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在北京》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4年鲁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41

2024年鲁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41

2024年鲁人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24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下列不属于工业化特点的是()。

A.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超过农业并占据主要地位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C.机器生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D.工人的数量超过农民2、2013年5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出访印度时,发表了题为《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印两国天造地设,注定终将走在一起。

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多边外交活动的原则D. “求同存异”的方针3、如图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程。

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A. 黄埔军校的建立B. 皖南事变C. 飞夺泸定桥D. 重庆谈判4、【题文】魏源是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其思想主张对洋务派产生过影响。

属于魏源观点的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C. 变者天下之公理D. 师夷长技以自强5、《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

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A. 中共十一届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D. 国有企业开始改革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____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____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______ (判断对错)8、“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错误: ______ 订正: ______ 。

9、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上的思考。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北京》现代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告别柏林的那天,我在街头听到一首熟悉的曲子《送别》,随着二胡开弦时的那一声“吱呀”,眼泪险些掉下来,怕人瞧见,忙丢上几个碎银若无其事地去看天空。

巧极了,要走了,就有这首曲子来送我,这“卖乐”的同胞怎么能把一首普通的二胡曲演绎得那么伤感?匆匆的行人走过,没人驻足,这首曲子打动不了他们,前门老舍茶馆里每晚插科打诨的表演才能打动他们,他们以为那些就代表了北京,而北京的丰盈是这些观光嬉客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老舍的《茶馆》与前门的茶馆是霄壤之别,一个有起有落,繁华过后是抛向天空的大把纸钱,一盏茶的工夫,你已然历尽了百年沧桑;另一个却是热闹地开场热闹地结束,喧嚣过后是满地的瓜子皮和喝剩的茶羹,每晚都停留在不曾前行的现在。

观光客们永远读不懂老舍,他们不知道这个制造了东方意象的人却自溺在一个带有海字的湖中。

他们也读不懂陈凯歌(别看他们给了他大奖),陈凯歌曾说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伤痛,只有到了景山前街,“看到角楼,看到护城河,看到神武门的城门和天空的关系的时候,那时心里才能安静一点。

”过去,我常常以为贵族就是那些哪怕吃咸菜也要把丝儿切细的人,而在陈凯歌说出这番话后,我忽然觉得,贵族就是这类明明站在平地却要领略天空之美的人,他们血统高贵到要掠过新挂出的各色招牌去审视一个古代城门和天空的关系。

北京,在我眼里她永远不可能是观光客眼里的样子,她可能会有故宫、颐和园、八达岭,也可能会有全聚德、四合院、三里屯酒吧、“雕刻时光”和风入松书店,但这远远不是北京的全部。

在我看来,空阔的太和殿广场是中轴线上的点睛之笔,天安门不过是个引子;展出过爱舍尔绘画的太庙绝不逊于周围的大殿;颐和园的那湖水因为一个殉情大清的人让人生恋,而不是因为慈禧;“雕刻时光”不因与未名湖一墙之隔而特别,而是在那里,你能有幸结识塔可夫斯基和他的影片,因此你的灵魂会渴望深度。

还有北京人的咳嗽,字正腔圆得让人一下就能联想到京戏。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阅读答案(完整版)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阅读答案(完整版)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阅读答案沈从文墓地所在地,从前是文人墨客在凤凰休闲观光的场所。

又名杜母园,系清代曾任钦差大臣、云贵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田兴恕为孝敬其母杜氏修建的花园。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阅读原文(1)天空飘着小雨。

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2)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3)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4)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5)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200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完美版)

200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完美版)

2007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粹精络精疲力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B.赠予授予予人口实同甘共苦,祸福予共C.即将立即若即若离一言即出,驷马难追D.挥毫毫发毫无二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没前最后的情景。

②在休斯敦火箭队的姚明,出席"护鲨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时说:"今后,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

"③书的封面设计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进行构思。

A.时间效劳从属B.瞬间效力从属C.瞬间效劳归属D.时间效力归属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全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拓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10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10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10 散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①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②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

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都是笃定的。

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落归根,等等。

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

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③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④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

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

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

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⑤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

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

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

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⑥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德物化”是指把抽象的道德理念通过恰当的技术设计,使之在人工物的结构和功能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传统的道德教化途径是从人的角度着手,使道德规范内化于人心;而“道德物化”则是从外在环境着手,把道德规范外化到人工物的构造之中。

其实,“道德物化”思想的萌芽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后来以不同的形态在一些学者的思想中不断出现,比如中国古代的“藏礼于器”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中都包含有“道德物化”的成分,只不过尚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化的表述,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关于“物化”一词本身,也需要做一点讨论。

提到“物化”,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从而直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人被外物所奴役,人与人的关系变成物与物的关系。

这种“物化”是需要被克服和超越的。

但是,道德的“物化”强调将抽象的道德理念在具体的人工物构造中得以体现,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此处的“物化”具有正面的意义。

(摘编自张卫、王前《道德可以被物化吗?——维贝克“道德物化”思想评介》)材料二:近年来,道德物化思想颇具影响,它最早是由汉森·阿克特豪斯提出,而后主要由他的学生维贝克继承与发展。

尽管维贝克受到过诸多思想的启发,但他直接继承的是唐·伊德的后现象学思路。

伊德认为人的当代处境,表现在人总是受到技术调节,扼要地讲,就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调节我们的微观知觉。

以视觉为例,在使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人的视野发生了很大改变。

有些图像信号被边缘化,隐没在背景下,群星看不到了;而有些信号则被放大,呈现在焦点中,人们看到了月亮上的环形山。

可见,望远镜的放大—缩小结构对视觉知觉进行了整理,在此过程中,技术对视觉进行了建构。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十讲 散文双文本阅读(解析版)

第三板块  散文阅读  第十讲  散文双文本阅读(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散文阅读专题第九讲小说双文本阅读【考点解读】在2021年高考中,新高考全国二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出现了一种新题型——“双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选用“双文本阅读”,拓宽了选材范围,增加了考查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成为将来新高考的一个主要命题方向,在高考复习中,必须作为一个重点复习备考。

【对点精练】一、【辽宁营口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快!(节选)南帆统计可以证明,“快”是日常用语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眼。

“快!”我们时刻催促别人,也时刻被人催促。

没有人明白我们急着赶到哪儿去。

但全世界的人都在互相招呼:“快一点!”风驰电掣的轿车时速一百四十公里。

每秒运算几亿次的计算机已经问世。

母亲来不及揩净孩子嘴角的饭粒就匆匆赶到了车站。

三菜一汤换成十元钱一客的快餐。

艺术家正在抱怨被创新这条狗撵得连撒尿的工夫也没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虽然看不见上帝如何挥舞手中的指挥棒,但是,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

偶尔翻一翻唐诗宋词,顿时感到古人的生活速度慢了下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日子从容、悠长、恬然,可以慢慢地品尝和消磨人生的百般滋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即使愁绪万千,即使壮怀激烈,也没见到哪一个手忙脚乱,喘不过气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不管怎么说,时间还是有充分的保证。

然而,这种生活现在已经连根拔除。

现代人身体里面的马达似乎越转越快。

他们再也接受不了古人的生活速度了。

看戏曾经是古人的莫大享受。

可是,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这个耐心?台上一个小姐咿咿呀呀地唱,半天还走不出闺房到后花园与书生相会;若是在电视剧里面,她早就和小伙子卿卿我我了。

一些人甚至觉得电视剧还是太慢。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1概括内容要点——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一、(2021·山东淄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新湘行记①——张八寨二十分钟沈从文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

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

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

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尚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

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

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是符合自然本色。

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

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

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

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地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

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做事的弄船女孩子。

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

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

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从文在北京
面对姐夫田真一的质问,沈从文说:“在乡下做老总有出息?可是我怎么做下去?六年中我除了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的印象,什么都学不到!……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

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
听了沈从文一番话,田真一不觉微笑着,极诚恳地对沈从文说:“好,凭你这点胆气,就有资格来北京城住下。

可是我得告诉你,既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
沈从文住在酉西会馆里,开始来北京后第一阶段的自学。

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就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

到了冬天,北京气温降到零下十几度,沈从文仍然穿着薄薄的单衣。

图书馆不开门的日子,他便呆在会馆里,钻进被窝,看随身带来的那本《史记》。

后来,在自己的“窄而霉小斋”里,沈从文开始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

投出后的文章却如石沉大海。

1923年12月,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

他说:“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

深秋的北京,刮起大风,尘沙遮天蔽日,昏黄的阳光在空中凄惨惨地闪烁,沈从文独自彳亍街头,又是一天没有吃东西了。

一支奇怪的队伍从他身边走过。

最前面的是一个军人模样的人物,手里摇摇晃晃举着一面小白旗,身后跟着七八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同胞。

拿旗的人打量着沈从文,无所谓地笑笑说:“跟我们走,有饭吃。

”沈从文便跟到队伍后面。

队伍在一处停了下来,然后人们依次到一张桌子前面押按手印。

快轮到沈从文时,他瞧见了放在桌子上供人画押的表格,赶紧悄悄离开了队伍,带着失望转回他的“窄而霉小斋”。

他明白,那个举白旗的人物,是招兵的,跟在他身后的同胞正准备去卖身当兵。

他晕乎乎地走着,心里涌起悲愤,同时缠夹着理不清的混乱。

1924年冬,沈从文于百般无奈中,怀着一丝希望,写信向郁达夫倾诉自己的处境。

11月
13日,郁达夫来看望沈从文了。

这一天,外面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

郁达夫推开了那间“窄而霉小斋”的房门。

沈从文身穿两件夹衣,用棉被裹着两腿,坐在桌前,正用冻得红肿的手提笔写作。

郁达夫默默地听了沈从文倾诉自己来北京的打算和目前的处境,瞧瞧沈从文的神色,郁达夫一切都明白了。

他站起身来,将脖子上的一条淡灰色羊毛围巾摘下,掸去上面的雪花,披到沈从文身上。

然后邀请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顿饭。

结账时,共花去一块七毛多钱。

郁达夫拿出五块钱付了账,将找回的三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

一回到住处,沈从文禁不住伏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半个世纪以后,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拜访沈从文时,两人曾谈及这件往事。

郁风说:“沈先生对我说这话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但他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三个月后,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遥夜——五》。

文章叙述了自己乘公共汽车的一段经历,在将自己与有钱人的对比中,诉说自己窘迫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到的人生痛苦和孤独。

这篇文章被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看到了。

他托人找到沈从文,邀他到自己家去谈天。

这陌路相逢的一老一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

得林宰平介绍,沈从文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去香山慈幼儿园图书馆做了一名办事员。

1980年,美国一位学者金介甫在北京访问沈从文时,曾这样问他:
“您为什么1922年来北京?”
“我想独立。


“我并不是为吃饭和做事来北京的!”
到1926年,他的作品已经获得了较多的发表机会,沈从文走完了最初阶段的创作历程。

(选自《沈从文传》有改动)
5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看到当时军队杀人成风的恶行,沈从文离开了湘西。

他在北京开始求学和写作,但不久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

B.由于饥饿、贫穷,有人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了卖身当兵。

这与沈从文通过半工半读
的方式去救国的想法矛盾,所以他只好忍着饥饿,悄悄离开了。

C.“深秋的北京,刮起了大风……凄惨惨地闪烁”既交代了当时恶劣的气候,又烘托出了沈从文在北京城追求奋斗时的孤独无助和生活上的凄苦。

D.文章采取插叙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的对话,以及美国学者对他的采访,这对塑造沈从文的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51.谈到“鲁迅所说的危机,其时正降临到沈从文身上”,这里的“危机”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2.在谈到与郁达夫的交往时,沈从文“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53.在湘西时,沈从文做的是“老总”,但他却跑到北京忍饥挨冻,受冻受寒。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回答。

【答案】
50.C
51.危机指经济上的危机。

作用:表明当时沈从文生活上的极度窘迫;引出下文,沈从文在饥饿中几乎要跟着招兵的人去卖身画押。

52.:①与郁达夫侄女的谈话使沈从文想到了当年郁达夫对他的帮助和慰藉。

②那个时候是沈从文生活最窘迫,内心最孤独痛苦,最需要慰藉的时候。

③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依然让沈从文满怀感激。

53.赞成沈从文的做法。

他这样做,是有着高远的理想基础的,他是为了能够读好书,去救国家。

这表现出他好学,锐意进取的一面。

在旧部队中学不到想学的东西,就毅然离开,即便吃苦,也坚持追求。

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的做法。

一个人要独立,不能只为吃饭着想,要为信仰而奋斗。

【解析】
5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生活的艰辛让他开始对生活绝望”有误。

由全文看,沈从文生活窘迫,后来内心有过黯淡,甚至悲
愤,但未曾绝望。

B项,对沈从文离开原因的分析有误,他离开是因为看清了这是在画押卖身当兵,这与他追求独立、读书救国的思想相矛盾。

D项,“再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侄女对话”错误。

5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

原文说沈从文生活窘迫、饥饿、贫穷,有人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了卖身当兵。

“深秋的北京……凄惨惨地闪烁”,既交代了当时的恶劣环境,又烘托了沈从文在北京城追求奋斗时的孤独无助和生活上的凄苦。

所以“危机”主要指经济上的。

5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原文中说在沈从文生活贫困,百般无奈时求助于郁达夫,郁达夫给予他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巨大帮助,可谓是雪中送炭,沈从文对郁达夫满怀感激,多年后仍不能忘怀。

5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探究题。

这种题型重在自身的个性见解,并不是简单地亮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启发,或做出评价,而应有深度地阐述,有理有据,让人服。

在湘西时,沈从文做的是“老总”,但他却跑到北京忍饥挨冻,受冻受寒。

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人物形象、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即可。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

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