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
简评屈原作品的文化精神

简评屈原作品的文化精神屈原,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大家脑海里肯定浮现出那位悲情的诗人,满腹愁苦,像个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心里有一肚子的情感,却找不到能倾诉的对象。
说到他的作品,真是值得一聊。
他的《离骚》就像一首长长的情歌,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的思乡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想象一下,他在江边,愁眉苦脸地想着自己的国家,感觉就像一杯未喝完的酒,满满的苦涩与无奈。
他把个人的痛苦化作文字,像是把心里的酸甜苦辣全都倒了出来。
屈原的这种心情,不就是我们很多人都能共鸣的嘛,谁没经历过几段心酸的故事呢?屈原的文化精神可不止于此,他那种高洁的理想,真的是让人肃然起敬。
他在诗中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一种超越尘世的纯洁。
就像我们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他希望能有个理想的世界,没有权谋,没有阴险,大家都能真诚相待。
你想啊,那个时候的社会,政治斗争可是非常激烈,屈原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的不容易。
他把自己的理想写进了诗里,成了后人崇敬的典范,简直是个“诗坛的侠客”!可惜的是,现实和理想总是有那么点距离,他的坚持,最终换来的却是流亡与孤独。
再说说他的作品,那种语言简直就是美的享受。
屈原在文字上可下了不少功夫,他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每一个字都打磨得闪闪发光。
那些优美的比喻和象征,就像是给诗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读他的诗,仿佛能看到他在河边的身影,耳边还回荡着他的吟唱。
像《九歌》,里面不仅有对神灵的呼唤,还有对生命、对爱情的思考,情感丰富得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很多时候,我们读诗不就是想感受那种气氛吗?屈原做到了,他把情感的深度和美丽的语言结合得恰到好处,让人看了心里暖暖的,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咱们再聊聊屈原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你看,很多国家的诗人都受到了他的启发,写出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比如日本的俳句和朝鲜的诗歌,都能看到屈原那种意象的影子。
我们如今的文学作品,多少都有屈原的影子在里头,心灵深处那种渴望自由与真理的情感,真是穿越了千年,依然打动人心。
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
他的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屈原的形象和作品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人们心中的典范和楷模。
本文将从屈原的作品内涵、文化认同、精神价值和文化延续等方面,探讨屈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屈原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文学、战争策略等领域。
他的作品《离骚》、《天问》等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
这些作品透露出古代中国人在面对悲苦和艰难时的乐观精神和挣扎意志。
传统文化中对于屈原作品的研究和推崇,不仅是为了传承他的创作传统,更是为了挖掘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人性。
其次,屈原作为一个形象符号,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屈原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爱国心、忠诚与忧患的精神。
这种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后来的诸多文化符号,例如端午节、龙舟竞渡等。
端午节正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在端午节期间除了品尝粽子、赛龙舟,更是通过这些习俗保留了对于屈原的怀念和敬仰。
再次,屈原的精神价值在于其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人类共同的理想和幸福。
他的作品描绘了尊重自然、坚守信仰、追求自由等正面的品质和价值观,从而激发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理性思考和个人尊严的追求。
屈原的精神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古代,也深深影响了现代社会。
他的作品中对于权力的批判、对于自由的追求等思想,无疑是对当代世界的启迪和引导。
最后,屈原的作品和形象的广泛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持续发展和演变。
屈原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他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激发了后来的文人学士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探索和创造。
屈原丰富多样的作品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性和鲜活性。
综上所述,屈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人们追捧和崇敬的对象。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人生充满辉煌,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下面就来谈谈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屈原提倡“明政”,认为君主必须以仁爱为心,贯穿于管理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始能保持国家的稳固。
他主张“充耳以听民声,满目以观民利”,强调君主要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得到民心,为了祖国的前途,一直奋斗不止。
屈原还提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思想突出了珍视细节,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至死不渝”来形容。
在战国时期,楚国曾遭遇周边强国的侵略,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痛心疾首,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不行,国君对于君臣关系的忽视,致使天下人民得不到政治保障。
因此,他决定奔赴郢都,劝楚王改邪归正,扶正impeach 参差,建设新楚。
但是,他的忠告不被楚王接受,屈原很快被楚国废黜出逐,并最终赴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的文化贡献屈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离骚》是一部充满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广阔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界。
《离骚》基本上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述屈原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他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悲欢的深思熟虑。
在屈原的文化著作中,人性、人伦、思想、情感,作为文化价值的主要元素,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
他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是“爱国志士、政治家、杰出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屈原依然充满着神秘感,成为能够改变人们命运和契机的传奇人物。
关于屈原文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屈原文化的研究报告《屈原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是《楚辞》的代表人物,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屈原的作品深刻而独特,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悲悯的情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二、屈原的生平1. 出生与家庭背景: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他的出生地和家庭背景对他的创作和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2. 政治生涯:屈原在楚国的政治生涯中起起伏伏,曾经担任过楚国左徒(官职)等重要职务,但因反对外交妥协和贵族的腐败而失宠。
3. 流放与自杀:屈原因为被贵族排挤和政治斗争的失败而被流放到远离家乡的地方。
在流放期间,屈原因对国家的愤慨和对自身处境的绝望而选择自杀。
据说他最后是跳入了汨罗江。
三、《楚辞》的意义1. 作品特点: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悲壮和热情,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他的作品以其形象、意象和语言的独特性而闻名。
2. 文化影响:《楚辞》对后世文学和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形成了有力的影响。
3. 文本研究:学界对《楚辞》的研究较为深入,包括对其文本的整理、分析和解读。
研究者尝试探究其中的象征与隐喻,并探讨屈原的文学造诣和思想。
四、屈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屈原文化的传承:自古以来,屈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情感和诗词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2. 文化节庆:屈原文化也在一些传统节庆中得到了体现,比如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等,以纪念屈原和他的英勇精神。
3. 现代艺术创作:屈原的故事和作品也经常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题材,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将屈原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媒介传递给观众。
五、结论屈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屈原的传统文化

屈原的传统文化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楚国的爱国志士。
他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成为楚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屈原的背景、作品和他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屈原的背景屈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著名大夫。
在这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楚国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受到晋、齐等国的压迫。
屈原为了振兴楚国,尽忠尽职,他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
然而,无数次的劝谏未能得到王侯的采纳,屈原愤懑之下离开了楚国。
二、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作品以《离骚》和《天问》最为著名。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深远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楚国衰败和自身遭遇困境的悲痛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离骚》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不可闻”等诗句,深情而富有哲理,引发读者对生死与命运的思考。
三、屈原对传统文化的贡献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重大。
首先,他的作品为中国古代文学开辟了新的篇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他的作品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思想的瑰宝。
屈原的离骚和反楚的激烈抨击,表达了他对楚国沉沦的痛心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激励了后世的爱国志士。
除了《离骚》,屈原的《天问》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
《天问》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崇尚自然、追求真理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屈原的作品以其对人性、命运和理想追求的深层次描绘,成为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综上所述,屈原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离骚》和《天问》以其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爱国精神的弘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屈原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象征,他的影响将经久不衰,启迪后人,激励每一个人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
屈原列传文学文化常识

屈原列传文学文化常识哎,说起咱们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明珠,那屈原老兄可真是个绕不开的大人物。
他的故事,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心里头那个感慨啊,就跟江水一样,滔滔不绝。
屈原啊,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那可是个文武双全、才情横溢的主儿。
他不仅官儿当得溜,写诗也是一把好手。
他的《离骚》,读起来那叫一个荡气回肠,感觉就像是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跟屈原一起在大江边上,对着茫茫天际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
你知道吗?屈原这人特别爱国,心里头装的全是楚国和老百姓。
他眼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心里那个急啊,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他拼了命地给楚王出主意,想办法,希望楚国能重新振作起来。
但可惜啊,楚王耳朵软,听了小人的谗言,硬是把屈原给疏远了。
屈原被流放到了沅江、湘江一带,那可是个荒凉的地方啊。
但他没有放弃,还是一心想着国家,想着老百姓。
他经常在江边徘徊,看着江水东流,心里头那个愁啊,就像这江水一样,怎么也流不尽。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心事都写进了诗里,用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来寄托自己的希望。
他的诗啊,就像是他的人一样,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读他的诗,你能感受到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能感受到他那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他的诗,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也感动了后世千千万万的读者。
不过啊,屈原的命运还是挺坎坷的。
后来楚国灭亡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头那个痛啊,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为国家效力了,再也无法看到楚国重新振兴的那一天了。
于是,在五月初五的那一天,他选择了投江自尽,用自己的生命来殉国。
屈原投江后,老百姓都非常怀念他。
他们划船到江上去寻找他的遗体,还往江里扔粽子、倒雄黄酒,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就成了我们现在的端午节。
所以说啊,屈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他的故事、他的诗、他的精神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头。
每当我们过端午节的时候都会想起他想起他那种不屈不挠、爱国爱民的精神。
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

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
屈原,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国春秋时期
楚国的大臣、爱国诗人和伟大文化人物。
屈原被誉为“楚楚文化”的
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后担任楚国司徒,曾多次辅佐楚怀王处理
政务。
但因为与野王之子和荆轲等人的政治立场不同,被流放至汉阳,后因失意和爱国情怀,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表现了自己深切的爱国之情。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是中华文
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古代诗歌之瑞”。
《离骚》以其委婉多情的
性格、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壮丽的气势著称,被视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
典之作。
此外,屈原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化思想家,他反对当时社会的奢靡
和堕落,主张“建功立业,追求卓越”,提倡个人的改变和自我造就。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对古代文学、历史、戏剧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屈原也是被广泛传承和接
受的文化符号,他的形象笼罩着许多深刻的文化寓意。
屈原校园文化

屈原校园文化
屈原,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他是楚国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学的奠基人和诗歌
的鼻祖。
屈原在楚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和文
化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千古绝唱,不朽之作”。
为了弘扬这位文化巨匠的思想和贡献,许多学校都将他作为校园
文化的重要内容。
屈原文化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
过课文和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屈原的文化价值和历史
贡献。
在学校中,屈原文化体现在各种方面,如校园艺术和文化活动、
社团组织和学术研究等。
许多学校还将屈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了解屈原的思想和作品,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底蕴。
在校园艺术和文化活动中,屈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学校举办各种诗歌朗诵、书法比赛和音乐比赛,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赞颂。
学校还会邀请各种专家学者来校演讲和授课,增强学校文化的厚度和深度,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屈原和中国文化。
屈原文化在学校中的普及,使得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今天这个世界化的社会,学生应该有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在学校中弘扬屈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屈原的敬意和纪念,更是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屈原文化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得到传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站在屈原文化与时代的边缘?
秭归职教中心谭国灿
默然回首,惊奇发现:我初知屈原,是在中学时代的备考资料中,死记硬背的将屈原与《离骚》、《橘颂》捆在一起,其文如何?其人如何?皆不知晓。
了解屈原,是在教书时代的“橘颂课堂”,因一无所知而被迫去大海捞针,浅尝辄止的解了燃眉之急。
这算是我对屈原所有的、原始的积累吧。
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都是被逼无赖的。
倒不是“生不逢时”、“见而无遇”,在屈乡三年的教书的生涯中,就有幸住在屈原庙中,有幸与守庙的徐老同甘共苦,然而“人在曹营心在汉”,徐老的教导没有深入我的骨髓,屈原文化没有触动我的灵魂。
原本以为就这样与屈原擦肩而过,没想到在屈子骚人的熏陶中,我重新步上了寻找屈原以及屈原文化的路。
重进乐平里,众人皆乐,唯我独忧。
乐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冲塞我心灵的尽是一片片的失落——交通不便、八景荒凉、经济落后、屈原的遗失,满载我身
心的是一个沉甸甸的思索:谁,站在了时代与屈原文化的边缘?
一、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
谁都知道,乐平里是你屈原的诞生地,一个原本与县城相距里的景色绮丽的地方,可是随着三峡大坝的新建,库区的蓄水,新县城的搬迁,你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与县城相距里,那唯一与外界联系的便道——七里峡已经成了龙宫的大道,往昔的“曲泾通幽”、“七里画廊”皆随波荡漾而灰飞烟灭。
无奈啊,我们只得舍近求远的寻找道路。
我们随着大巴钻山洞,耐着性子等渡船,大巴时而象跳瘙在溪石上跳跃,时而象怒狮向山尖奋爬,时而象甲虫沿山巅迂回,时而象猛虎向山涧猛冲。
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足够摇荡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方能把你遥望。
其实你也应该是十万移民中的一员。
屈原啊,你可曾看见,别人已在锣鼓声中扬帆起航,在鞭炮声中搭起新宅,而你却被滔滔洪水断了归路,毁了出路;屈原啊,你可曾看见呼唤你回的幺妹站成了山岗。
还有你的村庄——香炉平的那条山间小
路已成了茅草、蒿子逞强示威的战场,烈日当头,谁能征服?——不得不遥望一眼后将它遗下;你可别让降钟山山坡的那座破庙所蒙骗,你看,通向它的那条山路是滑而有滑。
昭君村游人比肩继踵,九畹溪游艇冲波激浪,玉泉寺香火烟雾袅绕┈,应该说,你给乡里人也留下了掘不尽的财富,可他们的收入人均不足千元,他们仍然在贫穷的线上挣扎。
这就是你的故乡?
时代所迫,如今你已是秭归的世外桃源,有多少人想寻路而入,可终不知归路。
他们定在殷切的呼唤: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
二、屈原,你的身影在何方?
走进乐平里,我是想踏进你的心房,倾听你的心声,一睹你傲眉的容颜,一摸你铿锵的脊梁。
杜老说“书洞万年,书声万年”。
可是你不再在读书洞前苦读百书,撰写离骚,歌颂橘树。
洞虽尚存,可是你的书房已经藤萝密布、蛛网张扬,雕刻精细的石凳石几也是尘埃茫茫。
徐老说“面井万年,面影万年”。
有人说你在照面井上,可它还能让你清洗面庞吗?不是古老而是衰老,病虫已经是它濒临死亡;银灰色的龙骨石砌成的井台早已;红刺树根在井水里摇曳,人们只知用它医治百病,谁能忍心把它割掉?香炉平中三星发出亮光,我们只能到望星台上把你寻找。
可不见你挑灯夜读的身影,你的精神虽然可以与日月争光,但是谁又能让你流传百芳,他们让野草把路埋葬,是不想让我们靠近你的身旁啊。
还有人竟然丧尽天良,切下石盘的一角带走他乡,或许他们是想把它陈列在橱窗,显示他的文化素养,殊不知他们的素养早在石盘被切的那一刻已经遗忘。
哪山上的庙宇岂是你如愿的归宿,短壁残椽、破窗败棂能为你遮风避雨?蜜蜂四处流窜,你能安心的读书,你能顺心的改良?黄连树日见苍翠,你却站成了灰尘满面的雕像。
擂鼓声声滴泪,溪水如歌如泣,那是你以细吐情丝般的绵绵情意,在批评怀王太让你失望?还是你笔触深情的在呼唤怀王失落的灵魂?可是屈原啊!你自己的身影,你
灵魂在何方?是在江南彷徨,是在泽畔吟叹,还是在汨罗江的水底徜徉?
三、屈乡的人啊,谁把文化遗失?谁把屈原遗忘?
我不信文化也会沉淀,我不信时代能把你埋葬。
我将希望寄托在老黄牛的身上。
我相信它是不会说谎,因为他是灵牛啊;它是不会忘恩,因为是你为它解脱了缰绳的桎梏,是你教会了它走自己的路。
或许真是我们错过了季节,错过了时光,秧草把黄牛的脚印已经遮挡,抑或真是黄牛太笨,他的工作早已被机器所取代,它的责任已经尽到。
“人是不会忘祖的”。
我将希望寄托在“屈”姓人的身上,我相信姓屈的人总不会将祖宗遗忘。
踏破平地,走破山冈,屈姓的人不知何时去了何方。
走东家串西家,他们竟笑我们痴狂,竟说我们无事找事忙。
“真正的历史是刀刻斧凿的。
”我去向碑石求证。
可碑石有的扑地挡道,有的淹没于杂草乱岗之中;有的被连根拔起,有的被
腐叶掩埋;更有甚者被人搬回家中成了水缸的垫脚石,成了矛厕的踏脚板;幸存的碑文已经模糊磨灭,它残存的文字难以令人辨认。
四、别忘了,还有人在浅吟低唱!
举世浑浊还有人清,众人皆醉还有人醒。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骚坛”诗社生生不息?——谭光沛、王明德、黄琼,一个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个屈乡土里生土里长的“屈”姓邻居,他们默默的接起屈原文化的火炬。
黄琼说:“我文化不深,大事不会做,我只会做自己家里的事。
”——说的朴实,做的真实。
是什么话筒在传唱着朴实的山歌,在流淌着山里的翡翠?——谭国枝、向红兰、黄祥莲┈┈一个个裤管高卷的农家妇,一个自发的“山歌队”。
如果她们不拉开嗓子,谁也不会将她们与山歌排队。
谭姐即兴赋诗表达心声:“屈艺调演我参队,得知文联今开会,关于屈原我知少,内心深表很惭愧,勤
学写、唱和表演,挖掘屈艺学前辈。
屈原人民知屈原,学唱山歌表心扉。
”黄姐无声落泪,诉说着组队的艰辛:“找人,他们先问多少钱一天,至今男高音仍然没有合适的人选┈”向姐振振有辞,控诉心中的不平:“几个月排演的‘转丧’,竟然以‘不吉祥’的理由被拒绝演出┈”
日薄西山,我无力举杯畅饮,我无法融入谈天说地的氛围,我只有站在他们的边缘去独登吊桥。
吊桥悠悠摇荡着我的彷徨——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你的身影在何方?屈乡的人啊,谁把文化遗失,谁把屈原遗忘?为何还有人还在浅吟低唱?——谁,站在了屈原文化和时代的边缘?
环视乐平里,霞光漫天。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乐平里的明天是个晴朗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