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中常犯的错误
成语误用常见的有八种类型

成语误用常见的有八种类型1、张冠李戴2、望文生义3、重复赘余4、自相矛盾5、不分轻重6、不辨色彩7、不合逻辑8、不当修饰一、张冠李戴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张冠李戴,就要闹出笑话。
①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用于描述人工制作的东西,对象错)②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常修饰高大的建筑物,对象错)③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
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并驾齐驱”用来陈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范围错)④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保您蓬筚生辉。
(“篷荜生辉”作为谦词,用于说话者,对象错)⑤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范围错)⑥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地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对象错)⑦三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草长莺飞,春光迷人。
(“草长莺飞”是形容江南春色的词语,对象错)⑧公园里摆放的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更是风姿绰约。
(“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优美,对象错)⑨文章生动细致的描写了小麻雀的外型、动作和神情,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倾注着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楚楚动人”是形容女人打扮鲜明,姿态娇柔,能打动人。
对象错)⑩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常在纸上信笔涂鸦,现在他画的鸟已是栩栩如生. (“信笔涂鸦”是指写字,不是画画)二、望文生义对一些成语,想当然地确定其意义,导致误用。
① 这部精采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万人空巷”是说人们都从巷子里出来到大街上,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本句从语势上看,要表述的是人们闭门不出在家里欣赏电视剧。
)②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初中语文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

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完整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意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是“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
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中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与运用回到其本意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成语误用八大类型

成语误用八大类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成语误用八大类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成语误用八大类型的全部内容。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形成的历史性;等等。
在语言运用中,成语是相当于一个词的.成语误用的类型: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误用褒贬谦敬错位搭配不当表意重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一、望文生义致误原因: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而未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推敲其历史语意。
或者断“词”取义,错误理解成语中的某些语素而忽略成语意义的整体性。
⑴ 各部门都应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3)在黄山游览,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让人深知黄山既险且秀的特色。
(4)我叔叔退休后,还呆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他年富力强.例(1)“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例(2)“文不加点”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例(3)“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例句中误用了字面意义,显然是错误的。
例(4)“年富力强”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轻,二是力壮.例句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视了“年富"的意义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自己却得不到好处.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
4.中考语文常用易出错的100个成语

中考语文常用易出错的100个成语【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该词易犯“大词小用”的毛病。
误例: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丘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遍体鳞伤】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
已包含“浑身”的意思,不能再说“浑身遍体鳞伤”。
误例:他被敌人抓住后,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误例: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下的、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不可用于与自己相当和比自己高明的人。
误例:在学校上课要认真听讲,有疑难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与“不负众望”常被混用。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误例: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
【不胫而走】形容没有腿却能跑。
形容消息传布迅速。
误例:汉代陵寝的一些石雕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多数都已损坏,有些甚至不胫而走,最终出现在国外的文物拍卖市场上。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
前面常加“忙得”、“打得”等。
误例: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不可收拾】原指事物无法归类整顿,后借指事情坏到无可挽救的地步。
有人将此词与“发而不可收”糅到一起用,变褒为贬。
一发不可收,形容对发生的气势难以控制。
误例:自全国书画大展上获奖以后,这位年轻画家由专攻传统国画转而大搞新技法创新,佳作频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误例:这些办事的规矩,在我们看来早已习惯成自然了,可对那些初到中国的外国朋友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好的褒义词。
常被误用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形容重复犯错误的成语

形容重复犯错误的成语
形容屡屡犯错的成语有:
1、重蹈覆辙:字面意思为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
2、屡教不改:意思是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改正,依然犯错。
3、一错再错:是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犯了错,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还犯同样的错误。
4、错上加错:指本来已经错了,又犯了新的错误。
重蹈覆辙_成语解释
【拼音】:chóng dǎo fùzhé
【释义】: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
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
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处】:《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
【例句】: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
成语误用的十个类型

考点:中考成语(词语)误用的十种类型从这几年的题目来看,重庆卷对成语(词语)的考查,误点设置常表现为:①望文生义;②错用对象;③褒贬误用;④颠倒尊卑,谦敬错位;⑤语义重复,自相矛盾;⑥不合逻辑;⑦夸大其辞,不知轻重;⑧不合语境;⑨形近混淆;⑩搭配不当。
具体又分为前后矛盾、语意重复、不合惯用句式、错带成分等。
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
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成语误用的几种种类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久演化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我国语言文化中一道独到的景色线。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成语的正确使用也已成为中考考察的热门题型。
而对成语的运用的考察以选择题为主,要求正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
假如能正确无误地判断出成语运用的正误,会提升我们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使自己表述的语言增加亮色。
那么怎样解答好此类试题呢?应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抓好重点,重点是要能辨别“误用”成语,拨云见日。
误用成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一、主观臆断,缘文生义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只依据字面勉强附会,囫囵吞枣地简单地理解成语的涵义,结果致使这些成语大大背叛了本义,甚至驴唇不对马嘴,比方“七月流火”本指“天气转凉”很多时候都被误理解为“盛夏节气,天上下火” ;“屡试不爽”──多半状况误认为“没有成功,其实意为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有凡是都成功的意思。
而成语突出的特色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在使用时一定透过字面深入认识其实质的内涵,不可以简单从字面认识粗心,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不然就很简单产生错误。
例 1 关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很多老师不认为然,感觉这些问题不用较真,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 2011 年浙江省余姚市)例 2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没法选择,仍是我们的味觉麻痹了呢?(2011 年四川省成都市)例 3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止章取义,频频商酌。
(2011 年湖南省郴州市)例 1 中“不认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一样意或否认,近似于不敢苟同、毫不在意。
而在这里应当是指老师不把它放在心上,应当用“不认为意”例 2 中“味同嚼蜡”是形容文章或说话乏味无味,近似平庸无味、兴味索然。
例 3 中“断章取义” 指不管全篇文章或讲话的内容,孤立地取此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引导用与原意不符,近似穿凿附会、望文生义。
二、前后重复,多此一举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就要和句中其余词语相搭配,固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正确的,但还要防备与句中其余词语意义重复,不然就成了多此一举,从而造成使用失当。
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中考)

1成语使用常见错误类型1.词义理解不准型这种错误是指对成语的意义理解不准确导致使用错误,这种情况或是因为对成语中的重要语素理解不准,或是由于望文生义造成的。
典型示例:a .别人都已经被感动了,小刚的心里面却无动于衷。
b .我要张华八点半到我家做客,他却九点才来,真是个不速之客。
示例详解:a .衷:内心。
无动于衷:心里面没有触动。
此句犯了语义重复的错误。
b .速:邀请。
不速之客:没有受到邀请自己而来的客人。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⑵不屑置辩:屑,值得;置辩,辩论,申辩。
不值得辩论。
⑶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现意指某人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得非常透彻,对问题阐述清楚到位。
⑷骇人听闻:使听的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
⑸耸人听闻:耸,惊动。
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⑹记忆犹新:犹,还。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⑺门庭若市:指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褒义词。
(不能形容市场)⑻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⑼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⑽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益,更加;彰,显著。
2.褒贬色彩不分型对成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或谦敬等理解不准造成的使用不当。
典型示例:我们要努力培养在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示例详解:随波逐流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来形容“适应社会的能力”。
它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本类型常见成语:⑴变本加厉:厉,猛烈。
指比原来更加发展。
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⑵得陇望蜀: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已经取得陇地,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贪得无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运用八种常见错误一、感情色彩误用。
1、(2002年题)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出现。
褒义词。
而本句讲的是“造假者”非法大量建立“垃圾食品厂”,显然语境是贬义,该用贬义词,却用了褒义词。
2、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惨淡经营”原指用浅淡的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
后用以形容苦心谋划并从事某项事业。
褒义词。
“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
3、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1995年全国高考题)4、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1998年全国高考题)“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有些成语褒贬鲜明。
如“胸无城府”“叹为观止”“同心同德”“虚怀若谷”“大有作为”等都是褒义。
“信口雌黄”“有恃无恐”“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处心积虑、火中取栗、趋之若骛、炙手可热、无所不为”颐指气使”“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蠢蠢欲动”,“洗心革面”“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常用贬义场合,否则就是误用。
有些成语或贬义或中性,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如“标新立异”——(中)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贬)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闭门造车”——(中)原指只要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也符合标准;现多作贬义,比喻凭主观想像处理问题。
“登峰造极”——(贬)比喻达到极点,多用于坏人;(中)有时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是中性词,也恰当。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例:5、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6、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1995年全国高考题)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
“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
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如“咄咄逼人”——(褒)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向上;(贬)盛气凌人,气势汹汹。
“呼风唤雨”——(褒)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贬)反动势力的煽动。
二、形容对象错位。
有些成语形容甲对象是合理的、正确的,而用来形容乙对象就不合理、就是错的;从这个角度运用恰当,而从另一个角度运用就不恰当;有些成语形容已经实现的事情,却用来形容未做的事情。
在使用中常常出现错位现象。
1、(2001年题)、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车水马龙”是说车多得像流水,马多得像游龙,常表示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
语境说摊前人很多,产品供不应求,说明人们争着购买鲜花。
显然形容不当。
2、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3、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全国高考题)4、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2000年全国高考题)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
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
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
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或物,不能张冠李戴。
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指人;“左右逢源”泛指事;“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栩栩如生”指人或生物的形象;“眉飞色舞”仅用于人。
“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种类别的人:一,老练而自负的人;二,没有朝气的年轻人;三,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三、语法上搭配不当。
成语的运用,在一定语境中要正确地表达意义,在语法上必须合乎句法规则。
像修饰语和中心词、谓语和宾语等的搭配上有一定的规则,在使用中常常违反这种规则。
1、(97年题)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莘莘”是众多意,题中却用“一位”来限制“莘莘学子”,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互相矛盾。
2、(2002年题)、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的动作。
“偃旗息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
而从本句表达的意思“几家汽车大厂”实际上几家大厂还没有采取行动,当然就谈不上“停止行动”了。
再加上“一直”和表示瞬间的成语“偃旗息鼓”连用在一起互相矛盾。
四、成语的义项上用错。
一些成语含义有多样性,要辨析一个成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必须注意其前后的语境暗示因素,再定其义项。
平时复习要搞清常用成语的不常用义项,不要以偏概全、片面理解成语。
(92年题)每当夜幕降临,饭店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灯红酒绿”旧指①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②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两个义项。
这个词用比喻义时解释为①,依据本题语境是描写夜间饭店环境,符合义项②,使用正确。
一些学生只知道①,所以就误认为用错了。
再如“粉墨登场”,“石破天惊”五、望文生义而错。
成语使用不当,往往是对成语关键词理解有误所致,因此做题时,切忌望文生义、胡乱曲解。
1、(93年题)这篇文章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刊”是删除、更改之意,成语意是不可更改的言论,根据语境意,这个成语使用正确,若理解成“刊载”则大错特错了,自然也会误认为本题不对。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1997年全国高考题)3、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2003年全国高考题)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
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
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4、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995年全国高考题)6、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4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
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
5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
“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
6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
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六、成语运用不得体。
词语运用得体指词语运用恰当,主要有以下几点:词语表达的分寸,使用对象,谦称等,但在使用中常常出现不得体。
1、(2001年题)、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筚生辉。
“蓬筚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此词只能出自己之口,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适用于谦词句中。
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对自己写作的谦词)“恭敬不如从命”(多用于接受对方的盛情款待或赠予时而说的谦词)“贻笑大方”“千虑一得”“抛砖引玉”“问道于盲”“敝帚自珍”等。
抛砖引玉”、“狗尾续貂。
适用于敬词句中。
用于对他人的赞语场合。
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等。
2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3、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
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
适用于诙谐、讽刺句中。
如“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
七、成语与语境不协和。
语意上重复、互相矛盾,成语意太重、太过分;或成语意太轻;或言过其实;或把意思说反了;或不合情理。
1.语义重复如:“这两则惊人相似的故事,说明肥猪定理并非空穴来风。
”(《半月谈》2000.6,《贪官与猪》)(“空穴来风”比喻流言乘隙而入,消息的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句中成语前再加“并非”否定词,与成语本身否定的含义重复,造成失误)。
2.顾此失彼如:“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
”(“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3.语义相左如:“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98年题)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球队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表示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或比不上,只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此句恰好把意思说反了,应在前面加“不能”才行,即“不是他们所能望其项背的”。
再如:(2001年题)、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为慢慢步行,就当是坐车。
而语境描写的是抗洪抢险的情景,情况紧急,大坝有决口的危险,抢险队员必须迅速赶到。
显然成语使用到这个语境中很不协和。
适用于否定句、疑问句中。
“等闲视之”前面一般应加“不可、不能、岂能”等词语;“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一概而论”“等量齐观”“曾几何时”“谈何容易”“万应灵丹”等等,不能用于肯定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