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女性盆腔肿块的CT诊断
螺旋CT在女性盆腔的临床应用

螺旋CT在女性盆腔的临床应用螺旋CT血管高峰期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女性盆腔正常解剖结构,提高病变的发现率并显示其特征,提高盆腔肿瘤的分期准确性。
对临床2011年~2012年女性盆腔肿瘤螺旋CT检查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60例女性盆腔肿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年龄23~65岁。
盆腔左侧肿块20例,右侧22例,双侧18例。
有急性腹痛、肿块蒂扭转2例。
1.2 方法常规于检查前2h分次口服3%~5%的碘溶液1 500~2 000ml,或在口服造影剂中加适量的甘露醇可加快肠道充盈过程,减少等候时间。
一般情况下,无需作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特殊准备,行直肠、结肠肿瘤分期的病人建议采用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螺旋CT增强扫描一般从外周静脉注射造影剂80~120ml,速率2~3ml/s,常规扫描在注射开始后60~70s开始,从耻骨联合下缘扫描至髂嵴水平。
卵巢癌分期的病人,扫描范围应包括整个腹部,扫描从膈顶开始至盆腔。
该期内肝脏的强化达峰值,有利于肝转移灶的检出,因注射的造影剂总量较大,腹部及盆腔脏器和血管强化尚处于峰值,有利于淋巴结的判别和腹腔种植灶的发现[1]。
对肿瘤病灶尤其是囊实质性肿块,为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可先作病灶区的动脉相扫描,然后行大范围的门脉期扫描。
部分病例膀胱与囊性肿块难以区别时,可在膀胱充盈阳性造影剂后作延迟期扫描。
层厚一般取7~10mm,螺距1.2~1.5,为显示囊内分膈、壁结节及小的软组织成分,兴趣区层厚可改为3~5mm。
腹部与盆腔联合扫描时,因扫描范围大,螺距多采用1.5。
一次或两次屏气完成。
2 结果病灶大小200 mm×175 mm×96 mm,最小35 mm×30 mm。
囊性病变定义为CT图像上囊性区占病灶的2/3以上,囊壁及囊内间隔厚度以3mm为界,小于3mm为薄壁,大于3mm为厚壁。
本组60例病例CT诊断定位正确56例,定性正确49例。
女性盆腔少见肿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女性盆腔肿瘤一直是 C T诊断 的难点 , 笔者 拟 顾性分析
l 8例女性盆腔肿瘤 的 C T表现特征 , 探讨 C T征 象的病理学基
础 , 提高对该类疾病 C 以 T影 像 表 现 的 认 识 。
存子宫组织密度相近 , 恶变结 节强 化效 应低 于子宫 组织 密 而
度。
3 讨 论
1 资 料 与 方 法
31 C . T对 肿 瘤 的 定 位 诊 断 及 良 、 性 鉴 别 价 值 : 组 1 恶 本 8例
11 一般资料 : 集在 我院行螺旋 C . 搜 T扫描 的 1 女 性 盆 腔 8例 少 见 肿 瘤 患者 的 资料 且 全 部 病例 均 经 手术 病 理 证 实 。年 龄 2 4
鉴别 , 本组 4例在术前作 出可能性诊 断 , 典型者尤其 伴有肿 不 瘤蒂扭转者应与其他实性卵巢肿瘤蒂扭 转及少血 供实性肿瘤 鉴别 , 鉴别 困难 者需病 理鉴别 。李雪丹 等报 道 卵泡膜 细胞瘤 增强后肿瘤 内见血管影 J本组未见此征 象 , , 但在 我院 1 巨 例
2 1 肿瘤 的组 织病 理学类型 :8例患者 中良性肿瘤 1 , . 1 4例 包
(9 9年 ) 。 19
及C T表现为 : ①患者大部 为绝经后 妇女 , 有 阴道流血 病史 且
( 3例) ② c ; T平扫 肿瘤 呈低 密度 ( 2例 ) 病理 证实 肿瘤 细胞 (
2 结 果
内含 有大量脂 质 ) 或等 密度 ; ③增 强扫 描肿 瘤呈 轻微 强化 ( 6 例 )④伴 腹水 ( 例 ) ; 3 。据此 大部 分该类肿 瘤能够 与其 他肿瘤
恶 性 肿 瘤 强 化 峰 值 期 在 增 强 早 期 , 度 值 比 平 扫 增 加 (4± 密 2 8 HU; 性 肿 瘤 强 化 峰 值 期 在 增 强 晚 期 , 度 值 增 加 1 ) 良 密 5~
女性盆腔病变的CT诊断

或散在性多个分布。有假包膜。旋涡状排列的平滑肌 与纤维组织交叉组成。肌瘤的血供主要来自假包膜的 血管,当肌瘤长大压迫包膜后,血运障碍,缺少营养, 可发生各种变性:萎缩、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 红色变性、感染及化脓、脂肪变性、肉瘤变。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囊性变。
坏死和出血 无明显坏死征象 增强扫描 转移灶 无增强或弱增强 无
一、上皮性肿瘤
浆液性肿瘤 粘液性肿瘤 子宫内膜样肿瘤 透明细胞瘤 布伦纳瘤(Brenner瘤) 混合性瘤 未分化瘤 以上均可分良性、交界性、恶性。
单房浆液性囊腺瘤
多房浆液性囊腺瘤
单房粘液性囊腺瘤
多房粘液性囊腺瘤
右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
诊断(病理上互相重叠交叉)
卵巢纤维瘤多见于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多见于单
侧,瘤体大小不一,有包膜,表面光滑,质硬,切面 组织排列呈旋涡状。纤维瘤虽属良性,但可并发胸、 腹水,即麦格氏综合征(Meigs’ syndrome)。 颗粒细胞-间质细胞肿瘤的CT表现: ①实性,可以囊变。 ②边界光整。 ③增强扫描以无强化及弱强化为主,少部分可有明显 强化。 主要与浆膜下(或韧带)子宫肌瘤鉴别。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玻璃样变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部分富于血管、水肿、玻璃样变及 脂肪变性。
不典型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完全钙化
子宫肌瘤良性肺转移
文献报道:主要转移的部位为肺,子宫肌瘤细胞可
以沿着下腔静脉进入肺,进行种植、生长,形成多 发肺平滑肌瘤,大小不等,边缘光整,密度偏高, 为软组织或肌组织密度,几乎等同于恶性肿瘤肺转 移。
CT与MR对女性盆腔肿块诊断能力的对比研究

分析女性盆腔肿块( F P M) 的c T 与M R I 表现, 并 比较 c T与 M R I 对F P M 的诊断能力。 方法
5 0例经手术病
理证实 的 F P M ( 2 5例 恶性和 2 5例 良性 )患者均经常规 c T与 MR I 检查 。2 9例又经 C T增 强扫描,3 5例又经 MRI 增 强扫描 。 结果 c T正确诊断恶性 F P M 1 5例和 良性 F P M 1 8例, 诊断敏感性 6 0 %, 特异性 7 2 %, 准确率 6 6 %。 MR I 正确诊 断恶性 F P M 2 1例 和 良性 F P M 2 2例, 诊断敏感性 8 0 %, 特异性 8 8 %, 准确率 8 4 %。 C T增强扫描能显示常规扫描看不到的征象, 如卵巢癌壁结节强化 和卵巢囊腺瘤的壁与间隔轻度强化等。 MR I 增强扫描有类似发现。 c T对囊性肿块 的诊 断与 MR I 相似, 对钙化斑 的显示优于 MR I, 但对囊实性肿块结构细节的显示不 如 MR I 。结论 C T与 MR I 的诊断具有各 自的优势, 总的说来, MR I 优于 C T ,然而, 二者结合可
,
w e r e 6 9% , 7 2 % ,6 6%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MRI c o r r e c l t y d i a g n o s e d 2 0 ma li na g n t nd a 2 2 e n b i n g F P M, he t en s s i i t v i t y. s p e c i ic f i t y ,a c c u ac r y w e e r 8 0 % , 8 8 % , 8 4% , es r ec p t i v e l y . T h e c o n t r a s t e n h nc a e d C T nd a MRI s c a n s s h o we d s o me s i g n s n o t v i s i b l e o n c o n v e n i t o n a l C T nd a MR i ma g e s , or f e x a mp l e .e n b a n c e d mu r a l n o d u l e o f o v a r i a n c a r c i n o ma a n d s l i g h l t y e n h a n c e d wa ll s n d a s e p t a o f o v a v i n a c y s t a d e n o ma . I n he t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y s i t c F PM,CT w a s c o mp a r a b l e t o MRI ,e s p e c i ll a y i n r e v e a l i n g c lc a i i f e d p a t e h y ,CT Wa s s u er p i o r b u t or f ev r e li a n g he t c o n s t r u c i t v e d e t a i s l o f c y s t—s ol i d I / l a S eS s ,i t wa s i n f e r i o r t o MRI . Co n c l u s i o n C T a n d MRI h a v e e a c h a d v n t a a g e s i n he t d i a g n o s i s o f F P M, i n g e n e r a l , MRI i s s u er p i o r t o C T. Ho we v e r ,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CT nd a MRI C n a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e l e v a t e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a c c u r a c y o f F PM.
盆腔CT诊断

膀胱癌侵犯右侧精囊
老年男性,血尿,B超提示 膀胱占位
取俯卧位扫描,膀胱内 病灶位于膀胱前壁,考 虑膀胱内血凝块
膀胱憩室
• 多为后天性,病因:下尿路梗阻,如BPH、
尿道狭窄等
• 先天性膀胱憩室多单发,好发于输尿管入口
附近,有“二次排尿”现象
• 后天性膀胱憩室常多发,表现为排尿困难,
常伴感染、结石
[CT征象]
膀胱右侧壁及后壁局限性增厚,内壁 表面光滑;膀胱外壁光滑,子宫直肠陷凹 以及子宫膀胱陷凹清晰,盆腔内末见肿大 的淋巴洁(图6—2—1A、B、C、D)。
[CT诊断] ①膀胱癌? ②膀胱炎?
膀胱炎CT表现
•膀胱壁增厚,厚度均匀 •增强扫描膀胱内侧壁呈环状强化,环状强化为膀
胱黏膜的充血所致。
延受侵,所见于子宫颈癌相仿。
• 6、腹腔内播散表现为腹水、腹膜、肠系膜
或网膜不均质肿块,大者可将临近肠管包 绕其中。
子宫内膜癌CT表现:
①平扫子宫体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子宫中央为不规 则低密度区。
②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轻微或不强化;子宫肌层受侵犯 时,表现为强化子宫肌内的局限性低密度区。
③肿瘤向下侵犯宫颈可引起子宫腔积水、积血、积脓, 子宫腔扩大。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
宫颈癌坏死
宫颈癌坏死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浸润
宫颈癌膀胱瘘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复发
宫颈癌复发
宫颈癌复发侵袭左侧盆腔壁
子宫内膜癌
病因
• 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又称子
前列腺疾病
CT和超声对女性盆腔肿块的诊断价值

【 文章编 号】1 7 — 7 12 0 )2 a - 2 - 2 6 4 4 2 (0 9 0 ( )0 5 0
Va u fCT nd u t a o nd i f m a e p l i a s s leo a lr s u n e l ev c m s e
ZHDU P n , AD X — i e gG me, DAIYo g s e g n -h n
盆腔 肿块 的 C T和超声 资料 。 结果 :O例女 性盆 腔肿 块, 中宫外孕 4例 , 6 其 卵巢 囊肿 8例 , 卵巢癌 l 2例 , 卵巢 畸胎 瘤 8
例. 子宫 内膜 癌 6例 , 宫颈癌 l , 宫平 滑肌瘤 l 0例 子 2例 ,T符 合率 为 9 . %’ 符合 率 为 8 . %。结论 :T、 C o0 B超 o 66 7 C B超
o p oo , ae rtmao v r ’ ae n o t a acn ma1 s e e vc lc r io n 2 c s slimy mao o h rma8c st ao fo ay6 c sse d merl c rio ,0 c s sc ria acn maa d 1 ae eo o f s e i
ueu .h c u a y rt ig o i wa 00 % a d uta o n ig o i s8 .7 .Co cu in: d uta tr s, e a c r c aeo CT da n ss s 9 .0 r f n l s u d da n ss wa 66 % r n lso CT a l - n r S U d h d sg ic tv u n fmae p li se a n ss a d isr ce lnc a d o s re h f c fo e ain O n a inf a a e i e l evc ma s sd g o i n n tu td ci i b e d te e e to p r t s i n l n v o
女性盆腔肿块的CT征象分析

11 一般 资料 .
3 例 中, 1 卵巢肿瘤 2 4例 , 腹膜后淋 巴管瘤 1
例, 阑尾异 位 粘液 囊 肿 1例 , 附件 慢性 炎 性包 块 双
有少 量腹 水 。⑥ 无 性 细 胞 瘤 1例, 积 小, 体 约 18m, .c 实性体积为主 , 囊实性两相连, 实性部分呈 条块状散布于囊性部分 中, 无腹水 , 无钙化。 ⑦卵
瘤体内有软组织密度 , 脂类密度伴斑点状或弧状 高密度钙化影 , 1 有 例见 浮球征 , 3例见 “ 有 脂液 平面” 其中 1 , 例伴有不规则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及
低 密度水 肿 带影 。1 仅 见 脂类 密 度 及 中央 小 片 例
宫外孕破裂 1 , 例 肾形高密度环影 , 内有片状
低 密度 灶 , 见 一 囊 性 壁 薄 密 度 均 一 类 圆形 影 与 并
3 讨 论
39 4
盆腔 腹 膜后肿 瘤 如 与子 宫 、 附件 粘 连 , 易误 诊 为卵 巢瘤 , 组 1例 病 例 , 本 但误 诊 , 过 仔 细分 析 通 C T征 象 , 观察肿 瘤 与腹膜 后 器 官 的关 系与 腹 膜线 的位 置 , 腔 间距 是 否加 大等 , 是 可 以做 出正确 盆 还 诊 断的 , 我们 还是 建 议做 MR 检 查更 妥 。盆腔 但 I 慢性 炎症 包块有 时 应与 巧克 力囊 肿鉴 别 。
已婚 患 者 检 查 前 阴 道 填 塞 纱 布 条 , 描 前 扫 3 mn口服 15 0i .%泛 影 葡胺约 8O l平 卧 , 0r , a 自耻 骨 联 合下 起 以 1m 0 m层 厚 ,0 m层 距连 续 扫 描至 双 1m 髂 骨上 棘联 线水 平 。
2 结 果
量腹水。⑧纤维上皮瘤恶变 1 , 例 瘤体为囊实性 , 菜 花状 , 囊性 部分 囊 壁不 规则 增 厚且 不均 , 断续 见
女性盆腔非生殖源性肿块的CT诊断价值

【 键词 】 盆 腔 肿 瘤 ; 层 摄 影 术 , 线计 算 机 关 体 x 【 图 分 类 号】 R 3 R 1 . 中 7 ;84 2 4 【 献 标识 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 0 2 2 0 )6 0 4 ~ 3 文 0 8 16 (0 80 — 4 0 0
实 的 女性 盆 腔 非 生 殖 源 性 肿 块 病 例 2 2例 , 其 术 前 C 对 T与 B
超及手术病理学表现作分析 , 旨在 提 高对 女 性 盆 腔 非 生 殖 源
性 肿块 诊 断 的认 识 和 重 视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 资 料 . 临床
2 均 为 19 2例 9 3年 7月 ̄ 07年 3月 临 床 发 现 盆 腔 肿 块 20
C T显 示 2 2例 肿 块 均 全 部 或 部 分 位 于 盆 腔 内 子 宫 旁 , 其
中 消化 道 源 性 肿 块 1 5例 , 小 3 1 c 呈 不 规 则 实 性 、 实 大  ̄ 0 m, 囊
使 用 美 国 G 公 司 Lg t ed E i s e 8 排 螺 旋 C 及 hp T S tc 0 03 0 y 2 0 / 0型 C e 0 T机 , 描 条 件 : 2 k 1 0 A , 描 层 扫 1 0 V, 8 m s 扫
重庆维普
・
4 O・ 4
中 国 床 医学 影 像 杂 志 2 0 0 8年 第 1 9卷 第 6期 JC i l dI aig 2 0 , o. , o6 hnCi Me gn, 0 8 V 1 9 N . n m 1
女 性盆 腔 非 生殖 源性 肿 块 的 C T诊 断价值
外 的肿 块 , 乏 足 够 全 面 的 认 识 和 重 视 而 导 致 误 诊 或 手 术 方 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例女性盆腔肿块的CT诊断
目的分析和总结25例女性盆腔肿块的CT表现,以提高女性盆腔肿块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CT扫描诊断女性盆腔肿块的25例患者,与其术后病理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本组25例病例中,CT作出准确性诊断22例,符合率88%(22/25),误诊率12%(3/25),准确定位率92%(23/25)。
结论CT扫描能为大多数典型表现的盆腔肿块提供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但表现不典型的盆腔肿块,定位、定性诊断还有困难。
标签:女性;盆腔肿块;CT;诊断
女性盆腔肿块是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CT检查是继B超之后女性盆腔肿块的主要检查之一,正确诊断盆腔肿块是及时治疗的必要手段。
我院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CT对25例患者进行诊断,并通过手术或病理对这些患者进行验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5例中,卵巢肿块15例,子宫平滑肌瘤5例,宫外孕破裂出血1例,子宫颈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双侧附件炎性包快2例,年龄16~77岁,平均38岁,病程7 d~3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下腹部不适或疼痛,月经紊乱、阴道流血,自触或医生触诊及其辅助检查发现盆腔肿块等。
1.2方法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已婚患者检查前阴道填塞纱布,扫描前30 min口服1.5%泛影葡胺约800 mL,平卧,自耻骨联合下起10 mm层厚10 mm层距连续扫描至双侧髂骨上棘联线水平,部分病例向上至肿块扫完为止,在CT影像上,由2位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意见一致者纳入统计。
2结果
本组25例女性盆腔肿块中,CT作出准确定性诊断22例,符合率88%(22/25),误诊率12%(3/25),准确定位率92%(23/25),主要病变CT作出初步诊断后,再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卵巢囊肿1例,卵巢囊腺瘤4例,卵巢癌2例,卵巢畸胎瘤5例,卵巢巧克力囊肿3例,子宫肌瘤5例,宫颈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宫外孕破裂出血1例,双侧附件炎性包块2例。
2.1卵巢肿块①卵巢囊肿1例,圆形密度均一囊性肿块,囊壁薄光滑锐利,囊腔无分隔,②卵巢囊腺瘤4例,其中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例,表现为盆腹部巨大单房性囊性肿物,壁薄,内未见乳头状物及砂粒体,CT增强无强化,瘤体直径7.2~17 cm,挤压盆腹部及周围组织;卵巢粘液性囊腺瘤2例,表现盆腹部可见巨大囊性肿物,边界清楚,内呈多囊分隔状,囊液呈均匀较低密度,囊腔间密度有差异,囊壁薄而光滑,呈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大小直径在15~28 cm,肠管受压推移。
③卵巢癌2例,1例表现为盆腔右侧可见不规则囊
实性肿块影,密度不均匀,部分呈囊性低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实性区明显强化,形态不规则,腹部可见大量腹水,1例表现盆腔内见一巨大囊性肿物,左右相连,边缘光滑,其内密度均匀,增强后病灶呈分隔样改变,壁强化明显,病灶中央有强化结节影,子宫直肠窝内可见积液,误诊为卵巢囊腺瘤。
④卵巢畸胎瘤5例,瘤体内有软组织密度、脂类密度伴斑片状高密度钙化1例,1例可见随体位改变的浮球征,有2例可见脂液平面,1例仅见单纯水样囊性密度,误诊为囊肿。
⑤卵巢巧克力囊腫3例,囊性肿块,增强后囊壁可见强化,囊内容物未见强化。
2.2子宫肌瘤5例,2例肌壁间或粘膜下肌瘤引起子宫普遍性增大,2例浆膜下多发肌瘤,引起子宫呈角状突出,1例肌瘤囊性变,误诊为巨大巧克力囊肿。
2.3宫颈癌1例,表现为子宫颈体积增大,宫颈不均匀增厚,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可见强化。
2.4子宫内膜癌1例,平扫子宫体明显增大,中央有不规则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子宫肌层强化均匀,子宫中央低密度肿块强化不明显,盆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
2.5宫外孕破裂出血1例,表现盆腔左侧可见混杂密度影,其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及高密度出血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子宫体积增大。
2.6双侧附件炎性包块2例,表现为多房囊性包块,囊壁较厚,但内壁光滑,囊液密度较高,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与周围器官有不同程度粘连。
3讨论
3.1大部分病例表现典型,可以定性定位,本组病例,CT对女性盆腔肿块的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8%(22/25)。
①卵巢囊肿:卵巢囊肿为子宫两侧圆形或椭圆形单房水样密度影,其大小不定,边界清楚,增强后囊肿显示更清晰,囊液不强化。
②卵巢囊腺瘤:常表现为低密度的囊性肿块,边界比较清楚,腔内分隔比较多见,边缘较规则、光整,肿瘤内乳头状突出的密度常呈软组织密度,浆液性囊腺瘤单房比较常见,有部分可以呈多房状改变,囊内液体的密度比较均匀,大约10%的病例囊壁或间隔可以见到钙化影,而粘液性囊腺瘤,囊壁及其分隔的厚薄往往不均匀,多房较为多见,各房囊内液体的密度可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囊液密度比软组织密度低,但比水密度高,增强扫描,囊壁、间隔和实性成分可以强化,密度较平扫时明显增高[1]。
③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约80%发生在卵巢,约50%为双侧性,因异位的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出血、纤维化及粘连逐渐形成囊肿,内含陈旧性血液称巧克力囊肿,CT表现为子宫附件及直肠陷窝处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囊肿,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具有典型囊肿的CT特征[2]。
④宫颈癌:居妇女的恶性肿瘤首位(35%~72%),在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占58%~93%,患者平均年龄50岁,CT表现宫颈浸润性癌可使宫颈增大,形成软组织密度肿块,可局限于宫颈或蔓延及子宫和宫旁,约半数病例肿块内有低密度区,提示肿瘤坏死,肿瘤向外蔓延表现为向子宫外伸出的不规则、三角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影[3]。
⑤子宫内膜癌:表现为子宫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大,宫壁厚薄不均,增
强扫描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坏死区。
⑥宫外孕破裂出血:属于急腹症,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闭经、阴道点滴出血、腹痛,持续性隐痛或突然下腹疼痛,妇科检查可扪及腹部包块,尿妊娠试验阳性,CT表现为子宫底后方附件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整或不光整、实性或低密度混合性肿块,增强后中心部位强化不明显,而外围包膜强化明显[4]。
⑦双侧附件炎性包块:临床病程中多有腹痛、发热等炎性疾病体征,CT表现为多房或单房囊性包块,囊壁较厚,内壁光滑,增强后囊壁分隔强化,与周围器官有明显粘连。
3.2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定性或定位有困难,①卵巢癌: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0%~90%,是生殖系统所有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数患者在早期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就诊时往往已有盆腔外广泛转移[5],诊断CT表现典型的卵巢癌容易,但诊断不典型的卵巢癌仍有困难,卵巢癌可表现为囊性肿块,壁结节小或实性成分不明显,表现与囊腺瘤相似,此时易误诊为囊腺瘤,本组有1例误诊为囊腺瘤,误诊原因,卵巢癌CT表现似囊腺瘤[6],对壁结节认识不足,因为囊腺瘤也可有壁结节,但强化程度不如囊腺癌程度高。
据报道,恶性肿瘤强化时,CT值增强前后相差22HU以上,而良性CT值强化在22 HU以下[7]。
②卵巢畸胎瘤:占卵巢腫瘤的10%~15%,主要见于育龄妇女,CT表现瘤体内脂肪密度组织是最常见的CT征象,也是特征性表现,肿瘤的钙化、牙齿或骨骼是本病的重要征象,本组4例具有以上表现。
少见CT表现,浮球征是一种相对特异性征象,脂样小球漂浮于囊液内,形成所谓浮球征,这种小球体可移动,由脂肪聚集于小片碎屑、鳞屑或细毛发团周围形成,小球以一定的形状分散于瘤体内。
单纯水样囊性密度,伴或不伴有囊壁钙化,其中1例误诊为囊肿,脂肪成分的定位错误是误诊的主要原因,即把囊内边缘的脂肪影定位于囊外或囊外脂肪影归于囊内[8]。
③子宫肌瘤:CT扫描可见子宫外形成分叶状增大或自子宫向外突出的实性肿块,境界清楚,宫旁脂肪层存在,肌瘤如继发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和坏死则CT表现有所不同,可分别表现为低密度的坏死囊变或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肌瘤常和正常子宫肌层一样明显强化,坏死囊变的低密度区更为清楚,其中1例子宫肌瘤囊性变误诊为巨大巧克力囊肿,误诊原因是患者病史较长,与月经关系密切,CT囊性肿物与子宫膀胱分界不清内有条片状高密度影。
因此大部分女性盆腔肿块表现典型,可采用CT诊断得到证实,但部分病例的定性或定位诊断尚有困难。
参考文献:
[1]黄理华.卵巢囊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华医疗,2012(30):158-159.
[2]谢敬霞.卵巢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3.15(2):133-135.
[3]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99.
[4]李松年.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9.
[5]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06.
[6]刘明娟,郭燕,张翎,黄兆民,卵巢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7.16(2):67-71.
[7]高永术,高凤丽,林庆杰,60例妇科盆腔肿块CT影像学分析及诊断价值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0):93-92.
[8]王政武,林懿.卵巢畸胎瘤的螺旋CT诊断[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84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