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练习题真题
奚旦立《环境监测》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环境污染自动监测)【圣才出品】

第九章环境污染自动监测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无人守值的在程序控制下连续运行的区域性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网络。
(1)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该系统由一个中心站、若干个子站(包括移动子站)、质量保证实验室、系统支持实验室及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2)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中心站的功能①向各子站发送各种工作指令,管理子站的工作;②定时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并进行数据判别、检查和存储,建立数据库;③统计处理、分析数据,打印各种报表,绘制污染物质分布图;④当发现污染指数超标时,向污染源行政管理部门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⑤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2.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1)子站数目和站位选址数目可用经验法、统计法、模式法、综合优化法确定。
经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口数量法、功能区布点法、几何图形布点法等。
(2)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参数,另一类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参数。
3.子站内的仪器装备★子站内装备有自动采样和预处理装置、污染物自动监测仪器及其校准设备、气象参数监测仪、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信息收发及传输设备等。
4.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见表9-1-1)表9-1-1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仪器5.气象观测(1)地面常规气象观测定义:指对地面的气象参数进行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梯度气象观测定义:指在一定高度的气层内观测温度、风向、风速等参数随高度变化情况。
考点二: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1.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由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简称水站)和监测数据平台(简称数据平台)组成。
2.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根据建站条件、环境状况、水质代表性、监测长期性、系统安全性和运行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建站的位置、监测断面、监测垂线和监测点。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课后答案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课后答案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课后答案展开全文导语: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已发布,精弘学习网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如下,欢迎大家点击查看!更多考试动态|考试大纲|模拟试题|历年真题请关注精弘考研网。
本书是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5版)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5版)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本书从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对之做了详尽的解析。
所选考研真题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注意: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第一章绪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及过程(见表1-1-1)表1-1-1 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及过程2环境监测的分类(见表1-1-2)表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考点二: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环境监测的发展(1)被动监测:污染监测阶段。
(2)主动监测:环境监测阶段,或称目的监测阶段。
(3)自动监测:污染防治监测阶段。
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见表1-1-3)表1-1-3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3监测技术概述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4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见表1-1-4)表1-1-4 环境优先污染物考点三:环境标准★★★1中国环境标准体系(见表1-1-5)表1-1-5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2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关系(1)标准的定义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制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奚旦立《环境监测》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土壤质量监测)【圣才出品】

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土壤基本知识★★★1.土壤组成(见表5-1-1)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物质构成的复杂体系,其中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
固相物质之间形成的孔隙中存在水分和空气。
表5-1-1 土壤组成的分类与定义2.土壤的基本性质(见表5-1-2)表5-1-2 土壤的基本性质3.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又称土壤本底值,是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分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的基础数据,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和进行土壤质量评价与预测的重要依据。
4.土壤污染(见表5-1-3)表5-1-3 土壤污染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或范围,是判断土壤质量的依据。
我国颁布的这类标准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和《土壤环境质量建议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等。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将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分别规定了10种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和pH范围。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见表5-1-4。
表5-1-4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考点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1.监测目的(见表5-1-5)表5-1-5 监测目的2.资料的收集(1)自然环境方面的资料。
(2)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
3.监测项目与监测频率土壤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确定,分为常规、特定、选测项目。
常规项目是指《土壤环境质最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特定项目是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选测项目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白行选择测定。
环境监测模拟习题(含答案)

环境监测模拟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2题,每题1分,共52分)1.测定水中铝或铅等金属时,采集样品后加酸酸化至PH小于2,但酸化时不能使用()A、硫酸B、盐酸C、硝酸正确答案:A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自()起施行。
A、1986年5月1日B、1986年7月1日C、1986年1月1日D、1986年10月1日正确答案:B3.当水样中含有()物质时,吹气法不能适用。
A、硫醇B、硫酸盐C、亚硫酸盐D、氯离子正确答案:C4.下列操作哪一种是正确的()。
A、滴定之前用操作溶液将滴定管淋洗几次B、发现某砝码有腐蚀时,仍使用该砝码C、滴定之前用被滴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D、称量某物时,未冷至室温就进行称量5.若标准中要求某项杂质的含量≤0.03%,而实测结果只有0.001%,应如何报出结果()。
A、报出0;B、报出<0.01%;C、报出“微量”。
D、报出0.001%;E、报出<0.03%;正确答案:B6.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时,吸收瓶吸收效率测定大于%为符合要求。
()A、85B、90C、95D、80正确答案:C7.环境监测在的毒理分析属于监测手段中的()。
()A、容易监测技术B、化学技术C、生物技术D、物理技术正确答案:C8.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时,吸收瓶吸收效率测定大于()%为符合要求。
A、85B、95C、80D、909.需要单独采样并将采集的样品全部用于测定的项目是()。
A、油类B、余氯C、非甲烷总烃D、硫化物正确答案:A10.随机误差又称或不可测误差。
()A、偶然误差B、粗差C、可测误差D、恒定误差正确答案:A11.测定某化工厂废水的汞含量,其取样点应是()。
A、取样方便的地方B、简易汞回收装置排污口C、车间排污口D、工厂总排污口正确答案:C12.在调整天平零点时,如拨动投影屏调节杆已到尽头,仍调不到零点,则应调节()。
A、重心螺丝B、投影屏C、螺旋脚D、平衡螺丝正确答案:D13.监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用下列哪一个量来评价()。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见表6-1-1)
表6-1-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表
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见表6-1-2)
表6-1-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考点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利用植物监测
(1)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见表6-1-3)
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
表6-1-3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2)监测方法(见表6-1-4)
表6-1-4监测方法
2.利用动物监测
一定区域内,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监测评估该区域空气污染状况。
动物对污染物吸收途径:①气态污染物、粉尘从口鼻进入体内;②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入;③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动物机体。
污染物体内分布: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②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③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力较强,其二
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④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⑤脂溶性物质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利用微生物监测
一般以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
考点三: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1.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见表6-1-5)
表6-1-5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见表6-1-6)
表6-1-6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环境监测第五章练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五章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土壤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
2、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分化形成,根据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3、土壤空气和大气相比,其组成中,比含氧量大气少,而含量二氧化碳高于大气。
4、土壤的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根据氢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两类。
5、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交换性H+和Al3+经离子交换作用后所产生的酸度。
6、土壤是一个复杂的氧化还原体系,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主要的氧化剂有游离氧、高价金属离子、硝酸根。
7、采集土壤样品时,常用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及网格布点法等。
7、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但当区域内土壤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土壤质量进行比较时,或一个区域内土壤质量在不同历史阶段比较时,应用综合污染指数进行评价。
8、为了解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应沿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该样品称为剖面样品。
10、对土壤样品进行加工的主要处理程序是: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制成满足分析要求的土壤样品。
11、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
12、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中,分解法用于金属的测定;提取法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13、测定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取适量样品放在锥形瓶中,置于振荡器上,用振荡提取法提取;对于农药、苯并芘等含量低的污染物,为了提高提取效率,常用索式提取器提取法。
二、选择题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
(ABC)A植物的残枝落叶B动植物、微生物残体。
C施入土壤的有机肥D化学肥料。
2、对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在采样布点时,一般采用哪种方法布设采样点?(A)A对角线布点法B棋盘式布点法C蛇形布点法D放射状布点法3、对于大气污染型土壤,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向周围画射线,在射线上不设采样分点,这种布点方法称为(D)。
奚旦立环境监测第5版练习题真题

1章练习题⼀、选择题1环境本底值的监测及研究属于环境监测中的()。
[⼀⼀⼀学2012年研]A.研究性监测B.监视性监测C.咨询服务监测D.仲裁监测答:A>研究性监测(⼀称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的科学研究⼀进⼀的监测。
例如:对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员的影响研究,新的污染因⼀监测⼀法研究,痕量甚⼀超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法研究,复杂样品、⼀扰严重样品的监测⼀法研究。
2从信息技术的⻆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综合的过程。
[南京师范⼀学2015年研]A.推理B.解析C.加⼀D.反馈答:B>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从信息技术⻆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只有在对监测信息进⼀解析、综合的基础上,才能全⼀、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作出正确的评价。
3环境监测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物监测和()。
[南京师范⼀学2015年研]A.危脸性检测B.毒理检测C.毒性检测D.⼀态监测答:D>环境监测包括:①化学检测,对污染物分析测试(包括物理化学⼀法)。
②物理检测,对物理(或能量)因⼀——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的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
③⼀物监测,对⼀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出现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症状、⼀⼀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
④⼀态监测,对区域种群、群落的迁移变化进⼀观测的⼀态监测。
4《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地表⼀划分为()类。
[⼀东科技⼀学2014年研] A.ⅢB.ⅥC.ⅤD.Ⅳ答:C>《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依据地表⼀⼀域环境功能和保护⼀标,按功能⼀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①Ⅰ类,主要适⼀于源头⼀、国家⼀然保护区;②Ⅱ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珍稀⼀⼀⼀物栖息地、⼀虾类产卵场、仔稚幼⼀的索饵场等;③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产养殖区等渔业⼀域及游泳区;④Ⅳ类,主要适⼀于⼀般⼀业⼀⼀区及⼀体⼀直接接触的娱乐⼀⼀区;⑤Ⅴ类,主要适⼀于农业⼀⼀区及⼀般景观要求⼀域。
奚旦立《环境监测》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固体废物监测)【圣才出品】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固体废物概述★★★1.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见表4-1-1)表4-1-1 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2.危险废物的定义与鉴别(1)危险废物(见表4-1-2)表4-1-2 危险废物(2)我国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的定义(见表4-1-3)表4-1-3 我国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的定义考点二: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1.样品的采集(1)采样工具采样工具包括采样铲、采样钻、采样铲、真空探针和气动等。
(2)采样方案的制订①采样目的a.鉴别并将固体废物分类,为综合利用或处置固体废物提供依据;b.对污染环境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和应急监测;c.作为科学研究或环境影响评价等的依据。
②背景调查和现场踏勘进行现场踏勘时,应着重了解工业固体废物的以下几个方面:a.生产单位或处置单位;b.种类、形态、数量和特性(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c.实验及分析的误差和要求;d.环境污染、监测分析的历史资料;e.产生、堆存、综合利用及现场和周围情况,了解现场和周围环境。
③采样程序(见图4-1-1)图4-1-1 采样程序示意图(3)份样数①当已知份样间的标准偏差和允许误差时,可按下式计算份样数:式中,n为份样数;s为份样间的标准偏差;δ为采样允许误差;t为选定置信度下的概率。
②标准差或允许误差未知时可根据批量确定应采份样数见表4-1-4所示。
表4-1-4 批量与最少采份样数(4)份样量份样量是指构成一个份样的固体废物的质量。
份样量取决于固体废物的粒度,固体废物的粒度越大,均匀性就越差,份样量就应越多。
可按切乔特公式计算最小份样量:max m K d α⨯≥式中,m 为最小份样量,kg ;d max 为固体废物的最大粒径,mm ;K 为缩分系数;α为经验常数。
K 和α根据固体废物的均匀程度和易碎程度而定,固体废物越不均匀,K 值越大,一般情况下,推荐K =0.06,α=1。
(5)采样点(见表4-1-5)表4-1-5 采样点表4-1-6 所需最少采样车数(容器数)的确定(6)采样方法(见表4-1-7)表4-1-7 采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章练习题⼀、选择题1环境本底值的监测及研究属于环境监测中的()。
[⼀⼀⼀学2012年研]A.研究性监测B.监视性监测C.咨询服务监测D.仲裁监测答:A>研究性监测(⼀称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的科学研究⼀进⼀的监测。
例如:对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员的影响研究,新的污染因⼀监测⼀法研究,痕量甚⼀超痕量污染物的分析⼀法研究,复杂样品、⼀扰严重样品的监测⼀法研究。
2从信息技术的⻆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综合的过程。
[南京师范⼀学2015年研]A.推理B.解析C.加⼀D.反馈答:B>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从信息技术⻆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只有在对监测信息进⼀解析、综合的基础上,才能全⼀、客观、准确地揭示监测数据的内涵,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作出正确的评价。
3环境监测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物监测和()。
[南京师范⼀学2015年研]A.危脸性检测B.毒理检测C.毒性检测D.⼀态监测答:D>环境监测包括:①化学检测,对污染物分析测试(包括物理化学⼀法)。
②物理检测,对物理(或能量)因⼀——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的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
③⼀物监测,对⼀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出现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受害症状、⼀⼀发育、形态变化等测试。
④⼀态监测,对区域种群、群落的迁移变化进⼀观测的⼀态监测。
4《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地表⼀划分为()类。
[⼀东科技⼀学2014年研] A.ⅢB.ⅥC.ⅤD.Ⅳ答:C>《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依据地表⼀⼀域环境功能和保护⼀标,按功能⼀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①Ⅰ类,主要适⼀于源头⼀、国家⼀然保护区;②Ⅱ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珍稀⼀⼀⼀物栖息地、⼀虾类产卵场、仔稚幼⼀的索饵场等;③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产养殖区等渔业⼀域及游泳区;④Ⅳ类,主要适⼀于⼀般⼀业⼀⼀区及⼀体⼀直接接触的娱乐⼀⼀区;⑤Ⅴ类,主要适⼀于农业⼀⼀区及⼀般景观要求⼀域。
5制定环境标准的⼀的是()。
[扬州⼀学2015年研]A.保护⼀群健康,防⼀污染B.促进⼀态良性循环和合理利⼀资源C.促进经济发展D.遏制经济的发展以保护环境答:A>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类,⼀的是为了防⼀环境污染,维护⼀态平衡,保护⼀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作中需要统⼀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6下列监测项中属于特定⼀的性环境监测的是()。
[中国矿业⼀学(徐州)2011年研]A.科研监测B.污染事故监测C.例⼀监测D.污染源的监督监测答:B>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的,环境监测可分为:①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的应急监测。
②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过程中所产⼀的⼀盾进⼀监测。
③考核验证监测。
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员和环境保护⼀作⼀员的业务考核、上岗培训考核,环境检测⼀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竣⼀时的验收监测等。
④咨询服务监测。
为政府部⼀、科研机构、⼀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
⼀、填空题1环境监测按监测⼀的可以分为、、。
[⼀东科技⼀学2018年研]答:监视性监测;特定⼀的监测;研究性监测>环境监测按监测⼀的可分为:①监视性监测(⼀称例⼀监测或常规监测),是指对指定的有关项⼀进⼀定期的、⼀时间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②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是对偶然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称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的科学研究⼀进⼀的监测。
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和。
[华中农业⼀学2018年研]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业标准>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业标准。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包括: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③国家环境监测⼀法标准;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地⼀环境保护标准是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拥有地⼀环境保护标准制定权限的单位为省、⼀治区、直辖市⼀⼀政府。
地⼀环境保护标准包括:地⼀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综合排放标准和⼀业排放标准。
3从传统毒理学观点看,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有四种情况:单独作⼀、相加作⼀、和。
[⼀⼀⼀学2012年研;⼀南科技⼀学2011年研]答:相乘作⼀;拮抗作⼀>以传统毒理学观点分析,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或⼀物体的影响有以下⼀种情况:①单独作⼀。
即当机体中某些器官只是受到混合污染物中某⼀组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使危害加深时,称为污染物的单独作⼀。
②相加作⼀。
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同⼀器官的毒害作⼀彼此相似,且偏向同⼀⼀向,当这种作⼀等于各污染物单独作⼀的总和时,称为污染物的相加作⼀。
③相乘作⼀。
当混合污染物各组分对机体的毒害作⼀超过单独作⼀的总和时,称为相乘作⼀。
④拮抗作⼀。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机体的毒害作⼀彼此抵消⼀部分或⼀部分时,称为拮抗作⼀。
4按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和特种⼀的监测,其中监视性监测包括和监测。
[华中农业⼀学2015年研;⼀南科技⼀学2011年研]答:研究性监测;监督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监测按监测⼀的可分为:①监视性监测(⼀称例⼀监测或常规监测),是指对指定的有关项⼀进⼀定期的、⼀时间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体、噪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②特定⼀的监测(⼀称特例监测),是对偶然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称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的的科学研究⼀进⼀的监测。
5《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依据地表⼀⼀域环境功能和保护⼀标,将地表⼀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标准值分为五类,其中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执⼀类标准,⼀般⼀业⼀⼀区执⼀类标准;《环境空⼀质量标准》(GB3095—2012)⼀年⼀⼀起在全国实施。
[华中农业⼀学2015、2013年研]答:Ⅲ;Ⅳ;2016;1;1>《地表⼀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依据地表⼀⼀域环境功能和保护⼀标,按功能⼀低依次划分为五类:①Ⅰ类,主要适⼀于源头⼀、国家⼀然保护区;②Ⅱ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珍稀⼀⼀⼀物栖息地、⼀虾类产卵场、仔稚幼⼀的索饵场等;③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活饮⼀⼀地表⼀源地⼀级保护区、⼀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产养殖区等渔业⼀域及游泳区;④Ⅳ类,主要适⼀于⼀般⼀业⼀⼀区及⼀体⼀直接接触的娱乐⼀⼀区;⑤Ⅴ类,主要适⼀于农业⼀⼀区及⼀般景观要求⼀域。
《环境空⼀质量标准》(GB3095—2012)⼀2016年1⼀1⼀起在全国实施。
6特定⼀的监测按照其监测⼀的可以分为、、和咨询服务监测。
[⼀东科技⼀学2014、2013年研]答: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根据特定的⼀的,环境监测可分为:①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的应急监测。
②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过程中所产⼀的⼀盾进⼀监测。
③考核验证监测。
④咨询服务监测。
为政府部⼀、科研机构、⼀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
7环境监测的特点是、、。
[⼀东科技⼀学2012年研]答: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环境监测的特点包括:①综合性。
主要表现在监测⼀段的多样性、监测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处理数据时需要考虑因素的多样性。
②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期测定,才能从⼀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
③追溯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订、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个复杂⼀⼀有联系的系统。
8环境监测的⼀般过程为:现场调查、、优化布点、、、、数据处理、。
[⼀南科技⼀学2011年研]答:监测⼀案制订;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综合评价>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从信息技术⻆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三、判断题1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标准两级。
执⼀时应⼀先考虑国家标准。
()[扬州⼀学2014年研]答:错误>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业标准。
地⼀标准通常增加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污染物项⼀,或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所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地⼀环境保护标准的关系在执⼀⼀⼀,地⼀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2监测⼀业废⼀中的第⼀类污染物应在排污单位总排放⼀布点采样。
()[扬州⼀学2014年研]答:错误>根据《污⼀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式可分为两类。
第⼀类污染物,不分⼀业和污⼀排放⼀式,也不分受纳⼀体的功能类别,⼀律在⼀间或⼀间处理设施排放⼀采样。
第⼀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体健康产⼀⼀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第⼀类污染物,指⼀远影响⼀于第⼀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采样。
四、名词解释1环境优先污染物[⼀东科技⼀学2018年研;华中农业⼀学2018年研]答: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这⼀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2环境标准[华中农业⼀学2013年研;⼀南科技⼀学2011年研]答:环境标准是指为了防⼀环境污染,维护⼀态平衡,保护⼀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作中需要统⼀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3环境监测[南京师范⼀学2015年研]答: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监视和测定的活动。
4环境基准[⼀南科技⼀学2011年研]答: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或其他⼀物等)不产⼀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剂量(⼀作⼀剂量)或浓度。
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标准的依据,但是并不具有法律效⼀。
五、简答题1优先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河北⼀学2011年研]答:(1)优先污染物的概念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