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孩子们》优质教案(附赏析)-最新学习文档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第一章:《给我的孩子们》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1.2 课文内容概述本课选自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孩子们,表达了对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期许。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二章:《给我的孩子们》课文解析2.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著称,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2.2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述作者对孩子们的思念;第二部分(4-10段)回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第三部分(11-13段)表达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
2.3 课文内容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给我的孩子们》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课文。
Step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Step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Step 4: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给我的孩子们》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成员的作文,体会亲情。
4.2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写作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
第五章:《给我的孩子们》拓展与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5.2 延伸活动组织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第六章:《给我的孩子们》课堂活动设计6.1 活动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3)学会感恩,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合作探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选择一篇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进行分析点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课文。
(2)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她的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冰心的优美文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真挚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学会感恩。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课文。
2.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她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感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 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资料。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她的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朗读和默读,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
3. 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给我的孩子们》,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朗读展示: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家庭、孩子的认识和看法。
七、课前准备:1.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情况。
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八、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给我的孩子们》中的具体情节,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作者所表达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差异。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1)培养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提高写作水平,学会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2)培养关爱家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收到过父母、长辈的来信?他们给你们写了些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让我们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成长的期望。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了解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和教育方法。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和教育方法。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分析课文写作特色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如简洁、生动、真挚等。
3.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如总分总的结构。
三、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了写作实践。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家人的作文。
教案给我的孩子们

给我的孩子们1、教学目标:学习作者从日常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通过学习,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和对成人被世俗改变真性情的悲哀之情。
2、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从日常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3、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理解作者“悲哀”的感情。
4、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十分喜欢抽烟。
他有一个烟嘴,总是爱不释手。
那个烟嘴上刻有近代僧人寄禅法师的一首诗。
诗是这样的: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这首诗大意是说孩子的内心是最纯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纯真的品性就被物欲即对物质享乐的追求给掩蔽了,从而失去了纯真的美好的品性。
因此,丰子恺对孩子的纯真世界充满向往,对成人虚伪的生活充满悲哀。
丰子恺在他的《子恺画集》的序言中集中表达这样的情感。
这篇序言名为《给我的孩子们》(板书课题)一、解决生字二、读课文,回答问题。
文章通过对孩子们的一系列新奇有趣的事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孩子世界的向往。
文章共写了几个孩子?哪个孩子的事详写了?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丰子恺非常喜欢孩子,21岁结婚,婚后得了“子烦恼”,几乎每年生一个孩子,陈宝,林先,宁馨,华瞻,元草,一吟,最后到“抗战宝宝”新枚,就像七个音符1——2——3——4——5——6——7,一个接一个,高调扣响了他的心门。
文章共写了三个孩子:瞻瞻,阿宝,软软。
详写了瞻瞻的事。
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突出了较小的孩子瞻瞻的纯真可爱。
三、1、作者在第一段里说“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憧憬的强烈程度的?1)“我的孩子们!”这是呼告的修辞,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
一般运用呼告,表感叹(这里还用了感叹号),更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2)“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用了倒装句式,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本句就强调了憧憬的次数多。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作者内心的悲伤之情。
2、运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理解并说出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3、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归纳出成人世界的特点,与孩子的世界进行对比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4、学习作者亲切自然的写作风格,运用第二人称,结合自身经历完成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1、能结合文中的事例来解读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和热情。
2、在理解儿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记录下童趣,从而呵护好自己的童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先请大家欣赏一组漫画。
已经远离童年的你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投影有关漫画及有关他的介绍)。
他在序中说:“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子恺漫画选》序,看看他想为孩子们留住些什么?(出示课题)二、听读课文1、过渡语:丰子恺究竟想要为孩子们留住些什么呢?让我们读一读文章吧,谜底很快就会揭开。
速读课文,读完后思考:在朗读本文时应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生结合课文回答。
(参考:无奈、悲伤)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生朗读一小节,大家感受一下无奈、悲伤地感情基调。
学生点评。
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点评。
三、走进孩子的世界过渡语:通过朗读,同学们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无奈与悲哀之情。
可是究竟在孩子们身上哪些东西是作者想要极力挽留的呢?请你阅读2-7小节,为“我”的孩子们提炼几个关键词,并结合他们的事迹作简要分析。
示例:阿宝关键词:天真、热情事件:给凳子穿鞋子。
点评:在孩子眼中所有的物都是自己的朋友,他们以为物也和自己一样,需要穿鞋子,这就是他的天真之处。
从“得意”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做这样的事情时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付诸所有的热情,直到事情成功才有一种成就感。
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孩子的故事,从中提炼关键词并作简要分析。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范文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课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意图。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给我的孩子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你们对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为什么?2.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意图。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四、作业布置1.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 请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类似课文中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给我的孩子们》,通过讲解和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探讨了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隐含意图。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类似课文中的现象的分析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的孩子们》优质教案(附赏析)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丰子恺的写作风格,体会他对儿子的那份爱。
2.通过分析重点的词句,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3.体会作者为什么在给孩子们赞美时要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
4.掌握“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藤榻、抱怨、妥协”等一些词语。
5.学习第二人称的写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的父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率真时表达的对成人的悲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屏幕显示作家头像)受人景仰的现代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点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一个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一个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父爱。
二、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合作朗读课文,解决如下字词: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藤榻、抱怨、妥协初读课文后,你一定会为丰子恺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对爱所感动,那么,这位丰富有爱心的父亲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成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作家。
三、作者介绍(屏幕显示)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丰润,又名丰仁。
浙江崇德(现属柚乡)人。
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
1921年东渡日本,西洋画。
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作任教。
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漫画。
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以漫画著名节坛。
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
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
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
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
抗战后返回杭州,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工、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儒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
漫画有《子恺画全集》。
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
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四、赏析课文1.了解了作家之后,我们再速读一遍课文,首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通过了一毓新奇有趣的事表达父亲对孩子的关注,你能把这些事列出来吗?最好最好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这些事都发生在他的哪些孩子的身上?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瞻瞻① 花生米翻落。
② 小猫不吃糕。
③ 打破小泥人。
④ 做脚踏车、火车、汽车。
⑤ 要上月亮上去。
⑥ 疑心剃头的爸爸是和尚。
⑦ 疑心爸爸腋下的手是黄鼠狼。
⑧ 熟睡将香蕉扔掉。
⑨ 要搬动大椅子,要把一杯茶横放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要月亮出来‘要雨偏下。
⑩ 学爸爸裁纸,竟把中国装的《楚辞》裁破了十几页。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拿爸爸的长锋羊毫。
详写的是瞻瞻,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较小的孩子瞻瞻的可爱。
2.这些事情的叙述,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纯真直率的赞美。
从“憧憬”一词就可以看出来。
以“憧憬”开头,以“憧憬”结尾。
表达了儿童真性情的赞美与热爱。
说明作者也是这样一个率真的人。
那么作者“憧憬”的是什么样的孩子的生活呢?下面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3.作者“憧憬”的是什么?他认为孩子值得佩服,做事全力以赴,直率自然、热情。
他认识孩子最富有创作力。
他认为孩子的世界最广大。
所以,他对自己呵斥孩子,感到愧疚。
连给孩子们打的预防针,都觉得是一种残忍。
由此可见作者对孩子的爱。
作者更害怕工在后会像所有人一样推动从前的纯真。
4.作者这样爱他的孩子们,又为什么两次提到“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到他的孩子们都能理解他的话的时候,他的孩子们就都长在了。
成人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这样就必然会慢慢推动纯真。
作者即不愿自己失去纯真,更不愿孩子们失去纯真。
然而,孩子们又必须长大,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悲哀。
当然,人长大并不意味着要失去纯真。
这无疑也是对人们真性情的呼唤。
读者当有此感受。
作者这里提到的“悲哀”,相信对将来长大成人的孩子也是一个告诫,不要因为成长而失去纯真。
5.这是丰子恺给自己的画集写的序,想一想,为什么他不在中他的画集,而是写了他的孩子们?因为存子恺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们,于是,孩子的一举一都在他的眼中,孩子自然成了他的模特。
他的画中大部分以孩子的生活为蓝本,可以说这本画集是孩子们的生活写照。
作者通过自己的画留下对孩子的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所以,他的仍然以孩子为主题,作者在中尽情表达对孩子们的赞美,对童真的热爱和贪恋。
这也正是对美好生活的贪恋。
正如作者所说的:“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小燕子亿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在他的心目中孩子和艺术是等同的,所以,在这本画集的序里,他仍然在尽情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6.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作者采用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仿佛是与孩子们直接对话,显得更亲切、自然。
五、口语表达训练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一个的童年,而你童年的点滴趣事恐怕也都来源于你父母的讲述。
能否以你父母的口吻,讲述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童年趣事?(同学之间交流)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展示丰子恺的作品,做成课件或办成小报皆可,在班级为同学们讲解自己心目中的丰子恺。
童真世界的赞——《给我的孩子们》赏析《给我的孩子们》写于1926年圣诞节,它是《子恺画集》的代序,散文以画集上的题材为内容歌颂了了纯洁的童心,可以说它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
作品一开头就以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写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这句肺腑之言,就是这首赞歌的主旋律。
他向往儿童生活,他要歌颂美好的童真世界:首先,他赞美了孩子们的直率、自然与热情的美德,佩服他们身心是全部公开的,说他们对待什么事情都像拼命似的用出全副精力,丝毫没有虚伪和做作。
就以他的瞻瞻来说吧,小小的失意,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了一两分钟,其悲哀是那么真切;用芭蕉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又玩得那么认真;在跟姐姐争辩谁该到月亮上去,谁在下面看时,显得何等激昂;当发现父亲腋下的长毛,以为是黄鼠狼时,他又何等伤心……虽然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瞻瞻身上,但作者何止是对瞻瞻一个人的赞美呢,推而广之,一切天真无邪、纯净坦诚的孩子都具备这种美德。
其次,作者赞美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说他们是不受大自然支配,不受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
文章也叙述了件件小事,表明孩子们具有强盛的创造力,他们天真的举动,显然都出自幼稚的幻想。
可是幻想往往是创造力的源泉与动力,他们没有任何顾虑,没有任何束缚,因此,其创造力比大人要强盛得多。
尽管小弱的体力与智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因而遭逢失败,但孩子们决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助他们办到。
在屡遭大人的呵斥和阻拦后,他们的创造精神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仍然时时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
在尽情赞美儿童天性的同时,作者又以大人们的虚伪、恶浊来与孩子们的坦城、纯真作对比。
作者认为,“大人之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们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与孩子们的创造精神相比,就显得那么贫乏与丑陋。
这种对比有力地衬托了童心的高尚,因此,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道:“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
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至此,作者已尽情地赞美了孩子们纯洁而真诚的心灵,一个美好而温馨的孩真世界跃然纸上,作者为何如此向往,憧憬孩子们的生活,也已得到圆满的回答。
如果对这篇散文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此,那还是不够的。
作者对童真世界歌颂,实际上是他对美好的理想社会追求。
他在1925年写的随笔《东京某晚的事》中,有这样一段话:“假如真能……有这样一个世界: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庭,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人就变成家庭……这是多么可憧憬的世界!”这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期望。
只是对这样的理想世界,他感到十分渺茫,只好把一切寄托于对童真世界的赞美上!作者一方面竭力赞美童真世界,一方面不时地谴责大人们的虚伪无聊,这也不能不说明他对病态社会的厌恶和世俗的鞭挞。
在他看来,大人们的一切言行都不能与儿童相比,即使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旦长大成人,就会失去儿童的天性,一个个变得像绵羊似的,丧失了率真、自然、热情的美德,失去了可贵的创造力,一味地只会退缩、顺从,妥协与屈服,这是因为,长大后步入这病态社会,就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就被社会的桎梏所禁锢。
所以,作者对童真世界的歌颂,实际上也是对病态社会的讨厌与憎恶。
虽然,这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但这首赞歌带着苦涩味。
作者知道,这个黄金的儿童时代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长大成人而消逝。
为了挽留这黄金时代,他把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生活作为他作画的题材,结集成册,企求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但是,到孩子们懂得他的“这片心意”时,都已推动了童心。
因此他一方面对童真世界加以赞美,一方面又为童真世界的终究要逝去感到悲哀。
文章结尾时,作者无可奈何地叹道:“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所以,这又是一首悲怆的赞歌。
丰子恺的散文与他的绘画一样,追求一种深沉朴素、单纯明快的风格。
他不追求词藻的繁华绚丽,而是“寄至味于淡泊”,通过素淡隽永的文字表达深婉的情致。
在这篇散文中,他描述孩子们的言行,如数家珍,娓娓而谈,质朴而明朗,“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显得极其朴素自然,读着它就如在听作者叙说家常,感到十分亲切。
同时,作者的语言又是十分精炼简洁,尤其在讲述孩子们的天性时,一两句话就画出了孩子们的一个举动。
由于作者是个画家,其绘画的艺术素养也不能不影响他的散文风格,因此,在文中,其语言的形象性也十分明显,他在描绘孩子们的举动时,每一句话都可以想象出一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