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家乡——通渭
美丽的家乡——通渭

美丽的家乡——通渭安定区东关小学四年级(1)班牛睿一我每年要回我的家乡——通渭鸡川,因为那里有我的奶奶,大爸大妈、三爸三妈以及许多哥哥姐姐。
记得去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以及兰州的二爸去老家扫墓。
虽然一路我晕车很难受,但我发现路比以前平坦多了,要么是油路,要么是水泥路,觉得原来的剧烈颠簸感没有了。
听爸爸介绍说,这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村村通”工程。
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畅通的大路对于一个村庄是非常重要的。
来到家里后,我被奶奶抱了一阵子后,迫不及待地到三爸家和选文哥哥一起开心的玩耍起来。
我们吃着他家去年窖藏的苹果,觉得非常甜美。
听三爸说,去年果园苹果大丰收,路修通后客商开着大康明斯卡车到家门口直接拉走苹果,净收入3万元。
今年还要计划拆除家里的土房,要建五间宽敞明亮的砖房。
那将是多么气派!在去我爷爷的墓地的路上,看到有很多外地打扮的人都早早地向各自祭奠的地方赶去。
时不时相互握手寒暄,情意浓浓。
初夏的黄土高原绿色还不多,但这里由于地势比较低,气温要比安定暖和很多,冬麦苗、果树已经苍翠欲滴,显示出生机勃勃,蕴藏着许多期盼。
祭奠过程很简单也比较庄重。
我们姊妹几个一起抢着吃着点心、水果,还有烧鸡,我们在原野上欢快地奔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很是心旷神怡。
归来的路上,我们还注意到,有许多人顺便在上坟的路上也推着小车。
小车上有几个桶子,并很臭。
我问大爸:“这是做什么呢?”大爸说,这桶子是装满了农家肥的,是顺便送到附近的田间地头的。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庄稼是离不开营养肥料的。
这里的人真是辛苦勤劳啊,我也觉得每年老家给我们家送来的洋芋、粉条、苹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据三爷爷讲,这个贾平凹(一个作家)眼中穷的连水都没有喝的地方,引洮工程马上就要通水到这里来。
我们村庄已经经过并铺设了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并留有出口;宝兰客运专线即将建设,通过通渭并设站。
我曾从网上得知,我的家乡通渭县有一个陇上神泉——通渭温泉;有种特殊“饮料”——通渭罐罐茶;还有一种著名杂粮小吃——荞圈圈和马营大豆;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榜罗纪念馆;还有通渭小曲、地方秦腔、皮影戏等一度很流行。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家乡通渭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1俗话说“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在通渭,家家户户的墙上总会挂上几幅字画,颇有文化气息。
在那里,人们一提笔就能写出重峦叠嶂,一沾墨就能画出烟波浩渺。
我的家乡,也是书法之乡。
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乡里,却有着无限的的魅力。
你若是在某一个秋天慢慢的走进一片农田,相信我,你不会后悔的!金黄的麦子犹如海一般的漂荡,被微风带起的麦浪让人感到异常的舒服。
闭上眼,麦子的香气扑鼻而来,轻柔的微风吹在脸上,就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你。
时不时地还有几只鸟儿在空中划过,在树上歇息,在这种情形下,让人不由得想要多停留一些时间。
在通渭,还保留了许多中国的传统习俗,每当在除夕的时候,每家每户的男人们都会在固定的地方去烧纸、烧香、放鞭炮,这个过程叫做“接仙人”,意思就是把已经去世的亲人接回家和我们一起过年,初一到初五再把“接仙人”的过程重复一遍,就是“送仙人”,意思是把已经去世的亲人送回去。
虽说这些都是老一辈的迷信,但还是把许久以前的东西传承到了现在。
通渭,在粗犷的黄土高原之上,往事已如过眼烟云,但记忆不会被抹去,革命时期的`榜罗会议是在这里召开的、严重的饥荒是在这里开始的……你可知道因为榜罗会议取得了多大的胜利吗?你又能知道那一次严重的饥荒饿死了多少的百姓吗?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就是我的家乡——通渭,在那里不仅有我所讲到的,还有着更多的魅力等着你发现,如果你愿意,你不妨去探索一番。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2通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北小县城,每当别人问起,“通渭都有什么”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是啊,通渭有什么呢?难道有的仅仅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这么一个名号吗?难道只有书画值得一提吗?不,这个人类文明繁衍生息五千多年的地方绝不仅是这样。
写通渭的作文

写通渭的作文
《我的通渭老家》
嘿,要说通渭,那可是我的老家呀!那里虽然不是啥繁华大城市,但有着不一样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回老家,正赶上过年。
那场面可热闹了,大家都忙着准备各种好吃的。
我跟着家人一起去赶集置备年货,一到集上,那真是人山人海呀!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我们逛啊逛,看到了卖春联的,那春联上的字写得可好看啦,龙飞凤舞的,我就想这字咋写得这么棒呢。
然后又看到了卖鞭炮的,一大箱一大箱的,我心里那个痒痒啊,就盼着晚上能赶紧放鞭炮。
我们还去买了好多好吃的,有那甜甜的糖果,各种各样的水果。
我还看到了卖通渭荞圈圈的,那一个个圆圆的荞圈圈看着就好诱人,我缠着大人给我买了几个,咬一口,满嘴都是荞面的香味,特别好吃。
到了晚上,可就更热闹啦。
烟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把整个天空都照亮了,那五彩的光芒可真美。
我们一群小孩子就在院子里又跑又跳,玩得不亦乐乎。
哎呀,在通渭的日子总是那么有趣,那么让人难忘。
这里虽然没有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但有浓浓的乡情,有温暖的家人和欢乐的时光。
通渭,永远都是我的老家,我心里最特别的存在呀!
这就是我心里的通渭,充满活力和乐趣的地方,我爱通渭!。
我的家乡———通渭

人口
2012年末,通渭县总人口43.14万人,常住人口40.21万人。人口出 生率11.59‰,死亡率6.26‰,自然增长率5.33‰,城镇化率15.73‰。
截至2012年,通渭县有16个民族,3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
经济
通渭是传统农业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 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 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 类。
民国30年(1941) 8月,改渭川行政区为廿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6日,县城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渭县属甘肃省天水专区辖。至1955年10月 22日改属甘肃省定西专(地)区所辖至今。[3]
截至2013年,通渭县共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10个社区、2440个 村民小组。 6镇: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河镇、义岗川镇。 12乡:陇阳乡、陇山乡、陇川乡、新景乡、碧玉乡、襄南乡、李店乡、 什川乡、三铺乡、华岭乡、寺子乡、北城铺乡。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2年,通渭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30期,完成普及性培训8 万多人(次)。全年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项,有5项列入国家科技 发展计划,承担实施国家科技项目5项,有2项列入全省科技发展 计划。取得科技成果6项,通过市级鉴1项,评定县科技进步奖6 项》。
教育事业
截至2012年末,全县有普通中学50所,在校学生38641人;小学 242所,在校学生31270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2211人。小学适 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向大专及以上院 校输送新生2128人。
人杰地灵
秦嘉,东汉时期有为中国五言诗的成熟作 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之丈夫。
六年级作文之小学生作文大全美丽的通渭

小学生作文大全美丽的通渭【篇一:美丽通渭,我的家乡】美丽通渭,我的家乡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中八10班张子涵我的家乡通渭,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南,北控长城,南通渭水,四面群山环抱,地势开阔坦荡;县城背枕笔架山,前挹南屏山,牛谷河三面萦绕,脉络疏通有致。
地扼陇右交通要冲,是川,陕通往河西,西城的重要门径。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从古至今始终洋溢着她独特的韵味,养育这一代又一代辛劳朴实的通渭人。
通渭人独特的“通渭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就是这样一片土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才俊,孕育了独具通渭特色的文化艺术,它们是通渭的精髓,是通渭的魂。
在通渭众多历史人物中,最著名的要数秦嘉徐淑夫妻二人。
他们二人刻苦好学,生性聪慧,文思敏捷,善作诗文。
汉恒帝时,秦嘉被辟为陇西郡,后又升至黄门郎。
二人所做五言诗,在两汉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为纪念这对诗人夫妻,我县人民在南屏山下修建了秦嘉徐淑公园,其中的比翼阁,高大宏伟,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很有艺术风格。
通渭人习惯吃浆水面。
浆水面以酸菜浆水和手擀面条做成。
酸菜浆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菜叫酸菜,汤叫浆水酸味独特,清冽芳香,也是通渭人饮食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
手擀面有小麦面做成的,也有荞麦面做成的。
浆水面制作简单但味道极美。
其中虽无燕窝鲍翅,人参丹桂,但养活了祖祖辈辈的通渭人,而且形成了他们如同浆水面一样单纯质朴的性格。
通渭这片黄土地还盛产土豆。
通渭土豆名声远扬大西北,与浆水面并为通渭人主食。
你可别小瞧这其貌不扬的土豆,用不同方法烹制就有不同的味道。
尤其是煮着吃,那种纯天然,纯绿色的味道,真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热气腾腾的土豆刚出锅,毫不夸张,准会让旁边的小孩垂涎三尺。
更让人高兴的是这土豆如今变成了“金蛋蛋”,成了通渭人经济的支柱,引领通渭人向小康迈进。
徐此之外,通渭也是书画艺术之乡,如果漫步通渭县或任何一个小镇,随处可见书画装裱部,里外挂满字画,墨香飘荡。
介绍甘肃通渭县的作文

介绍甘肃通渭县的作文《通渭:我心中的宝藏小城》通渭,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这是甘肃的一个小县城,但在我眼里,那可是个充满趣味的好去处呢。
我第一次去通渭,就被那儿的路给“忽悠”了一下。
我坐着个小面包车,那路一颠一颠的,就像骑在跳得正欢的马背上。
车窗外的景色倒是不错,大片大片的田地,偶尔还有些看着就很实在的老农在地里忙活着。
有的戴着那种特别破旧的草帽,弯腰锄地,那场景真像从老画儿里出来的。
到了县城里呀,我发现这小城虽然不大,却特别有生活的烟火气。
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的,小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我就跟个好奇的小猫儿似的到处瞎逛。
在一个街边,我瞧见个卖荞圈圈的小摊位。
那荞圈圈看着黄澄澄的,特别诱人。
我走上前去问老伯伯价钱,老伯伯讲话带着浓浓的当地口音,我愣是听了好几遍才弄明白。
我买了一个立马咬了一口,嘿,口感那叫一个奇特,脆脆的外壳里有着荞面独特的香气。
我一边嚼着一边在街头晃悠。
那街边上的房子,很多都是矮矮的,有些墙皮已经脱落了,可就是透着一种质朴的味道。
晚上住的旅店虽然不怎么高档,可是特别干净。
从窗户看出去,能看到对面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
树下有个小板凳,一个小娃娃在那逗着小猫玩。
小猫扑来扑去,小娃娃就笑得咯咯响。
这种画面感觉就像是时间都变慢了,满满的都是生活的温情。
后来我还去看了当地很有名的通渭书画展,没想到这么个小地方,书画作品的水准那是相当的高。
一幅幅字画,或大气,或灵动,我在那些字画面前就像个乡下来的土包子,只知道瞪眼瞧着说好。
通渭这个小县城啊,虽然没有那些大城市的繁华,但是有着独特的韵味,像一杯隐藏在深巷子里的老酒,就等你偶然间发现,然后沉醉其中。
《通渭:独特的小城风情》提到甘肃通渭,我就得竖起大拇指。
这地方跟其他地儿不一样,有它自个的独特风情。
那回我在通渭,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到处探索。
我发现通渭的人啊,都特别的实在。
我去当地一个小饭馆吃饭,点了一碗牛肉面。
那碗一上桌,我眼睛都瞪大了,份量可真足。
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850字

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850字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字篇1我那美丽的家乡坐落在那山西省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脉西侧,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宜人,古迹名胜闻名遐迩,物产丰富的地方。
家乡的北山,是最让我喜欢的地方。
一到晚上,北山公园人山人海,热闹极了!特别是北山下方的那条阶梯河,如同通向天国的台阶,从那儿流下的水仿佛是神仙赐给我们的,那么圣洁。
水底刻的一幅幅罗马图案都那么生动、逼真,再加上周围的奥林匹斯十二神石像,犹如仙境一般。
北山那片绿油油的草坪,一眼望去就像通往神界的大门。
草坪上盛开着各种颜色的花,有黄的、白的、紫的、粉的,伴随着一首首乐曲在微风的吹拂下展示着优美的舞姿,让人不知不觉陶醉在其中。
位于阳泉市北60公里的藏山很出名,是因为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相传是在春秋时期,程婴冒死救下了赵孤,藏在了山里的一个洞里,避开了屠岸贾的追杀,最终,赵孤成为了晋国政权的一颗明星。
这个洞就被誉为藏孤洞,这座山也就被叫为藏山。
藏孤洞外是飞流而下的水瀑,如同蚕丝光华的珠帘,洞里有个四季都不融化的冰山,是一道神奇的自然景观。
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小山林,每到夏季这里便会盛开五颜六色的野花,招来了叽叽喳喳的小鸟,穿梭在林中,好是惬意!除此,阳泉还保存有北魏石窟,南北朝摩崖石刻,宋代重建的有唐代遗风的林里关帝庙正殿,汉淮阴侯韩信驻军遗址,唐代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的遗址,还有明代陆深《浮山遗灶记》的碑文等等。
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家乡,还有很多特产呢!阳泉是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大量的煤炭远销世界,还用本地特有的煤精做雕塑,曾经连续两次获得百花杯金奖。
此外,还有陶瓷,因为制作工艺考究,年出口量达多万件;砂锅内外光洁,耐酸耐碱,受到人们的青睐。
除了这些,还有可口的黄瓜干、花椒、核桃、北岭牌食醋等等。
我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欢迎大家来做客关于定西市通渭县的家乡的作文字篇2我的家乡是美丽的同安,它位于厦门,它虽然没有上海、广州那么发达、繁荣,也没有北京、西安那么气势磅礴,但我也为自己是一个同安人而骄傲! 现在的家乡呀,简直焕然一新!变化非常大。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

我的家乡通渭作文我的家乡通渭作文美丽的通渭是我的家乡。
一提起通渭,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书画艺术,不错,“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这个让家乡人倍感骄傲和自豪的称谓,鼓舞了多少通渭学子!“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在我们通渭,家中悬挂字画是一种装饰,更是家庭文化底蕴的象征。
如果说书画是一种高雅的艺术,那么,我们通渭还有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它可是深深的扎根于民间的。
它就是久唱不衰、久听不厌的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是一种传唱艺术,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瑟瑟寒风中,街头几位爷爷、大伯模样的`男子,正分工明确、正儿八经地唱着小曲,唱得非常投入,我不解地问爸爸:“这些爷爷大伯他们不怕冷吗?”爸爸呵呵笑着:“唱上一嗓子小曲,他们比过年还开心呢!”是啊,只要是农闲时节,街头巷尾、客房场院,随处都可以成为小曲的表演现场。
有了板胡、二胡、三弦、碰铃等一些简单的乐器,少则五六人,多则数十人,一支小曲乐队就组成了,他们拉的拉,唱的唱。
茶余饭后,两盅酒下肚,脸上红扑扑热乎乎的,一场精彩的小曲表演就开始了。
围观的群众也是一脸的投入相,有时还忍不住抢过二胡,拉上两把,唱上一嗓子……人们之所以这样喜欢小曲,是因为小曲的语言浅显易懂,内容贴近生活。
有祈求美好生活的《十支香》、《刘海撒金钱》,有祈求平安的《王灵官扫殿》,还有劝诫人们远离毒品和赌场的《张连卖布》、《看女》等等。
据爷爷奶奶说,以前这些小曲主要在田间地头传唱,一到春节,各个村庄都要大办社火,这些小曲就会在社火中闪亮登场。
社火作为各个村庄之间相互交流、联络感情的纽带,正月十五之前的每晚都要去别的村庄“客演”,或独唱、或对唱、或载歌载舞,临了,还要唱一曲《胡麻花儿蓝花花》对招待自己的村庄表示感谢,真是很有趣!随着时代的发展,社火已经式微,庙会便成了小曲乐队大显身手的场所。
通渭小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表演也越来越正规。
现在,党的好政策、社会主义新生活都被唱进了小曲。
家乡的小曲以它特有的方式,娱乐了人们,也让人从中受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家乡——通渭
通渭县义岗川小学六年级(1)班舒婷指导老师:李永智
我每年要回我的家乡——通渭义岗,因为那里有我的奶奶,大爸大妈、三爸三妈以及许多哥哥姐姐。
记得去年的清明节,我和爸爸以及兰州的二爸去老家扫墓。
虽然一路我晕车很难受,但我发现路比以前平坦多了,要么是油路,要么是水泥路,觉得原来的剧烈颠簸感没有了。
听爸爸介绍说,这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村村通”工程。
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畅通的大路对于一个村庄是非常重要的。
来到家里后,我被奶奶抱了一阵子后,迫不及待地到三爸家和选文哥哥一起开心的玩耍起来。
我们吃着他家去年窖藏的苹果,觉得非常甜美。
听三爸说,去年果园苹果大丰收,路修通后客商开着大康明斯卡车到家门口直接拉走苹果,净收入3万元。
今年还要计划拆除家里的土房,要建五间宽敞明亮的砖房。
那将是多么气派!
在去我爷爷的墓地的路上,看到有很多外地打扮的人都早早地向各自祭奠的地方赶去。
时不时相互握手寒暄,情意浓浓。
初夏的黄土高原绿色还不多,但这里由于地势比较低,气温要比安定暖和很多,冬麦苗、果树已经苍翠欲滴,显示出生机勃勃,蕴藏着许多期盼。
祭奠过程很简单也比较庄重。
我们姊妹几个一起抢着吃着点心、水果,还有烧鸡,我们在原野上欢快地奔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很是心旷神怡。
归来的路上,我们还注意到,有许多人顺便在上坟的路上也推着小车。
小车上有几个桶子,并很臭。
我问大爸:“这是做什么呢?”大爸说,这桶子是装满了农家肥的,是顺便送到附近的田间地头的。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庄稼是离不开营养肥料的。
这里的人真是辛苦勤劳啊,我也觉得每年老家给我们家送来的洋芋、粉条、苹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据三爷爷讲,这个贾平凹(一个作家)眼中穷的连水都没有喝的地方,引洮工程马上就要通水到这里来。
我们村庄已经经过并铺设了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并留有出口;宝兰客运专线即将建设,通过通渭并设站。
我曾从网上得知,我的家乡通渭县有一个陇上神泉——通渭温泉;有种特殊“饮料”——通渭罐罐茶;还有一种著名杂粮小吃——荞圈圈和马营大豆;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榜罗纪念馆;还有通渭小曲、地方秦腔、皮影戏等一度很流行。
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中国田径之乡”。
通渭人没有什么能耐,只知道一等人忠诚孝子;通渭人没有什么事干,只有两件事“读书耕田”;通渭人没有什么爱好,只是古今字画厅堂挂;通渭人真的很了不起哦!
我热爱我那美丽的家乡——通渭,欢迎你到我的家乡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