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通渭小曲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地方性戏曲,起源于甘肃省通渭县,是通渭县的地方特色文化之一。
其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通渭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通渭小曲也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为了解通渭小曲戏曲的传承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通渭小曲戏调查的实地调研,以期为该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通渭小曲戏曲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收集到了大量关于通渭小曲的信息和意见,为调查报告提供了充分的资料支持。
三、调查结果1. 通渭小曲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通渭小曲作为通渭县的地方性文化艺术,其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值得加以传承和弘扬。
2. 通渭小曲的传承遇到困难。
尽管通渭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当下,由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通渭小曲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包括戏曲人才匮乏、缺乏传承人、演出场地不足等问题。
3. 对通渭小曲的保护和传承亟待加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通渭小曲的保护和传承亟待加强,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对通渭小曲的保护、挖掘潜力,培养戏曲人才,拓展演出场地,推动通渭小曲的传承和发展。
四、建议与展望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通渭小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通渭小曲的认知和关注度,促进通渭小曲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通渭小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更多有志于通渭小曲的年轻人参与保护并传承这一民间艺术。
3. 拓展通渭小曲的演出场地。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通渭小曲的传承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通渭小曲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通渭小曲一定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为甘肃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介绍甘肃通渭县的作文

介绍甘肃通渭县的作文《通渭:我心中的宝藏小城》通渭,可能很多人都没怎么听说过,这是甘肃的一个小县城,但在我眼里,那可是个充满趣味的好去处呢。
我第一次去通渭,就被那儿的路给“忽悠”了一下。
我坐着个小面包车,那路一颠一颠的,就像骑在跳得正欢的马背上。
车窗外的景色倒是不错,大片大片的田地,偶尔还有些看着就很实在的老农在地里忙活着。
有的戴着那种特别破旧的草帽,弯腰锄地,那场景真像从老画儿里出来的。
到了县城里呀,我发现这小城虽然不大,却特别有生活的烟火气。
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的,小摊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我就跟个好奇的小猫儿似的到处瞎逛。
在一个街边,我瞧见个卖荞圈圈的小摊位。
那荞圈圈看着黄澄澄的,特别诱人。
我走上前去问老伯伯价钱,老伯伯讲话带着浓浓的当地口音,我愣是听了好几遍才弄明白。
我买了一个立马咬了一口,嘿,口感那叫一个奇特,脆脆的外壳里有着荞面独特的香气。
我一边嚼着一边在街头晃悠。
那街边上的房子,很多都是矮矮的,有些墙皮已经脱落了,可就是透着一种质朴的味道。
晚上住的旅店虽然不怎么高档,可是特别干净。
从窗户看出去,能看到对面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
树下有个小板凳,一个小娃娃在那逗着小猫玩。
小猫扑来扑去,小娃娃就笑得咯咯响。
这种画面感觉就像是时间都变慢了,满满的都是生活的温情。
后来我还去看了当地很有名的通渭书画展,没想到这么个小地方,书画作品的水准那是相当的高。
一幅幅字画,或大气,或灵动,我在那些字画面前就像个乡下来的土包子,只知道瞪眼瞧着说好。
通渭这个小县城啊,虽然没有那些大城市的繁华,但是有着独特的韵味,像一杯隐藏在深巷子里的老酒,就等你偶然间发现,然后沉醉其中。
《通渭:独特的小城风情》提到甘肃通渭,我就得竖起大拇指。
这地方跟其他地儿不一样,有它自个的独特风情。
那回我在通渭,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到处探索。
我发现通渭的人啊,都特别的实在。
我去当地一个小饭馆吃饭,点了一碗牛肉面。
那碗一上桌,我眼睛都瞪大了,份量可真足。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通渭小曲是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地方戏曲,具有浓郁的当地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为了了解通渭小曲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本文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查背景为了了解通渭小曲戏曲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通渭县的戏曲爱好者、演员和相关从业人员。
我们的调查时间为2021年7月至8月,调查地点为通渭县和附近县市。
二、调查结果1. 通渭小曲的历史和特点通渭小曲是宁西流派的代表,也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戏曲之一。
通渭小曲的演唱方式以说唱结合的形式呈现,在音乐节奏、唱腔音色和演唱风格方面,极具地方特色。
通渭小曲的曲目主要涉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风俗,如《关公过庙》、《青城山》等。
2. 通渭小曲的演出现状通渭小曲目前在通渭县和附近地区仍有一定的演出市场,但受到其他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的竞争,其演出观众数量和市场需求逐渐下降。
同时,通渭小曲的演出场所也逐渐减少,很多传统演出场所已经被改造或者拆除,给通渭小曲的演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 通渭小曲的继承和传承人才培养通渭小曲的继承和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着挑战。
由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兴趣转移和传播平台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不再学习戏曲技艺。
同时,戏曲老师的传承人才缺乏,其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也比较薄弱。
4. 通渭小曲的发展前景通渭小曲的发展前景需要得到重视和加强。
在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保护方面,通渭小曲应该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会。
通过丰富其演出内容和提高演出质量,同时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加强传播,提高通渭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通渭小曲的现状和发展问题。
为了促进通渭小曲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积极推广和保护通渭小曲,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增加通渭小曲的演出场所,扩大其演出市场。
2. 帮助通渭小曲加强传承和人才培养,增加戏曲教学课程,鼓励年轻人学习和继承通渭小曲。
3. 加强通渭小曲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宣传并提高通渭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

通渭小曲戏调查报告通渭小曲是陕西通渭县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明代。
通渭小曲通常以曲调、唱腔优美动听,文字质朴生动,以乡土风情为题材,被视为通渭县的民间艺术瑰宝。
为了进一步了解通渭小曲的发展现状和其对当地村庄的影响,本次调查对通渭县的几个村庄开展了深入的访谈和观察,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一、通渭小曲的历史渊源通渭小曲起源于明代,为当地百姓在辛勤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表现形式。
其曲调独特,旋律优美,多为双人对唱,曲调多样,有缠绵柔和的“南调”和爽朗豪放的“北调”之分,唱腔自由灵动,多应用泛音等技巧,使得曲调更加鲜活有趣。
二、通渭小曲的表现形式通渭小曲主要以歌唱和腔调为主要表演形式,经常伴以杨琴、二胡等乐器的伴奏。
歌词多以恋爱、家庭琐事、生活悲欢等乡土主题为内容,文字通俗易懂,质朴生动,寓意深刻。
唱腔则以模仿自然声音和生活中的各种声响为特点,既能表现情感,同时也能够增添笑料和气氛。
三、通渭小曲对当地村庄的影响四、通渭小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通渭小曲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年轻人对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不高,传承的问题成为了现实。
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和流行文化,对传统曲艺的兴趣逐渐淡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村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乡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这使得通渭小曲的创作和演出面临着困难,因为它需要以乡村风情为基础来表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对通渭小曲的传承和教育。
政府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培训班和文化活动,向年轻人传授通渭小曲的知识和技巧,激发他们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
通过举办比赛和演出等形式,推广通渭小曲,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鼓励艺人创作更多的新曲和现代曲艺形式,使通渭小曲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渭小曲作为通渭县的传统曲艺形式,一直以来一直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虽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加强对通渭小曲的传承和推广,相信它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并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欢乐。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

关于xx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xxxx周边乡镇调查对象:xx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风土人情调查报告

风土人情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风土人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元素的综合体现。
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次调查旨在对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以便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风土人情报告。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访问、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首先,我们前往目标地区进行实地访问。
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我们还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向当地居民发放问卷并收集回复,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文献研究,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目标地区的风土人情。
三、目标地区的概况我们选择了中国的一个小城市作为本次调查的目标地区。
该城市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由于地处沿海,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受到了海洋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海洋风情。
四、风土人情调查结果1. 饮食习惯:目标地区的居民以海鲜为主食,这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当地居民喜欢食用新鲜的海产品,如鱼、虾、螃蟹等。
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式和调味习惯,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2. 节日庆典:目标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居民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此外,目标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庆典活动,如渔民祭海和渔火节等。
3. 衣着习惯:目标地区的居民主要穿着舒适、适合海洋环境的服装。
他们喜欢穿着轻便的衣物,如短袖、沙滩裤等。
由于地处温暖的气候,他们注重防晒和透气性。
4. 宗教信仰:目标地区的居民以佛教和道教为主要宗教信仰。
他们会在寺庙和道观中进行信仰活动,如祈福和烧香等。
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5. 地方特色:目标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特色,如方言、民间艺术和传统建筑等。
美丽的定西市通渭县

尚永丰:
尚永丰:男,汉族,甘肃人通渭县李店乡 崔河村人,1964年6月出生,1999年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5月至 2001年5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工 作,2002年6月至2001年10月被美国哈佛大学 医学院聘为讲师(Instructor),2001年10月 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聘为助教 授 (Assistant Professor),2002年4月起任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医学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基因转录的调控 与分子肿瘤学。
通渭县第二中学简介(二)
学校位于县城北街310国道旁,占地面积20 84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其 中教学用房1800平方米,教师办公用房15 89平方米,其它用房1051平方米。校内设 有校长办公室、副校长办公室、党政办公室、教 务处、政教处、教研室、总务处、工会、团委、 妇联等机构,分工精细,责任明确,从而使得学 校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通渭县第一中学
通渭县第一中学
学校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4个职能部 门,有工会、团委、妇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设3个年 级组、11个教研组。办有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和家长学 校等三所校中之校。学校现设新、老两个校区,老校区占 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 面积8.6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学校物 理、化学、生物标准实验室齐全。有语言室、阅览室、资 料室、档案室、文印室和网络教室、多功能厅等教学设施; 办有校史、德育、体育等展室;学校自动化图书馆藏书4 万多册,电子藏书10万余册,有田径场和医务室等体育卫 生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doc关于通渭县风土人情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2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通渭县城及周边乡镇调查对象:通渭县传统风俗、历史发展以及文化状况调查方法:查阅书籍,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调查人:为了更好的了解通渭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文化状况,探究通渭风土人情的开发价值,以增加群众收入,特在假期对通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通渭县为甘肃省定西市属县,位于定西市东部,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北纬3455′-3529′,东经10447′-10538′之间,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
东南面和南面分别以秦安县、甘谷县接壤,西南面和南面分别与陇西县、武山县毗邻,西北面和北面以及东北面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县、静宁县相连。
县人民政府驻平襄镇,西北距定西市区75千米,西距省会兰州180千米。
通渭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通渭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田径之乡”和“中国红豆草之乡”闻名遐迩,是一块亟待开发建设的热土。
悠久的历史文化通渭地处渭河北岸支流牛谷河中上游,50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境内有较多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铜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
夏、商、西周时期,今通渭地位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为襄戎居地。
战国后期,秦国向西扩张势力,相继攻伐渭水中上游地区各部族,设置郡县,实行有效管理。
公元前272年,秦在陇右地区设置陇西郡(治今临洮),通渭地属陇西郡辖,战国秦长城横贯通渭全境。
在汉代,通渭处于丝绸之路长安至金城关的中心地带。
公元前114年,西汉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在今通渭地置平襄县,为天水郡附廓首县,郡县同治平襄城(今通渭城区),长达188年。
东汉以后,县名多次变更,行政归属不定。
唐朝后期,县域被吐蕃占据,原县置废没。
1068年,宋将杨文广在县域西擦珠谷(今石川乡古城沟)筑一大堡,以作屯防,朝廷赐名“通渭堡”。
1072年通渭堡升为通渭寨,1106年通渭寨又升为通渭县,是通渭县名之始。
1270年,县治移至平襄故址,属陕西行省巩昌路辖。
至此,通渭县名、县治延续至今。
丰富的自然资源县域地处华家岭山脉东侧,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为北部蟾姆山2521米,最低为东南部青石峡口1410米,平均海拔米。
境内以主干山岭和石质峡谷为经络,呈现峁梁起伏、岭湾错列、沟谷纵横、川台散落其间的黄土沟壑丘陵地貌。
县内年际和区域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寒长、夏热短、秋凉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降水偏少并集中于夏秋季节,年均降水量400毫米。
主要河流有牛谷河、苦水河、安逸河、清溪河和义陇河,分属渭河和祖厉喝水系。
通渭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位于兰州至天水交通线的中心地带,310国道穿境而过,省市公路和城乡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比较便利。
耕地资源比较丰富,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西北高寒二阴区地表植被相对较好,牛谷河、义陇河均发源于此,可发展水土保持示范区;东北河谷地带较平缓,水质较好,可发展灌溉农业;中部地势相对平缓,河川台地较多,土地肥沃,径流利用率较高;西南咸水区,可为干旱区农村水资源利用实验基地。
通渭有可观的矿产资源,全县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分属3大类24矿种,金属及能源矿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花岗岩、石英砂和砖瓦用粘土是全县矿产资源的开发重点,特别是花岗岩矿藏分布广,种类多,品位高,锦鸡峡“中国红”驰名省内外。
有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位于县城以西8千米的汤河池温泉,地下200米处水温为113,地表水温达54,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具有高效放射性医疗保健作用,其水温之高、水质之优为国内矿泉少见,开发前景广阔。
西北部的华家岭地区年大风日数达百天左右,可利用开发风力资源。
深厚的人文底蕴通渭地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地带,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渭古文化遗址众多,境内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和碑刻等县级以上文化保护单位40处。
通渭自古以来崇尚耕读文化,历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
东汉着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其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和文近皆远的五言诗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风采。
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学者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人品政声称着于国史方志。
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赞誉通渭“政事、文章最优”。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有矢志报国的革命将领邢肇棠、为抗日救亡英年殉国的中共优秀妇女干部邢华、领导陇右地下革命的毛得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如在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杨子恒,在冰川冻土学研究领域富有建树的中科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国际冰川协会理事姚檀栋,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取得巨大成就的中科院院士尚永丰,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忠奎等。
通渭人崇尚艺术,钟情于书画,习字作画者数以万计,几乎家家悬挂、收藏字画。
1992年,通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源远流长,极具陇中文化的代表性。
通渭小曲、秦腔曲牌、唢呐合奏曲分别被编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民族民间乐器集成》等书。
皮影、社火、剪纸、宫灯、春缨、遮面、泥塑、雕刻及仿古建筑等,种类繁多,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先后经过通渭。
当时中共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遗址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毛泽东在县城文庙街小学首次朗读了着名的《七律长征》,现建有长征诗碑;还有南河滩红军文娱晚会遗址和义岗镇红军烈士陵园等一批红军长征纪念遗址。
红军点燃了通渭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先后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政权和马营镇、第三铺、盘龙山、上店子、何家坡等苏维埃政权。
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毛家湾、白杨林、常家河等7个地下党支部,发展了184名地下党员。
在陇右工委领导下,坚持地下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先后涌现出了王子元、张大旗等革命烈士。
在解放战争期间,通渭人民在征集大量物资和现金的同时,组织力300多名民工赴西南支援解放军。
抗美援朝时,有300多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了志愿军。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渭人民更是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奋斗,改造山河,发扬拼搏实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近年来,通渭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带领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多样化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已基本实现。
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农业后劲不断增强。
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城市经济展现新的生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科教兴县战略全面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主发展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政治生活充满活力。
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通渭的风土人情也成为了通渭人民发家致富的重要资源。
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和风土人情,通渭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村、自然风光开发、宗教旅游以及红色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为了更好的开发这些旅游资源,本人集中调查了温泉、战国秦长城遗址、华家岭林带、锦屏水库、鹿鹿山等景色优美、历史悠久、具有开发潜力的自然文化资源。
现将调查结果做如下汇报:温泉位于距县城西8千米的平襄镇温泉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温溪”。
历代通渭县志均有记载,明、清地方官员及文人雅士作文题咏,并刊石铭碑以记温泉之神奇。
温泉水温之高、水量之大、水质之优均居西北温泉之首,为全国优质矿泉之一。
温泉水富含钾、钠、钙、铁、碘、氟、氢等元素以及硼酸、硫酸等化合物,可供饮用和洗浴。
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有显着疗效,“多年疾病,入池久浴,汗出病愈,立起沉疴”的温泉被誉为“陇上神泉”。
战国秦长城遗址修筑于战国时期,由陇西县马儿坪进入通渭境内,经榜罗、文树、第三铺、锦屏、北城、寺子等乡镇,县境内全长100千米。
长城遗迹均在公路沿线,可作为参观景点。
华家岭林带位于华家岭西兰公路两侧营造林带,四季常青,飞鸟成群,雉鸡出没,是夏季消暑的宜人佳境。
锦屏水库位于马营镇锦屏村牛谷河峡口,因其西北有锦屏山而得名。
水库两岸皆山,形成天然峡口,库面波光粼粼,亮丽明净。
游人至此荡虑涤忧,心旷神怡。
鹿鹿山位于陇阳乡与北城乡交界处,古代因山中有梅花鹿而得名。
主峰海拔米,古代为原始森林覆盖区域,现有林地面积14000多亩。
每年端午节庙会,香客游者络绎不绝,百货餐饮摊点星罗棋布。
历史悠久的通渭,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风情,具有以陕甘文化、西北文化和黄土文化共同构成的,有通渭特色的戏曲、小吃、民俗文化等众多反映通渭文化的风土人情。
戏曲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或叫灯戏和影戏,兴于汉,到了宋代民间广泛流传,明代则发展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有记载的通渭皮影戏至迟于清乾隆年间就以流传县境。
其唱腔独具风味。
清嘉庆年间,民间艺人借鉴姊妹艺术并吸收民歌成分,丰富了唱腔,使其更具魅力。
在刻制影人、制作道具、设置场景等方面,由羊皮改为牛皮,设计与刻制工艺大幅度改进提高,比较单一的唱腔板式发展为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散板等五大类13个板式,并以粗犷雄浑见长,形成独具特色的通渭皮影戏。
民国时期全县皮影班已有40多个,其中以常河乡的刘印江、华岭乡的罗子平、李店乡的田养公等皮影班为最优而名噪陇原。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渭皮影戏得到了长足发展,表演艺术大大提高,多次参加省地两级皮影戏调研,并以出色的表演,传神的影人,精巧的道具制作和优美新颖的曲调板式被评为优秀节目。
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境内的一种地方曲艺演唱形式。
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通渭民间文化娱乐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群众基础相当雄厚,深为老百姓所喜爱。
长期以来,每当传统佳节,在通渭农村耍社火是文化活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听“小曲”、唱“小曲”更是社火中最主要的内容。
人们弹唱小曲,表演秧歌、展示他们的文化技艺、宣泄他们的富足之情。
由于小曲本身的喜庆成分,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传统节日期间的文化活动内容,更重要的是已发展成为人们每逢大小节日,老人高寿、小孩百岁,甚至是茶余饭后、田间地头、下雪下雨时的精神食粮,喜好小曲的人们总愿意请几个“唱把式”和“弹拉家”美美地乐上一番。
有时几个人拥炉而坐,伴随着通渭罐罐茶特有的清香,边喝边唱;有时几个人在暖烘烘的热炕上,围着炕桌,吃着小菜,饮着烈酒弹唱小曲、曲尽人醉,躺仰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