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优秀教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冰心的写作风格和文章主题。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主题,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努力成长。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节和主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冰心的写作风格。

2. 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解析课文中的形象和情节,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4. 案例分析:(1)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强调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作业布置:(2)选取其他文学作品,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回顾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主要内容,加深对作者冰心写作风格的理解。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朗读和默读,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内容,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刻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

3. 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给我的孩子们》,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朗读展示: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给我的孩子们》,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家庭、孩子的认识和看法。

七、课前准备:1.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情况。

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八、教学内容:1. 分析课文《给我的孩子们》中的具体情节,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期望。

2.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作者所表达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差异。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优秀教案北师大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给我的孩子们》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把握作者对孩子们的爱和期望。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对于“孩子们”这个主题的联想。

1.2 引入课文: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给我的孩子们》。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3.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孩子们代表了什么?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4.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2 讲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5. 练习与拓展5.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5.2 学生结合课文观点,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6.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给我的孩子们》,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成长问题的短文。

北师大教材《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北师大教材《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一、导入课文:丰子恺的烟嘴上刻着清代僧人八指头陀的一首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二、作家介绍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字仁,号子恺。

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

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三、丰子恺的漫画和文章(欣赏)四、阅读课文,掌握字词。

五、整体把握,细节分析。

【思路:憧憬、悲哀——为什么憧憬?——为什么悲哀?——文章主旨】(一)从文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明确】憧憬、悲哀。

(二)为什么憧憬?1、“憧憬”谁?为什么“憧憬”?【明确】孩子;孩子们充满童真、童趣。

2、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明确】瞻瞻;阿宝、软软——详略得当瞻瞻:①花生米翻落。

②小猫不吃糕。

③打破小泥人。

④做脚踏车、火车、汽车。

⑤要上月亮上去。

⑥疑心剃头的爸爸是和尚。

⑦疑心爸爸腋下的长毛是黄鼠狼。

⑧熟睡将香蕉扔掉。

⑨要搬动大椅子,要把一杯茶横放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要月亮出来‘要雨偏下。

⑩学爸爸裁纸,竟把中国装的《楚辞》裁破了十几页。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拿爸爸的长锋羊毫。

3、这些事都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②:身心全部公开;真;拼命的用全副精力去对付;鞠躬尽瘁;何等认真;真率、自然、热情;③: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真诚、认真、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像力4、孩子们拥有这么好的童心,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实例来谈谈。

【明确】①妈妈破坏阿宝的杰作②我呵斥孩子聪明的学习我裁纸③我不准软软弄我的毛笔。

(三)为什么悲哀?1、为什么“悲哀”?【明确】孩子的率真、自然的天性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导、学、探、练、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谁?什么?(由“谁”引入作者丰子恺的简介;由“什么”引入课文的学习)丰子恺简介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名仁,又名婴行。

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明确:作者情感: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憧憬、悲哀。

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明确: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三、探究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讲述过渡: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给我的孩子们》教案(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说出作者内心的悲伤之情。

2、运用提炼关键词的方式理解并说出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3、结合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归纳出成人世界的特点,与孩子的世界进行对比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4、学习作者亲切自然的写作风格,运用第二人称,结合自身经历完成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1、能结合文中的事例来解读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和热情。

2、在理解儿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写作记录下童趣,从而呵护好自己的童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先请大家欣赏一组漫画。

已经远离童年的你看完后有什么感受呢?(投影有关漫画及有关他的介绍)。

他在序中说:“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子恺漫画选》序,看看他想为孩子们留住些什么?(出示课题)二、听读课文1、过渡语:丰子恺究竟想要为孩子们留住些什么呢?让我们读一读文章吧,谜底很快就会揭开。

速读课文,读完后思考:在朗读本文时应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生结合课文回答。

(参考:无奈、悲伤)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生朗读一小节,大家感受一下无奈、悲伤地感情基调。

学生点评。

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点评。

三、走进孩子的世界过渡语:通过朗读,同学们已经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无奈与悲哀之情。

可是究竟在孩子们身上哪些东西是作者想要极力挽留的呢?请你阅读2-7小节,为“我”的孩子们提炼几个关键词,并结合他们的事迹作简要分析。

示例:阿宝关键词:天真、热情事件:给凳子穿鞋子。

点评:在孩子眼中所有的物都是自己的朋友,他们以为物也和自己一样,需要穿鞋子,这就是他的天真之处。

从“得意”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做这样的事情时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付诸所有的热情,直到事情成功才有一种成就感。

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孩子的故事,从中提炼关键词并作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1 北师大版必修2 精品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1 北师大版必修2 精品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1 北师大版必修2 精品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1北师大版必修2精品高一语文《给我的孩子们》教案11北师大版必修2一、重点科学知识概括(一)文章的主题《送别》本文通过两种送行情形的具体描述,隐含了要善解人意,倡导真诚的人情的主题思想。

《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就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下的序,写于1926年圣诞节,倾注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为真的天性给与高度肯定,整体表现出与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可悲。

(二)文章的结构《送别》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送行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

文章一已经开始就说道“曾晓淇送别的角色似乎就是世界上最惨的事情了”。

第2段提及送别过程中送行人整体表现出来的僵硬与懦弱。

第3段把在家中迎送与车站迎送并作比较。

这一部分用了较多的笔墨,是为下文勒罗的送行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段到结束),写勒罗作为送行人的精彩演出。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6段),重复送行人尴尬。

不过,这里是具体的描写。

第5段写饯行,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主人感谢客人的光临,惋惜他的即将离去,依依惜别。

第二层,写车站遇勒罗。

在层层铺垫之后,“送别”在我们认为,已经变成了苦恼极其的事,在这时候,勒罗发生了。

勒罗出现时,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

虽然同样是送行,虽然同样地是一个在车内,一个在月台,他的“演出”炽热动人。

“这魅力我也似曾相识”一句带出倒叙,“我”记起至这个人就是原杰出演员勒罗。

对勒罗过去的交代就是为了衬托他的现在。

“我”和勒罗的交谈交代了事情的真相。

作为“英美社交处”的雇员,勒罗的任务是受雇为孤独的在英国没有朋友的美国旅客送行。

《给我的孩子们》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写下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

第一层(第1段),想起孩子们不可能将认知自己的话而可悲。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2)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给我的孩子们》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主要寄托了对儿童的热爱,并对儿童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文章感情直白,语言亲切自然,对儿童世界的童趣,学生很容易理解。

但是要学生体会失去童真的悲哀,就有些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加强点拨。

让学生理解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感情,并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孩子世界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2、通过学习,理解作者对孩子的真性情的赞美,对自身俗务缠身、失去童真的哀叹与无奈,以及他渴望孩子永葆童真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3、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的父爱。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率真时表达的对成人的悲哀。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丰子恺漫画等资料;2、学生结合资料提前预习文章。

教学过程:一、真情导入受人景仰的现代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一个把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一个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父爱。

【设计意图】以作者本人的话语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积极的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

二、朗读课文(师生共同合作朗读课文,解决如下字词)憧憬(chōnɡ jǐnɡ) 考妣(bǐ) 普陀(tuò)刬袜(chǎn) 龌龊(wóchuó) 擒拿(qín)束缚(fù) 痴心(chī) 嚼舌(jiáo)号哭(háo) 暴露(lù) 惊hài(骇)野mán(蛮) 伴lǚ(侣) 含xù(蓄)退suō(缩) 无liáo(聊) 真shuài(率)shā(煞/杀)风景鞠躬尽cuì(瘁) 全军fù(覆)没【设计意图】积累文中字音字形,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给我的孩子们》优秀教案北师大版必修2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2、通过多角度质疑,能理解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通过质疑理解作者对童真的高度肯定和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自主质疑,并作好记载。

2、多渠道搜集丰子恺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绘画、写作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疑为学之始,记得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方是长进。

”意思是说,读书没有疑问,必须教他产生疑问;有疑问的人,必须教他解决疑问,做到这一步才会有长进。

今天,我们就用质疑的眼光来研读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相信大家会有不小的收获。

丰子恺何许人也?请看屏幕, 老师搜集到了以下几点重要信息:国际友人对他的评价,他的特长与作品,以及本文的背景。

看看你搜集的重点信息与老师的是否吻合。

简介:丰子恺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

精通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

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本文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

画中画的都是他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情景。

请看标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导入语:下面我们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速读课文,边读思考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追问:为什么“憧憬”、“悲哀”可以概括作者的情感?明确:“憧憬”反映作者对儿童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悲哀”是对孩子们长大后将失去童心的淡淡的哀愁。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段,指名一位学生任选其中的一段以父亲的角色朗读,读出情感。

(第1段读出哀伤,读出无奈和感慨。

8—11段读出对现实很不满,怀念童年,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童真、童趣的感情。

)组织评价。

导入语:让我们也带着“憧憬”来欣赏这篇文章。

三、组内质疑、解疑。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不能解决的请写在纸条上。

请2名同学收纸条,其余大声朗读质疑的段落。

(选择1个整体感知的问题和3个语言方面的疑问,全班解答。

若学生没提出整体感知方面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如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请举例说明。

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1)、作者为什么憧憬于孩子们的生活? 请举例说明。

明确:孩子们:如(1)瞻瞻的大哭、做脚踏车、堆火车、堆汽车、争辩、怀疑我成了和尚、见腋毛当黄鼠狼、掉香蕉。

在父亲眼中他是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尤其可佩服”。

(详写——点)(2)孩子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等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

(略写——面)孩子们的生活无拘无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表现得率真无邪,自然,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大人们: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受到更多的约束;“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与孩子们的反差很大,感到失去“童真”的悲哀,所以作者渴望着人有真情实感。

(2)既然孩子们的生活充满童趣,大人们能理解吗?运用文中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从5-7段爸爸妈妈扼杀孩子童心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大人门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如:妈妈破坏阿宝的杰作;我呵斥瞻瞻聪明地学习我裁纸;我不准软软弄我的毛笔等等都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无意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不过,文中的“我”对扼杀童真的行为已感到“不安心得很”,认为是“摧残”“野蛮”,其实,这是一种内心的自责和忏悔。

导入语:刚才,我们从情感、立意和组材等角度解读了“憧憬”,其实,这篇文章内容丰富,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品味。

如:1、怎样理解全篇的伤感基调?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2、作者写瞻瞻的事笔墨最多,为什么?后文写瞻瞻的事为何不与前文连在一起?明确:(1)作者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孩子们,可他们不会理解,而等到孩子们可以理解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再被憧憬的年龄,从第1到11段可以看出,这种悲哀是贯穿始终的。

作者真正的悲哀应该是孩子们渐渐失去率真,失去自由。

指名朗读首尾两段,再次体会作者悲哀、无奈的情感。

(2)这一问题问得相当好。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写瞻瞻的两段(第二段和第六段),然后再思考其不同点。

明确:瞻瞻最具有个性,他的事最能反映孩子率真、自然,热情,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而纯洁,也最能反映中心,所以详写。

中间隔了三段,哪一段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第四段起过渡作用,前文除了写瞻瞻,还写了孩子们的投入全身心、出自真性情的创造创作;后文除写瞻瞻外,还写了阿宝和软软的事。

前后两部分的区别在于:前文反映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后者则受到了大人的干涉,或者说管束。

前文直接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生活琐事,后文则加入了作者揣摩孩子的心理,加入了对大人行为的反思。

3、第1段中为什么要“委曲”地说?4、第2段中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5、第3段中为什么说“艺术家”“创作家”对孩子们愧得要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6、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动物?7、第8段中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8、第9段中将大人的“上课”比作“把戏”,难道人生就是一种“把戏”吗?“事”和“上课”为何加引号?作者为什么惭愧又欢喜?9、第10 段中,“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这条路指什么路?10、文章最后写道:“我的画在世界已无可印证了!”世界仍有许多小孩同样可印证他的画,为什么说“无印证了”?评价质疑情况:1、2两个问题立足于全文,其余则是对词句的质疑。

导入语:以上问题有一个立足于材料的组织,其余侧重于对语言内涵的质疑,其实,质疑的角度还有很多。

就全文而言,我们可以立足于对标题、立意、结构、线索等质疑。

就语言而言,同样可以有很多角度。

四、多角度质疑,深入理解文意1、质疑角度提示:。

如对句中的词质疑:语境义,表达作用,替换其他词并作比较,感情色彩……对句子质疑:含义,修辞手法的作用,标点符号的使用,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这两句话中,是否用了修辞?若用了修辞,有何作用?——小孩与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小孩真率、自然、热情天性的赞叹与渴望。

,(2)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前后感叹号有什么作用?——前者表示呼告,定下抒情基调;后者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悲哀之情。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是否每个人都要走这条路?(各抒己见)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上,对刚才质疑的段落(取2例实物投影)另选角度质疑,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组织交流。

导入语:再度质疑,更加深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难怪丰子恺那么渴望“童真”,呼唤“童真”。

让我们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再次体会一下他的真心。

回到文本,揭示谜底:到此,我们的答案应该找到了,丰子恺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了画册,他更想为孩子们挽留童真,同时,也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馈赠。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童真呢?四、拓展延伸请阅读以下材料,结合课文,并联系现实说说你对童真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一: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想种出葡萄来。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

原来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

(选自刘柳的《萌芽》有删改)材料二:一个小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

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像也应该穿上棉衣。

”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

过了一会,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

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大成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温暖,将使那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美好与安慰。

(摘自张丽鈞《孩子施舍的天堂》)组织学生从多角度质疑、思考,发现问题。

(提示:所写对象、三个材料只是例子,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明确:童真是一种美德,一种勇气,一种纯洁的爱心,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大人们应想尽一切办法呵护它,善待它,不能扼杀孩子的童真、童趣。

导入语:课已接近尾声,我有两点感想,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五、教师寄语:“童心不泯”是一种境界,保留它,你会成为“真”人!质疑是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带上它,你会一路顺风!导入语:学了还要会用。

六、学以致用1、请用多角度质疑法阅读丰子恺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作好批注。

2、阿宝给凳子穿鞋的杰作被妈妈破坏,瞻瞻聪明地学爸爸裁纸被呵斥,软软弄毛笔被禁止,也许你的童趣也被扼杀过,请你针对这些事并以“我眼中的大人们”为话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