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有关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通货膨胀案例分析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它是经济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会对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案例,来探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
委内瑞拉曾经是南美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然而,由于政府的失误和不当的经济政策,委内瑞拉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
政府的过度印钞和财政赤字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激增,进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迅猛,导致人们买不起日常生活必需品,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并且,由于经济崩溃,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秩序混乱。
这个例子显示了政府的经济管理和政策对通货膨胀问题的重要性。
另外一个通货膨胀案例是津巴布韦。
津巴布韦曾经是非洲的面包篮子,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然而,由于政府执行的错误政策,包括过度印钞和没收私人土地的行动,该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例如,一个面包的价格可能在一天内翻上数倍,人们需要携带一大袋现金去购物。
通货膨胀蚕食了人们的储蓄,使得养老金等退休金变得毫无价值。
这个案例显示了政府政策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不当行为和政策失误。
一方面,政府过度印钞,超出经济实际需求,导致货币供应过剩。
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赤字和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这些政策错误的后果,使得老百姓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甚至饱受困扰。
通货膨胀对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生活质量减少。
其次,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企业可能被迫裁员或关停。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对国家的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投资者可能失去信心,外国直接投资可能减少。
针对通货膨胀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避免或减轻其影响。
首先,政府应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确保货币的稳定。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课件

Л, w
UN
U
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U
有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课件
五、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课件
1、消除通货膨胀的政策思路
1)通货膨胀是众矢之的,要根除。 2)是否值得治理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 膨胀,可以不用理会。 3)如何治理?采取哪些可行的方法?
降低。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课件
2、通货膨胀的收入效应
国民收入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变化,有3种情况: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 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较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 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 再生产,减少失业。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 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3)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 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 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课件
2)企业的定价
假设市场需求增加,实际产量>正常产量。企 业要选择一个较高的价位。
预期 企的 业通 价行 格的=价 1+h格 实际正 产常 量产 -量 正常产量
h =比通行价格提高了的价格%/比正常产量增 加的边际产量%。主要是一种经验值。令P-1= 预期通行的价格水平。则:
P P1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课件
3、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1)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群,如领取 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 著。此外,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 缓慢。 2)依靠变动收入的人,从中收益。其货币收入与通货 膨胀同步增长,甚至要早于通货膨胀。如扩张、工资 水平不断上涨的行业,领取短期变动工资的个人。 3)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 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4)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发行公债的国家, 获利丰厚。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经济现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在某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就业情况良好,但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
为了稳定物价,该国的中央银行决定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会使得借贷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降低。
企业可能会减少扩张计划,推迟新的项目投资,这会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增长速度放缓。
对于个人而言,购房、购车等大额消费的贷款成本上升,消费支出也会相应减少。
随着投资和消费的减少,总需求下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再那么旺盛,物价上涨的压力得到缓解。
但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货币政策在调节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
如果货币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力度不够,又无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
案例二:经济衰退与财政政策另一个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飙升。
为了刺激经济复苏,政府决定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并实施减税措施。
政府增加支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建筑工人、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减税政策则使得企业的负担减轻,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研发创新和雇佣员工。
企业的活力得到激发,生产和投资逐渐恢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然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政府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扩大,如果长期无法扭转,可能会影响国家的财政健康和信用评级。
案例三:国际贸易与汇率政策某一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升值。
货币升值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
出口企业面临困境,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员或降低成本。
宏观经济学和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的应用——————通货膨胀一.宏观经济学内容小结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就业总量、价格水平、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供给。
就其理论体系而言,它主要围绕国民生产总值、就业、价格水平三个宏观经济学变量展开讨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
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
“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
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即经济政策工具如何达到既定的目标)、经济政策效应与运用。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括根据各派理论所建立的不同模型。
这些模型可用于理论验证、经济预测、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应检验。
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服务的。
战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的运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引起了各种问题。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将以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为例,探讨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此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了10%以上,物价飞涨,人民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这导致了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人们的日常消费受到了严重影响。
同时,通货膨胀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挑战,导致了一些企业的倒闭和裁员。
此外,通货膨胀还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面对通货膨胀,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美国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政府还采取了财政政策上的调整,控制了政府支出的增长,遏制了通货膨胀的蔓延。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价格的监管,防止价格的过度上涨。
这些措施最终有效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的蔓延,使经济逐渐恢复了稳定。
通过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保持经济的稳定。
同时,个人也需要加强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做好个人财务规划,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稳定。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

关于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讨论一些通货膨胀的案例,来展示通货膨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首先,让我们看看拉美国家阿根廷过去几十年的通货膨胀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根廷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危机。
其货币贬值速度快,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通货膨胀导致了工资的实际贬值,人们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利率、减少政府支出等。
然而,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通货膨胀问题依然严重。
接下来,我们转向亚洲国家委内瑞拉,这个国家近年来也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尽管委内瑞拉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和国际制裁的影响,该国陷入了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物价飞涨导致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尤其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民影响更大。
委内瑞拉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最低工资,控制物价等,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问题,通货膨胀问题依然严重。
除了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之外,许多其他国家也经历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例如,津巴布韦在2008年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危机,其通货膨胀率高达数百万倍。
物价上涨迅猛,人民陷入了恶性的贫困循环。
津巴布韦政府最终采取了取消国内货币,引入外国货币等紧急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才得以渐渐恢复稳定。
那么,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常见的原因之一是货币供应过多,超过了经济的实际需求。
当政府过度印发货币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此外,政府的经济政策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政府过度放松货币政策,过多地投入市场,也会导致通货膨胀。
此外,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外部冲击(如国际油价上涨)等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对于应对通货膨胀问题,各国尝试了不同的策略。
例如,央行可以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

恶性通胀的原因?
过快的货币供给增长 中央银行印货币,价格水平上涨。 如果货币供给足够快,就会导致恶性通胀
为什么政府制造恶性通胀
政府不能否征税或发行债券来融资 通过增发货币来增加财政支出 理论上,停止恶性通胀很简单,就是停止发行货币。 在现实中,面临财政的痛苦。 例如:希腊债务危机
古典二分法
实际变量:用实物单位衡量
货币数量论
M + V = P + Y
MV
PY
货币数量论
名义经济增长要求 一定数量的货币推动交易的增加 货币增长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
Y/Y 取决于生产要素和技术进步,这里假设它们是 给定的。
货币数量论的经验研究
货币数量论表明
1、货币供给增长率高的国家,通货膨胀水平也较高。 2、一国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与货币供给的长期趋势相关。 现实数据于这样的预测一致吗?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与通货膨胀
货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购买一单位产品需要支付的货币数量 由于价格是通过货币来定义的,我们需要考虑货币的性质,货币供 给,如何控制货币。
货币:定义 Definition
货币(Money) 容易用于交易 的资产存量
货币的功能
◼交换媒介 我们使用货币购买商品 ◼价值储藏手段 把现在的购买力变成未来的购买力 ◼计价单位 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单位
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 3. 相对价格扭曲
由于菜单成本,企业并不频繁改变价格 例如 一个企业每年一月发行新目录表,由于全年价格水平上涨,企业的 相对价格下降。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间改变价格会导致相对价格扭曲,引起资源
配置的微观无效率。
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0篇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一):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政策最近,美国失业率相对稳定,而欧洲的失业率却急剧上升并持续在30年前的水平之上。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在于两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
美国只有一个中央银行,即联邦储备系统,严格监控着美国经济。
当失业率上升影响居民对经济的信心时,XXX会放松银根,实行用心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和提高产出,防止失业率进一步上升,实际上是透过提高通胀率来降低失业率的方法。
而当时的欧洲还不存在这样的机构,欧洲是个国家联盟,它的货币政策由XXX统一制定,由于思考到各国状况的复杂性,XXX的目标主要是持续物价的稳定,奉行强有力的货币政策,全力持续低利率和低通胀。
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无法利用通货膨胀政策来降低失业率。
问题:1、什么是失业问题,造成失业率高的原因有哪些?2、说明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失业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失业是个政治问题,是因为它使成千上万的人失去工作,收入减少或丧失收入,使人们整天无所事事,生活在痛苦和无奈中,会引起社会动荡。
失业的原因主要有三种:①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变动所构成的失业;②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构成的失业;③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而产生的对劳动总体需求不足所构成的失业。
2、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交替的关系。
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往往失业率较大。
一般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这种变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货膨胀。
一般表现是物价以递增的速度迅速上涨,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相对价格非常不稳定,货币流通速度迅速增加,货币极度贬值。
例如1920、1923年德国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亿。
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得糖了。
恶性通货膨胀一般是社会处在战争或政治变革的特殊时期,政府不得以大量印制钞票方式弥补开支时才会发生。
中国1948 1949年期间国民党政府滥发钞票曾形成过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达到无法统计程度,许多商品物价1天之内能翻一倍。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卢布价值贬值超过万倍。
中国: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一)发行屡创天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
),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
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
1948年8月19日付诸实施,规定新币每元含金量为纯金0.22217公分,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
但政府当局很快自食其言,1948年12月,金圆券的发行量已达83.2亿元,超过限额4倍多,1949年1月,再增加至208 亿元,相当于发行最高额的10.4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更猛增至679,458亿元,是金圆券发行限额的33,972倍,如果以1∶300 万的兑换率折合成法币,则数量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的天文数字,相当于1937年6月的144,565,531,900倍。
票面额也越发越大,从100元额到1万元、10万元,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
金圆券最后遭到人民拒用。
早在该币改方案实施以前,金融界专家就指出,法币已流通10多年,""虽然贬值,但至少还为人民所熟悉、接受,而新币则办不到""(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
)。
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极其动荡,加上政府弥补巨额赤字完全依赖印钞机的做法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决定了金圆券的命运只能以短命告终,并且加速通货制度的彻底崩溃。
(二)物价疯狂上涨。
通货恶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疯狂上涨。
抗战结束后,上海重新恢复了领导全国物价的地位,上海的物价走势较能代表战后物价的总趋势。
与全国一样,战后上海的物价也经历了一个短暂回落又急剧上升的过程。
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正处于疯狂上涨的顶峰,物价指数为8,640,000(1937年1~6月=100,下同)。
8月中旬,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出后,群情鼓舞,人心思定,物价突然下跌。
同时,人们顾虑债务会在币制改革中吃亏,一改过去借债囤货、重物轻币的风气,纷纷脱货求现,甚至贬价求售,物价更急剧下泻,上海9 月的物价指数较8月下跌36.4%,黄金价格由中储券1,400万元跌至230万元,跌幅达83.57%,许多股票价格跌去2/3。
但是,这种下降趋势只是昙花一现,10月以后,上海的物价指数迅即回升,12月已达88,544,比9 月上涨5倍。
步入1946年后,物价涨幅加大,12月物价指数为681,600, 较上年涨6.7倍;黄金每10两市价从731,374元涨到3,164,680元,上涨3.33 倍;美元从1,390元涨至7,600元,上涨4.47倍;大米每石从7,625 元涨至62,333元,上涨7.17倍。
1947年物价涨势更猛,特别是2 月中旬黄金政策失败以后,物价上涨速度成倍提高,全年共发生6次大涨风,涨势一次比一次猛烈,两次涨风之间的间歇期一次比一次短,年底物价指数为10,063,000,比上年上涨13.76倍。
至1948年,上海物价则如脱缰的野马,奔腾不止,涨风的间歇期也越来越短,从一个月缩短到半个月,再缩短到一星期,6月以后,整个物价已呈疯狂上涨的态势。
至8月19日,物价指数已达564,570,000,比1947年底上涨了55.1倍。
1948年8月19日,为配合金圆券发行,南京政府对物价、工资实行冻结,即""八·一九""限价。
""上海的批发商在官定物价公布后,便停止了营业""(注:张公权:《中国通货膨胀史》,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
公开交易冷冷清清,黑市交易却十分火暴,黑市物价上涨约3-10倍。
10月,上海突然刮起了抢购风,人们见货就抢,甚至连锡箔、棺材也在抢购之列。
在抢购风潮期间,四大百货公司的存货被抢购去2/3~3/4;绸布店的呢绒存货被抢购一空,150万匹棉布只剩1/5。
据估计,限价期间上海工商业的总损失约值金圆券(指初发行的金圆券价值)2亿元。
继抢购风潮后,上海又发生了抢米风潮, ""一天达27处之多"",最后范围扩展到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注:千家驹编:《经济通讯》,1948年10月。
)。
强制执行了70天的限价政策,再也维持不下去了,11月1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放弃限价。
于是整个物价犹如决堤的水,一泻千里。
11月中旬,米价已从限价时的每石20元9 角,一度突破了2,000元大关,上涨近100倍。
其他各类物品价格也平均超过限价20多倍。
11月物价指数比10月上涨675%。
1949年2月以后上海的物价已再现法币崩溃前疯狂上涨的状态,4、5月物价已是天天上涨和一天数涨,5月米价最高每石3亿元以上,金价每10两430亿元,美元8,000万元。
物价总指数高达36,366×10[11]的天文数字。
(三)通货不断贬值。
通货价值分对内、对外两种。
对内价值指货币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对外价值则通常以黄金、外汇来度量。
抗战后中国通货不断大幅贬值,到后来基本失去了国内实际购买力。
100 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2头黄牛,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只能买2 个鸡蛋,1946年只能买1/6块固本肥皂,1947年只可买1只煤球,1948年8月19日只能买0.002416两大米(每斤16两),1949年5月只能买1粒米的千分之2.45。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通货对内价值严重贬低,必然导致对外价值暴落。
由于物价疯狂上涨,货币实值持续下跌,受预期心理和恐慌心理驱使,为了保值、增值,除了物资,人们还竞相追逐黄金、外汇,引致对黄金、外汇的超额需求,价格遂盘旋而上,节节攀高。
物价飞涨、币值日跌,货币逐渐丧失了价值储藏和交换媒介的职能。
人们拿到纸币后,就象拿了烫手的红薯尽可能马上扔掉。
""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
人们在核算成本、利润时纷纷改用米、金、银、外汇等为单位,支付工资采用米、生活指数或者外汇。
上海市场大宗交易,如买卖房屋、地产、机器,甚至顶房子,都以黄金计价,商品交易甚至蜕化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
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出现过两次恶性通货膨胀,一次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23年德国的纸币马克流通量达到496×10[18]天文数字(注:《简明金融词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价格指数由1922年1月的100上升到1923年11月的10[13](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 页。
),另外一次则发生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最后几年(1945-1949),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金圆券的发行量折合法币高达2,038,374,000,000亿元,上海的物价总指数由1937年6月的100,上升为36,366 × 10[11]。
这两次通货膨胀都被作为恶性通货膨胀的典型例子载入史册,成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恶梦。
本文试就国民党政府严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作一分析。
一、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何谓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界似乎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定义,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及Laidler 和Parkin 四家的观点是目前公认比较权威的解释。
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下的定义是"在价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时候出现通货膨胀"(注:[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66页。
)。
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个货币现象,过多地增加通货量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注:米尔顿·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11页。
)。
Laidler 和Parkin则认为"通货膨胀是一个物价持续上涨的过程,或者等价地说,是货币价值持续下跌的过程"(注:[奥]赫尔穆特·弗里希:《通货膨胀理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1页。
)。
综合他们的论述,通货膨胀即通货供应量过度增加,物价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而恶性通货膨胀,则是一般通货膨胀在程度上的恶性发展。
证诸国民党政府1945~1949年的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或可获得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一)发行屡创天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是5,569亿元(注:杨培新:《旧中国的通货膨胀》,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0页。
),比1937年6月的14.1亿元增加了392倍,增加幅度已不小,但与以后的发行量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1945年底,法币发行量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10,319亿元,与8月相比,几乎翻了一番;1946年底更增至37,261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 2. 6 倍;1947年12月高达331,885亿元,在1946年的基础上又增加近8倍;1948年8月21日,竟高达6,636,946亿元之巨,短短的8个月里增加了19倍,"币值已贬到不及它本身纸价及印刷费的价值"。
于是当局孤注一掷,发行新的通货金圆券来取代法币,以1∶300万的比例收兑无限膨胀了的法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