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简答题及答案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登京口北固亭、过零丁洋、潼关怀古》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课】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
,。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部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思想】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归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
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简答题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诗词曲五首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三)[23诗词曲五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松柏冢.()累累(2)狐裘.()不暖锦衾.()薄(3)山河破碎风飘絮.()(4)兔从狗窦.()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B.瀚海阑干..百丈冰(纵横交错的样子)C.干戈..寥落四周星(代指战争)D.坐断..东南战未休(坚持)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语句描写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一个“聚”字化静为动,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一个“怒”字将黄河拟人化,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让读者耳边不禁回响起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该句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巧妙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处境和心情,可谓史上之绝唱!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借古讽今,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4.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刻画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表达其悲痛之情的句子是:,。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喻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成为咏雪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回归故土的句子是:?。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两句,表现出了诗人的坚贞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6)《过零丁洋》中的“,”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势衰微,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5.学完本课后,班级拟开展“诗海泛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人,从朝代、称号、诗风、代表作品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 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目录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2.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答:十五、八十。
3.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4.“十五”“八十”是____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夸张,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5.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葵。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答: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7.“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八十始.得归。
(始:才)B.中庭..生旅谷。
(中庭:院子里)C.羹饭一时..熟。
(一时:一会儿)D.不知饴.阿谁。
(饴:留下)2.下列诗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B.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庭院的中间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做菜羹。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沾湿了我的衣襟。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说明老兵的家曾经是如此的充满生机。
C.“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反映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境。
D.这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节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取喻新,设想奇;同时“千树万树”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尽渲染雪之大。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运用夸张的手法,其中“愁”字隐约对离别做了暗示。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以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的样子象征将士们威武不屈的形象。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了互文的手法。
2.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中的“忽如”一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B.这首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有致的节奏旋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阅读理解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目录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XXX山坡羊·潼关怀古/XXX《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中庭生旅谷,XXX。
XXX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2.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答:十5、八十。
3.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4.“十五”“八十”是____的伎俩,这样写的目标是什么?答:夸张,露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真个不公道。
5.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兔从……葵。
”6.此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通过哪句诗体现出来的?答:抒发了老翁孤独凄凉的心情。
“羹饭一时熟,不知XXX,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7.“兔从狗窦入,雉从XXX。
中庭生旅谷,XXX”描绘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分)走抵家门前瞥见野兔从狗洞里收支,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1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由远及近地描写了一幅老兵回家看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画面。
8.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分)“十五”与“八十”相对照,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说明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XXX北风卷地/白草折,XXX/即飞雪。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诗歌回顾跟踪训练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八十始.得归。
(始: 才)B.中.庭.生旅谷。
(中庭: 院子里)C.羹饭一.时.熟。
(一时: 一会儿)D.不知饴.阿谁。
(饴: 留下)2.下列诗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远远看去, 那就是你的家, 那边松树、柏树很多, 坟墓一大堆。
B.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庭院的中间长着野生的谷子, 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C.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 摘下葵叶来做菜D.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 ,( 心情极其悲痛 ,) 眼 泪就流了下来 , 沾湿了我的衣襟。
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 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 也体现了人民对战 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B.“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 井上生旅葵”说明老兵的 家曾经是如此的充满生机。
C.“羹饭一时熟 , 不知饴阿谁”反映了老兵孤独凄凉的心境。
D.这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 , 而是从老兵回乡后的所见所感 落笔,将典型情节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 ,强烈的对比 ,表现出民生的悲 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 参 诗歌回顾 诗歌原文 诗歌赏析 北风卷地”四字 , 妙在由风而见雪。
“白草折”又 北风卷地白草折 , 显出风势之猛。
“胡天八月即飞雪” , 一个“即”字 , 胡天八月即飞雪 惟妙惟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惊奇的口吻 , 写出北方 雪来之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之奇寒。
那白雪背景诗歌主旨: 诗人着重描写边塞特有的奇特风光,表现出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
简答题: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答: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孤苦无依、内心哀伤;春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谁,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2.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答: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难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而“采葵持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灯;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极,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原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习题】
简答题:
1、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
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3、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4、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
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
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5、这既然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
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习题】
简答题:
1、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2.“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
“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3.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
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3、答: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4、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人物形象。
答: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永不屈服,何等英雄气概!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原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习题】
简答题: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答: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请从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领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原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习题】
简答题:
1、仔细品味“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说说“聚”“怒”的字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答:“聚”使静态物具有动态美,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
“怒”:使人觉得黄河如兽在咆哮,并联想到河水奔腾澎湃的情景。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3、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连,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