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3篇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增一分活泼添一分情趣》一、教材分析:《增一分活泼,添一分情趣》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作业是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而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各种材料,通过看、想、画、做等方式进行创作的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身边现有的物质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和利用的能力,形成初步的创作意识。
同时,本课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寻找、发现、利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全面体验艺术创作活动的愉悦。
本课在指导学生设计应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废弃日用品进行加工再利用。
通过自命题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引导学生将创作主题锁定在培养个性意识,关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关注环保,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变废为宝、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培养手脑结合能力,提高审美认识和审美品味。
(3).情感态度:能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制作中体验发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设计制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四、教学背景: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丰富,但知识面相对来说不太宽,尤其是这种小科,学生有意识主动查找资料学习的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上增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拓展知识面,欣赏大量的作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的课件就充分发挥了此项优势,欣赏了大量的作品,充分挖掘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亲身体验参与课堂教学。
五、教学方法:1、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所得。
初中美术教案(精选15篇)

初中美术教案(精选15篇)初中美术教案 1教材分析:中国画强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的内容。
在本课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不只是学习中国画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去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境界与审美境界。
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本课所介绍的笔墨情趣。
教学内容与目标:显性内容与目标:A.了解花鸟画的一些基本常识。
B.初步掌握花鸟的基本画法。
C.能临摹简单的花鸟画。
隐性内容与目标:A.对花鸟画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内涵的理解。
B.中国画的内涵美、意境美。
绘画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学情分析:1、作为教学对象的初二年级学生,通过上节课《墨与彩的韵味》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笔墨的基本技能,再者,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理解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
2、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重点:花鸟画特殊的表现物象的程式方法。
难点:对花鸟画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学习材料:毛笔、墨汁,中国画颜料、毛毡、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知道哪几种花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么?生:梅,兰,竹,菊。
师: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呢?生: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中国花鸟画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板书课题)笔墨的情趣二、示范启智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意、写意为归依的传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物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大诗人王维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它的意境是如何来表现的呢?我们来作一个小游戏,体验一下。
游戏规则:分四个小组抢答,老师拿出诗句,同学们来猜这是描写什么植物或动物的。
1、“把酒东篱,暗香盛袖。
人教版初中美术说课稿6篇

人教版初中美术说课稿6篇人教版初中美术说课稿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上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人物肖像速写,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线造型,抓住人物头部的比例结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人物的特征。
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人物头部的结构比例关系,能在写生练习注入一定的理性思维,提高造型表现能力,为下一课全身动态速写作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肖像画只有感性的思维,缺乏理性的观察力及表现力。
新课标要求美术课中淡化技能,但并不是不要技能,所以,在人物结构比例关系的讲解的环节中,我删除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选取最重要的部分结合启发、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人物头部的结构比例关系,培养学生理性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人物五官的基本特征。
②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结构比例关系及绘画步骤。
2、情感目标通过徒手肖像画的练习,培养学生理性的观察力及造型表现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五官的特征,掌握人物头部的比例结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对人物肖像进行写生。
五、教学过程一、故事情景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旁边新开了家超市(欧尚),开业那天你去了吗?人多吗?(学生)去了,人特别的多。
(教师)开业那天很多人都去了,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女儿也去了,由于人特别的多,就出现了一点意外?这时,该怎么办?(学生)她们走丢了。
到服务台广播女儿的长相以寻求大家帮助。
(教师)由于这位母亲当时很着急,表达的不是很清楚。
于是,工作人员出示了几张画像:你能帮这位母亲认出她的女儿吗?(学生)不能,我们不知道女儿的长相。
(教师总结)我们要从人群中找到一个人,首先要知道她的长相,也就是她的特征(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说明:以身边熟悉的超市开业,让学生处理常见的突发事件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授1、理论新授(教师)下面,我们看看这个女儿的特征:椭圆型的脸,大眼睛,双眼皮,塌鼻子,小嘴巴,有刘海,扎了两个马尾辫。
初中美术人教版试讲教案模板(优秀5篇)

初中美术人教版试讲教案模板(优秀5篇)篇一:初中美术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培养基本版画的制作与欣赏能力,突出木刻版画的认识和制作,指导学生画出构思绘画稿,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制,用油墨拓印出效果不一的作品来展现强烈的黑白或彩色效果。
木版画制作的步骤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所以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培养了做事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教学目的:本课讲述版画中版画种类及其风格特点的介绍,并以其强烈的黑白、色彩印象来激发学生的爱好与创作兴趣。
尤其是黑白木刻,具有强烈、单纯、朴质的特点,其简单的黑白对比和刚劲有力、丰富多变的刀法,比彩色版画更具有独特的光彩。
版画艺术的创作,关键在于构思、构图。
版画制作在其形成历史看,其风格特点相对比较粗犷、有力。
延伸至实物印和纸版画,其造型特点在技术上的要求不是十分细腻、严格,也就是说,只要有了比较巧妙的构思,就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而不一定要有很高的写xie真功夫。
所以版画教学的重点在于教给学生一定的构图知识。
要充分运用构图的基本法则,确立一张图画的基本的构图概念,使学生围绕一个主体,运用各种刀法,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构成较为完整而饱满的画面。
课业类别:欣赏与练习教学重点:版画的制作与欣赏能力教学难点:体会印制之美,并且能运用于赏析教具准备:版画图片、幻灯片、木板、木刻刀、油墨、滚筒、木蘑菇、印纸教学过程:一。
组织教学二。
引入新课,(出示木刻年画“门神”的幻灯片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画中的人物吗?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吗?(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过年的时候是家家户户都在门上张贴类似的门神年画,这两幅画中的人物,一个叫秦叔宝,一个叫尉迟恭,都是唐代的开国元帅。
)中国传统的木刻画,是通过画稿、刻板、印制完成的图画。
就和大家见到的印章一样,多是印制出来的,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印章是表现文字,而版画是表现的图片。
版画是间接性艺术,通过“版”做媒介在转印于纸上,这不同于直接性表现的其他绘画,版画有固定的印制而产生多幅原作,因此版画又称为复数性的艺术。
初中美术课教案优秀3篇

初中美术课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中美术课教案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标志设计初中美术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标志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商场里、马路边、医院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着它们的身影,它们对我们的生活起着指引和警醒的作用,是社会繁荣和人性化的体现。
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标志并了解这些标志的含义,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标志的理解能力,活跃幼儿的思维,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使幼儿逐渐养成主动探索、关注周围生活的良好习惯,而且还能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律,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活动目标:1、学会分辨一些常见的标志,并知道它们出现的场景。
2、尝试设计有特色的标志。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1、课件《我们身边的标志》2、绳子1条;9个装有画纸、信封的3、分别贴有超市、马路和医院标记的记录表6份;常见的标志图片九份;糨糊9盒☆活动过程:一、观看课件《我们身边的标志》,引导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2、“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它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3、小结:标志可以告诉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者要注意什么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按标志的要求自觉遵守规则。
二、以卡片配对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标志的含义。
1、教师交代游戏玩法和要求。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这游戏的名称叫“找朋友”,谁想玩呢?吴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了一张统计图,上面分别贴了3个标记,它们表示什么呢?对了,是马路、超市和医院。
等一下,请你们看一看盘子里有些什么标志,再想一想这些标志跟记录表上的谁是好朋友,然后请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帮它们找朋友。
例如:这个标志是什么呀?对了,是红绿灯的标志,那在什么地方会出现这个标志呢?(幼儿回答:马路)对,那我们应该把这个红绿灯的标志贴在哪个格子里呢?对了,应该贴在“马路”的格子里。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

初中美术教案(优秀7篇)初中美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铅笔淡彩在工具、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初步掌握铅笔淡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讨论掌握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尝试用铅笔淡彩的绘画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造型的乐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激发热爱生活,关注艺术,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铅笔淡彩的绘画技法。
难点:铅笔淡彩中色彩的调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直接在画纸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描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水彩与之前学习过的水粉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透明、薄等特点,并追问:水彩画又可以分为哪几类?展示铅笔淡彩作品,进而引出课题《铅笔淡彩》。
环节二:交流探讨,欣赏作品1、展示水彩画与铅笔淡彩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几件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水彩画使用水调和水彩颜料进行作画,强调色彩的透明;而铅笔淡彩在强调色彩的同时体现线条。
2、继续展示《蔬果》《圣维多克山》《植物图鉴》等作品,小组讨论:这几件作品有什么异同点?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不同:《蔬果》《植物图鉴》描绘精细,注重物体轮廓线的描绘;《圣维克多山》不求具体的形象轮廓,表现的更加自由,注重线条的表现,色彩更加的轻薄。
相同:在素描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描绘。
环节三:示范讲解,实践练习1、讲授铅笔淡彩所用的工具材料。
2、学生在画纸上尝试水彩颜料相互调和、叠加等,并思考:有什么样的色彩效果?学生动手尝试并回答,教师总结:水越多,明度越高,纯度越低;两个颜色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颜色叠加后会使色相、明度、纯度发生变化。
3、教师示范铅笔淡彩的绘画步骤:(1)用铅笔画出草稿,定好大体的位置;(2)画出大概的。
形,铺上大致的明暗;(3)薄薄地涂上色彩;(4)细致刻画,调整完成。
4、布置课堂作业:用铅笔淡彩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景物。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人教版初中美术全部教案 美术教案模板初中

人教版初中美术全部教案美术教案模板初中【教案一】课题:绘画基础——素描教学目标:1. 了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素描的基本技法;3. 运用素描技法绘制简单物体。
教学重点:1. 素描的基本技法;2. 运用素描技法进行绘画。
教学难点:1. 运用素描技法绘制简单物体。
教具准备:1. 绘画纸;2. 铅笔;3. 橡皮擦。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过的画法。
2. 显示一幅素描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作品。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素描的定义和特点。
2. 分别介绍素描的基本技法:线条、明暗、层次表现等。
三、技法演示(20分钟)1. 演示线条的绘制技法。
2. 演示明暗的表现技法。
3. 演示层次的表现技法。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简单的物体进行素描练习。
2. 导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指导和点评。
五、综合应用(25分钟)1. 学生自选一个主题进行素描创作。
2.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总结素描的基本技法。
2. 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案二】课题:水彩画初步教学目标:1. 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和优势;2. 掌握水彩画的基本技法;3. 运用水彩画技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水彩画的基本技法;2. 运用水彩画技法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1. 运用水彩画技法进行创作。
教具准备:1. 水彩颜料;2. 水彩纸;3. 水彩画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绘画技法。
2. 展示一幅水彩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品味。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水彩画的特点和优势。
2. 介绍水彩画的基本技法:湿法、干法、渐变、描边等。
三、技法演示(20分钟)1. 演示湿法和干法的绘制技法。
2. 演示渐变的表现技法。
3. 演示描边的表现技法。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水彩画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范本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范本人教版七年级美术教案范本【篇1】一、教学目标本课不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各个画种,而是以材料来区别不同的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
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欣赏课本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时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
(二)难点: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三、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性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研究。
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要有探究的课题。
这节课的探究题目就可以确定为:“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1、教师放映幻灯或者录像片,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
2、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自行探讨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如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从色彩、光线、立体感等方面相互对照)3、教师设计一些类似智力测验式的思考题,看学生是否能够将艺术作品和材质正确地“挂钩”,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
课前,师生均应准备一些画作印刷品、幻灯片或录像等以补充课本内容。
像学生甲指版画《秋瑾》,学生乙找出版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就要指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
4、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以从课本之外找一些图片,让他们做出分析和答案。
5、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
如设计领域的广告,就有不同的材质。
如版画中的铜版画、石版画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但不要在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案3篇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初中美术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美术教案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人体比例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图画纸;橡皮;铅笔、钢笔等。
课堂教学(一)引导阶段(约20分钟)(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体育课上小伙伴们的各种动作姿态,并相互表演一下这些动作。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动作画下来?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如何画好我们的校园伙伴。
(幻灯片2展示)课题—校园伙伴(幻灯片3展示)活动一学习与研究:a、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有什么不同?b、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握?(2)幻灯片4展示研究主题:a、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有什么不同?(出示人体不同姿态比例挂图)如果以人体头部长度作为一个单位,那么人体总身高可以确定为几个头的比例?其它姿势呢?请同学们观察讨论后回答。
如果是坐姿,人体垂直高度是几个比例?(5个半)少了多少?(1个半)是哪部分变短了?(大腿和臀部);席地而坐呢?3个半,只剩头顶到臀部的高度了;如果是蹲或跪呢?3个半加脚长(脚长不足1头高)不到4个半)。
结论:站7、坐5半、蹲4半、盘3半。
请注意:刚才所说比例的前提是上身直立时,如果脊柱发生弯曲会怎样变化?变多还是变少?(3)幻灯片5展示研究主体题b、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补充:要想画好人体,在抓住了人体比例变化后,还要把握好动态人物的重心线和动态线。
那么,什么是重心线和动态线呢?请看屏幕:(幻灯片6展示图例—运动人体:重心—重心线—动态线)重心是指重力的中心,大约在人体脐孔上下;重心线是指通过人体重心向地面所引的一条垂直线;体现人体运动总趋向的主线就是动态线,它是随着人的脊椎的弯曲程度和四肢曲伸而变化的。
(二)发展阶段写生与表现(约22分钟)活动二:1、画出课本第9页照片中人物的重心线和踢球伙伴的动态线。
2、你知道该如何表现小伙伴的动态特征了吗?1、(幻灯片7)展示下面,我们就来画画我们的伙伴。
2、学生写生:a、分别找男女生各一名当模特,男立女坐。
b、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确定位置比例、重心及动态变化。
C、注意把握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及性格特征。
(三)展示讲评(约3分钟)交流展示作业,让学生互评作业优缺点,总结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
(四)课后拓展(幻灯片9)(1)随时做一些校园生活中的人物速写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并为以后的创作搜集素材。
(2)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用线条对家庭成员或其他身边的人物进行写生练习;尝试画运动状态中的人物速写。
初中美术教案二教学目的: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2. 通过对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 了解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2. 初步掌握欣赏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提问、欣赏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
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
(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境界。
为达到这一目的。
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
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
(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
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
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
(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
(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
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它的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
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
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
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
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
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
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
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
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 我国园林的特征: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要素: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
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
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
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中国园林三大要素: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
在中国园林中,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
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
借景有多种形式:远借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邻借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
园林的景的欣赏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
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
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