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案例
端午节学科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端午节期间,人们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习俗。
这些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进行学科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设计旨在通过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开展学科实践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认识端午节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2. 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香囊等3.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4. 端午节相关学科知识: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知识,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二)实践活动1. 赛龙舟比赛(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
(2)制作龙舟:每组利用竹子、绳子等材料,制作一条简易的龙舟。
(3)划龙舟:比赛开始,各小组队员轮流划龙舟,争取最快速度。
(4)评选:根据比赛成绩,评选出优胜者。
2. 制作粽子(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准备材料:糯米、红枣、豆沙、竹叶等。
(3)制作粽子:各小组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制作美味的粽子。
(4)品尝粽子: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3. 挂艾草、佩戴香囊(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5人。
(2)制作香囊:各小组利用彩纸、彩线等材料,制作精美的香囊。
(3)挂艾草:将制作的香囊挂在教室或家中,以驱邪避疫。
(4)分享心得:各小组分享制作香囊的心得体会。
端午节综合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文化,我校决定开展端午节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2.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3.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4. 端午节的相关诗词、故事;5. 端午节的手工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2. 教师制定实践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3.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二)实施阶段1. 端午节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或老师给学生讲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习俗活动等;2. 端午节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相关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 端午节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故事,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4. 端午节手工制作: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香囊、龙舟模型等,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5. 端午节龙舟比赛:组织学生进行龙舟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精神;6. 端午节文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展示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三)总结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2.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文化,撰写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4.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关端午节教案范文集锦5篇

有关端午节教案范文集锦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教案篇1一、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围绕“走进端午”这个话题,设计了“端午说由来、端午话习俗、端午讲故事、端午赛诗会、学生谈感受”等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亲身体验我国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活动时间:20xx 年6月16日四.活动地点:初三(8)教室五.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六.活动过程。
1、开场白班主任: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今天,老师和大家在这里共度佳节。
2、了解民族文化班主任:(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生: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
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这就是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七篇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七篇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1一、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会唱端午节儿歌,初步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
3、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
难点:学会并熟记端午节儿歌,初步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
三、活动准备:1、粽子、赛龙舟的图片,端午节介绍、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儿歌一首。
2、制作粽子的材料:布、棉花、绳子四、活动过程:1、展示图片,老师提问,引出端午节(1)展示粽子、赛龙舟的图片(2)老师提问“图片里的是什么?什么节日会吃它?”(粽子)“图片里他们在做什么?什么节日会做这样的活动?”(赛龙舟)2、讲述端午节的来历以及有关习俗。
(1)老师提问“有哪些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什么时候是端午节,它又是怎么来的?”(2)老师请两名小朋友讲一讲自己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3)老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遭到坏人陷害被楚王流放到了汨罗江,后来楚国最终被灭亡,但忠于楚国的屈原没有投降的意思,就抱着大石头自沉汨罗江了。
当地人民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于是用五色线绑着做成的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儿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吃粽子,划龙舟的端午节。
3、教儿歌(1)老师提问:端午节这一天里,人们会做那些事呢?(2)老师把人们会在这天做的事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来学唱一下。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4、出示粽子,教孩子包粽子(1)教师提问:“刚刚在我们学的那首儿歌,我们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那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2)拿出粽子,提问:“那小朋友你们会包粽子吗?”“那你们想包粽子吗?”“那么你们用小耳朵听老师讲解,用眼睛看老师做。
”5、幼儿操作(1)幼儿分组操作学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包的粽子,相互交流。
五、活动延伸:幼儿回家把儿歌唱给爸爸妈妈听,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7篇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7篇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的教案应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欢迎大家来阅读。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我国端午节的习俗,由来与时间,尝试查找日历中的农历。
2、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
活动准备:1、孩子前期经验: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与调查记录传统的节日,来历与习俗。
在前期活动中,认识日历。
2、环境材料创设:多媒体设备以及课件"端午节"活动过程:一、经验回忆:引出端午节1、在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你知道哪些节日是只有人才有的节日只有人才有,别的国家没有的,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传统节日(出示字卡:传统节日)。
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最近,要有一个传统节日,猜猜看是什么节日(端午节)二、交流分享:端午节的习俗与由来1、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什么快乐的事情端午节可以包粽子,吃粽子,这是吃的方面;可以划龙舟比赛,这是游戏;戴香包,香香的;戴红丝带,这是用的端午节有许多开心的事情。
对于端午节你还知道些什么插艾叶,戴香包,画药酒通常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是良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夏天不生病。
端午节有吃的,有玩的,有戴的,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夏天快到了,保健康,求吉祥。
2、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怎么来的请幼儿说说看,个别零散经验的交流。
播放多媒体"端午节的来历",给幼儿完整的认识,梳理,丰富经验。
听了故事就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扔粽子,为什么划龙舟了。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与来历。
端午节是为了记念屈原先生,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学习他那么爱国的三、操作,探索:端午节的时间了解端午节的时间,感受农历为所特有的刚才小朋友对端午节说了那么多,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吗这里有一张今年的日历,我们来找找看,为什么端午节有两个时间呢(一个公历,一个农历)找一找日历上的5月初五。
端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较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源于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同时也是民间驱邪避疫、祈求健康的节日。
端午节期间,各地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本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 认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
2. 能力目标:- 学会包粽子的基本技能。
-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内容(一)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 糯米、红枣、豆沙、粽叶、线绳等包粽子材料。
- 艾草、香囊制作材料。
- 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 环境准备:- 教室布置成节日氛围,挂上艾草、香囊等装饰。
- 准备好赛龙舟的场地和器材。
(二)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知识讲解- 教师详细讲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 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的相关话题,如粽子、赛龙舟等。
3. 实践环节- 包粽子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工作。
- 教师示范包粽子的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练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 比较各组的包粽子成果,评选出最佳粽子奖。
- 制作香囊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款具有特色的香囊。
- 教师讲解香囊的制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 各组展示自己的香囊,分享制作心得。
4. 总结环节-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 教师总结活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性。
(三)活动延伸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并与家人一起制作粽子或香囊。
2. 家长拍摄学生参与活动的照片或视频,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幼儿园节日传统:端午粽子制作及文化教学案例

知识文章格式标题:幼儿园节日传统:端午粽子制作及文化教学案例正文:一、介绍1.1 节日背景: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原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1.2 端午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作的,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二、粽子制作2.1 材料准备:糯米、粽叶、红枣、冰糖等。
2.2 制作过程:儿童可以参与其中,体验传统的包粽子过程,培养动手能力。
三、文化教学3.1 端午节习俗: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及相关的习俗,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2 诗词赏析:学习屈原的诗词,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目标4.1 传统文化体验:通过制作端午粽子,让幼儿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4.2 动手能力培养: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细节处理能力。
五、总结5.1 对幼儿的意义:通过端午粽子制作及文化教学,让幼儿在玩中学,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5.2 对教师的意义: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案例,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观点和理解:通过幼儿园的端午粽子制作及文化教学案例,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在玩中学,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这也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一种创新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能够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园节日传统:端午粽子制作及文化教学案例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情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习俗既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又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幼儿园教师通过在端午节期间进行端午粽子制作及文化教学,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幼儿园的端午节活动中,粽子制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糯米、粽叶、红枣、冰糖等材料,然后在孩子们的帮助下,进行粽子的制作过程。
端午节活动教案(精选10篇)

端午节活动教案端午节活动教案(精选10篇)端午节活动教案篇1活动目标:1、知道农历是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文化,对特有的民间节日感兴趣。
3、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4、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5、了解节日中应注意的安全和卫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囊,咸蛋,粽子照片: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和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幻灯片活动过程: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你们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那你们知道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吗?”二、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老师这里有两张拼图,里面就藏着端午节的习俗。
你们想来拼拼看吗?”请两名幼儿同时到黑板前拼图“你们看出来了吗?这是端午节中的哪个习俗?”“那你们知道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播放幻灯片并小结:赛龙舟和吃粽子习俗传说和屈原有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之端午节”教学案例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优美愉快的歌曲,它的名字叫《中国话》。
(歌词:heb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she:扁担宽板凳长 /扁担想绑在板凳上 /ella: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 /莫斯科的夫司基爱上牛肉面疙瘩
/s,h: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ella:s,h: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著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s,h: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ella: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生聆听。
师:正如歌曲所唱,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中国话,对他们来说,以中国话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以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他们。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你知道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呢?
生:我喜欢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种类很多,楷书、行书、草书,柳体、颜体,它们很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书法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你很有书法家的潜质!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简介独到!
生:我看过电视上有很多戏曲,每个戏曲里又有很多脸谱,最神奇的是“变脸”表演,真是“瞬息万变”。
生: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大宝贝,比如说瓷器,在世界都很有名,还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
师: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同学都有很多话要说,足以见证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节日。
你知道哪些中华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重阳节。
生:端午节。
生:元宵节。
生:清明节、中秋节。
生:情人节……
师:中国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生: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
师:是的,它有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师:看来,同学们对传统文化也是十分了解。
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一个传统节日,老师为大家念一首童谣,你猜猜它说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吉祥!”
生:端午节!
师:聆听很认真!有哪位小博士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端午节?
生: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师:哦,你说的是端午节的来历。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四种是:一是认为端午节源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习俗;二是认为其源于古时候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三是将端午节与古代“恶月”、“恶日”说联系在一起;最后一种说法,也是最为接受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谁能把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详细地说给大家听?
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粽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说的详细又具体!为你喝彩!还有谁愿意谈谈你了解的端午节?
生:端午节要吃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
师:小小美食家,精神可嘉!
生:除了粽子,还有食“五黄”的习俗。
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
生: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活动,非常精彩好玩!
生:我查阅了资料,说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踏百草、斗百草:“青枝满地花狼藉,只是子孙斗草来”。
这句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充分展现了斗百草的特征。
踏百草是指野外踏青,这个习俗在北方更为常见。
师:你们说了这么多习俗,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习俗都被保留下来了呢?生: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生:食五黄是为了辟邪,躲避灾害。
生:我觉得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希望像屈原一样的官员得到认可,希望亲人健健康康。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是又全面又深刻。
把端午节美好的寓意说得清楚又明白,可你们知道吗,2005年,在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正式确定韩国将领端午祭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中国落败。
而紧随其后的孔子、中医、地动仪等等一系列的遗产纷纷被韩国列为被申遗的对象。
如果说端午节之争得失败是由于我们的准备工作不及韩国,那之后对上面所提到的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该产生警觉了。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渐渐流失,传统文化的继承产生了严重的缺失。
因此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
这是一个让我们深思的事件。
师:中国还有许许多多传统节日,它们拥有不同含义而又同样寄托了自古以来人们的美好祝福和愿望。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精髓,待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