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三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第一章:《给我的孩子们》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1.2 课文内容概述本课选自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孩子们,表达了对他们无尽的关爱和期许。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二章:《给我的孩子们》课文解析2.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

他的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著称,代表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2.2 课文结构分析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描述作者对孩子们的思念;第二部分(4-10段)回忆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第三部分(11-13段)表达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

2.3 课文内容解析解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给我的孩子们》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2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课文。

Step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Step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Step 4: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给我的孩子们》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成员的作文,体会亲情。

4.2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写作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

第五章:《给我的孩子们》拓展与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5.2 延伸活动组织一次以“亲情”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第六章:《给我的孩子们》课堂活动设计6.1 活动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3)学会感恩,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合作探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通过课文表达的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选择一篇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进行分析点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赵丽华的成长经历。

2.理解赵丽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心路历程。

3.掌握本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启发学生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故事,鼓励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和困境,寻找自己的成长之路。

教学内容文本阅读1.让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理解大致意思。

2.分段阅读,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3.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或词汇,老师进行讲解。

重要词汇和句型1.“苦恼——清醒——觉悟——逆袭”,启发学生领会成长的内在逻辑和法则。

2.“心平气和,不懈怠”。

让学生明白情绪管理对于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3.“勇敢地走,会有天使存在。

”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挫折。

4.“像橄榄一样,淡泊得失,没有期待。

”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淡泊得失的人。

写作指导1.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经历,用上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写出自己成长的经过和感悟。

2.指导学生学会情绪管理,让其在写作中表现出平静、冷静的态度。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主动介绍文本中难理解的内容。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成组合作,探究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型。

3.体验法:让学生自己体验文本中所表述的感受,以便更好理解其中的含义。

4.实践演练法: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课堂实施导入1.给出一个问题: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自己的梦想?2.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的答案,并且分享自己的梦想。

阅读文本1.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阅读理解。

2.将全文和重点句子逐一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掌握文章的词汇,例如:清醒、逆袭等。

合作探究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读文章中带学习难点的句子和词汇,互相交流。

2.让每组对自己研读的语句或词汇做出解释,让其他组长了解并理解。

体验法1.让学生想象去选择一个正式场合,当你发现你的衣服上有了一个污渍,你的想法和做法是什么?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感受获得平静和冷静感情带来的体验。

实践演练1.让学生利用在学习中了解到的词汇和句子,写出他们成长的故事。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给我的孩子们(节选)》这篇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学会欣赏和理解父母的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

2.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学会珍惜和感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期望和关爱。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讨论如何理解父母的爱,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的爱,学会珍惜和感恩。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思考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进行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文章。

2. 回家后,给父母一个拥抱,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珍惜和感恩。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文章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3. 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进行评价。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一位家长来课堂,分享他们养育孩子的心得和感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父母的爱。

2. 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体验父母的爱。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初三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1)培养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提高写作水平,学会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

3.情感目标(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2)培养关爱家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运用本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收到过父母、长辈的来信?他们给你们写了些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孩子们的信,让我们看看他都写了些什么。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成长的期望。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了解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和教育方法。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和教育方法。

2.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分析课文写作特色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语言风格,如简洁、生动、真挚等。

3.分析课文的结构安排,如总分总的结构。

三、写作实践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写作实践。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了写作实践。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家人的作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真挚关爱,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冰心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文《给我的孩子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感受课文的温馨氛围。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给我的孩子们》。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写在课后日记中。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表现,评估学生对作者关爱的理解及其自身关爱他人的品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给孩子们写信,以及孩子们应该如何回应。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冰心的散文风格,体会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要内容,把握冰心的散文风格。

2. 分析并欣赏冰心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冰心的散文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给我的孩子们》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给我的孩子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探讨冰心散文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冰心散文的风格。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爱心和责任感。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关爱身边的人。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关爱他人的经验和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冰心的散文风格及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满意?2. 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分析了冰心的散文风格?3. 学生对作者关爱孩子们的情感是否有所感悟?4. 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5. 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和孩子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会感恩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和交流。

5. 课堂小结(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总结。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2)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三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设计
初三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设想:
反复诵读,xx共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xx。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

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
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

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xx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xx: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xx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世俗生活,社会风气,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

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
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把它们讲出来吧,让我们大家共赏“真你的风采”!
五.受启发,追求“真”。

人一旦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悲哀的事情啊。

你看一看社会上,人欲横流,诚信缺失,谎言连篇,水货遍地……人一旦失去了孩子们的率真无邪,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难道我们身上就没有与“真”相悖的事情吗?
心底总有一些小秘密,不想把它们讲出来与父母、、同学分享。

考得不好时,回答父母总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甚至有人还会撒点小谎。

生活中不能离开“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愿同学们都能永葆一份儿童的纯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真”相伴,说真话,干真事,做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