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树林和草原素材北师大版必修

合集下载

公开课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案例--屠格列夫《树林和草原》

公开课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案例--屠格列夫《树林和草原》

课题:北师大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云中肖月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本单元以“发现诗意”为主题,四篇文章涵盖古今中外,共同之处在于用“美的眼睛”发现诗意,引导学生发现美。

本单元处于教材首要位置,遵循文学阅读和欣赏的规律,与后文以“情景交融”、“熟识的陌生人”等为主题的单元内容相照应,将文学主题、文学形象、文学美融合在一起,符合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需要。

2.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世间到处充溢着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面对辽阔壮美的山川景色,面对四时各异的良辰佳境,我们是否能从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呢?高中新课标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本单元涵盖古今优秀作品,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为本单元第二课,以一个猎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为顺序,描写了美丽的俄罗斯风光,表现了作者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

学习本文,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学情分析:1.教师主观分析高一四班学生不太重视课本中的现代文阅读,觉得学习现代文的收获不大,自己对文章的印象也不深,习惯由老师分析。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高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高一四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较扎实,他们喜欢阅读、写作,因而理解力、想象力较好。

3.学生认知障碍点多数学生逻辑思维不清晰,不知如何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独立思考问题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屠格涅夫的生平,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屠格涅夫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3.品味本文诗意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导学法,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生字词、作者生平、文章思路”均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教方法,由学生实践。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围绕同一问题探究,在讨论中打开思路。

3.朗读法,美文需要美读,不同层次地反复读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树林和草原》课件

《树林和草原》课件

本课文节选
自屠格涅夫的特 写集《猎人笔记》 的最后一篇。在 本文中,作家以 极富表现力的语 言,生动地描绘 了俄罗斯草原独 特的夏日风光。
榛(zhēn)树 荞(qiáo)麦
生字生词
穹(qióng)隆 苦艾(ài) 蔓(màn)草 青苔(tái)
漫(màn)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贪婪(lán):追求,不知足。 灼(zhuó)人:形容极热。火烧、火烫。 清澈(chè):水清而透明。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濡(rú)湿:沾湿、潮湿。 铿(kēng)锵(qiāng):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头晕(yūn)目眩(xuàn):昏迷,神志不清晰。 朦胧(mėnglóng):形容光线模糊不清。 轧轧(yà):拟声词,形容机器开动时发出的声音。
特点: 1、按时间顺序写景——层次清晰; 2、抓事物特征写景——语言准确; 3、融主观情感写景——情景交融。
视觉
你的脚印在白露沾湿的草上留下绿色的痕迹
触觉
你用手拨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蓄着的一 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
嗅觉
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的苦味、荞 麦和三叶草的甘香
听觉
这时候一辆大车轧轧地响出;你后面传来 镰刀的响亮的铿锵声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新乡市第四十二中学 张惠萍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一生创作了大 量文学作品,他的创作极大丰富了俄国文学宝库,为 俄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也深受世 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也是他的第一 部现实主义力作。在这部书中,作家除了为读者描绘 了贯穿全书各篇的猎人形象外,还为我们描绘了俄罗 斯的大自然景色。作家特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日月 星辰、天空白云、晨光暮霭等自然界中的山色湖光、 原野树林、野草香花、禽兽虫鱼,在他的神奇画笔之 下,无不显得诗趣盎然,情味无穷。作家托尔斯泰曾 这样赞叹他的风景描写:“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 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

《树林和草原》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

《树林和草原》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4)
白桦树金黄,天空淡蓝,霜花发白,波浪流清,颜色虽繁而景色优美,画面清新, 拟人修辞,生动形象。
新课学习
课文研读
黄昏: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太阳就要落山了。附近的空气似 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远处笼罩着一片柔和的雾气,样子很温暖;鲜红的光辉随 着露水落在不久以前还充满金色光线的林中旷地上;树林、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上都 投射出长长的影子来……太阳落山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
理思路
四季景物特点
新课学习
秋天:
树木金黄,天空湛蓝,空气柔 和,芳香弥漫,生活如画,宁静。
冬天:
空气刺骨严寒,雪花柔软耀 目,树林橙红。
新课学习
课文研读
品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
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 “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 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 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铿锵kēng qiāng 清澈chè
荞麦qiáo
镰刀lián
青苔 tái
轧轧yà
穹隆qióng 苦艾 ài
贪婪lán 山鹬yù
掌握词义
新课学习
濡湿:潮湿。 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铿锵: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清澈:清而透明。 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
理思路
新课学习
写作地点: 俄
写作对象: 罗斯 树林和草原
写作顺序:
春——夏——秋——冬(时间顺序

理思路
四季景物特点
新课学习
春天: 黎明以前,星闪耀,风滋润,夜含蓄,静中带 寒;天边发红,朝霞燃烧,寒鸦醒来,云雀歌唱, 空气清朗;太阳升起,天空明净,气息清新,自由 爽快。

树林和草原课文讲解

树林和草原课文讲解

集中体现了屠格涅夫超越丹青妙手的卓越能力。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早晨的树林和草原。 第二部分(2-4):写中午的树林和草原。
第三部分(5):写傍晚和夜间的树林和草原。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四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表示时间的语句 黎明时候 在阳光底下 草、树枝 空气(橡树林……红光) 草、空气、橡树、水泡、丛林四 周的一切 晚霞、雾气、树木、丛林、星、 干草垛 景 物 特 清新、湿润 虽然凉爽, 但炎热已逼近 空气新鲜清爽, 景物欢快明亮 景色变换, 空气清新 点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四
第一单元 · 发现诗意
树林和草原
本课时编写:甘肃省金塔县中学 常宝华老师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反复品读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写景片段中运用各种修辞,调
动各种感官等描写景物的手法; 2.能将这些手法加以运用,从而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通过对课文精彩片段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感受流淌在语言中的作者的真情 实感,即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自己对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
《猎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
说家”。
畅言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必修四
作品简介
《猎人笔记》
由二十五篇各自独立的随笔组成,用清新
朴实的笔调,再现了十九世纪农奴制下俄国农
村生活中一个个具有鲜明色彩的故事,赞美了 普通农民的高尚美好的心灵,揭露鞭挞了农奴 主的残暴和自私。 作为故事的组成部分,其中的景物描写,
太阳越升越高
黄昏来临了 夜幕降临了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树林和草原》优秀课件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树林和草原》优秀课件

穹隆 (qióng lóng)
朦胧 (méng lóng)
头晕目眩(xuàn) 榛树 (zhēn) 青苔 (tái)
草垛 (duò) 蔓草 (màn)
树林和草原
词语
• 濡湿:潮湿。 •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 清澈:水清而透明。 • 朦胧:形容光线模糊不清。
•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 都在旋转。
太 阳 越 升 越 草、空气、橡树、水泡、丛

林四周的一切
黄昏来临了 晚霞、雾气、树木、丛林、干
草垛、星星
夜幕降临了 丛林、月亮、灯火
空气新鲜清爽、景物欢快 明亮
景色变换、空气清新
温馨
树林和草原
赏析语言
例如:“晚霞如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染红了 半边穹苍。”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 述了黄昏来临时晚霞的特点。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从修 辞手法、感官、以及情感方面来赏析。
树林和草原
小结
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本文 按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了各种景物从 清晨到夜晚的变化,通过极富表现力的 描写,细致入微的凸现景物特征,将俄 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再现在我们面 前,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人与自然亲近、 和谐的关系。
树林和草原
屠格涅夫
树林和草原
作家简介

屠格涅夫,19世纪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
人和剧作家。《猎人笔记》
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揭
示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
悲惨生活。代表作有《父
与子》、《前夜》、《猎
人笔记》等,他被称为“小
说家中的小说家”。
树林和草原
字音
濡湿 (rú)
轧轧 (gá)

2.树林和草原-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

2.树林和草原-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

2. 树林和草原-北师大版必修4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描述的树林和草原的景象,感受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力量。

2.掌握本文中的生词和重点词语,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加强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1.文章主旨和表达方式。

2.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词汇量。

3.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对环境的敬畏之心,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力量。

2.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方法1.听读交替法:让学生先听读全文,再分段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2.互动式阅读: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句式。

3.讨论式教学:根据文章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树林和草原的视频,带领学生了解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力量。

2.引导学生讨论树林和草原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环境的敬畏之心。

第二步:听读课文1.让学生先闭目听读全文,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氛围。

2.分段读,逐步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和要点。

3.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重点词汇和句式。

第三步:讨论和思考1.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讨论自然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形成短文或文章。

第四步: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

2.要求学生写下关于自然和环境保护的观点和感悟,形成短文或文章。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知。

2.通过学生的短文或文章,检查学生对语言和表达能力的掌握和提高。

总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感受自然的美和生命的力量,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加强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

高中语文 2 树林和草原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4

高中语文 2 树林和草原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4

树林和草原素材屠格涅夫作为文学大师的三绝第一绝油画般的写景能力屠格涅夫对于景色的描写看似不经意,但却处处显得那么真实而富于动感:夜气未散的森林清晨,星空穹隆的沉默草原,空气中饱合苦艾的新鲜苦味和荞麦甘香,桦树笔直金黄,白色尖顶教堂,小屋里闪着燃烧柴火的红光,门后传出带着睡意的人声……难怪托尔斯泰会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以至于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象—大自然。

”在作家的笔下,俄罗斯的乡村,“缓坡小丘的长长坡面上,葱茏的黑麦正轻轻地泛着涟漪,几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阴影在它上面缓缓地移动着。

远处森林郁郁苍苍,池塘波光潋滟,村庄橙黄闪亮,成百的云雀忽地飞起,歌唱着,又急速落下来,伸长脖子,停在土堆上……”这才是真正的俄罗斯,任是由人们怎样的添改或者美化丑化,历史可以改变,黑白可以颠倒,唯独风景实实在在,它不声不响,就在那里。

第二绝独特的视角:从小人物出发的深厚人文关怀精神《猎人笔记》以第一人称写就,主人公是一位开明的贵族地主,背着猎枪游走于俄罗斯乡间,接触的人当中既有尊贵的地主、管家,也有中间阶层的仆人,部分已经赎回自由的农人,但更多的是处于人身不自由状态的农奴。

(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仍旧实行着封建农奴制。

一旦为奴隶,子孙世代几乎都逃脱不了奴隶的身份。

没有自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地主。

甚至连农奴死了之后还可以被地主将他们的灵魂出卖挣钱(通过钻制度的空子),果戈里的《死灵魂》写的就是这种罪恶。

)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篇是《利戈夫村》,作品中主要刻画了弗拉季米尔(管家)与苏乔克(农奴)两个人。

佛拉基米尔深受当时社会风气毒害,对上层阶级奉承献媚,歧视下层人民,对不如他的人讽刺挖苦,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物。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苏乔克,他出场已是六十左右的老人,“光着脚丫,衣衫褴褛,蓬头乱发,外表像丢了饭碗的家仆”,声音“疲惫而微弱”,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他的生活经历早已教会了他服从。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2树林和草原》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四《1.2树林和草原》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 北师大版 必修四
树林和草原
教学课件
屠格涅夫
俄国作家,其成名作是《猎人笔 记》。 《罗亭》、《前夜》、《父 与子》。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 家”。
《猎人笔记》
由二十五篇各自独立的随笔组成, 用清新浑厚的笔调,再现了十九世纪农 奴制下俄国农村生活中一个个具有鲜明 色彩的故事,赞美了普通农民的高尚美 好的心灵,揭露鞭挞了农奴主的残酷和 自私。
你现在正在阴凉的地方,呼吸着芬芳的湿气;你觉得 很舒坦,可是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 好像颜色发黄了。
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 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 新,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
太阳就要落下去。附近的空气好像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 远处笼罩着一片柔和的雾气,看上去是温暖的;鲜红的光辉随着 露水散落在不久以前还洒满了淡金色光线的林边草地上;树木、 丛林和高高的干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
太阳落下去了;一颗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 光来……
用正楷字摘抄你认为精彩的 句子(不少于三句)
动动手
老师寄语
希望你也做一个善于发现、捕捉生活美的猎人,
并乐于与他人分享,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猎人笔



高中语文 北师大版 必修四
非常感谢收看
教学课件
拂晓时候 在阳光底下 太阳越升越高 黄昏来临了 夜幕降临了
黎 白露沾湿的草 明


濡湿的树枝
清新 湿润
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

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

的甘香

茂盛的橡树林在阳光

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

虽然凉爽, 但炎热已经 逼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林和草原素材
屠格涅夫作为文学大师的三绝
第一绝
油画般的写景能力
屠格涅夫对于景色的描写看似不经意,但却处处显得那么真实而富于动感:夜气未散的森林清晨,星空穹隆的沉默草原,空气中饱合苦艾的新鲜苦味和荞麦甘香,桦树笔直金黄,白色
尖顶教堂,小屋里闪着燃烧柴火的红光,门后传出带着睡意的人声……难怪托尔斯泰会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以至于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象—大自然。


在作家的笔下,俄罗斯的乡村,“缓坡小丘的长长坡面上,葱茏的黑麦正轻轻地泛着涟漪,几片云朵投下的淡淡阴影在它上面缓缓地移动着。

远处森林郁郁苍苍,池塘波光潋滟,村庄橙黄闪亮,成百的云雀忽地飞起,歌唱着,又急速落下来,伸长脖子,停在土堆上……”这才是真正的俄罗斯,任是由人们怎样的添改或者美化丑化,历史可以改变,黑白可以颠倒,
唯独风景实实在在,它不声不响,就在那里。

第二绝
独特的视角:从小人物出发的深厚人文关怀精神
《猎人笔记》以第一人称写就,主人公是一位开明的贵族地主,背着猎枪游走于俄罗斯乡间,接触的人当中既有尊贵的地主、管家,也有中间阶层的仆人,部分已经赎回自由的农人,但更多的是处于人身不自由状态的农奴。

(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仍旧实行着封建农奴制。

一旦为奴隶,子孙世代几乎都逃脱不了奴隶的身份。

没有自由,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地主。

甚至连农奴死了之后还可以被地主将他们的灵魂出卖挣钱(通过钻制度的空子),果戈里的《死灵魂》写的就是这种罪恶。


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篇是《利戈夫村》,作品中主要刻画了弗拉季米尔(管家)与苏乔克(农奴)两个人。

佛拉基米尔深受当时社会风气毒害,对上层阶级奉承献媚,歧视下层人民,对不如他的人讽刺挖苦,是一个可怜而又可悲的人物。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苏乔克,他出场已是六十左右的老人,“光着脚丫,衣衫褴褛,蓬头乱发,外表像丢了饭碗的家仆”,声音“疲惫而微弱”,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他的生活经历早已教会了他服从。

一生被卖六七次,仅仅是作为土地的附带品而被卖出或被继承。

职业是不由他选择的,厨师、车夫、戏子、船夫……一切只能随着主人的好恶而定。

面对主人公的问话,苏乔克回答毕恭毕敬。

丑恶的一切已把他对生活的期望值挤压到了动物的层次“有口饭吃,就谢天谢地了”。

更别提别的“人”权了。

怪癖的女主人终身未婚,她就不允许所有人结婚。

可怜又善良的他却祝她“进天堂”。

屠格涅夫通篇都没有直接鞭挞主人的恶行,相反还将整个过程写得“婉转超然“和”通情达理”,但读者读下来,心里只剩下对主人的痛恨,对于苏乔克遭遇的莫大同情。

这里,作者“点到为止”的功力十分了得,却也事出有因,因为当时为了避开审查,只能这
么写,不过后来受到好评后,当局也看出了作品的真意,不但负责审查的官员被撤职,屠格
涅夫也因此被沙皇政府流放。

第三绝
描写之细腻,堪称写实手法巅峰
《猎人日记》不仅描绘出一幅充溢油画质感的俄罗斯风情画卷,展示大自然的深邃与伟大的安息,永久和无穷的生命;同时作为故事讲述者的屠格涅夫,老练甚至超然,用不多的人物、简单的情节,刻画出俄国独特而敦厚的世情民风,为读者打开极为辽阔的视野,同时使人感到深久的感动与悲哀。

作者写景功力深厚,短短几笔挥就,但在需要强调或者着力描写的地方,作者是不惜笔墨的,其描写之细腻,堪称一流。

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歌手》中关于一位获奖歌手歌声的描述。

(开个玩笑:如果当今哪位记者采访“我是歌手”大赛冠军后不知如何写稿,完全可以借鉴屠格涅夫的写法。

:-))
作者在听到了这位歌手(后来获得比赛胜利)的歌声时这么写道:
“他深深地透了一口气,然后唱歌了。

他最初唱出的一个音微弱而不平稳,似乎不是从他的胸中发出,而是从远处传来,仿佛是偶然飞进房间里来的。

这颤抖的、银铃般的音,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产生奇怪的作用。

我们大家面面相觑,尼古拉·伊凡内奇的妻子竟挺直了身子。


“在这第一个音唱出之后,第二个音就跟上来,这个音比较坚定而悠长,但是还是颤抖的,仿佛弦线突然被手指用力一拨而响出之后终于急速地静息下去时的震动声;在第二个音之后,又来第三个,然后渐渐地激昂起来,扩张起来,流出凄凉的歌声。


“我实在难得听到这样的声音:它稍稍有些破碎,仿佛零珠碎玉的碰响;开头甚至还带有一种病态的感觉,但是其中真挚而深切的热情,有青春,有力量,有甘美的情味,有一种销魂而广漠的哀愁。


“俄罗斯的真实而热烈的灵魂在这里流露着,它紧紧地抓住了你的心,歌声飞扬起来,散布开来。

这是一种不很显著的,内在的,像箭一般刺入听者心中的热情的颤抖,这声音不断地剧烈起来,坚强起来,扩大起来。


“记得有一天傍晚,退潮的时候,海水的波涛在远处威严而沉重地汹涌着,我在海岸的平沙上看见一只很大的白鸥,它那丝绸一般的胸脯映着晚霞的红光,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只是偶尔对着熟悉的海,对着深红色的落日,慢慢地展开它那长长的翅膀——我听了雅科夫的歌声,就想起这只白鸥。


“他唱着,完全忘记了他的竞争对手和我们所有的人,但显然是凭着我们的沉默而热烈的同情的支援,像勇敢的游泳手凭着波浪的支援一样。

他唱着,他的歌声的每一个音都给人一种亲切和无限广大的感觉,仿佛熟悉的草原一望无际地展开在你面前一样。

我觉得泪水在心中沸腾,从眼睛里涌出。

”。

后面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关系,请原谅我就引用到此吧。

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声竟能被如此形容和重塑,读着读着我不由想到自己喜欢的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张杰在“我是歌手”中的演绎……
读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次我特意找了丰子恺先生的译本,被他的早期白话文风格所深深打动和陶醉其中,仿佛获得了双重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