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闪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污闪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污闪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污闪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容量和额定输电电压等级相应提高,伴随着工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外绝缘的污闪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也日益严重。

1.1污闪事故

污闪是个区域性问题,其显著特点是同时多点跳闸的几率高。绝缘等级愈低,跳闸几率愈大,且重合闸成功率愈小。华北电网1975—1985年统计表明,输电线路跳闸率为27%。1996—1997年,京津唐电网变电设备的几次污闪事故中,重合也大都失败。重合不良则意味着存在永久性故障,而多点故障则意味着多处供电失去电源,甚至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

污闪的上述特点,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一个大、中型变电站,绝缘子大约有几百支甚至上千支;而变电站的进线、出线也有几条至几十条。在周围几十或上百平方公里的地区,大气的污染几乎是相近的,雾、露、毛毛雨等潮湿的气象条件也几乎是相同的,一旦一处污闪跳闸,则表明这个地区几乎相同的几百个或上千个绝缘子个体均处于临界污闪跳闸的边缘。一处跳闸,重合闸动作,还会造成电网的振荡,使临界输变电设备又多承受一个操作过电压的作用,使设备处于更加不利的状态。特别是较多设备的外绝缘抗污闪能力都低于实际承受的严酷湿污条件时,往往会造成区域性的大面积污闪事故。1989年末至1990年初,全国若干个省市的大面积污闪的根本原因就是输电线路配置的外绝缘水平相对于设备表面实际污染程度对外绝缘的要求相差太多的缘故。

近年来我国有多起大面积污闪事故发生。例如,1996年12月27—30日华东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雾,华东电网23条500kV线路中就有11条发生闪络,跳闸77次;220kV线路中24条线路闪络,跳闸58次。1996年12月,安徽省35条220kV线路有8条发生污闪事故,跳闸35次;8条500kV线路有2条发生闪络事故,跳闸6次。据不完全统计,1971—1980年我国输电线路发生的污闪事故1126次,变电所设备的事故有761次,到了1981—1990年,输电线路发生的污闪事故1907次,变电所设备的事故达695次。后10年的污闪事故次数比前10年又有增加,且事故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大面积污闪事故更为突出,1990年华北地区的大面积的污闪事故,1996—1997年华东地区大面积的污闪事故,以及2000年辽宁、华北、河南等地的大面积污闪事故,都具有事故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严

重等特点。

污闪事故中以雾闪为主,表5-1列出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的重大污闪事故。由表可见,我国地域性的事故时有发生,而大多都是大雾天气;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跨地区、跨省市的大面积污闪开始出现,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愈来愈大。

表5-1 1974—2001年全国重大污闪事故简况

h 少送电500万kV h

少送电316万kV

鸟粪闪络也是电力系统的一大危害,鸟粪闪络是指由栖息在杆塔上的鸟排泄物引起的闪络事故。从鸟类造成故障的电压看,20%发生在220 kV线路上,80%发生在110 kV线路上。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闪络事故,如雪闪、露闪、冰闪等,如华中地区发生罕见的恶劣雨雪天气和电网冰闪事故。2005年春节期间(2月7-15日),华中地区遭遇了罕见的恶劣雨雪天气,特别是湖南、湖北分别遭遇50年和35年一遇的罕见的冰雪恶劣天气。由于雨雪持续长达10多天,铁塔、绝缘子和导地线表面覆冰厚度迅速增加。故障线路一般导线覆冰在30毫米以上,局部在65毫米,绝缘子串覆冰在50毫米左右,杆塔覆冰达到40-80毫米,局部达到100毫米,而故障线路一般按10-15毫米导线覆冰考虑,这次大范围故障线路导线覆冰严重超出了设计标准。华中电网相继发生了从未有过的500千伏线路大范围跳闸和倒塔事故,500千伏18条交、直流输电线路跳闸共69次,局部地区、省间电网解网4次,其中湖南电网与主网解列1次,湖北恩施地区电网因葛雁线跳闸与主网解列2次,华中西部电网(川渝电网)与东部电网解网1次。解列期间,湖南电网、恩施地区电网低周减载动作,切除了少量负荷,随后很快恢复。4条500千伏线路倒塔24基,部分输、变电设备损坏,电网安全和节日保电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1998年11月1日至3日,由于异常的气候条件,阳泉地区输电线均出现雾淞、雪淞、覆冰现象,引起线路连续故障,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威胁。2002年又发生3次冰闪故障,而且兄弟单位也有同类故障发生。

1.2 污闪的影响和危害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企业具有社会公用事业和企业行为双重性质。电力工业为各行各业提供电力、为人民日常生活提供光明与便利,因事故造成供电中断,就可能造成各行各业的生产停顿或瘫痪;产生的一系列次生事故,给社会带来危害、人民生活秩序带来严重混乱,给电力部门造成巨大的电力经济;损失严重时会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美加大停电、莫斯科大停电等电力事故引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使电网遭受严重的破坏!

污闪事故造成的直接电能损失,以及给国民经济到来的损失是十分惊人的。一次污闪事故的发生,小则造成区域性突发停电,大则导致整个电网供电中断。

1976年2月上海闸北电厂一次事故,就减少发电1013万kW?h,导致上海北部地区大面积停电。又如,1977年1~2月份,山东淄博、昌邑、烟台、惠民4个地区相继发生了地区性大面积污闪,涉及35~220kV线路,有63条跳闸,105个变电站停电,损失电量431万kW?h;同时造成多处油田关闭、输油管凝固等重大事故。

2006年元月,河北、山东和京津部分地区大雾持续30多个小时,输电线路闪络事故接连发生,其中500千伏线路相继发生7次闪络事故。

------2006年1月28至1月30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多年罕见的大雾,发生污闪使10KV 以上线路跳闸133次;2月12日至13日,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再度出现大雾致使110千伏以上线路跳闸15条次。

------2001年2月22日午夜,一场迷天大雾造成中国辽宁电网发生大面积污闪事故,在这场污闪事故中,共有500kV线路5条、220kV线路48条、66kV线路59条先后停电;变电所500kV1座、220kV12座、66kV120座先后停电退出运行。此次“2.22”污闪事故持续时间长达14个小时。在此过程中,受到伤害的输电线路有112条,导线烧伤27处、9条线路导线被烧断;有635只瓷绝缘子被击毁,3支复合绝缘子被烧坏;损失电量9,375MWh(每Wh 按0.28元计算损失大约26.25亿元)。

------1990年1月1日至2月15日,污闪导致,河南省电网220kV线路22条跳闸124次(占全部线路的55%)、5座变电站停止运行;110kV线路49条跳闸162次、7座变电站停止运行。此次污闪事故波及9个供电局(总12个),三门峡、安阳电厂分别与系统8次和9次解列,三门峡市停电3次,电气化铁路停运,义马等煤矿停产,郑州铝厂停产。损失电量13000MWh(每Wh按0.28元计算损失大约36.4亿元)。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华东、华中、华北、西北等地区发生跨省市的大面积污闪事故,都曾造成地区网络的几度解列。

1989年末至1990年初,我国跨省市的大面积污闪,特别是500kV线路的大量跳闸,引起了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解决输变电设备的污闪问题,也收到了相当大的效果,使电力系统的污闪跳闸率和事故率在几年内连续下降。但是,1996年末至1997年初以及2000年全国性的大面积污闪再度发生,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大面积的污闪事故的严重性和抗污闪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污闪损失之巨及其给工农业生产各领域带来的后果是难以统计的,对连续性生产的化工、冶金、矿山等部门可造成设备报废损坏,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人身伤亡等,还可能对政治、交通运输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表3-1中列出了部分污闪事故所带来的损失。

鸟粪事故也带来巨大危害,据统计到1998年为止,全国的复合绝缘子事故中的闪络事故占47%,不明闪络事故占24%,而已被确认的鸟粪事故就占16%,大大高于复合绝缘子污闪所占5%的比例。而且有研究表明,复合绝缘子不明闪络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鸟粪引起的。

另外,露闪、雪闪、冰闪等事故也给电力系统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电网建设方针指引下,随着西部大开发,水电资源开发规模的空前扩大,我国中、西部高寒、高湿及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覆冰问题愈显突出。2004年以来,许多地区出现大面积冰闪、电网严重覆冰造成杆塔倒毁的事故,给电力系统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危害和损失,同时输电线路覆冰问题也给"西电东送"带来关键性技术问题。

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5-30T15:34:33.1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麦涛[导读] 摘要:汽车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化工业产物,从生产、技术、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身份证号码:45010219891206xxxx 摘要:汽车作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跃进的现代社会化工业产物,从生产、技术、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燃油汽车对于环境和能源的弊端日益凸显,而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对环境的保护有积极意义。目前电动汽车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但是其充电方式主要为通过外部提供的直流电源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污染”。本文从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及充 电特性出发,分析了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对风或光微电网、负荷平衡、电能质量、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地点、不同数量的电动汽车同时接入电网充电,对电网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电动汽车;电力系统;充放电;电网引言 电子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得益于电子技术的支持,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大的改变,电动汽车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因其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节约能源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人原意使用纯电动汽车。在能源日益紧缺的当今社会,电动汽车以其能源清洁的特点获得了空间的技术发展机遇,然而随着电动汽车使用量的逐渐提升,对电力系统施加的负荷压力也越来越大,必然会导致对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威胁。因此,加强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伴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不断攀升,包括电动汽车智能化充放电的管理及电力的合理调度控制等在内的电网调整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电力系统在适应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机械的过程中重点研究的课题。 1.1充电负荷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当电动汽车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必然会因充电问题对电力系统造成较大的用电负荷负担。电动汽车充电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影响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一般情况下,电动汽车在充电时多采用快充方式,这种方式在电力系统的负荷高峰期必然会引发变压器过载问题,从而使配电系统的功率损耗无法得到控制,电压偏移的问题也不可必免。由此带来的对配电系统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验是相当严峻的。第二,影响配电系统的投资成本。研究发现,在用电负荷高峰期进行电动汽车充电,会使配电系统的建设成本至少增加20%左右,这一比率会随着负荷密度的提高而不断提高[1]。第三,影响电能质量。电动汽车快充对电力系统的负荷影响不仅使变压器出现过载问题,使变压器的温度快速提升,同时对电动汽车上的电力装置造成谐波污染,使电力系统电压下降、网损增加,而在常规充电的模式下,这一问题相对更小。 1.2不同充电模式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1)无序充电方式。伴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无序充电方式的使用也逐渐增多。无序充电方式会导致电力系统电力负荷小时数的显著降低,从而使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下降。这种无序充电方式会增强电网线路的负载率(70%~83%),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受到严重威胁。 2)有序充电方式。所谓有序充电方式即在电力系统的负荷低谷期进行大规模的电动汽车车载电池的充电,使得电力系统的负荷放电得以平衡。同时,现在对于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使得清洁能源的利用率更高[2],结合再生能源产生的特点使其与电力系统共同服务于电动汽车车载电池的充电,可以使电力系统的负荷状态更为稳定。 1.3电动汽车充电对电力系统的冲击作用 无论采用对常规充电方式还是直流机快充的充电方式,电动汽车充电都会对当地电力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1.3.1对输电网和配电网产生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纯电动汽车车载充电对输电网和配电网用电平衡的影响后,根据峰荷—时间模型来分析配电网与输电网的负荷曲线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特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电动汽车采取常规充电方式或者直流机快速充电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输电网和配电网产生某种影响。在夏季和冬季用电的负荷高峰期,这种冲击作用尤其明显,不仅会打破原有的电网负荷平衡,而且容易引发局部地区用电紧张的问题[3]。 1.3.2产生一定的谐波污染 电动汽车在充电过程中使用的电力电子装置会产生一定的谐波,对电力系统产生谐波电流的冲击作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采取添加无功补偿设施或者滤波装置的方式来降低谐波电流的有效性。 2.降低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影响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对电动汽车充放电的技术研究 针对电动汽车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相关技术的开发利用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智能控制手段有效调整电动汽车充放电的策略和进行相关充电设备的科学规划,有助于加强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 2.2改变电动汽车的商业运营模式 目前,电动汽车的使用多集中于公共交通工具的应用方面,这为通过改变商业运营模式而有效调整电动汽车的充电规律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可以通地更换电池等手段避开电力系统的用电高峰期,或集中在用电低谷其进行电动汽车的集中充电,这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改善电力负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2.3建立分时充电电价 通过调整不同用电时段的电价,利用价格优势引导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行为,可有效减少无序充电行为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无序充电对电力系统的不良影响。 3.电动汽车应用的发展趋势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摘要】风电作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若能实现大规模利用对于解决当前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有着重要意义。风电本身的波动性和间隙性给风电并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将深入探究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旨在为同行进一步解决风电的合理并网问题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风电并网;风电特性;电力系统稳定性 引言 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电能生产、运输和利用的基本要求。风电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可控性较差,其本身的很多特性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因此,风电的大规模并网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1],风电并网已经成为制约风电发展的重要因素。 1.风电特性 风电特性是研究风电并网的基础。风电特性主要包括波动性和间歇性。波动性,又称脉动性,是指风电功率在时间尺度上具有沿某条均线不断上下跳变的特性,其特性可以通过波动幅值和波动频率表征。间歇性是指风电功率在时间尺度上具有不连续性。风电的这两个特性具有高度的随机性,从而是风电的可控性较差。风电功率的这些特性是由风力本身决定的,如风速,风向等。 2.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风电并网会使风电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其主要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电压稳定的影响 由于风电功率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进而会导致电压出现波动和闪变。文献[2]详细研究了风电功率的间歇性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指出保证电压稳定性的关键问题是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速度增量进行有效控制,对电压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区域分布在风电场及其附近的节点区域。 (2)对频率稳定的影响 风电的发电功率不稳定,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从而使其发电量也不稳定,输出功率不是恒定值。风速发生变化时其输出有功功率就会波动,进而导致电网内的有功也发生变化,有功会影响电网的频率。如果一个地区的风电所占份额过大,某一时刻有功频率变动过大将会导致频率崩溃,甚至会使得整个电网瘫痪。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实施细则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实施细则 1 总则 1.1适用范围 1.1.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相应的编制说明、实施细则是山西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及电网防污闪工作的基础,是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依据及电网运行设备的外绝缘改造依据。 1.1.2农电、上网发电厂及用户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和防污闪措施可参照执行。 1.2 污秽等级划分依据 1.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2006)划分污秽等级,并应用了部级科研项目《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闪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近年来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的经验教训。 1.2.2《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是结合环境污湿特征,现场污秽度及运行经验三方面因素修订的。应用过程中,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实际运行经验为准。 2污区分布图的维护要求 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修订周期为1年,局部区域污级的变化应以经审查批准的各市(地)最新的污区图为准。

2.2各运行维护单位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包括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运行经验(包括污闪故障、典型易积污区域)、气象参数及环境监测数据等,为下一次修订污区图奠定基础。 2.3现场污秽度的测量(包括饱和盐密、灰密)周期为一年一次,测量时间原则上应在每年第一场降雨之前,并于每年4月30日前通过网络上报测量结果。 2.4应根据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及时、合理调整污秽度监测点。污秽度监测点要求如下: 2.4.1污秽度监测点全部设置于架空输电线路;以变电站进出线第一基塔上的污秽度监测点作为变电站监测点,由线路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维护。 2.4.2监测点性质:污秽度监测点均为模拟监测点,统一使用非带电绝缘子。 2.4.3监测点数量:污秽度监测点应覆盖110~500kV各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原则上要求沿线路方向每10km设立一个监测点,但下述情况可以进行调整:a)线路经过的局部污源点﹑微地形区﹑微气象区应设立监测点;d﹑e级重污区应适当增加监测点。b)同杆并架或位于同一线路走廊的同电压等级线路的监测点可以适当合并。2.4.4绝缘子型号:污秽度监测点统一使用XP型或XWP型绝缘子;其它型号绝缘子(如:玻璃绝缘子)作为测量绝缘子时,应获得该类型绝缘子的绝缘积污换算。

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互联网环境下,电力网络日趋复杂,使电网维护和管理难度增加,很容易出现电网瘫痪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电力系统中接入风电,能够减少停电损失和故障发生率,使电力网络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文章简要论述风电场特点及风力发电机组故障情况,分析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提出具体控制方法。 标签:风电接入;电力系统;保护装置 前言: 风力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应用日益普遍。风力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大。一些地区虽然适合风电大规模开发,但都处于电网末端,网架结构简单,一旦把风电接入电网,不仅影响电能质量、继电保护等,还会导致电网稳定性差。明确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采取专业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优化电力系统性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电力服务。 1风电场及风力发电机组故障 1.1风电场特点 风能具备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也不能够存储,很难像常规火电厂一样,通过调节汽轮机汽门,对出力进行有效控制,故而,风电机组发出的电能具备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因风能具备不可控特征,无法依据负荷调度风力发电,使调度难度增加。当前,风电机组以异步发电机为主,尽管把无功补偿电容器组装设在机端出口,有功功率输出过程中,发电机会以系统为载体,对无功功率进行吸收,而无功需求受有功输出变化影响。 1.2风力发电机组故障特征 风力发电机组应用时间并不是很长,尚存在诸多技术桎梏,其故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具体而言,将控制技术和运行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可把风力发电机细分为变速恒频和衡速衡频两类。前者有双馈式风力发电机、永磁直驱式风力发电机等,后者则以鼠笼式感应风力发电机为主[1]。在风电故障点、接入点位置已知,且保持不变时,短路电流会受接入的风电机组类型影响,表明不同类型风电机组故障特征存在差异。 2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在电力系统中接入风电,会对继电保护产生影响,还容易干扰电网稳定性、电能质量等,甚至影响电流保护。具体如下:

谐波对电网危害

谐波污染对电网有哪些具体影响? 谐波污染对电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造成电网的功率损耗增加、设备寿命缩短、接地保护功能失常、遥控功能失常、线路和设备过热灯,特别是三次谐波会产生非常打的中性线电流,使得配电变压器的零线电流甚至超过相线电流值,造成设备的不安全运行。谐波对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可能引起电网发生谐振、使正常的供电中断、事故扩大、电网解裂灯。 (2)引起变电站局部的并联或串联谐振,造成电压互感器灯设备损坏;造成变电站系统中的设备和元件产生附加的谐波损耗,引起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电动机等设备发热,电容器损坏,并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造成断路器电弧熄灭时间的延长,影响断路器的开断容器;造成电子元器件的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误动作;影响电子仪表和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降低通信质量;增大附加磁场的干扰等。 谐波对电力电容器有哪些影响? 当配电系统非线性用电负荷比重较大,并联电容器组投入时,一方面由于电容器组的谐波阻抗小,注入电容器组的谐波电流打,使电容器过负荷而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电容器组的谐波容抗与系统等效谐波感相等而发生谐振时,引起电容器谐波电流严重放大使电容器过热而导致损坏。因此,电压谐波和电流谐波超标,都会使电容器的工作电流增大和出现异常,例如,对于常用自愈式并联电容器,其允许过电流倍数是1.3倍额定电流,当电容器的电流超过这一限制时,将会造成电容器的损坏增加、发热异常、绝缘加速老化而导致使用寿命降低,甚至造成损坏事故。同时,谐波使工频正弦波形发生畸变,产生锯齿状尖顶波,易在绝缘介质中引发局部放电,长时间的局部放电也会加速绝缘介质的老化、自愈性能下降,而容易导致电容器损坏。 按照电力系统谐波管理规定,电网中任何一点电压正弦波的畸变率(歌词谐波电压有效值的均方根与基波电压有效值的百分比),均不得超过表2-5规定。 表2-5 电网电压正弦波形畸变极限值 用户供电电压(kV)总电压正弦波形畸变率极限值各奇、偶次谐波电压正弦波形畸变率极限之(%) 0.38 5 4 2 6或10 4 3 1.75 35或63 3 2 1 110 1.5 1 0.5 谐波对电力变压器有哪些影响? (1)谐波电流使变压器的铜耗增加,引起局部过热,振动,噪声增大,绕组附加发热等。(2)谐波电压引起的附加损耗使变压器的磁滞及涡流损耗增加,当系统运行电压偏高或三相不对称时,励磁电流中的谐波分量增加,绝缘材料承受的电气应力

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及其策略

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及其策略-机电论文 风电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及其策略 李梦云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目前,中国风电已超核电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但风力电场等分布式电源对电力网络的日益渗透的同时,给现代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改变了电力网络中能量传递的单向性,对现有配电网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电网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风电并入配电网后产生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相关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介绍了风力发电目前的发展状况和风电接入电网后对电力系统带来的影响,尤其是针对风电场并网后对电网的稳态电压的稳定性,以风速和风电机组的功率因数作为影响因素,从原理上,分别分析其对含风电场的电网的稳态电压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风力发电;电网;稳态电压;影响;策略 0 前言 随着日益增长的电力负荷、能源的短缺、环境恶化的愈发严重,以及用户要求电能质量的提高,大家越来越关注DG(分布式发电)。研究表明,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可以反映能源的综合运用、电力行业的服务程度和环境保护的提升。尤其是其中的风力资源,因为其是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大、环境和经济效益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风力发电成为分布式发电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使其成为一种当今新型能源中发展迅速的发电方式。 1 风电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风电场并入配电网,使输电网对部分地区的电力输送压力得到缓解和电力系统的网损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影响如电压波动、闪变等。 同时由于风具有随机性,其输入电网的有功和无功有很大的波动性。风速的不可预测这一特性,使我们不能对风电进行准确而又可靠地出力预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负荷跟踪、备用容量等,提高了风电场的运行成本。 风电并网增加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难度,不仅需要风电场容量,而且需要风电场快速响应负荷变化;风电机组并网时,会不可避免的对电网有冲击电流。风电场与电网的联络线的潮流的双向性,使并网后的电网的继电保护的保护配置提高了要求。 2 风电并网对电网电压的影响 配电网的电压分布情况由电力系统的潮流所决定,当电力网络中电源功率和负荷发生变化时,将会引发电力网络各个母线的节点产生变化。对风电并网的配电网来说,风电场的功率的波动会影响电网电压出现偏移。由于风电场接入配电网后,风电场的接入点的变化、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不平衡等,会导致无功功率从无功源流向负荷。风电场的电压偏移会影响风电场的接入容量和风电并网后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1 风速变化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 将接入风电场的配电网系统的供电线路作等值电路,则风电场并网点至无限大系统两端的电压降落为: U1-U2=I(R1+R2+jX1+ jX2) (1) 上式中,U1为风电场的输出电压,U2为电网电压,R1、X1表示风电场的电

浅析新能源未来发展及对电网带来的影响

浅析新能源未来发展及对于电网带来的影响 一.对新能源的认识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一次能源通过电机发电产生电力是当代社会得一千金发展,人类得以生存的能源形式。 同时由于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在2009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重申了到2012年到期的《京都协议书》的内容,包括“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变化对人类造成伤害。”等○1可见全世界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气候变化主因:排放问题之源: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开发的迫切性。 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对环境无污染的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几种新能源形式 1.风电 风电产业是我国未来发展重点之一,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国的风电事业突飞猛进,2008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总量超过650万千瓦,全国累计总装机量达到1240万千瓦,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相信到2015年,我国的风电事业便可达到亿万瓦级别的总装机量,可见风能资源之丰富。 但是大力发展风电的同时,风电场的分布对于环境生态的影响也

不能忽视。首先是噪声影响,对于靠近居民区的大规模风电发电组尤为要关注发电时叶片转动与空气摩擦及电机噪声的控制,还有就是电波的影响,会干扰到无线电或电视频率的情况也应被考虑。最后是对于生态的影响或许发电机组正挡住了候鸟迁徙的路径等问题,都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能被忽视的。 2.光能(太阳能) 太阳能发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太阳能热转化、电转化及化学转化。这里主要谈谈热转化和光转化。太阳能热转化指利用集热器将太阳能辐射能量转化成热能并通过热力循环过程获得电能的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关键技术是负责搜集阳光的太阳能聚光装置是否高效。○3(1)所以太阳能装置的选址、效率成为了发电的关键。而热发电最为广泛的应用便是太阳能热水器,这是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最好、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新能源装置。 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则利用光生伏特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并网发电和独立发电系统两类。○3(2)因为太阳能光伏发电首先将接收来的太阳能辐射能量经过高频直流转换成高压直流电,直接产生回路供电或给蓄电池蓄电的变为独立式系统。而并网式还需经过逆变器经你变转换后接入电网。 光伏发电装置的主要原料多晶硅的生产耗能很大,甚至超过了发电装置在其寿命其能的发电总量,所以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的可行性仍有很大争议。且光伏发电成本为十几元一度电,高与民用电价格数倍以上。完全转为大规模入网在现阶段并不可行。

第二章 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概念 危害

第二章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概念 2.1 电压波动 电压波动和闪变(voltagefluetuationandflicker)一系列电压随机变动或工颇电压包络线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照明闪变。它是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电压波动是指电压均方根值一系列相对快速变动或连续改变的现象,其变化周期大于工频周期。电压闪变是指电压波动造成灯光照度不稳定的人眼视感反应,不属于电磁现象,同时也反映了电压波动引起的灯光闪烁对人视感产生的影响。电压闪变是电压波动引起的结果,它不属于电磁现象。 描述电压均方根值变化特性的参数通常有2个:相对电压波动值(RelativeVoltage Fluctuation)和电压变动频度(VoltageVariation Frequency)。相对电压波动值d定义为一系列电压均方根值变化中相邻2个极值Umax、Umin之差与标称电压的百。分比,即d =Umax- Umi你UN×100% (1 电压变动频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电压变动的次数。标准规定,电压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变化各算一次变动。 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冲击性功率的负荷(如轧机、电弧炉)时,电力网中的电压降将发生相应变化,导致电压波动。冲击性负荷可分为周期性冲击负荷和非周期性冲击负荷两类。其中周期性或近似周期性的冲击性负荷的影响更为严重。电压波动使电能用户不能正常工作,在人民生活中最受影响的是白炽灯的闪变(flieker)。频率在5~12Hz范围内的电压波动值,即使只有额定电压的1%,其引起的白炽灯照明的闪变,已足以使人感到不舒适,所以选白炽灯的工况作为判断电压波动值,把电压变动而引起人对灯闪的主观感觉叫“闪变”。广义的闪变包括电压波动的全部有害作用,但不能以电压波动来代替闪变,因为闪变是人对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闪变的主要决定因素:①供电电压波动的幅值、频度和波形,②照明装!,以对白炽灯的照度波动形响最大,而且与白炽灯的功率和额定电压等有关 2.2电压波动与闪变的产生原因

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

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 孙涛1,王伟胜1,戴慧珠1,杨以涵2 (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5;2.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北京 102206) 摘要:并网风电机组在持续运行和切换操作过程中都会产生电压波动和闪变,对当地电网的电能质量有不良影响。从并网风电机组输出的功率波动出发,分析了风力发电引起电压波动和闪变的主要原因。介绍了关于并网风电机组电能质量的国际电工标准IEC 61400-21,给出了风电机组在持续运行与切换操作期间引起的闪变值和相对电压变动的计算公式。然后综述了有关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未来的 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关键词:风力发电;电能质量;电压波动;闪变 1 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风电机组并网运行,风力发电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风资源的不确定性和风电机组本身的运行特性使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是波动的,可能影响电网的电能质量,如电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等。电压波动和闪变是风力发电对电网电能质量的主要负面影响之一。电压波动的危害表现在照明灯光闪烁、电视机画面质量下降、电动机转速不均匀和影响电子仪器、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的正常工况等[1,2]。 电压波动为一系列电压变动或工频电压包络线的周期性变化。闪变是人对灯光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人对照度波动的最大觉察频率范围为0.05~35Hz,其中闪变敏感的频率范围约为6~12Hz[1]。衡量闪变的指标有短时间闪变值P st和长时间闪变值P l t。短时间闪变值是衡量短时间(若干分钟)内闪变强弱的一个统计量值。短时间闪变值的计算不仅要考虑电压波动造成的白炽灯照度变化,还要考虑到人的眼和脑对白炽灯照度波动的视感。长时间闪变值由短时间闪变值推出,反映长时间(若干小时)闪变强弱的量值。 本文从并网风电机组输出的功率波动着手,分析了风力发电引起电压波动和闪变的主要原因,并介绍了关于并网风电机组电能质量的国际电工标准IEC 61400-21[3],总结了风力发电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2机理分析 风力发电引起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根本原因是并网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波动,下面将分析并网风电机组输出功率波动引起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机理[4]。 图1为风电机组并网示意图,其中?为风电机组出口电压相量,为电 网电压相量,R 1、X 1 分别为线路电阻和电抗,分别为线路上流动的有功电 流和无功电流相量。一般而言,有功电流要远大于无功电流。

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2017版)执行规定

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2017版)执行规定 一、污秽等级的划分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第一部分交流系统》(Q/GDW 1152.1-2014),污秽等级划分为a、b、c、d、e 五级,根据江苏电网实际情况,2017版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不设a、b级。 二、污区等级与爬电比距对应关系 2017版江苏电网污区分布图按统一爬电比距表示,污区等级与统一爬电比距(设备爬电距离/最高相电压)和额定爬电比距(设备爬电距离/额定线电压)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污区等级与爬电比距、额定爬电比距对应关系

污区等级统一爬电比距 (mm/kV) 额定爬电比距 (cm/kV)(以500kV为例) c 35 2.2 d 44 2.8 e 55 3.5 三、新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原则 1. 新、改扩建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应坚持“配置到位,留有裕度”的原则,外绝缘爬电比距配置应不低于相应污区等级对应的爬电比距要求。 2. 新、改建输电线路爬电比距推荐取值见表2。 表2新、改建输电线路爬电比距配置原则(不低于) 污区等级等值盐密(mg/cm2)统一爬电比距(mm/kV)普通型双伞型 盘形瓷、 玻璃绝缘子 复合绝缘子 c 0.05-0.1 0.04-0.08 39.4 39 d 0.1-0.25 0.08-0.20 47.2 ≥44

e >0.25 >0.20 55.1 3. 输电线路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对于各类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当参照绝缘子为双伞型瓷绝缘子时,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如下: 普通型、双伞型、三伞型绝缘子:K取1.0。 钟罩型、深棱型绝缘子: c级及以下污区, K取0.9;d级及以上污区,K取0.8。 长棒形瓷绝缘子: 600mm≤常年降水量<1000mm 地区,K取0.9;常年降水量≥1000mm地区,K取1.0。 4.新、改建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的单串片数一般应不少于同型号悬垂单I串的片数,并根据带电作业需要适当留有裕度。

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说明介绍

附件1: 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说明 (二○○七版)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4-

二OO七年十月 -5-

一、污区图修订的必要性 二○○七年初,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和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简称新企标),并要求各省网公司年内完成按新版污区图的修订和绘制工作。 新企标与二○○五版划分污区等级的依据《国标(GB/T16434)》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按新企标所制定出的污区图和绝缘配置可满足设备外绝缘长期不清扫运行,而GB/T16434的则以一年一清扫为基础;二是新企标的分级标准参数污秽度测试数据为连续积污三及以上年的等值盐密和灰密,而GB/T16434中测试数据为年度等值盐密。因此,新企标对对污级划分有全面的提高,对应的绝缘配置也有更高的标准。 二、污区图绘制依据 -5-

1.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 2.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实施意见; 3.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 4.华东电网〔2007〕430号文件《华东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2007版)绘制细则》。 三、污秽等级划分和污区图绘制原则 在原《福建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05版)》的基础上,根据污湿特征、运行经验和外绝缘表面污秽度三个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划分本地区污秽等级并绘制污区图,当三者不一致时,以运行经验为决定因素。 四、福建省地理环境及电网概况 -6-

1.自然地理位置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北纬23 ° 30′~28°22′,东经115° 50′~120° 40′), 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略似一个长方形体斜置在中国东海之滨,毗邻浙江、江西、广东、与台湾隔海相望。 2.地形地貌主要特点 福建省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地、丘陵分布广泛,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占全省面积75%,50~500米的丘陵占全省面积15%,其余10%为低于海拔50米的平原,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降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福建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主体地形的骨架。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 -7-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分析 【摘要】谐波电流在供电系统中已经出现多年了,但是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虽然各种家用电器和电力设备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时也导致了电网的大量谐波电流的注入,造成了严重的电能质量下降,也严重威胁到电力系统中的一些主要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本文将对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并讨论谐波的产生情况,进而提出了谐波的治理方法,以此提高电源的品质,铸就一个良好的电力系统环境。 【关键词】谐波;电力系统;影响 一、前言 谐波,是电力系统由于无法提供给用户一个理想的恒定工频的正弦波形电压,所以分解周期性电流或电压傅立叶而得到的基波整数倍分量含有量的频率。 电能在理想的电力系统中为用户提供的热是恒定的幅值和频率的三相平衡正序正弦电压,但是由于负荷,电力系统在实际的运行中是随机变化的,三相电压的相位差、频率、幅值没有办法保持恒定不变。谐波电流在供电系统中已经出现多年,电子行业中普遍应用的高频电源、电子镇流器、开关电源等电源设备,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日光灯、家用电器等电器设备,以及矿山、化工、冶金企业中使用的大功率负荷的运行整流设备、炉、变频调速设备等,都导致了大量的谐波电流注入电网,造成严重的电能质量下降,正弦波畸变。这样不仅严重危害到广大用户,也严重威胁到电力系统中的一些主要供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本文将对谐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并讨论谐波的产生情况,进而提出了谐波的治理方法,以此提高电源的品质。 二、谐波的影响 谐波对各种电力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有: (一)谐波对电力设备的影响 1.谐波对电容器组的影响 在电容器中,电压畸变会产生额外电力的损耗。过电压和过电流会因为电容器和系统的其它部分之间的串联和并联谐振而引起,从而导致电容器过热或者巨大的损耗,甚至会损坏电容器。 2.谐波对电力电缆的影响

GB/T-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作者:————————————————————————————————日期:

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Power quality—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GB12326—2000 代替GB12326—1990 前言 本标准是电能质量系列标准之一,目前已制定颁布的电能质量系列国家标准有:《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 12325—1990);《电压允许波动和闪变》(GB 12326—1990);《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543—1995)和《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GB/T 15945—1995)。 本标准参考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电磁兼容(EMC)标准IEC 61000-3-7等(见参考资料),对国标GB 12326—1990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和GB 12326—1990相比,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将系统电压按高压(HV)、中压(MV)和低压(LV)划分,分别规定了相关的限值,以及对用户指标的分配原则。 2)将国标中闪变指标由引用日本ΔV10改为IEC的短时间闪变P st和长时间闪变P lt 指标,以和国际标准接轨,并符合中国国情。 3)将电压波(变)动限值和变动频度相关联,使标准对此指标的规定更切合实际波动负荷对电网的干扰影响。 4)将原标准中以电压波(变)动为主,改为以闪变值为主(原标准中ΔV10均为推荐值),以和国际标准相对应。 5)对于单个用户闪变允许指标按其协议容量占总供电容量的比例分配,并根据产生干扰量及系统情况分三级处理(原标准中无此内容),既使指标分配较合理,又便于实际执行。 6)引入了闪变叠加、传递等计算公式,高压系统中供电容量的确定方法以及电压变动的计算和闪变的评估等内容,并给出一些典型的实例分析。 7)对IEC 61000-4-15规定的闪变测量仪作了介绍,并作为标准的附录A,以利于测量仪器的统一。 8)整个标准按国标GB/T1.1和GB/T1.2有关规定作编写。原标准名称的引导要素“电能质量”英译为“Power quality of electric energy supply”改为国际上通用的“Power quality”,并将本标准名称改为《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作为电磁兼容(EMC)标准,IEC 61000-3-7等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论述上不够简洁。在国标修订中选取相关内容,基本上删去对概念和原理的解释部分,因为国内将陆续发布等同于IEC 61000的EMC系列标准,可作为执行电能质量国家标准参考。对于国标中所需要的一些定义、符号和缩略语,以及相关闪变测量仪规范和闪变(Pst)的表达式等,主要参考了IEC 61000-3-3、IEC 61000-4-15。 须指出,在采用IEC 61000相关内容中,本标准对于下列几点作了修改: 1)按IEC标准,对闪变P st、P lt指标,每次评定测量时间至少为一个星期,取99%概率大值衡量。这样规定,在电网中实际上难以执行。本标准中对闪变P st指标规定取1天(24h)测量,而且取95%概率大值衡量;对P lt指标,原则上规定不得超标。

变频器对电网的污染及对策

浅析变频器对电网的污染及对策 摘要:在变频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时候,作为电网的负载,变频器装置给电网带来的污染不可忽视,本文结合工作实践,重点对谐波污染的产生及设备调试中采用的各种抗污染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变频器谐波影响对策 1 引言 变频器作为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器件或设备,已被广泛用于空调、电冰箱、微波炉、洗衣机、电磁炉等时尚家电领域,同时作为交、直流电机传动控制的新型调频调压电源被大量用于交直流调速控制、伺服控制、节能控制等等不同的领域和场合。这些都是变频器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成果和效益,对更新传统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自动控制水平、方便生产和生活创造巨大的价值,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之中,倍受广泛重视。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采用变频器的过程中,作为电网的负载,变频器给电网带来的电磁谐波污染的严峻性。现在各国对变频器入网的“治污”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变频器的生产者、使用者应该了解变频器使用给电网带来的直接影响,给共网设备和系统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本文对变频器对电网的电磁谐波污染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与读者共同探索克服或降低污染的措施。 2 AC-DC-AC变频器系统的谐波分析 2.1 AC-DC-AC变频器一般分析

交流变频传动控制是变频器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交流电机所需的交流电是通过变频器,将工频电网电通过AC-DC-AC或AC-AC的两种形式变换,再输出频率和电压可以同时或分别控制的、电机要求的交流电源,达到交流电机调速控制的目的。本文主要讨论 AC-DC-AC变频器,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AC-DC-AC变频器主电路 图1中,逆变三相输出U、V、W可接三相交流负载。 AC-DC-AC 变频器即交-直-交变频器,其功能是先把工频三相交流电R、S、T通过三相整流器变成脉动直流,再经过电感或电容滤波成所需直流,然后通过逆变环节把直流电变换成频率、电压均可调控的三相交流电,向三相交流负载供电。所以AC-DC-AC变频器主电路包括整流器、直流滤波、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 显然,上述AC-DC-AC主电路结构,其整流和逆变环节都具有非线性特性,无论是AC-DC变换,还是DC-AC变换,都会产生高次谐波。高次谐波会通过链接的系统窜入交流电网,使电网的电压波形和电流波形发生畸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这种因高次谐波产生的波形畸变对共网运行的其它各种电气设备,如自动化装置、计算机、计量仪器以及通信系统等均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使设备误动

湖南电力系统电子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

附件2: 湖南省电力系统电子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 一、污区图绘制依据和原则 1.《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GB/T16434-1996) 2.关于修订《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通知(国电安运[1998]223) 附件1:污区分布图修订原则 附件2:部级科研成果《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区能力影响》的应用 附件3:各网、省公司报国家电力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资料的要求 附件4: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 二、电网概况 截止至2005年底,全省(不含小水电)装机容量1496.4万千瓦,其中火电723.05万千瓦,水电容量773.35万千瓦。湖南电网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78座(含黄秧坪开关站);在运的500千伏线路13条,计1270公里;220千伏线路196条,计8630公里。 三、地理环境及气候特征 1.地理位置。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9′~30°08′之间,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公里,南

北直线距离最长774公里,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紧邻沿海地区的内陆省份。 2.地形地貌。 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武陵山、雪峰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 境内水系比较完整,湘北有洞庭湖,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省内主要河流有湘江、资水、沅江和澧水,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城陵矶注入长江。 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1.2%,丘陵及岗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 湖南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等赞誉。 3.气候特征。 湖南为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这与本省居亚欧大陆东南部,面向太平洋,省境东南亚边境距海400公里,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密切相关。 湖南气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全省4-10月,总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70-76%,降水量则占全年总降水量的 68-84%。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

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检测与控制方法 摘要:由冲击性功率负荷引起的电压波动与闪变是电能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论述了电压波动和闪变的常用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了几种改善电压波动和闪变补偿装置的性能特点,为电力系统电压波动与闪变的监测及抑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压波动;闪变;检测;抑制;电能质量 Detection and Suppression Methods for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GUO Shang-hua,HUANG Chun,WANG Lei,CAO Guo-jian (College of Electricity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caused by fast-speed varying loa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power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detecting voltage flicker are detailed,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some common device that suppressed the voltage fluctuation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ll the study is helpful for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voltage fluctuation and flicker. Key words: voltage fluctuation; flicker; detection; suppression; power quality 0 引言 随着大量的基于计算机系统的控制设备和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用电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工 业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几分之一秒的不正常就可造成的巨大的损失。据统计,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工业用户一般每年要遭受10~50次与电能质量问题有关的干扰,其中因包括电压波动和闪变在内的动态电压质量问题造成的事故数约占事故总数的83%[1]。电压波动和闪变已成为威胁许多重要用户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地监视与抑制。 电力系统的电压波动和闪变主要是由具有冲击性功率的负荷引起的[2],如变频调速装置、炼钢电弧炉、电气化铁路和轧钢机等。这些非线性、不平衡冲击性负荷在生产过程中有功和无功功率随机地或周期性地大幅度变动,当其波动电流流过供电线路阻抗时产生变动的压降,导致同一电网上其它用户电压以相同的频率波动。这种电压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通常为额定值的90%~110%)有规律或随即地变化,即称为电压波动。电压波动通常会引起许多电工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如影响电视画面质量、使电动机转速脉动、使电子仪器工作失常、使白炽灯光发生闪烁等等。由于一般用电设备对电压波动的敏感度远低于白炽灯,为此,选择人对白炽灯照度波动的主观视感,即“闪变”,作为衡量电压波动危害程度的评价指标。 1 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检测 1.1 调幅波检测 要对电压波动与闪变进行有效的抑制,首先的任务就是要准确的提取出波动信号,通常将波动电压看成以工频额定电压为载波、其电压的幅值受频率范围在0.05~35Hz的电压波动分量调制的调幅波。因此,电压波动分量的检出方法可采用通信理论中大功率载波调制信号解调方法,用与载波信号同频同相的周期信号乘以被调信号,将电压波动分量与工频载波电压分离,通过带通滤波器得到波动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