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

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实验仪器和材料:计算机硬件设备(主机、硬盘、内存、显卡等)、操作系统、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原理:实验步骤:1.搭建计算机硬件设备,将主机、硬盘、内存、显卡等组装连接好。

2. 安装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

3.启动计算机,进入操作系统界面。

4.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CPU的使用情况。

5.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内存的使用情况。

6.运行一些应用程序,观察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7.尝试使用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等。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工作情况。

通过任务管理器,我们可以查看到CPU的使用情况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在运行应用程序时,我们可以观察到CPU和内存的使用情况的变化。

通过使用输入输出设备,我们可以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

实验分析: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计算机系统的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

CPU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各种指令,通过数据传输和计算来完成各种操作。

而内存则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通过读写操作来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硬盘则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操作系统则是计算机系统的管理者,通过调度CPU和内存的使用来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分配。

结论: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部分组成的,其中硬件部分包括CPU、内存、硬盘等,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系统通过CPU 的运算和数据传输来实现各种操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情况,并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实验中,我们搭建了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了操作系统,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操作输入输出设备,我们还实践了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作的过程。

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范文

关于计算机实验报告的范文实验名称:计算机硬件组装与基础设置一、实验目的1. 了解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计算机基础设置方法;3.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环境1. 实验设备:计算机硬件(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电源、机箱、数据线、螺丝刀等;2. 实验软件: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系统设置软件等;3. 实验环境:干净的系统盘、稳定的电源和良好的实验台等。

三、实验步骤及要点1. 硬件组装:按照主板、CPU、内存、硬盘、显卡等顺序将硬件安装到机箱中;2. 数据线连接:将各个硬件之间的数据线连接好;3. 螺丝固定:用螺丝刀将各硬件固定在机箱上;4. 基础设置:通过BIOS和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设置和启动测试。

四、实验结果及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硬件的安装、连接和固定等实际操作技能。

在基础设置过程中,我熟悉了BIOS的设置、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基本设置等步骤。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稍不注意就会导致硬件的损坏,因此,实际操作中需要格外小心。

实验名称:计算机系统优化与调整一、实验目的1. 了解计算机系统优化与调整的方法;2. 掌握使用工具软件进行系统优化与调整的操作;3.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环境1. 实验设备: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及常用工具软件;2. 实验环境:稳定的网络环境、干净的操作系统盘。

三、实验步骤及要点1. 系统优化:使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性能优化,如关闭不必要的启动项、优化系统配置文件等;2. 系统调整:对计算机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如内存分配、磁盘缓存大小等;3. 操作测试:对优化和调整后的系统进行操作测试,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及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熟悉了使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优化和调整的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操作可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谨慎操作。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共3篇)篇一:《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报告11 .实验目的:1).学习和了解TEC-2000 十六位机监控命令的用法;2).学习和了解TEC-2000 十六位机的指令系统;3).学习简单的TEC-2000 十六位机汇编程序设计;2.实验内容:1).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2).使用 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 命令反汇编刚输入的程序,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P 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3、实验步骤1).关闭电源,将大板上的COM1 口与PC 机的串口相连;2).接通电源,在PC 机上运行PCEC.EXE 文件,设置所用PC 机的串口为“1”或“2”, 其它的设置一般不用改动,直接回车即可;3).置控制开关为00101(连续、内存读指令、组合逻辑、16 位、联机),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X”表示任意。

其它实验相同;4).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主机上显示:TEC-2000 CRT MONITOR Version 1.0 April 2001Computer Architectur Lab.,Tsinghua University Programmed by He Jia >5).用R 命令查看寄存器内容或修改寄存器的内容a.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R↙;显示寄存器的内容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b.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R R0↙;修改寄存器R0 的内容,被修改的寄存器与所赋值之间可以无空格,也可有一个或数个空格主机显示:寄存器原值:_在该提示符下输入新的值,再用R 命令显示寄存器内容,则R0 的内容变为0036。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6).用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D 2000↙会显示从2000H 地址开始的连续128 个字的内容;连续使用不带参数的 D 命令,起始地址会自动加128(即80H)。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实验一,逻辑门电路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逻辑门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逻辑门电路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通过逻辑门电路可以实现各种逻辑运算,如与门、或门、非门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搭建逻辑门电路并进行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了逻辑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运算的实现过程。

实验二,寄存器和计数器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原理和应用。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重要部件,而计数器则用于实现计数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寄存器和计数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三,存储器实验。

在实验三中,我们学习了存储器的原理和分类,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存储器的认识,掌握了存储器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传输原理。

实验四,指令系统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了解了指令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掌握了指令的编写和执行方法,加深了对指令系统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五,CPU实验。

在实验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学习了CPU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掌握了CPU的工作过程和运行原理。

实验六,总线实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总线结构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了解了总线的分类和各种总线的功能,掌握了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时序控制方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加深了对逻辑门电路、寄存器、计数器、存储器、指令系统、CPU和总线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计算机组成结构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结构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构造的实验报告(1)中央处理器:既常说的CPU,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

CPU最核心的功能单元是存放器.CPU的主要性能指标为字节,时钟频率和缓存.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

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才能是没有直接关系。

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外频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

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

CPU的位和字长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

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

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

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

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

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构造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

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进步系统性能。

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本钱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2)存储器:由随机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组成. 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RAM〕,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类,容量1-8GB。

计算机实训报告范文模板10篇

计算机实训报告范文模板10篇

计算机实训报告范文模板10篇计算机实训报告范文模板篇1实习内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目的:通过计算机的组装,认识计算机的硬件和结构,了解计算机的整个组装过程和注意事项。

实习要求:识别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能自己动手组装一台计算机。

一.识别部件1.cpu (核心部件)主要功能:运算器,控制器。

cup就是通过这些引脚和计算机其他部件进行通信,传递数据,指令。

我们要先了解两个基本的概念,主板频率和倍频系数;通常我们常说的Pentium II 300,AMD K6-2 300这些CPU的型号,其中最后一个数字300就是指CPU内部的工作频率是300MHz,而主板上的内存、控制芯片的工作频率是没有这么高的,所以就会出现主板频率和倍频系数,主板频率是指内存、控制芯片和CPU之间的总线的工作频率,倍频系数就是CPU的内部工作频率和主板频率的比值。

CPU的实际工作频率就决定于这两个参数。

有这样的公式: CPU的实际工作频率 = 主板频率×倍频系数通常主板频率都是一些固定的值,比如:60MHz、66MHz、75MHz、100MHz、133MHz等;倍频系数有1.5、2.0、2.5和3.0、4.0、4.5、5.0等,通过设置主板上的跳线就可以改变CPU的工作频率,人们常说的超频就是指改变这两个参数来使CPU在较高的工作频率下运行,超频往往是以改变外频为主2.cpu风扇:cpu工作的时候要散发出大量的热量,如不及时散热,可能将cpu烧坏。

所以加上了风扇达到散热目的。

3.主板: 是计算机主顶内最重要的一个部件,其它设备都是通过它来联结工作的.4.内存条:是临时储存器,掉电后数据会消失。

5.硬盘: 通过读写记录各种信息,存储各类软件.程序和数据.既是输入设备,也是输出设备,但只能和计算机内存交换信息.包括存储盘片及驱动器。

特点储存量大。

6.软驱:平时可以插入软盘,用以存放数据。

7.光驱: 平时可以插入光盘,用以读数据.有耳机插孔:连接耳机或音箱,可输出audioCD音乐.音量控制:调整输出的CD音乐量大小.指示灯:显示光驱的运行状态.紧急出盒孔:用于断电或其他非正常状态下打开光盘托架.打开/关闭/停止健:控制光盘进出盒和停止AudioCD播放.播放/跳道键:用于直接使用面板控制播放AudioCD.8.电源:将AC交流电流转换成直流电压。

计算机结构与组成实验报告

计算机结构与组成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学院(系):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班级:0 8 2 1班学号:200891239学生姓名:姜晓宇2010年7月3日实验项目列表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学院(系):软件学院专业:软件工程班级:0821班姓名:姜晓宇学号:200892139组:___实验时间:第12周实验室:C区108实验台:9指导教师签字:成绩:部件实验—总线数据传输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总线的作用及数据传输的原理实验要求将两个需要交换的数据分别写入373和374中进行储存,再使用RAM作为第三方介质来交换这两个数据。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含CPU 结构框图其中要把信号连线加方向标,并要把IR寄存器与微译码器联系起来。

)实验原理三态门、锁存器、寄存器、RAM之间的数据传输均要先使OE有效,将数据输出到总线上,然后数据接受方从总线上将数据写入或锁存。

同时根据脉冲信号的有效性来控制输入或输出以及交换数据的进行,并且以三态门来隔离总线对数据的干扰。

CPU结构框图如下:开关输入显示灯上图中,RAM采用XC2S150内部的RAM组件,它为512×8,有10位地址(A9~A0),8位数据,四根控制线:CLK—时钟(MCLK),在有跳变时才执行。

行写入或改变读出内容;EN—允许MEN(S15,1有效);WE写入MWR(S16,1有效);RST复位(不用)。

由于该RAM的输出不为三态,故加入MOE(S23,1有效)作为三态控制。

DB为数据总线,接CI(7—0)。

244为三态门,用于从开关(S7-S0)输入数据到总线上,OE(S13,1有效)三态输出允许,373为三态输出的透明锁存器,GT(S11,1有效)为三态输出允许,374为带三态输出的寄存器,CK,(s10,打入脉冲)为时钟,OE(S9,1有效)三态输出允许。

377为8位寄存器,CK为时钟,EN(S8,1有效)时钟允许,377输出接8个LED(L7-L0)。

计算机的组成实训报告

计算机的组成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计算机组成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硬件各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能够:1. 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安装与调试技巧;3. 熟悉计算机系统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方法;4.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计算机硬件认识与识别2. 计算机硬件组装3. 计算机系统启动与调试4. 系统故障检测与排除5. 计算机系统维护五、实训过程1. 计算机硬件认识与识别(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主板、硬盘、显卡、电源等;(2)认识各硬件部件的型号、规格和性能参数;(3)掌握各硬件部件的识别方法。

2. 计算机硬件组装(1)准备组装所需的工具和材料;(2)按照主板说明书,将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部件安装在主板上;(3)连接电源、数据线、音频线等;(4)检查各硬件部件的连接是否牢固。

3. 计算机系统启动与调试(1)连接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外设;(2)开机测试,检查系统是否正常启动;(3)进入BIOS设置,调整系统参数;(4)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

4. 系统故障检测与排除(1)观察系统启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信息;(2)根据错误信息,分析故障原因;(3)采取相应措施,排除系统故障。

5. 计算机系统维护(1)定期清理磁盘碎片;(2)检查系统更新,确保系统安全;(3)备份重要数据,防止数据丢失;(4)优化系统性能,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

六、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掌握了计算机硬件的安装与调试技巧,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3. 学会了系统故障的检测与排除方法,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4. 在实训过程中,与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工程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实验报告书
实验学生班级
实验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
二〇〇九年十月
实验一TEC-2用法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同组同学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TEC-2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各开关、指示灯、按键的功能,建立对TEC-2机的感性认识。

2.掌握TEC-2机与PC机联机通讯的方法。

3.了解TEC-2机的指令系统及寻址方式;掌握TEC-2机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4.掌握TEC-2机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方法;掌握常用监控命令的格式、功能及用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TEC-2机的基本结构,熟悉各开关、指示灯、按键的功能。

2.完成TEC-2机与PC机的联机通讯。

3.调试5个汇编语言源程序,修改错误直至获得正确运行结果。

4.记录运行结果,并读懂实验程序(包括各指令的寻址方式,监控程序的调用方法)。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
四、实验分析与思考
1.注释实验程序,并指出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相同的寻址方式只需说明一次)
2.分别说明CALL 009B和CALL 005A的输入参数、输出参数及功能。

3.解释常用监控命令:A、U、D、R、G、T、E。

五、教师评阅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
同组同学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号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Am2901运算器内部组成的了解, 掌握四片Am2901芯片间的连接关系, 以及它与有关外部逻辑电路的连接关系。

2.准确把握该运算器的控制与使用, 即掌握其运算与操作功能, 以及正确地为其提供全部控制信号及有关数据的手段与技术。

3.初步了解运算器在计算机整机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1.脱机方式下运算器的控制及运行。

2.联机方式下运算器的控制及运行。

3.设计控制信号序列,在脱机方式下实现双倍字长整数的相加运算。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
四、实验分析与思考
1.四片Am2901构成一个16位的运算器有哪两种连接方式?
2.说明在脱机方式下运算器的数据来源、三组控制信号及A、B端口的地址来源。

3.说明在联机方式下运算器的三组控制信号及A、B端口的地址来源。

4.理解ALU输出及SVZC状态在按压STEP键前后的变化。

五、教师评阅
实验三主存储器扩展实验
同组同学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号
一、实验目的
1.了解TEC-2机的主存储器的组成及地址空间范围。

2.掌握存储器扩展的方法;掌握扩展板与TEC-2机的连接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连接各地址线、控制线、门电路共29条连线,连接50芯扁平电缆到TEC-2机,完成存储器扩展及与TEC-2机的连接。

2.用D、E命令监控,测试扩展存储器。

3.扩展存储器的动态测试。

三、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和接线图)与结果
四、实验分析与思考
1.说明TEC-2机主存储器的组成及地址空间范围。

2.解释各个与主存读写有关的信号。

3.写出扩展板上74LS138芯片各输出端地址空间范围。

4.注释扩展存储器的动态测试程序。

五、教师评阅
实验四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同组同学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初步掌握TEC-2机的数据通路。

2.理解动态微程序设计的概念,掌握在TEC-2机上设计及实现新指令的步骤。

3.从指令的微操作序列层次上理解指令的执行过程,明确指令的格式及寻址方式,初步掌握TEC-2机微指令的格式及关键字段的含义。

二、实验内容
1.对给定实现[ADDR1]+[ADDR2]→[ADDR2]指令功能的微指令序列进行装入及验证调试。

指令格式:
功能:把用绝对地址表示的主存单元ADDR1的内容与主存单元ADDR2的内容相加,结果存到ADDR2单元中。

2.设计新指令,实现DATA-[ADDR2]→[ADDR2]指令功能。

指令格式:
功能:把立即数DATA ADDR的内容相减,结果存到ADDR 单元中。

三、实验步骤与结果
四、实验分析与思考
1.说明设计及实现新指令的步骤。

2.说明[ADDR1]+[ADDR2] [ADDR2]指令的执行过程及数据通路。

3.画出实现DATA-[ADDR2]→[ADDR2]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

4.说明实现[ADDR1]+[ADDR2]→[ADDR2]指令与DATA-[ADDR2]→[ADDR2]指令在微程序及微指令代码方面的区别。

五、教师评阅
实验五并行接口电路I/O实验
同组同学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外部扩展并行接口电路与TEC—2机的连接方法。

2.掌握I/O的工作过程及I/O控制方式:程序直接控制方式、中断控制方式。

3.初步掌握并行接口的正确设置与使用,初步掌握单级中断的产生、响应、处理技术。

二、实验内容
1.学习Intel8255A的信号图,内部组成,端口选择与读写操作。

2.连接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各口输入/输出数据线、各控制线,共39条线。

连接50芯扁平电缆到TEC-2机。

3.输入基本I/O实验程序,拨动实验板数据开关,观察屏幕变化。

4.输入中断方式I/O实验程序,压下实验板微动开关,观察无中断请求时与有中断请求时屏幕的变化。

三、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和接线图)与结果
四、实验分析与思考
1.给出8255的控制字格式及端口地址。

2.说明实验线路中单级中断的产生及响应过程。

3.就实验过程及实验程序的执行流程,比较基本I/O和中断方式I/O的异同点。

五、教师评阅
实验六多级中断实验
同组同学实验日期实验仪器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外部扩展电路与TEC-2机的连接方法。

2.建立高级中断能够中断低级中断的思想。

3.了解TEC-2机的中断优先级的设置方式,掌握实现多级中断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连接8214、8212各口数据线、控制线,共25条线。

2.连接50芯扁平电缆到TEC-2机。

3.输入主程序及各级中断服务子程序。

4.运行程序,发出各级中断请求信号,观察实验结果。

三、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和接线图)与结果
四、实验分析与思考
1.解释实验的屏幕显示结果。

重新设置中断优先级,运行主程序,改变按压微动开关的顺序,给出并解释屏幕显示结果。

2.TEC-2机的中断向量是如何产生的,画出线路图。

3.对照实验线路图举例说明高级中断是如何中断低级中断的。

五、教师评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