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北地区重磁场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南海西北部重磁场及深部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南海西北部重磁场及深部构造特征-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个测量值。数据是按 X 、 Y 、 Z的格式进行存 储的, X 、 Y 、 Z分 别 为 数 据 点 所 在 位 置 的 地 理 经 度 坐 标 值、 纬 度坐标值和自 由 空 间 异 常 测 量 值, 可以用 S u r f e r 软 件直接成图 ( 图2 , 见 正 文 后) 。计 算 布 格 重 力 异 常 ᶄ ˑ5 ᶄ 的 E T O P O 5地 形 数 据, 使用的是网格 大 小 为 5
卷( V o l u m e ) 2 9 , 期( N u m b e r ) 3 , 总( S U M) 1 0 6 页( P a g e s )3 6 4 3 7 0 , 2 0 0 5 , 8 ( A u g u s t ,2 0 0 5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 e o t e c t o n i c ae t Me t a l l o g e n i a
+ 中图分类号: P 3 1 8 ;P 5 4 2 . 5 ㊀㊀ 文献标识码: A ㊀㊀ 文章编号: 1 0 0 1 1 5 5 2 ( 2 0 0 5 ) 0 3 0 3 6 4 0 7
㊀㊀ 南 海 西 北 部 与 红 河 地 区 相 邻, 是 了 解 印 度—欧 亚碰撞与南海 形 成 之 间 关 系 的 关 键 地 区。 同 时, 研 究区内包括北部湾、 莺歌海、 琼东南等重要的含油气 盆地, 是我国海 洋 油 气 的 重 要 基 地。 但 是 由 于 本 区 处于几大构造域 的 交 汇 区, 构 造 复 杂; 同 时, 区内盆 地新生界沉积巨厚如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达 1 0几公里, 反 射 地 震 很 难 穿 过 新 生 代 基 底, 这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南 海 西 北 部 与 特 提 斯 关 系、 前新生 代演化等问题上的认识。重磁勘探手段则在解决诸 如新生代沉 积 基 底 问 题 上 显 示 其 优 势 ( 王 家 林 等, 1 9 9 1 ) 。本文将利用收 集 的 南 海 西 北 部 重 力 和 磁 力 资料, 运用重磁的正反演方法, 就南海西北部重磁场 特征、 莫霍面、 居里面深度等问题进行讨论。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 a d o ti e ma n tcq i t o e T e d p h o g ei a e e t n t e o ti e ma n tcq i t o e i 6 7 k , n u sd g e i u e n . h e t fma n t b s m n h u sd g e i u e n s - m, e we n t e z c i z b t e h
a e ou d b vi d i o f rz esw ih dif r tt t i e t r s fom oah o s ut r a c l e di de nt ou on t fe en econ c f a u e r n t o h.Th ,a e c e) r om plx m a e i nom ay e gn tc a l z ne a d hi h m ag tc a om ay be ti he s l, ag tcquitz o n g nei n l l n t hef m nei e onei h l pe nd m a ne i i a i on n heoc a n t e so ,a g tc lne ton z e i t e ba n sn. e m a e i ui onec l e d vi d f rhe n o t e rsf ri i a etcqu e o ,i ie m a e i i tz ne i Th gn tc q etz ou d b i de u t ri t hr epa t o nsdem gn i i tz ne 1 nsd gn tc qu e o
盆 的交界处 的 F 4断裂 为外磁静 区 的南 侧边 界, 3断裂 可能指 示 了洋 陆分界 线 的位 置 。 F 关键 词 :南海北 部 ;磁场 特征 ;断裂 ;磁 静区 ;下地 壳高速层

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及其构造背景研究
刘雅丽;肖文君
【期刊名称】《四川建材》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对琼北地区第四纪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喷发期次、岩石特征及岩浆的来源进行探讨,将该区的火山岩划分为五期,其岩石类型主要是石英拉斑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研究认为琼北地区的王五-文教东西向区域断裂及北西向断裂构造对第四纪火山岩的形成及空间分布具明显控制作用;根据Sr、 Pb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第四纪火山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火山活动的构造背景属大陆板内裂谷环境。

【总页数】3页(P204-206)
【作者】刘雅丽;肖文君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
【相关文献】
1.琼北地区北西方向长流-仙沟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与火山活动关系的讨论 [J], 闫成国;江娃利
2.雷琼地区第四纪地磁极性年表——火山岩钾-氩年龄及古地磁学证据 [J], 葛同明;
陈文寄;徐行;李大明;樊利民;李齐;文思郁;王昕
3.辽东地区北辽河群变酸性火山岩形成的时代及构造背景:古元古代陆内裂谷,还是
活动大陆边缘? [J], 毕君辉;邢德和;葛文春;杨浩;董玉
4.西天山伊宁县北琼阿希河谷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探讨 [J], 孙吉明;马中平;徐学义;李智佩;唐卓;白建科;李婷
5.对《辽东地区北辽河群变酸性火山岩形成的时代及构造背景:古元古代陆内裂谷,还是活动大陆边缘?》一文的审稿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3 重磁震资料综合对比
图3 南海东北部海域基底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平面
由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图可见, 自西北向东南, 重 力异常值变化总趋势是西北低, 东南高。西北部存 在两条重力低带: 一条重力低带位于珠江口盆地北
- 5 2 缘, 最小值为 - 6× 1 0 m/ s , 异常走向呈北东、 近
将空间重力与化极磁异常图进行叠加对比分 析, 结果发现在南海东北部海域中部, 存在化极磁力 低对应空间重力高和化极磁力低对应空间重力低这 两种不同现象, 如东沙隆起东南部( 潮汕坳陷) 、 台 西南北部呈化极磁力低、 空间重力高, 而在白云凹 陷、 笔架盆地及中央海盆北西部呈化极磁力低、 空间 重力低。如果将空间重力剔除海水及新生界影响而 获得的基底布格重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进行叠 合, 则呈现重力低、 化极磁力低两者相当吻合的现 象。图 5为基底布格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与化极 磁力异常做归一处理后的合成图, 图中珠江口盆地 北缘、 珠江口盆地南缘呈两条明显的北东向重力低 值带。 从引起重力异常成因角度分析, 海底地形的起 伏引起局部重力异常, 深部场源引起区域重力异常, 新生代沉积盆地基底的起伏及其结构差异是引起空 间重力异常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 空间重力异常 主要反映了新生界的结构形态。磁异常是反映磁性 场源体的磁性差异情况, 磁异常与沉积盆地虽然没 有直接关系, 但化极磁力异常不受斜磁化的影响, 其 磁力低主要是沉积岩及一些弱磁性的岩浆岩和变质 岩引起。从本区的情况看, 化极磁力低值区主要是 沉积岩的影响, 磁性基底的起伏变化也间接地反映 了沉积基底的变化特征。由此可见, 空间重力异常 与化极磁力异常所揭示的场源体不在同一层面上, 这也就是空间重力异常与化极磁力异常出现不吻合 的原因所在。所以, 利用重力异常寻找中生界就必

海南岛陆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

海南岛陆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
善 和改 进 , 到 目前 为止 , 海南 测 区共 有 5 5个基 本测 点 , 6 O 个 测段 , 测点 间距 约 2 0 k m。 测 区重力 场 变化有 两种方 式 : ①重力 段差 的时序变 化 图 , 注重趋 势性 、 持续 性 ; ②测 区重 力 场 的平 面变 化 图 , 注重 区域 性 、 持续 性 和 异 常 幅度 。两 种 方 式 均 能直 观 反 映 测 区重 力 场 的时 间、 空 间和 强度变 化 ( 许 仪西 等 , 2 0 0 9 ) 。
1 地 质 构 造及 地 震
1 . 1 地质构 造 海 南 岛陆地 处于 东南 沿海 地震 带 的西 南端 , 地层 发育 较齐 全 , 从 中元 古界 长城 系列新 生界
第四系, 除缺 泥 盆系 和侏 罗系 外 , 其 他地 层 均有 分 布 。海 南 地质 遗 迹 主要 类 型 有 海蚀 地 貌 、 火 山活动 、 矿 泉活 动 、 构 造剥 蚀 、 岩溶 洞及 石林 、 陨石 等 6类 。主要 活 动 断裂 有 近 东 西 向 、 北东 向
1 4









2 流 动重 力 测 量
2 0 0 3年 海南省 地震 局开 展流 动重 力测 量 以来 , 已完 成 1 1期测 量 任 务 。采 用 双值 双 程 法 测量 , 即 A—B —C …C —B — A, 即从 哪里 开 始 就在 哪里 结束 。测 值 记 录方 式运 用统 一 派发 的 P C版 电子记 录器记 录 , 本 身具有 存储 计算 功 能 , 只要 完成 一个 闭合工 程就 可 以直接计算 结 果 。 2 0 0 3 年至 2 0 0 9年 , 使用 两 台 G 型高精 度拉 科斯 特重力 仪测 量 ; 从 2 0 0 9年起 , 所使 用 的仪 器变 为两 台 C G 一 5型高精 度拉 科斯 特 重 力仪 。其 中 , 2 0 0 3年 至 2 0 0 8年 , 每 年 测量 1期 ; 2 0 0 9年 以 后, 每年 测量 2期 。从 2 0 0 3年 第 1期测 量 开 始 , 每 期 测量 时 间分 别 是 2 0 0 3年 l 1 月、 2 0 0 4年

南海北部磁静区重磁特征及成因

南海北部磁静区重磁特征及成因

南海北部磁静区重磁特征及成因刘鸿;栾锡武;岳保静;曾洁【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4(34)4【摘要】南海磁静区位于南海北部的洋陆结合带上,在磁异常图上位于陆架高值正磁异常带以南,海盆磁异常条带区以北。

收集了南海北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相关资料,总结了南海北部磁静区的研究现状,对ΔT磁异常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参考磁静区周围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划分了南海磁静区的分布;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讨论了南海北部磁静区及周围区域的重磁场特征,对主要界面的反演发现磁静区内存在磁性基底深度增加、居里等温面隆升、磁性层厚度减薄和莫霍面抬升的现象,认为南海磁静区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区域内磁性层厚度的减薄,包括中生代末期地壳的拉张沉降使区域老地层断陷,磁性基底深度增加,磁异常减弱;拉张减薄促使深部地幔热物质向上运移,莫霍面抬升,磁性层发生热退磁,居里等温面抬升,磁性层厚度减薄,磁异常减弱;南海扩张期和张裂以后磁静区的热活动剧烈,深部高温物质底侵,形成高速层,进一步减弱了区域磁异常。

【总页数】14页(P65-78)【关键词】南海北部;磁静区;化磁极;居里等温面;高速层【作者】刘鸿;栾锡武;岳保静;曾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1【相关文献】1.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带成因的地球物理反演研究 [J], 胡登科;周蒂;吴湘杰;何敏2.南海东北部磁静区深部构造及成因模式 [J], 赵俊峰;张毅祥3.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岩性地震-重磁响应特征与识别 [J], 鲁宝亮;孙晓猛;张功成;张斌;郎元强;王璞珺4.重磁震联合反演在南海东北部地球物理解释中的应用 [J], 林珍;张莉;钟广见5.利用重磁资料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中生界分布 [J], 林珍;张莉;易海;韦振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琼东南盆地地壳密度结构重震联合反演与岩性分析

琼东南盆地地壳密度结构重震联合反演与岩性分析

琼东南盆地地壳密度结构重震联合反演与岩性分析刘一峰;张中杰;张素芳【摘要】基于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长电缆深大地震剖面和随线重磁资料,以长电缆地震速度构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与几何分层作为地壳密度初始模型设计的依据,采用地震约束条件下的人机交互重力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沿地震测线剖面的地壳密度结构和基于三维重力异常建模的岩石圈三维密度结构,揭示出了琼东南盆地各凹陷地壳密度结构特征和沉积充填结构.通过与参考岩石物性参数的对比分析,初步识别出了琼东南盆地大型构造单元上地壳层岩性,从而为加深南海北部深水区深部结构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依据.%Based on the long-cable deep seismic-reflection profiles and the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on line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lithospher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geometric layering made from the long-cable seismic velocity were taken as the grounds for developing the initial model of crustal density. The application of man-machine interactive gravity inversion under the seismic constraints has resulted in recognizing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 along the seismic lines and modeling 3D lithosphere density structure from 3D gravity anomalies in Qiongdongnan basin, revealing the crustal density structure and deposition filling structure for various sags in the basin. By comparing with the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of reference rocks, the upper crust lithology was tentatively identified in the major tectonic units of the basin, therefore providing a new way for probing into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ep lithosphere structure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6页(P13-18)【关键词】琼东南盆地;重震联合反演;地壳密度结构;沉积充填;地壳岩石【作者】刘一峰;张中杰;张素芳【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位于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交接部位,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受到南海扩张、红河断裂带走滑作用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等三大主控因素制约,并经历多幕裂陷期、区域热沉降期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期三大构造演化阶段[1-3]。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地层结构与地壳伸展特征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地层结构与地壳伸展特征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地层结构与地壳伸展特征邱宁;王章稳;王振峰;孙志鹏;孙珍;周蒂【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4(057)010【摘要】琼东南盆地发育于前新生代基底之上,作为南海被动大陆边缘一部分,记录了南海北部裂陷盆地结构及其演化.利用最新钻井、反射地震、重力等资料,分析新生代盖层和前新生代基底地壳结构,建立盆地地层结构模型,然后计算全盆地地壳伸展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地层序列的盆地充填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古近纪、新近纪以及第四纪期间(45 Ma~现今)最后沉积中心呈现逐渐向西或西南迁移趋势.下地壳局部表现为地震速度偏高(厚度2~4 km,vP>7.0 km·s-1,水平延伸范围约为40~70 km).重震联合模拟显示这里存在密度偏高特征,推测存在可能与张裂晚期和扩张早期岩浆物质底侵或混合到伸展程度较低的大陆地壳有关.计算获得的前新生代基底地壳厚度由在弱展区域陆架区约25 km,在减薄最大区域中央坳陷为3 km.伸展系数(β)最高值大于6.0出现在中央坳陷,低值小于2.0在坳陷南北两侧,说明地壳在盆地中央拉伸比较剧烈.【总页数】19页(P3189-3207)【作者】邱宁;王章稳;王振峰;孙志鹏;孙珍;周蒂【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州510760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524057;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湛江52405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1【相关文献】1.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J], 江为为;宋海斌;胥颐2.南海北部珠江口-琼东南盆地地壳速度结构与几何分层 [J], 张中杰;刘一峰;张素芳;张功成;范蔚茗3.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层序地层与海平面变化 [J], 郝诒纯;陈平富;万晓樵;董军社4.南海东北部陆缘地壳结构特征及下地壳高速层成因 [J], 李海龙; 吴招才; 许明炬5.多源探测数据揭示的南海东北部三维地壳结构特征 [J], 李小林; 张冬丽; 张培震; 李志刚; 胡立天; 郑文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在地质上, 该区分布许多张性断陷盆地, 沉积了 厚度各异的古近系和新近系陆相、 海陆交互相及海 相碎屑岩, 且广泛分布喜山期基性玄武岩。 五指山褶皱带 ( , 位于王五—文教断裂带 Ⅱ2) 以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多为负值区, 以重力低为 主, 由众多相对变化幅度不大的重力低和重力高组 成。引起重力低的花岗岩体和产生重力高的古生代 地层, 多已出露地表, 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 这表 明该区长期以来, 构造运动以上升为主, 并且该区广 泛分布各时代的地层和众多的花岗岩体, 且地层的 褶皱和变质作用很强烈。
图5 王五—文教中段( B —B ′ ) 重力异常解释推断地质剖面 图4 王五—文教西段( A —A ′ ) 重力异常解释推断地质剖面
起控制作用。 F ) : 北东起东英, 往南西 东英—干冲断裂带 ( 3 经光村北侧至干冲, 两端延伸入海域, 总体走向为 N 6 5 ° E , 长6 0k m , 宽 6~ 8k m 。在布格重力异常和 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呈北东向密集梯级带线性延伸, 该断裂带倾向北西, 倾角较陡, 呈西盘下降, 东盘上 升。根据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和重磁资料分析, 该断 裂切割深度已达地幔顶部, 并且为峨蔓凹陷与临高
[ 1 - 2 ] 下降, 断距为 4 5 0m 。该断裂控制着东寨港凹陷

, 且是长坡凹陷的东翼界线。
马袅—铺前断裂 ( F ) : 南西起临高马袅, 往北 7 东经 老 城、 府 城 南 侧 至 铺 前, 走向 N E 8 0 ° , 长1 1 0 k m 。布格重力异常图上, 东段具明显北东东向梯级 带, 西段受福山凹陷新生代沉积较厚的影响, 重力梯 级带反映欠明显。但航磁 Δ Z等值线平面图和航磁 Z 异常 Δ ⊥ 水平一阶导数异常结果等值线平面图上, 呈北东东向( 图6 、 图7 ) 。据人工地震资料, 断裂倾 向北北西, 倾角 8 0 ° 左右。该断裂是引起琼山 1 6 0 5 年大地震的主断裂 1 . 3 北西向断裂 在本区共推测北西向断裂 1 0条, 该组断裂在本 区活动性尤为明显, 有的不仅切割了其他方向的断
收稿日期: 2 0 1 0- 0 4- 0 8
异常图上, 反映为明显的线性延伸的重力梯级带和
[ 1 - 2 ] 不同特征重力场分界线( 图2 ) , 在航磁 Δ Z异 常图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磁场交变带和不同特征磁
场分界线( 图3 ) 。其东西两端分布着隐伏的白马井 角闪岩体和东阁辉长岩体, 说明该断裂带切割深度 已达地幔顶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也证明了该断裂
[ 1 - 2 ]
的生成和发展。 长流—仙沟断裂带( F ) : 北西起荣山, 往南东 1 6 经石山、 遵潭、 仙沟至琼海长坡, 走向 N W3 3 ° , 长1 0 0 。布格重力异常平面图上, 呈明显梯级带以及重 k m
3 ] 力高低之间的线性过渡带 [ , 并且在南东段中基性
岩体沿断裂侵入。据人工地震资料, 该断裂带倾向 5 ° 左右, 东盘上升, 西盘下降, 是福山凹 西, 倾角为 6 陷与云龙凸起的分界线。 总之, 由北西、 北东、 东西三组不同方向的断裂 带将琼北地区围限成一个以福山凹陷为中心的梯形
G R A V I T YA N DMA G N E T I CF I E L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R E G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SO FN O R T H E R NH A I N A NA R E A
3 ] 地层 [ , 可见该区新生代以来, 构造运动以沉降为
4 结论
通过对本区重磁资料的综合分析, 结合地质和 钻探资料进行解释, 推断隐伏及半隐伏断裂 2 0条, 其中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各 1条, 北东向断裂 8条, 北西向断裂 1 0条, 这些断裂构成了本区的基本构造 格架。根据本区重磁场的特征进行了地质构造单元 1个和 2个凸起, 基本 的划分, 圈定了新生代凹陷 1 搞清了本区构造轮廓、 构造性质、 构造单元分布与特 点,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信这些成果将促进琼 北地区地质构造的研究, 对琼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具 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图1 琼北地区主要断裂分布
其中北西向断裂 1 0条, 北东向断裂 8条, 南北向和 东西向各 1条, 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为东西向的 F 1 断裂带。 1 . 1 东西向断裂 王五—文教( F ) 构造断裂带, 由多条近东西向 1 呈阶梯状下陷的断裂组成, 其中主断裂位于断裂带 的北侧, 大致展布于北纬 1 9 ° 4 0 ′ ~ 1 9 ° 4 6 ′ 之间, 西起 白马井, 往东经加来、 金江、 定安至文教, 东西两端延 入海域, 全长 2 1 0多 k m , 宽 5~ 8k m 。在布格重力
3 新生代凹陷和凸起的划分
自古近纪未期以来, 在北西向铺前—清澜断裂 ( F ) 以东长期隆起, 缺失新近系, 第四系地层也很 1 3 薄; 而在该断裂以西, 则发生大幅度陷落, 沉积了巨 厚的新生代地层。在琼北地区, 北东、 北东东和北西 向活动断裂带比较发育, 由于各组断裂有着不同程 度的活动性, 使得区内的断块构造进一步复杂化, 形
博厚—陈桶岭断裂( F ) : 为博厚—三更断裂的 5
5期
谢振福等: 琼北地区重磁场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
·5 8 1 ·
图6 琼北地区航磁 Δ Z异常及主要断裂分布
图7 琼北地区航磁 Δ Z ⊥ 水平一导异常及主要断裂分布
北段, 北东起临高博厚, 往南西经美台至陈桶岭, 总 体走向 N E 4 0 ° , 在本区长 7 3k m , 宽 5k m 。布格重力 异常和剩余重力异常图上, 表现为重力梯级带呈北 东向线性延伸、 等值线同向扭曲和异常宽度突变等, 航磁 Δ Z异常图上磁异常特征不够明显( 图6 ) 。 根据重力异常特征和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分析, 该断裂的北东段是临高凸起与福山凹陷西翼的界 线
1 2 2 2 X I EZ h e n g f u ,X I ES h u n s h e n g ,C A I S h u i k u ,WUX i a o j i e
( 1 . E a r t h q u a k e D i s a s t e r P r e v e n t i o nC e n t e r o f H a i k o uC i t y ,H a i k o u 5 7 0 1 0 5 ,C h i n a ; 2 .H a i n a n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H a i k o u 5 7 0 2 0 6 ,C h i n a )

·5 8 2 ·
物 探 与 化 探
3 4卷
断块区, 其中有多条次级断裂, 并构成了琼北地区的 主要构造格架。
1 - 2 ] 。根据琼北地区重 成一些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 [
力低对应新生代凹陷, 重力高对应基岩隆起之关系, 在雷琼断陷带及王五—文教断裂带南翼近侧, 共圈 定1 1个新生代凹陷和 2个凸起, 它们分别为: 峨蔓、 福山、 海口、 东寨港、 铺前、 长坡、 长安、 文岭、 长昌、 蓬 并且凹陷和 莱、 文教等凹陷; 临高和云龙 2个凸起, 凸起之间多存在重力梯级带, 反映它们之间为断裂 所分割, 重力资料处理结果说明这些分割断裂多为 正断层。
海南省琼北地区位于琼州海峡南岸, 南界至王 五—文教大断裂附近, 包括海口市、 临高县、 儋州市、 文昌市、 定安县北缘地区。该区大部分为新生界覆 盖, 仅在东部的少数地区见有基岩出露, 海口市区钻 孔虽然分布较密, 但是由于古近系、 新近系、 第四系 覆盖层较厚, 地质研究难度较大, 覆盖区地质构造特 征的基本情况尚未清楚。为了系统研究该区的地质 构造特征及深部地质情况, 笔者最近收集了该区的 1 ∶2 0万重力和航磁资料, 提取了重磁资料中的地
3 ] 凸起的分界线[ , 它控制着峨蔓凹陷的生成和发展。
单元— — —雷琼坳陷和五指山隆起的构造分界, 同时 也是新、 老地层的分界线。这条断裂带形成时代较 早, 并有多次活动, 新近纪以来, 它使南北两侧的构 造单元强烈升降, 而且控制作用一直延续到地质近 期
[ 4 ]

1 . 2 北东向断裂 在本区中, 共推测北东向断裂 8条, 其中东英— 干冲断裂带( F ) 、 博厚—陈桶岭断裂( F ) 、 马袅— 3 5 铺前断裂( F ) 规模相对较大, 并对区内凹陷和凸起 7
2 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
本区处于华南褶皱系之南部, 综合分析其重磁 场特征与地质资料, 可将本区划分为两个 Ⅱ 级构造 单元; 即雷琼断陷带( 和五指山褶皱带( 。 Ⅱ1) Ⅱ2) 雷琼断陷带 ( , 位于王五—文教断裂带以 Ⅱ1) 北地区, 由数个重力高和重力低组成; 重力低是凹陷 的反映, 而重力高则与基岩隆起对应。如福山重力 孔深 0~ 35 3 6m , 均为新生界 低中的福 1石油钻井,
第 3 4卷第 5期 2 0 1 0年 1 0月
物 探 与 化 探
G E O P H Y S I C A L&G E O C H E M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
V o l . 3 4 , N o . 5 O c t . , 2 0 1 0
琼北地区重磁场特征与区域地质构造
[ 1 ] 丁 原 章, 李 糲, 时 振 梁, 等. 琼东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研究 [ G ] / / 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 9 8 8 . [ 2 ] 丁 原 章, 李 糲, 时 振 梁, 等. 琼西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研究 [ G ] / / 海南岛北部地震研究文集.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 9 8 8 . [ 3 ] 刘衍汉, 谢顺胜.海南岛 1 ∶2 0万重力调查成果报告[ R ] .海 1 9 9 8 . 口: 海南省地质综合勘察院, [ 4 ] 谢振福.海口市地震活动断裂探测成果工作报告[ R ] . 海口: 海口市设防中心, 2 0 0 2 . [ 5 ] 地质矿产部《 地质辞典》 办公室. 地质辞典: 物化探分册[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 9 8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