层面方向侵入的层状侵入体37.酸性岩:SiO2含量高的岩浆岩38.基性岩:SiO2含量低的岩浆岩39.中性岩:SiO2含量中等的岩浆岩40.碎屑岩:包括火山碎屑岩与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经机械搬运沉积而成;陆源碎屑岩是由母岩经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形成的沉积岩41.层理:层内细微的成层现象4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经石化后形成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迹43.结核:在沉积岩中成团块状、椭球状或不规则形状的块体,其物质成分与围岩不同,这种块体称为结核44.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成的层状岩石45.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连续46.假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平行,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47.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以角度相交,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48.年代地层单位:以岩石形成的时代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代表地史中一定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49.岩石地层单位: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和岩石类别划分出的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地层单位50.岩层产状三要素: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51.视倾角:视倾斜线与视倾向线的锐夹角52.真倾角: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53.褶皱与褶曲:褶皱—岩层中产生的一系列弯曲;褶曲—褶皱中的一个弯曲部分54.背斜:岩层向上弯曲,两翼相背倾斜,中心为老地层,两侧对应出现新地层55.枢纽:同一岩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56.褶曲轴:褶曲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57.斜歪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分为斜歪背斜和斜歪向斜58.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同,倾角不等。
矿山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讲绪论矿山地质: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探之后,在矿山基建和矿山生产中,在已建或拟建矿山范围内,为保证矿山基建与生产工作顺利进行,而对矿床所作的一系列地质工作的综合称为矿山地质。
●1.矿山地质学研究的概念和任务是什么?基本任务:进行矿床的开发勘探和研究工作,提高储量级别,扩大矿山资源远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监督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主要任务:●1.进行开发勘探(基建勘探和生产勘探)。
●2.随着探采工程的进展,做好地质编录、取样等日常基础地质工作,不断补充和修改矿山地质资料,为采掘生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3.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
●4.按期计算并分析地质储量和生产矿量的保有和变动情况;●5.开展采矿贫化与损失的计算与分析;●6.进行矿山采掘(剥)工作的地质技术管理。
●7.开展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为矿山防治水,控制露采边坡和井下地压活动及环境保护提供地质资料。
●8.开展矿区综合地质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指导隐伏矿体找寻及矿区的矿产预测。
●9.加强矿山地质科技情报交流,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水平,促进矿山地质工作现代化。
2.简述矿山地质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学科性质:1、矿山地质学是由地质学与采矿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地质学科,是运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不同阶段遇到地质问题,为矿山生产服务的一门学科。
2、矿山地质学是一门直接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的应用地质学科,它主要研究矿床开发过程的地质及其相关的矿产资源经济、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学科特点:1、实践性矿山地质学是直接联系矿山采掘生产并为矿山开采活动服务的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综合性矿山地质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他与基础地质学、矿床资源学和其他地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3、经济性从矿山的经济特点进行回答第二章采矿基本知识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和作业叫采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储量升级; 5)对首采地段及小矿体进行勘探。 25.首采地段一般应使三(二)级矿量的可靠程度达到如下的储量级别要求。 地下开采 开拓矿量: A+B+C 级储量; 采准矿量: A+B 级储量(复杂类型和较复杂类型矿床,允许有少量 C 级储量) ; 备采矿量: A 级储量 A+B+C 级储量; 备采矿量: A+B 级储量。
第四讲 生产勘探
26.生产勘探主要特点是: 1)勘探程度高,地质研究深入细致。 2)与采掘或采 剥生产关系密切,总体性生产勘探与开拓结合,单体性生产勘探与采准、切割结 合。 3)生产勘探多年持续进行,对生产保持一定的超前关系。年度生产勘探往 往局限在一个有限范围内,例如一个中段或几个台阶。 27.生产勘探的超前期限与范围 :一般来说,超前生产的期限应与三级矿量的平衡 相协调,大型矿山 3-5 年,中型矿山 2-3 年,小型矿山也应在 1 年以上;超前生 产的范围,露天采矿为一到几个平台,地下采矿为一到两个中段。 28.一般情况下,开拓矿量应达到 B+C 级,大而简单的矿床 B 级可能达 60-80%, C 级 20-40%;小而复杂的矿床一般达不到 B 级,C 级可达 60-100%。非常复杂 的矿床只能达 C+D 级。采准及备采矿量一般应达 A+B 级,大而简单的矿床 A 级可达 80-100%。小而复杂的矿床最多只能达 B 级,非常复杂的矿床达到 B 级 也有困难。 29.(1)矿体边界位移:指矿体的实际边界与生产探矿圈定的边界位置不一致的 现象。其许可范围由下列因素决定: 1)储量级别的要求; 2)位移方向; 3)矿 体倾角;4)矿体厚度;5)矿体边界是上盘还是下盘;6)是露天还是地下采矿; 7)矿床开拓方案:露采时地表开拓比溜井、平硐联合开拓的要求低,一次基建 开拓比分期扩帮开拓要求高;地下采矿时脉外较脉内开拓要求高;8)采矿方法: 采用采矿工艺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采矿方法,如充填法、崩落法等对边界位移要 求较高,否则较低。 30.我国惯用的储量允许误差指标:矿石储量的 A 级为≤10%;B 级≤20%;C 级 ≤30-40%;金属储量允许误差相应约放宽 5%。 31.确定生产勘探工程网度的方法 :经验法 (也称类比法 )、验证法 (可分为工程网度 抽稀验证法和探采资料对比验证法 )、计算法(数理统计法、地质统计学法、经 验计算法). 32.实行探采结合应遵循下述原则与条件: (1)打破探、采部门界限,实行探、采统一规划,联合设计,统筹施工和综合 利用成果。 (2)探采结合必须是系统、全面并贯穿于采矿生产的全过程,自矿山地质勘查 至矿石回采均有实行探采结合的可能。 (3)探采结合存在不同形式,工程的彼此利用是主要的形式。 (4)探矿超前是指导生产勘探因而也是指导探采结合的一条原则,这会对探采 结合带来一定困难。
3
(5)探采结合存在不同的程度。决定探采结合程度的因素主要为:1)矿床矿体 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2)采矿方式: 3)采矿方法: 4)矿区实际生产技术条件 和矿山管理体系也对探采结合程度产生影响。 33.验证对比的作用: (1)验证地质勘探对矿床地质认识及结论的正确与否; (2)验证矿床勘探类型划分与勘探网度确定、勘探手段选择的合理性; (3)验证矿床使用工业指标及地质储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4)为编制和修订地质勘探规程与有关技术政策提供资料依据。 34.(2)验证对比内容 ①矿体形态对比分析;②矿体产状和位移的对比分析;③ 矿体品位、储量对比与分析;④矿床地质条件对比分析。 35.(3)探采对比参数的计算方法 a. 矿体面积绝对误差是指勘探圈定的矿体面积 c 与矿体真实面积 之 u 间的误差。 面积绝对误差 δ u c 面积误差率
5
47.三、地质剖面图的切制 :依据中段、分段或平台地质平面图切制,步骤如下:1) 确定切图剖面位置;2)取坐标线(最密的一组) 、标高线。注意图纸的方位, 由 下而上,由左到右为坐标增量方向; 3)取工程及地质界线; 4)地质联图;5) 参考前后实测地质剖面图对地质界线进行修正;6)成图。 48.矿石质量计划的基本内容应分为文字、图件和表格三部分: 文字部分包括:①计划开采块段矿石质量的基本情况;②预计的矿石贫化率 与损失率;③各类型或品级矿石计划达到的质量指标;④矿石回采作业进度、 顺 序、各地段的出矿计划及矿石质量均衡安排;⑤为实现矿石质量计划所采取的技 术措施和要求等。 图件部分包括综合地质图、矿石类型与品级分布图、采样位置图、矿石品位 分布图、块段或爆区单体性地质图件、采掘(剥 )进度计划图等。 表格部分 49.坑道掘进主要研究项目有:1)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分布规律;矿体的形态 变化规律; 2)小型构造的类型、产状、规模,与主要构造的关系;切割矿体的 断层的类型、断裂位移方向和距离,判断坑道前进方向; 3)矿岩的物质成分, 与矿化有关的各类地质现象,力求查明矿化富集的规律,指导探寻富矿地段及新 的小盲矿体。 50.(1 )配矿原则:1 )两种矿石的品位及特性相差悬殊时不能搭配,否则会给 选冶部门造成技术上的困难;2)不同自然类型的矿石不能搭配;3)两种粒度规 格相差过大的矿石不能搭配; 4)耐火材料及某些应用其物理性质的矿产一般不 能配矿。 51.配矿时矿石质量均衡计算:多种品级矿石的配矿公式为: Dn(Cn–C) =Fn 式中:Dn——各采区(采场、中段)计划出矿量; Cn——各采区(采场、中段)预计出矿平均品位; C——要求达到的品位指标; Fn——各采区(采场、中段)均衡能力系数。 52.贫化,是指开采过程中在工业矿石内混入围岩、废石或非工业矿石,以及高 品位矿石丢失致使矿石品位降低的现象。用百分率表示工业矿石贫化的程度, 称 贫化率。由于工业矿石混入围岩、废石及非工业矿石造成的贫化率,又称废石混 入率;由于高品位矿石丢失而造成的贫化率,称品位降低率。 损失,是指开采过程中,没有将工业矿石全部采出、放出,或在放矿、运输过程 中丢失而遭受损失的现象。用百分率表示工业矿石损失的程度,称损失率。与损 失率的概念相反,从采场内采出的工业矿石占该采场原有工业矿石储量的百分 率,称回采率。 回采率=1-损失率。 53.采矿贫化与损失的计算和管理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矿石的合理开采,降低采矿、选矿及冶炼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有助于保护国家矿产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3)为编制矿山工作计划,进行储量的平衡和管理提供必要依据。 (4)了解各种采矿方法的优缺点,有助于选择更加合理的新的采矿方法。 54.根据损失性质的损失分类:1)不可避免的损失是指按开采设计的规定留在地 下不能采出的损失,亦即设计损失。 2)可避免的损失是指在开采过程中,由于 组织管理不善,技术措施不当而造成的矿石损失,亦即施工损失。
Cu − C c × 100% Cu
Cr =
41.矿石储量误差 (Qδ ) 指开采统计的矿石储量 (Qu)与勘探计算的矿石量 (Qc)之间的误差。
Qδ = Qu − Qc
矿石储量误差率
Qr =
Qu − Qc × 100% Qu
42.金属量误差(P δ ) 指用开采资料计算的金属储量(Pu) 与勘探资料计算的金 属储量(Pc)之间的误差。
《矿山地质学》复习要点
第一讲:绪论
1.矿山地质工作:是指矿床经过地质勘探之后,从矿山建设、生产直至开采结束 所进行的全部地质工作。 2.矿山地质学:是研究矿山地质工作的原理与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四阶段:设计前期阶段、设计阶段、建设阶段及生产阶段。 4.矿山建设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为:根据施工图进行施工准备和组织施工;订购并安装设 备;进行试生产、验收和交付生产。 5.矿山地质工作的原则:①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②地质与生产密切结合的原 则;③ 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④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⑤ 技术与 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⑥实践与认识密切结合的原则。 6.矿山地质工作与采矿生产工作的关系: (1)主体与前导的关系:采矿工作是主体,矿山地质工作是前导。开采工作是 在矿山地质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开采设计、采掘(剥)等主要生产工序必 须以生产地质工作成果为依据,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生产地质工作必须适当 超前生产。 (2)制约关系:矿山地质工作部门负有监督开采工作的职责。如对矿产资源的 合理利用、采矿中矿石的损失贫化、生产准备矿量的储备、矿石质量及正规采掘 等的监督管理。 (3)协作关系:在某些工作领域中,两者还存在着协作关系,例如,为了供给 选矿部门符合入选要求的矿石和保证其质量的稳定, 矿山地质部门与采矿部门要 共同协作制订好矿石质量计划和矿石均衡(配矿)措施,并共同加以执行。
Pδ = Pu − Pc
金属储量误差率
Pr =
Pu − Pc ×100% Pu
43.验证对比说明书的主要内容有:①矿区地质概况;②地质勘探工作概况;③
矿山生产和生产探矿情况;④地段选择和衡量标准;⑤探采对比分析;⑥评价结 论及今后意见。
第五讲
矿山地质编录
44.探槽: 一般素描槽底和一壁, 矿体复杂时作两壁及槽底展开图。 比例尺一般 1: 50-1:100。浅井:一般素描四壁,地质条件简单时素描相邻二壁。 比例尺一般 1: 50-1:100。 45.坑道编录一般不落后于掘进 10-30 米,常与取样、工程验收配合进行。素描比 例尺一般 1: 50-1:200。 46.天井:包括漏斗,溜矿井。
1
力减弱面的状态; (3)水文地质条件; (4)构造变动情况; ( 5)露天采场的范围 和形状; (6)采场的工作年限; (7)穿爆工作影响; (8)边帮上的外部负荷等。 工作帮边坡角一般 8°-12°或<18° -25°。 13.剥采比:它是指开采一立方米(或一吨)矿石需要剥离废石的立方米(或吨) 数。通常是以矿石的采出单位成本不大于其价格的方案对比方法进行初步确定。 如非金属矿床:大型者 7-9,中型者 6-7,小型者 4-5 ;铁矿:大型者 8.9,中小 型 7.0-5.5;铝土矿小于 17,大于此,则不宜露天开采。 剥采比是衡量矿床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用露天开采是否经济合理的一项重要 指标。 14.硐室:指长度和宽度相差不大的巷道。巷道:指长度比宽度大得多的井巷。 15.划归坑口开采的矿体或其一部分叫井田,划归矿山开采的矿体叫矿田,划归 公司(联合企业)开采的矿体叫矿区。 16.矿块的回采顺序阶段中矿块的回采顺序,按回采工作相对主要开拓巷道(主 井、主平硐)的位置,可分为三种:1 )前进式;2)后退式(生产实践中用的较 多) 3)混合式 . 17.斜坡道开拓法:斜坡宽度 4-6 米,高度为 3.6-5 米,斜率为 10-15º左右。 18.联合开拓法: 1)上部平硐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2)上部平硐下部盲斜井开拓方案 3)上部竖井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4)上部竖井下部盲斜井开拓方案 19.采矿方法就是矿块的开采方法,它包括采准、切割和回采三项工作。 20.依此可将采矿方法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空场采矿法。第二类,充填采矿 法。第三类,崩落采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