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中西医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咳嗽的中西医治疗

咳嗽的中西医治疗
1、急性咳嗽以普通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多见, 中药治疗效果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 缩短疗程;但需警惕一些危重症疾病的不 典型表现。 2、对初诊患者诊断存在疑问时,可以按气道 病、肺实质病、胸膜病、血管病、心血管、 中枢神经系统等逐层排除。
亚急性咳嗽——病例1
1、青年男性,咳 嗽5周,少量咯 痰,低热; 2、查体:肺部少 量湿罗音; 3、辅助检查:血 沉增快;
EAA:主要诊断标准 EAA 相应的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因难);特异性抗原暴露 (病史或血清沉淀抗体) EAA 相应的胸片或HRCT 改变( 细支气管中心结节,斑片磨 玻璃影间或伴实变,气体陷闭形成的马赛克征象等) BALF 淋巴细胞增加,通常>40% ( 如果进行了BAL) 相应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间质性肺炎, 细支气管炎,肉芽肿) 自然暴露刺激阳性反应(暴露于可疑环境后产生相应症状和 实验室检查异常)或脱离抗原接触后病情改善 次要诊断标准 两肺底吸气末爆裂音;DLCO 降低;低氧血症
亚急性咳嗽——病例1
行痰找抗酸杆菌、ADA、T-spot检查 如果证实为TB,抗结核治疗,可适当选用中 药辅助治疗:月华丸、百合固金汤、保真 汤等。
亚急性咳嗽——病例2
1、老年男性,刺激性 咳嗽1月余,进行性 加重,少量咯痰;有 吸烟史; 2、查体:吸气性干鸣; 3、辅助检查:肺CT;
亚急性咳嗽——病例2
慢性咳嗽——PNDS
治疗:
1、变应性鼻炎:吸入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减充血剂(A/D) 2、血管运动性鼻炎:抗组胺药物/减充血剂(A/D) 可参照肝火犯肺型咳嗽,黛蛤散+黄芩泻白散 3、细菌性鼻窦炎:先给A/D一周,而后可予抗生素,或联 合局部激素 4、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清除过敏霉菌粘液 5、理化刺激性鼻炎:脱离环境或自我防护。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4年版)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24年版)

PART TWO 2、PIC前期的感染病原学
PIC前期的感染病原学
我国对于儿童PIC的前期病原流行病学研究开展较早,21世纪初其 病原分布以病毒、细菌感染居多,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而细菌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等常见。少部分为百日咳鲍特菌、肺炎支原体和 肺炎衣原体引起。新冠疫情前期,肺炎支原体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 成为PIC的主要病原,其次为病毒感染。新冠疫情后期由于新冠感染可 能导致机体免疫失调、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和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高 等情况,加之同时有其他病原菌的局部流行,使我国儿童PIC前期的感 染病原学更显丰富。
(7)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支气管活检、咳嗽感受器敏感性检测等在儿童PIC的诊断价值有待确 定,不宜也不必要列为常规使用。
辅助检查及评估
5.2 评估方法 PIC患儿的咳嗽评估有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 VAS)、咳嗽症状积 分(cough evaluation test,CET)和咳嗽敏感性检测等[29-30],这些方法目前临床并未普遍 应用,此处不作赘述。
PART FIVE 5、辅助检查及评估
辅助检查及评估
5.1 辅助检查 (1)PIC缺乏特异性辅助检查。PIC的诊断是一种排他性诊断,首先推荐实验室检测感染指标 [痰涂片和培养(一般细菌、分枝杆菌)、细胞学],排除感染急性期;如考虑非典型病原 (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结核等)感染时,病原学指标应作为进一步明确感染并确定 感染原的依据; (2)胸部X线片检查可作为PIC的初始评估方法,是排除特异性咳嗽的主要手段,若胸部X线片 尚不能明确病因,高度怀疑气道异物吸入时,建议行胸部CT检查。若考虑患儿由于非典型病原 出现肺和(或)气道损伤(非典型支气管扩张、肺间质性疾病等),建议进行胸部高分辨CT检 查; (3)对于≥6 岁PIC患儿推荐常规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虽不能因此完全排除特异性咳嗽,但有 助于鉴别病因;

“咳”不容缓,一起来学习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诊疗

“咳”不容缓,一起来学习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诊疗

“咳”不容缓 ,一起来学习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诊疗慢性咳嗽分为很多类,像是感染后引起的咳嗽、过敏性咳嗽、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药物性咳嗽、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等等。

而中医则普遍认为慢性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

而病因则是由外邪侵入肺部,或者自身的阴阳调和出现紊乱导致的。

对于慢性咳嗽的治疗方法,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治疗,这样的治疗见效快,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

其实咳嗽有时候也不只是由某种病所引起的,因为咳嗽本身只是一种人体为了清除呼吸道内所分泌出来的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所以,很有可能并不是因为疾病导致咳嗽,在检查和治疗的时候需要对此做好区分。

那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的手段究竟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1.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在中医学研究当中,主要认为咳嗽分为咳和嗽以及咳嗽三种。

有声音但是没有痰液的叫做咳,有痰液但是没有发出声音的叫做嗽,而既有声音又有痰液的则称之为咳嗽。

在春季和秋季,由于季节气候的更替变化会导致咳嗽的患者增加。

尤其是平时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更加容易患上咳嗽的症状。

慢性咳嗽的主要表现就是咳嗽、咳痰或者咽喉发痒等等。

咳嗽的致病原因在中医看来主要是风邪和风寒等引起的。

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都会产生咽喉痒的症状,尤其是在相对干燥的秋季,特别容易发生。

在早晚温差较大的时候,人体也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进而引起邪气侵入体内造成咳嗽。

而且,中医还认为咳嗽不仅仅是肺部的原因,更是其他脏器共同作用导致的。

尤其是中医常说的胃咳与心咳,就是由胃部疾病和心脏疾病所引发的。

2.西医对咳嗽的认识西医会将咳嗽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三大类。

患者在伤风感冒的时候就会出现咳嗽的症状,但通常这种咳嗽来得快去得也快,就称之为是急性咳嗽。

另外还有一些由病毒性感冒而引发的咳嗽症状也属于是急性咳嗽。

而亚急性咳嗽的持续周期会长达三周到八周不等,产生亚急性咳嗽的病因也是极其复杂的。

通常来说,如果患者咳嗽超过八周,就属于是慢性咳嗽的范畴了。

《中国难治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

《中国难治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

《中国难治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慢性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中最常见的主诉,其病因复杂。

由于既往临床医师对慢性咳嗽的认识不足,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现象普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

尽管如此,仍存在部分慢性咳嗽患者经过全面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或经过常规治疗后咳嗽仍无明显缓解,这些情况属于难治性慢性咳嗽范畴。

难治性慢性咳嗽已越来越成为临床中所面临且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一、难治性慢性咳嗽的定义本共识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在专家组讨论的基础上,建议将难治性慢性咳嗽定义为:依照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咳嗽时长>8周,(1)经过推荐的规范检查和治疗后,原因仍然不明的慢性咳嗽;(2)经过针对慢性咳嗽已知病因的经验性治疗,咳嗽仍不能缓解的慢性咳嗽;(3)部分有慢性咳嗽病因的检查证据,但治疗效果差,咳嗽持续的慢性咳嗽。

二、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难治性慢性咳嗽患者往往因咳嗽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就诊于多家医院,多次/重复接受各种检查,服用甚至滥用各种止咳药物、抗菌药物,并由此引起各种药物不良反应,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及生活质量,而且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三、发病机制1. 外周机制:2. 中枢机制:四、临床特点难治性慢性咳嗽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国内多见于中年人,男女比例相当,但欧美以老年女性为主。

病毒感染为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最常见诱因。

主要表现为全天间歇性发作性干咳,咳嗽通常起源于咽喉部,接触咳嗽刺激物(异味、香水、油烟等)、非咳嗽刺激物(大声说话、进食等)均可加重咳嗽。

五、诊断难治性慢性咳嗽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其诊断需要对慢性咳嗽的潜在病因进行系统性排查,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及经验性治疗来排除已知可能的慢性咳嗽病因,或排除对患者已知的慢性咳嗽病因规范治疗的不利影响因素,最后才能考虑诊断难治性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难治性慢性咳嗽的诊断建议遵循以下原则(图1)1. 建议针对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经验性治疗的时间为2~4周。

咳嗽2009年指南及专家共识

咳嗽2009年指南及专家共识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专家解析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自2008年起对《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进行修订,定于2009年6月公布。

修订后的2009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仍然坚持“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注重实用”的原则,基本保留原指南的结构与内容,只在局部作了调整与改动。

1背景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特别是慢性咳嗽大约占呼吸专科门诊的20%~30%,但临床误诊、误治率高,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严重困扰。

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以下简称“2005版指南”)。

学会通过专业杂志、报刊、会议、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指南进行推广宣传,并与美国、日本呼吸科领域的专家就指南内容进行了交流。

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和应用,临床医师对咳嗽的病因分布与诊断的认识有很大提高。

国内一些单位还相继对慢性咳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诱导痰细胞学检查。

有关慢性咳嗽研究的论著逐年增加。

在2005版指南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中,一些同行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为进一步完善指南,及时反映国内外咳嗽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于2008年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版指南进行修订。

因为慢性咳嗽不仅涉及呼吸系统疾病,还与耳鼻咽喉、消化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次指南修订特别邀请了耳鼻喉科、消化内科的专家参与,以提高2009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2009版指南”)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修订后的指南基本保留原指南的结构与内容,只在局部作了调整与改动。

以下简要介绍7个方面的内容。

2整体框架2005版指南分7个部分另加1个附件。

2009版指南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内容与结构,另外增加了“经验治疗”与“祛痰药物”2个部分,并将“亚急性咳嗽”作为一个部分单列。

2009版指南总计有9个部分(表1)。

2009版指南在急性咳嗽部分除了普通感冒外,还增加了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内容。

儿童咳嗽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 ppt课件

儿童咳嗽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  ppt课件
儿童呼吸系统特点与咳嗽的关系
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不完善 管腔狭小、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感染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不强 小儿免疫功能在生后5— 7 岁前处于低下时期 中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 速,“肺常不足”
ppt课件
西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ppt课件
儿童咳嗽中西医诊治体会
看舌苔 苔薄白,舌质不红——外感风寒 苔薄白,舌尖红——外感风热 舌红,苔黄厚腻——痰热 舌红,苔白厚腻——痰湿 舌红少苔——阴虚 辩脉象:脉数有力——实证 脉沉无力——虚证 看指纹:鲜红、青紫——痰热 大多数患儿为肺热、痰热咳嗽——清肺化痰
ppt课件
应做的检查?
初步诊断?
ppt课件
检查和初步诊断
肺功能检测:肺功能基本正常。 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测定:屋尘螨+++、粉尘螨++ 外院胸片:无明显异常 诊断:西医诊断:慢性咳嗽 咳嗽变异性哮喘? 中医诊断:咳嗽 痰热壅肺证
ppt课件
治 疗
顺尔宁 5mg Qd
美普清 25ug Qn
黄芩10g 栀子10g 桑白皮10g 知母10g 川贝母6g 麦冬10g 瓜蒌仁15g 茯苓10g 桔梗8g 白芥子10g 胆南星6g 苍耳子8g 7付水煎,日1剂,分2次服。
ppt课件
中成药的临床用药指导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 “异病同治”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
ppt课件
中成药的临床用药指导
由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初期所致的辨证属风热证者,症见咳声粗亢,痰稠色黄,伴发热、咽喉疼痛、汗出口渴者, 基本治则为“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中成药常选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羚羊清肺散、金振口服液、复方甘草合剂、蛇胆川贝液、急支糖浆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PPT课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PPT课件

3
综合防治策略
结合疫苗接种、公共卫生干预和社区防控等多种 手段,形成综合防治策略,降低感染率和发病率 。
加强科研合作,提升防治水平
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科研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和防控经 验,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跨学科协作
促进医学、生物学、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协作,加速科研进展和 创新成果产出。
05 患者管理与康复策略
患者隔离与防护措施
隔离措施
确诊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 ,避免与他人接触,防止 交叉感染。
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应佩 戴医用防护口罩、手套、 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 自身安全。
消毒处理
患者使用过的物品、环境 等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防止病毒传播。
心理干预与康复指导
心理干预
01 引言
共识制定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流行
自2019年起,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引发广泛关注。
咳嗽为主要症状之一
咳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 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诊断与治疗需求迫切
随着疫情发展,临床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诊断与治疗需求日 益迫切。
共识目的和意义
和防范意识。
0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
主要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被易感者吸入 而感染;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触摸口、鼻、眼等部位而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在相对封 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健康讲座-咳嗽的中西医治疗

健康讲座-咳嗽的中西医治疗
胡、牛旁子、甘草 注意事项:
• 多饮水,清淡饮食;忌辛辣、油炸、油腻食品;忌羊肉、狗肉、牛肉、
鹅、鸭等发物
• 简易食疗:金银花、菊花泡茶喝;夏桑菊冲水喝。
风燥伤肺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 兼次症:喉痒,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或痰中带血丝,口干,咽干而
痛,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舌脉象: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治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注意事项:
有明确病因的咳嗽:检查X线胸片有明确病因的咳嗽,不在慢性咳嗽的讨论 范畴;肺炎;肺结核;肺癌;气胸;胸腔积液;肺炎
三、慢性咳嗽的病因 1、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咳嗽变异型哮喘(CVA);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
(UACS )、鼻后滴漏综合征(PNDS );胃食管返流(GERC );嗜酸粒细 胞性支气管炎(EB);变异性咳嗽(AC)
胃食道反流性咳嗽 定义: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 导致以咳嗽为突出的临床表
现。 临床表现:典型反流症状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嗳气等。
部分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伴有典型的反流症状, 但有不少患者以咳嗽为 惟一的表现。
胃食管返流的诊断 慢性咳嗽, 以白天咳嗽为主,伴有烧心、反酸、嗳气 24h食管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病人较难耐受) 胃食管返流的治疗
热;病势急,病程短,咳声洪亮有力属实,病势缓,病程长,咳声低弱,气 怯,乏力属虚。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气火、阴虚;痰多者, 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清稀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 而粘稠者,属热;痰中带血者,多属肺热或肺阴虚。
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 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兼次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 舌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杏仁、甘草、荆芥、桔梗、白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月)陆权,王雪峰(执笔)陈慧中,洪建国,胡仪吉,吕玉霞,马融,尚云晓,王力宁,王素梅,徐荣谦(审校)(按姓氏拼音排序)1 前言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最常见症状,属中医儿科肺系病证中的病名范畴。

咳嗽也是机体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射。

儿童咳嗽按病程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按病因(或病原)分为感染性咳嗽和非感染性咳嗽;根据有痰无痰还可分为有痰咳嗽(湿咳)和无痰咳嗽(干咳)等。

随着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互交流与渗透,对儿童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

许多化痰止咳中成药同时含有中药和西药成分,实践中也存在着中西医疗法及中西药物混合应用等现实问题。

市场上祛痰止咳中西成药品种繁多,成分多有重叠,部分非处方药的使用又受到商业广告等因素影响。

地域差异存在的习惯用药也在相互渗透。

这种背景下,儿童祛痰止咳药的重复使用、不合理使用在所难免,尤其是对门诊患儿,用药安全性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国内部分儿科呼吸病学专家曾在2009年制定了“儿童呼吸安全用药专家共识:感冒和退热用药”[1],其中包涵了儿童祛痰止咳西药,但并未涉及该领域的中医中药。

为了切实解决医疗工作中这一实际问题,有必要促成中西医对儿童咳嗽用药的基本共识,将儿童咳嗽的西医诊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相结合,规范祛痰止咳口服药的合理应用。

本次共识因参与讨论专家有限,认识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欢迎广大临床医生就此参与讨论。

2 儿童呼吸系统生理病理特点与咳嗽的关系2.1 西医概述小儿肺脏发育是一个贯穿于胚胎期和生后3年的复杂而循序的漫长过程。

出生后肺泡直径约100μm,成人为250~300μm;肺泡数目2500万,仅为成人的8%,提示出生后肺泡大小和数目仍在动态增长中。

从鼻道、鼻咽腔、喉腔、气管、支气管、直至细支气管,小儿气道的总体特点是管腔狭小、软骨发育尚未完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感染,而感染时又极易充血肿胀。

由于气道阻力与其半径4次方成反比,因此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新生儿气道阻力绝对值达成人10倍),这也是小儿容易产生上气道和(或)下气道阻塞的主要解剖原因。

小儿上气道尚有另一些特点:(1)婴幼儿易患鼻炎、鼻咽炎,鼻塞流涕和咳嗽的几率高。

咽扁桃体(腺样体)生后6~12个月达发育高峰,呼吸道感染时肿大更明显,是造成咳嗽、喉鸣痰喘甚至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的容易忽视的病因之一。

(2)呼吸系统防御功能不完善:小儿无鼻毛过滤作用,黏液纤毛装置发育不完善,黏液腺和杯状细胞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咳嗽反射发育不完善,主动排痰以及清除已吸入的病毒、细菌等能力较差。

(3)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不强,细胞内抗氧化系统能力不足,全身和呼吸道局部免疫功能不完善:新生儿活化T细胞表达比成人低,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有限,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水平也低。

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CH50)活性仅为母体的50%~60%,旁路活化途径(AP50)更显低下,仅为成人的35%。

新生儿血清IgG主要来源于母体,至3岁时男孩达成人水平,而女孩延迟至6岁。

IgG亚类中,IgG2在2岁内上升很慢,使婴幼儿易受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血清IgA是发育最迟的免疫球蛋白,1~3岁时仅相当于成人水平的22%,至青春后期或成人期才达成人水平。

分泌型IgA在新生儿期唾液中不能测出,2~4岁才达成人水平。

总之,小儿免疫功能在生后5~7岁前处于低下时期,这也是该年龄段呼吸道感染高发的重要原因。

咳嗽是呼吸道感染者常见的症状。

部分小儿生来俱有特应性体质,出生后接触变应原的几率又与日俱增,加之环境因素也可能造成小儿变应性疾病,近年来小儿喘息和哮喘的患病率不断升高,成为咳嗽咳痰的重要原因。

2.2 中医概述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尤为突出。

小儿“肺常不足”是明代医家万全提出的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之一。

“肺常不足”理论所阐明的小儿在物质基础及生理功能方面的幼稚娇嫩与现代医学对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均一致。

小儿时期肺系功能未臻完善,肺气尚未充盛,故小儿在肺主气,司呼吸等功能均处于不完善和不稳定状态。

临床上可以看到无论是外感六淫之邪,还是脏腑内伤诸多因素,均可影响肺之宣肃功能,表现为外感咳嗽或内伤咳嗽。

肺为娇脏,为清虚之体,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主一身之表,又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与天气直接相通,入内由咽喉相连,故六淫等外邪侵入,最易犯肺。

万全云“娇脏易遭伤”,小儿肌肤嫩弱,藩漓疏薄,一旦六淫之邪侵犯机体,皮毛受邪,即可由毛窍而入于肺系,也可从口鼻而舍于肺,造成肺的清宣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不利,肺气上逆而导致外伤咳嗽。

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若外邪化热入里,炼液为痰,形成痰热;或素体热盛,或有食积内热,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发为痰热咳嗽。

《育婴家秘》中云“小儿肺脾皆不足”,脾肺相生,脾虚则肺气亦弱,《冯氏锦囊秘录》曰“大抵脾不足,则不能生肺家气”,若小儿脾胃虚弱,失于健运,酿湿生痰,上贮于肺,可发为痰湿咳嗽。

若素体禀赋不足,后天失调,肺脾气虚,不能敷布津液,津液凝聚为痰,阻于肺络,而致气虚咳嗽。

若因外感热病,灼伤肺津;或素体阴虚,阴虚内热,灼伤肺络,可致阴虚咳嗽。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明确提出“咳为气逆,嗽为有痰,内伤外感之因甚多,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

”故小儿咳嗽,虽多涉及他脏,但基本病机为外邪犯肺或内伤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致咳嗽。

故治疗应以肺脏为主,兼顾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3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3.1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咳嗽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感受器有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前者集中分布在咽喉部、气管后壁、隆突、大气道分叉处,而小支气管以下很少分布。

此外,在耳窝、副鼻窦、横膈、胸膜及心包也存在咳嗽机械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则分布在咽部和2级以下支气管,对有害气体和烟雾十分敏感。

咳嗽的传入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尚有舌咽神经、三叉神经等,而咳嗽中枢位于延髓,传出神经则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及脊髓神经。

引起咳嗽动作的主要效应器官有声门、腹肌、膈肌和肋间内肌等,这些效应器引起咳嗽的动作必须是协调而有次序的。

Shahn[2]曾指出:一个健康的10岁儿童,1d中可有10次咳嗽(上限达34次),多发生在白天,一旦有呼吸道感染,每天咳嗽次数则增加。

一个健康儿童每年发生5~7次上呼吸道感染,若每次持续7d,则1年中就可能有50d左右在咳嗽,这说明咳嗽是十分常见的症状。

通过咳嗽反射,机体能清除吸入的有害物质以及积聚在呼吸道中的异常分泌物。

从生理角度讲,咳嗽是气道防御和清除功能的体现,而良好的咳嗽反射对小儿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

然而另一方面,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对机体又是有害的,剧咳引起面部、眼眶周围密集的出血点,这仅仅是表象,剧烈咳嗽可使胸内压升至+40~+75mmHg,造成静脉回心血量骤减,体循环静脉压骤增,可能造成心律失常、暂时性大脑缺血,导致咳嗽晕厥、头痛,更有甚者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气漏[气胸和(或)纵隔气肿]、胃食管反流、腹直肌破裂、肋骨骨折、疝气等。

咳嗽也有可能使肺部基础疾患恶化,如肺部感染(包括肺结核)扩散、肺部出血灶的再活动等。

3.2 西医对慢性咳嗽的认识 2007年12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了“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3],明确了儿童慢性咳嗽是指咳嗽症状持续>4周。

从病因角度,慢性咳嗽分为特异性咳嗽和非特异性咳嗽(non-specific cough),前者指咳嗽是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的症状之一,如百日咳、肺结核、哮喘等;后者指咳嗽为主要或惟一表现、X线胸片未见异常的慢性咳嗽,目前临床上的慢性咳嗽就是指这一类咳嗽。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有所区别:婴儿期(<1岁)常见病因有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先天性气管、支气管和肺发育异常,胃食管反流,其他先天性心胸畸形等,先天性疾患是该年龄段儿童慢性咳嗽病因的特色;幼儿期(1~<3岁)除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外,常见病因有UACS、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气道异物、胃食管反流等;学龄前期(3~<6岁)尚须考虑支气管扩张等;学龄期(6岁至青春期前)又增加了心因性咳嗽(psychogenic cough)这一因素。

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近期有明确的呼吸道感染史;(2)咳嗽呈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白色黏痰;(3)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4)肺通气功能正常;(5)咳嗽通常具有自限性;(6)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

如果咳嗽时间超过8周,应考虑其他诊断。

UACS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为甚,常伴鼻塞、流涕、咽干并有异物感、反复清咽、咽后壁黏液附着感,少数患儿诉头痛,头晕、低热等;(2)检查鼻窦区可有压痛,鼻窦开口处可见黄白色分泌物流出,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有时可见咽后壁黏液样物附着;(3)针对性治疗,如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有效;(4)鼻窦炎所致者,鼻窦X线平片或CT 片可见相应改变。

CVA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咳嗽持续>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以干咳为主;(2)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3)支气管扩张剂等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呼气峰流速(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6)个人和(或)一、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测阳性。

以上1~4项为诊断基本条件。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阵发性咳嗽,有时剧咳,多发生于夜间;(2)症状多出现在饮食后,喂养困难,部分患儿伴有上腹部或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痛等;(3)婴儿除引起咳嗽外,还可致窒息、心动过缓和背部呈弓形;(4)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停滞或延迟。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osinophilic bronchitis,EB)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慢性刺激性咳嗽;(2)X线胸片正常;(3)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4)痰液中嗜酸粒细胞相对百分数≥2.5%;(5)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心因性咳嗽的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有:(1)年长儿多见;(2)日间咳嗽为主,专注于某件事情或夜间休息时咳嗽消失;(3)常伴有焦虑症状;(4)不伴有器质性疾病,并除外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