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在智能穿戴中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研究

传感器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感器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健康监测到运动追踪,从智能手表到虚拟现实头盔,这一结合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创新应用。
传感器技术是获取各种信息的关键手段。
它能够感知物理世界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光线、声音、位置、加速度等,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电信号或其他可处理的形式。
而可穿戴设备则是一种能够直接穿戴在人体上的智能设备,具备小巧、轻便、舒适等特点。
当传感器技术融入可穿戴设备中,便赋予了这些设备强大的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
在健康领域,传感器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通常配备了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和睡眠监测传感器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潜在的健康问题。
血氧传感器能够测量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睡眠监测传感器则可以分析用户的睡眠质量,包括深度睡眠、浅度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比例,为改善睡眠提供科学依据。
运动领域也是传感器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结合的重要应用场景。
运动手环和智能跑鞋中集成的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和压力传感器等,可以精确地记录运动者的运动轨迹、速度、步频、步幅等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还能为普通运动爱好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避免运动损伤。
此外,在环境监测方面,可穿戴设备也有出色的表现。
一些设备配备了空气质量传感器,能够实时检测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如PM25、甲醛等,提醒用户采取防护措施。
还有的设备具备紫外线传感器,可以告知用户当前的紫外线强度,以便及时做好防晒工作。
然而,传感器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能源供应问题。
由于可穿戴设备体积小,电池容量有限,如何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降低能耗,延长电池续航时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可穿戴设备中的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

可穿戴设备中的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一、简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儿。
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最早源于健康监测,而最近几年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与科技的进步,使得可穿戴设备在生物传感器应用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物传感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是过去十年最激动人心的技术之一,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研究,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衣物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智能手环中的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智能手环是一种基于传统手表和运动手环的智能设备,通过内置传感器监测用户的运动情况、心率、睡眠等数据。
其中,生物传感器是智能手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智能手环中的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光学、电学以及磁学等方式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健康服务,例如运动记录、健康监测以及失眠诊断等。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环一般都内置了心率监测功能,升级后亦可以监测血氧饱和度等生物指标。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手环中的生物传感器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生理表现,作出更好的健康选择。
三、智能手表中的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智能手表是一种全新类型的智能硬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智能手表内置传感器,可以监测用户的步数、血氧饱和度等生物指标,同时还可以接入天气预报等多个功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更是给人们生活增添了无数便利。
生物传感器在智能手表中的应用,大大增加了智能手表的功能。
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监测用户的生理数据,提醒用户宜行走或静待,甚至是帮用户订餐或购物,力图为用户体验做出更大的优化。
智能手表中的生物传感器不仅提高了用户体验,而且在医学场景下具有应用潜力,可用于监测病人的生理指标。
四、智能衣服中的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智能衣物是一种让人类感应技术无处不在的嵌入式系统,可以穿上身去监测你的心率、体温以及呼吸等生理指标,尤其适合户外爱好者或者一些积极训练者。
智能衣物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对用户进行连续监测,从而发现异常情况,例如持续性心率异常、体温异常、以及呼吸异常等。
传感器融合技术在智能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融合技术在智能系统中的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系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手机中的各种感应功能,到智能家居系统对环境的自动调节,再到自动驾驶汽车对路况的精准判断,背后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技术——传感器融合技术。
那么,什么是传感器融合技术呢?简单来说,就是将来自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
想象一下,在一个自动驾驶的场景中,汽车上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
摄像头可以获取清晰的图像信息,识别道路标志和行人;激光雷达能够精确测量物体的距离和形状;毫米波雷达则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表现出色,不受雨雾等影响;超声波传感器则擅长短距离的障碍物检测。
但如果这些传感器各自为政,单独工作,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有时会相互矛盾。
而传感器融合技术就像是一个“智慧大脑”,能够将这些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从而让汽车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做出更安全、更准确的驾驶决策。
在智能医疗领域,传感器融合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的心率、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
同时,通过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等,可以监测人体的运动状态和睡眠情况。
将这些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分析,医生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工业生产中,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上,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通过融合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工程师可以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生产中断和损失。
然而,要实现有效的传感器融合并非易事。
首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具有不同的精度、量程、采样频率和数据格式,需要进行复杂的数据预处理和校准,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光纤传感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

光纤传感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现今,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各种物联网设备已逐渐成为人们最亲密的伙伴,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等。
然而,这些设备的性能与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传感器技术上。
近年来,光纤传感技术因其精准度高、随着时光推移的限制少等特点逐渐引起了科研人员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基本原理光纤传感技术是利用光的特性,采用光纤作为传感元件的一种测量方法。
在光纤中传输的光通过检测和测量,可以得到带有某种物理量信息的信号。
比如说,一根光纤中如果有物质存在,就会影响光线的传输速度和能量等具体参数,最终使光信号发生相应的变化。
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近年来,可穿戴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智能物品之一。
而光纤传感技术也成为了可穿戴设备测量功能中的一支新力量。
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包含了大量的物理量测量,如温度、压力、应变、振动等。
这种技术最主要的优点是传感器的高精准度、高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强,同时也能够避免传感器受到高温、高压、高湿等条件的影响,能够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目前,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利用光纤传感技术来测量人体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例如血氧、血糖、血压等等。
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可穿戴设备采用光纤传感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发展前景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光纤传感技术具有发展前景广阔和应用前景广阔的特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将同时在传感器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上实现更好的平衡。
同时,为了使传感器更好地适应特定的应用环境,研究人员将不断尝试通过改进光纤材料、设计更复杂的传感器结构等方式,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反应速度。
总之,光纤传感技术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虽然目前使用还较为有限,但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光纤传感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们提供更多智能便利的技术支持。
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与应用

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与应用智能穿戴设备是一种新型的电子设备,可以穿在身上进行监测、记录数据和交互操作,具有便携、实用、智能化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运动健康、医疗救援、智能家居等领域。
本文将从研究方向、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三方面探讨智能穿戴设备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研究方向智能穿戴设备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环境传感器等,可以对人体运动轨迹、环境温湿度、空气污染物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人体健康保驾护航。
2.智能运动监测:通过智能传感器可以实时记录人体运动状态,包括行走、跑步、游泳等,还可以对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和记录,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运动状态。
3.智能健康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监测人体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血糖、睡眠等,还可以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和记录,为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智能家居应用:可以通过连接家居设备,控制灯光、空调、电视等家电,也可以实现语音控制、智能家庭安防等功能。
二、技术特点智能穿戴设备的技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巧便携:智能穿戴设备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方便快捷。
2.智能化操作:智能穿戴设备通过连接智能手机等终端进行交互操作,通过语音、手势、触屏等方式进行界面操作,使操作更加智能化和便捷。
3.多传感器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可以连接多个传感器,可以检测人体多种指标和环境参数,精确监测与记录,使数据更加真实和可靠。
4.互联互通:智能穿戴设备可以通过连接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和交互,方便数据传输和信息分享,还可以与其他设备实现联动操作。
三、应用领域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以下是其主要应用领域:1.运动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监测人体运动数据和生理指标,可以通过分析和记录,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运动状态,推动健康运动的发展。
2.医疗救援: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数据支撑,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实现诊断和咨询服务。
智能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智能穿戴设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人们对生活便利性的渴求越来越高,智能穿戴设备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一系列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份额。
今天,我们将会探讨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和其应用。
一、智能穿戴设备的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智能穿戴设备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
通过这两项关键技术,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收集和处理很多实用的信息。
首先,对于传感器技术,智能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传感器来捕捉身体运动和环境变化,将信息传输到设备中。
这些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磁力计、心率传感器、GPS等。
传感器技术不仅可以实现体力运动监测、睡眠检测等功能,还可以实现环境检测,例如空气质量检测、气压计、海拔计等。
其次,对于计算机处理技术,智能穿戴设备可以将传感器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和显示等多个功能。
这种技术的优势就是可以让设备更加智能,实现更多的功能。
例如,智能手表不止具有显示时间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健康管理、娱乐和办公等多种应用。
智能眼镜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可穿戴的电脑,用户可以获得类似于手机的功能。
二、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1.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成为智能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应用。
很多智能穿戴设备配有心率计、计步器、睡眠检测以及监测身体状况等传感器。
这些信息传感器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量、睡眠情况等数据。
当发现健康状况出现异常时,设备可以给用户提供健康警示。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健康,从而实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等目的。
2.娱乐除健康管理外,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娱乐内容。
例如,智能手表可以充当音乐设备,可以控制与手机配对的音乐播放器,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管理音乐。
此外,智能眼镜还可以提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游戏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娱乐体验。
3.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与智能家居进行互联,实现更智能的生活方式。
例如,当用户回家时,智能家居可以通过检测用户的手环,自动开启指定的电器设备,从而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体力。
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技术

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而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技术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
本文将对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传感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智能穿戴设备中,最常见的传感技术主要有以下五种:1.加速度计:用于测量物体在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和倾斜度,可以用于运动跟踪、睡眠监测等功能;2.陀螺仪:用于测量物体在三个方向上的角加速度,可以精确测量设备的旋转角度和速度;3.光学心率传感器:利用光学传感技术通过感应器上的红外光源和LED发出的绿色光,可以实时测量用户的心率;4.GPS: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准确测量用户的位置和运动轨迹,提供更加精确的运动跟踪和导航功能;5.NFC:通过近场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快速的支付、门禁和交通卡等功能。
二、传感技术的优势与局限传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使用体验,更加方便和快捷。
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感技术的发展。
但是传感技术在智能穿戴设备中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光学心率传感器需要在皮肤表面接触到感应器才能正常工作,这就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而GPS需要较为广阔的开阔空间才能提供精确的定位功能,在室内或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易受到干扰。
三、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升级。
未来,智能穿戴设备的传感技术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个性化。
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能够让传感器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数据,提供更加精确的功能;同时,面向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传感技术也将逐渐普及,根据用户的个人特征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总之,智能穿戴设备中的传感技术正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未来,传感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将为智能穿戴设备带来更加便捷、智能、人性化的使用体验。
可穿戴设备中的智能传感器设计与实现

可穿戴设备中的智能传感器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设备包括腕表、眼镜、手环等等,它们与人的身体连接,可以监测心率、步数、睡眠等指标,并提供用户定制化的数据分析和健康建议。
但是,这种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是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的设计和实现,直接影响到可穿戴设备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一、智能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将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输出的装置。
它们能够感知生物体的运动和生理状态,比如测量心率、血氧、体温等参数。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鸡蛋石原理,即根据物理量的变化,改变传感器内部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参数,进而输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被智能芯片采集后,经过一系列处理和算法分析,就可以成为人们能够理解和利用的数据。
二、智能传感器的拓扑结构智能传感器的拓扑结构是指传感器内部的电路连接方式。
一般来说,智能传感器的拓扑结构分为三种:桥式、共模、差分式。
桥式结构:桥式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及准确的传感器结构,因其有二次灵敏度而被称为完全桥。
传感器所测量的受力或应变将会通过四个电阻变化而变化,二次变化也将会通过不同输出漂移。
不同的传感器可能有不同的桥结构。
共模结构:共模结构是一种抗干扰能力和低噪声的传感器结构,其中最常用的是开关式传感器,传感器在获得信号时开关闭合,从而获得一个可定位的信号,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噪音。
差分结构:差分结构是一种高精度的传感器结构,可提供良好的抗干扰性和线性范围。
三、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健康管理和运动监测,还涉及到机器人、环境监测等领域,尤其是在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健康管理领域:智能传感器在健康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睡眠监测、心率监测、血氧监测等,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计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2. 运动监测领域:智能传感器在运动监测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长跑速度、步数、运动距离等信息的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在智能穿戴中的应用
摘要:传感器是现代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设备之一,它在科学研究、物联网建设、移动智
能终端等领域皆有庞大产业市场,特别是智能手机、平板等产品的普及,极大地拉近了人与传感器的距离。
如今,作为现代电子产业的代表作,可穿戴智能设备已被视为未来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主流趋势之一。
而作为高端科技产品,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兴起,将极大地促进现代传感器市场再次增长。
引言: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用到的传感器主要集中在三大块,分别是:运动传感器,包括加
速度计、陀螺仪、磁力计、压力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包括血糖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心电传感器等;环境传感器,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PH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都在诸如智能手表、腕带等产品中应用广泛。
一般而言,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电源、无线通信,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
各类功能都依赖传感器功能性融合和创新来实现,可以说传感器是智能穿戴设备的要点。
1 运动传感器在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应用
1.1 运动传感器简介
运动控制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原件,根据转换的非电量不同可分为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是进行测量、控制仪器及设备的零件、附件。
1.2运动传感器实现的功能
通过运动传感器随时随地测量、记录和分析人体的活动情况,用户可以知道跑步步数、游泳圈数、骑车距离、能量消耗和睡眠时间等。
同时还能导航、娱乐、人机交互。
1.3.1相关技术介绍—一种可穿戴式人体运动捕捉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能够实时捕捉人体运动,需设计了一套可穿戴式人体运动捕捉系统。
它通过分布在人身体上的惯性测量单元来获取人体实时姿态信息,每个惯性测量单元由微型MEMS 3轴陀螺仪、MEMS 3轴加速度计、MEMS 3轴磁力计和MCU组成,MCU获得各传感器数据并利用基于四元数的扩展Kalman滤波解算出对应部位姿态角,通过CAN总线和Bluetooth模块将数据实时上传至计算机,计算机通过VC++和OpenGL程序驱动虚拟人体运动,实现实时人体运动再现。
1.3.2其中运动传感器的部分
运动传感器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对3种不同类型惯性器件传感数据的采集、姿态角结算和有线通信。
运动传感器主要包括5个部分:MCU、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力计和CAN接口。
MCU包括同步串行通信总线(I2C)、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按键等模块,它控制节点的一系列操作。
节点由有线供电,MCU控制3种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姿态角解算和CAN收发。
硬件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运动传感器用到的主要芯片包括ST的STM32F103(MCU)、Invensense的MPU6050(3轴加速度计和3轴陀螺仪)、Honeywell的HMC5883L(3轴磁力计)和TI的SN65HVD230(CAN收发)。
各芯片参数如下表所示:
1.4典型设备
nike+ fuelband、jawbone up、fitbit flex、咕咚手环、pebble、geak watch、inwatch、galaxy gear
2生物传感器在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应用
2.1生物传感器简介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进行检测的仪器。
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细胞、组织、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与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
生物传感器具有接受器与转换器的功能。
2.2 生物传感器实现的功能
健康预警、病情监控,借助可穿戴技术,医生可以提高诊断水平,家人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更好的沟通。
例如由血压传感器构成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可以对用户身体数据进行追踪和监测,分析提炼出医学诊断模型,预测和塑造用户的健康发展状况,为用户提供个体化心血管专项贴身医疗及健康管理方案,同时也帮助家人关怀亲人的健康状况。
此外,通过脑电、心电等传感器感知人类情绪变化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娱乐互动。
例如,在电视相亲活动中,当女嘉宾看到中意的对象,大脑处于高度感兴趣的状态时,猫耳朵就会高高竖起并来回转动,表达爱慕之情。
2.3.1相关技术介绍—意念猫耳朵
它采用了NeuroSky(神念科技)先进的TGAM脑电芯片,该芯片可以读取人的脑电波。
不同模式的脑电波代表人所处的情绪和状态也是不同的。
芯片会将代表人情绪状态的脑电信号转化成猫耳朵可以识别的数字信号,从而执行相应的指令,完成不同的动作。
比如当人处于专注状态时,它就会高高立起,放松时,它则会耸拉下来。
2.3.2其中运动传感器的部分
能直接连接干电极,并由2个电极:EEG电极(脑电采集点)和REF电极(参考点)差分采集脑电信号后送入模块,模块经运放、滤波、ADC处理转为数字信号,得到数字信号后,TGAT 内部分析出α、β、δ、γ、θ等8组独立脑波数据,并处理输出Neurosky获得专利的eSense 专注度和放松度指数数据,最后由UART接口输出。
此模块采样率为512Hz,频率范围3Hz-100Hz,输出512Hz的脑波原始波形数据、8组1Hz的独立的脑波数据及eSense指数数据。
2.4典型设备
cardionet mcot™、康康血压、中卫莱康-腕式心电监测仪、iholter(心安宝)、秘密意念猫耳朵
3 环境传感器在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应用
3.1 环境传感器简介
环境传感器包括:土壤温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蒸发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等,不仅能够精确的测量相关环境信息,还可以和上位机实现联网,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被测物数据的测试、记录和存储,是科研、教学、实验室和农业部门土肥站、农科所及相关农业环境监测部门首选的高质量仪器。
3.2 环境传感器实现的功能
环境监控,守护健康。
人们经常会处于一些对健康有威胁的环境中,比如空气/水污染、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极端气候等。
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处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却浑然不知,如pm2.5污染,从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用颗粒物传感器构成的空气质量检测装置——pm2.5便携式检测仪,可佩戴在人体上,既可单独显示,也可结合手机使用并分享给好友。
3.3.1相关技术介绍—pm2.5便携式检测
通过采气泵粉尘仪将待测气溶胶吸入检测舱,待测气溶胶在粉尘仪分流处分流成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一个高效过滤器后被过滤为干净的空气,作为保护鞘气来保护传感器室的元器件不受待测气体污染。
另一部分气溶胶,作为待测样品直接进入传感器室。
3.3.2其中环境传感器的部分
DSM501A工作原理:微粒和分子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光的散射现象,与此同时,还吸收部分照射光的能量。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入射到被测颗粒场时,会受到颗粒周围散射和吸收的影响,光强将被衰减。
如此一来便可求得入射光通过待测浓度场的相对衰减率。
而相对衰减率的大小基本上能线性反应待测场灰尘的相对浓度。
光强的大小与经光电转换的电信号强弱成正比,通过测得电信号就可以求得相对衰减率。
其电气参数如下图所示:
3.4典型设备
pm2.5便携式检测仪、airwaves口罩、便携式个人综合环境监测终端
4 结论
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出现, 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由于科技水平及成本水平等其他因素的限制, 现在穿戴式智能设备成熟度还不够, 不能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期望。
不过,作为很重要的传感器一环,特别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各类功能,都有赖各类传感器功能性融合和创新来实现,因此,要开发出更精确,小型化,集成化的传感器,才能满足需求。
未来,随着现代“电子——传感器”技术地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将一如既往向前发展。
在此期间,各种新品传感器层出不穷,现已有科技公司在研究立体影像通话技术,恐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科幻作品中的场景,即操作手腕上类似手表的设备,就可以与朋友、亲人进行面对面的立体影响通话,在那时也将是传感器应用更加辉煌的年代。
戴欣欣 201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