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备课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全集(一)
 我与地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可形成论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备课

可形成论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备课

文话题统领专题,跨文本超文选组 材,更多文学作品入选教材
1、新入选的作品占50%,各种体 裁、体式的作品进入教科书 2、许多文学经典、大家名篇入选 3、有的传统作家、篇目重选 4、有的作品重新作了独到的解读 和新的开掘
人文主题拓展了语文视野
选文的标准: 人文性 典范性 时代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1、什么是工具性?什么是人文性? 2、根据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确立学习专题, 同时又充分凸现语文因素。 3、“文本研习题”、“问题探讨题”、 “活动体验题”努力体现三维目标的要 求。 4、每个专题设置“积累与应用”专栏,确 保语文学习一系列具体要求的落实。 5、开发“泛教科书系统”,强化积累巩固。
“场”的“要素” 1、精选人文话题 2、配置学习材料
3、构建学习过程
三种“呈现方式”
1、文本研习 2、问题探讨 3、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
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 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 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 的能力。
问题探讨
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 维,培养批判意识。
为什么要创设多种呈现方式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实 践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2、使“课标”的理念在教材中 得到具体落实,真正促成教 师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对教学的建议
1、把握“呈现方式”的个 性与共性
三种“呈现方式” 都是语 文学习的途径,目的都是为 了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对教学的建议
2、学会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 法。
知识性内容的处理
学生处于语感状态,教师必须处
于语识状态; 教学内容处于语感状态,教学目 标必须要有一定语识成分。

苏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时】 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二、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复习教案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内容复习教案 苏教版

必修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必修二课本的整体情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开掘写作素材。

2、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巩固必修二课文中的有关文言文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二课本中的有关课文。

教学设想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2、课堂复习计划用课时,练习及评讲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复习必修二的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1、了解必修二的课文结构。

2、了解重点课文的内容。

二、总体介绍。

必修二共设置四个专题:真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历史的回声慢慢走,欣赏啊三、专题回顾。

(一)第一专题:珍爱生命。

我国古代有珍惜生命的传统,对自然界万物有“不伤蝼蚁一命”的告诫,对人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自身即是对父母不孝的说法。

其目的是要让人珍惜生命。

针对当前自杀、自伤现象较为严重、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的现实,很有必要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专题选择中外作家的四篇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由两个板块组成:、“精神支柱”:要正视现实,悦纳自身,不因自身某些条件的不足(如生活、家庭、生理、个性等)而怨天尤人,而应正确对待,积极发奋,热爱人生,热爱生活,善待他人。

《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生命之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精神,珍惜自身一切,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获得人生价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本专题以和平与战争为中心话题,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战争的实质,了解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

呼唤和祈祷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由三个板块组成:、“遭遇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物质、心灵创伤;也给战争发起国本国人民带来灾难,控诉了发起战争者的罪恶。

《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黑暗中的心迹”:通过犹太少女在二战中受迫害的遭遇,控诉德国法西斯灭绝人寰的罪恶。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浙江省富阳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2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教案

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教案推荐文章苏教版高中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热度:人教版高中语文《我的呼吁》教案热度: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热度:沪教版高中语文《诗赋论》教案热度:高中语文《踏莎行》优秀教案热度: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现在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二苏教版教材中,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必修二《六国论》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1.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疏通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的有关文言文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以及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或复述有关内容,培养听、说能力。

3.对于翻译常识以及如何分析课文的论证,教师以方法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获取新知识。

为此,要加强质疑方面的设计。

4.视学生程度,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印发苏辙、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或片断,扩展阅读面,并作阅读比较指导,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预习全文,落实教学设想1、2。

2.研习课文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

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

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

苏教版语文必修2教案.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2教案.doc

《呱……呱……》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寰、峥喋、摇曳等字词的音、形、义2、了解、识记屠格涅夫的相关文学常识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情感的转变过程,以及作者表现情感的方式4、理解文章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情感脉络,理解文章的主题三、教学方法:文本研习、交流讨论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在电影《张三丰》中,樵夫的喜得贵子,枯死的树木长出的嫩绿新芽让疯疯癫癫,对生活、情谊失去信心的张三丰认识到“新生”;在《我与地坛》中我们了解到史铁生也曾想要放弃一切,结束生命来解脱残疾给他带来的痛苦。

但在与地坛一次一次的交流中,史铁生了解了生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而死亡是上帝在交给我们生时就已经保证了地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同时史铁生总是到那个古园去,去默想,去呆坐,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去思考、了解怎样活。

地坛给史铁生以触发,使他惊醒, 让他理解了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看看是什么给作者以触发, 一语惊醒梦中人。

(2)作家作品: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 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

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

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

正如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所指出,“六十年前屠格涅夫羡慕温和的君主制的和贵族的宪制,而厌恶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主张的农夫民主制。

”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终于在一八六O年脱离《现代人》杂志。

屠格涅夫长期侨居西欧,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作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名师精编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六国论名师精编教案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如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等(2)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2.情感与态度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3.过程与方法引导——启发——点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文言知识的积累。

(2)学习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力,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关心天下兴亡的情感。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下面,我们就学习《六国论》,看看战国七雄中的秦国是怎么演变为一枝独秀的。

苏洵的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论证技巧证明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

哪位同学对苏洵有印象?(二)知识背景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

北宋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一时名扬京师。

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写作背景: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