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及注释
《两小儿辩日》的原文及其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原文及其翻译创作背景篇一此文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是后人所加。
此文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两小孩与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原文篇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相信大家都读过《列子。
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吧,读后是不是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吧。
今天我就借这次机会告诉你们我的理解吧!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些好奇心会驱赶着我们,使我们发现一个接一个的事情真理。
如:牛顿因为好奇心发现了地心引力等。
虽然文中的两个孩子在争论太阳是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上没能找出事情的真理,但是,我还是敬佩他们的善于观察能力,说话有理有据,独立思考事情的精神品质。
同时,我也对孔子这位春秋末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肃然起敬,因为,他在那时是众所皆知的,只用随口一说,就可以让两个小孩知道谁对谁错,可以不让小孩说到:“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也不过于此!”可他却恰恰相反,自己不知道也就不说。
每次读到这我都会想:为什么他不像其他一些名人一样,用一些手段来掩饰自己的不足,维护自己的名声呢?后来,读的次数多了,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做事要实事求是。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要注意客观科学的分析事情。
说话要想有理有据就要善于观察这就是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此文讲的是孔子东游时的见闻,相信大部分人都读过这篇短小富有哲学意义的文言文。
我认为,除却文章字面上的所要表达的意义------孔子博学而谦逊,且善于向人发问以消除自己的短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之外,文章还深刻地揭发了另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万事皆有两面性。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翻译(精选3篇)

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翻译(精选3篇)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篇一古代经典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下面是相关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
两小儿辩日大教育家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就让马车停下来,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
”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
”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
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
,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
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
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两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谁是谁非了。
孔子只好哑口无言。
两个小孩失口笑了起来,说:“谁说你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呢?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生有限,知识无涯。
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须深化认识,进行辩证思维。
兰子献技古代,人们将那些身怀绝技云游四方的人叫“兰子”。
宋国有一个走江湖卖艺的兰子,凭着他所怀有的绝技求见宋王宋元君,以期得到宋元君的重用。
宋元君接见了他,并让他当众表演技艺。
只见这个兰子用两根比身体长一倍的木棍绑在小腿上,边走边跑,同时手里还耍弄着7把宝剑。
他一边用右手接连地向空中抛出宝剑,一边用左手准确无误地去接不断下落的剑。
7把明晃晃的宝剑在他手上从左到右有条不紊地轮番而过,而空中则总有5把宝剑像一个轮回的光圈那样飘然飞舞。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翻译及赏析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原文翻译及赏析《两小儿辩日》是唐代著名的诗歌作品,作者是白居易,是一首讲述两个小孩辩论日月高低的诗歌。
这首诗歌在学生中非常流行,被作为古文课文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展示了小孩天真、聪明的特点,更是通过日月的比喻,表现了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观与智慧精神。
原文如下:独童寻橘,闲入葱洲。
黄发垂髫,年且十有五。
衣裳半露,衾枕石头。
指隙流霞,眸中沧洲。
始悟长天,原在此间。
丹桔远判,青鸟易传。
张弦控日,对景欺年。
却忆儒冠禅服,岂复鱼书雁信。
小槛幽窗,车轮满轴。
何处不赏,羡彼孤光。
辩日曲时,不知东曲西曲。
辩者倚门望,日影在心胸密。
居然让二童子,指点穷通因果。
皆由直入于心,触目如亲于手。
或问何年何月,答曰无有二三。
坐听居然问得,仰首即莞尔。
肆意发挥,词锋递劲。
所有南国信陵王,夜泪洒兮应足。
阎浮王有次问我,比干何人兮不祥。
回答如跄鹬行,危岫岑寂间惊起。
篱菊疏疏,梧鸟晴,风柔画檐香袭。
纤云孤鹤,远翳平沙,松花酒酿,雪舞糕羹。
琴韵钟期,别景中斋别馆,赚襟养素,寄语知音心寂。
厅背练功,句贯关山,次第解囊,倾玉倒金。
这首诗歌用描写两个小孩辩论日月高低的场景为开头,而后引出了小孩的天真,以及一个蓝色寓言的讲述,让读者联想到人生的经历。
整个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富有意境,充满哲理的意味。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小孩辩论日月高低作为开端,这部分的诗歌描写精细详细,让人产生了场景一般的感觉。
独童寻橘,黄发垂髫,衣裳半露,衾枕石头……这些细节描写将小孩的天真、聪明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后提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共鸣:始悟长天,原在此间。
这句话是诗歌的中心思想,意味着“大道易尽,人之所欲难于得也”,即我们所求之物很难得到,它只存在于细节之中,我们需要经历人生、感悟人间之好,才能发现人生价值。
接着,作者将日月的比喻带入文中。
辩日曲时,不知东曲西曲。
辩者倚门望,日影在心胸密。
日月高低,其实在人的角度看来,是不存在的。
这个比喻也代表了:我们应该从心里认识到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重要,其实都是虚妄的。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原文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还凉飕飕的,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也不能决断这个争辩。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两小儿辩日》翻译机字词解释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到东面去游览,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开人近,但到中午时离开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开人远,而到了中午时离开人近了。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篷,等到中午就小得像盘子、碗口那样大,这不是(因为)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气候)凉飕飕的,等到了中午就像手伸进了热水里,这不是近的觉得热而远的觉得凉吗?”孔子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笑说:“谁说你智慧多呢!”【赏析】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一)起因两小儿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或远)。
(二)观点甲儿: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离人远。
乙儿: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离人近。
理由:甲儿:太阳刚出来像个大圆车篷,到正午像个盘子或碗口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乙儿:太阳刚出来凉丝丝的,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三)结果孔子也不能决断,两小儿笑。
赞扬两小儿可贵的探索精神。
也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
二、重点字词句1 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2 常用词理解(1) 见两小儿辩斗“斗”今义解释为“斗争”、“角逐”,但古义除有“斗争”义项外,还可解释为“争辩”。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往”,意义截然不同。
(3) 日初出大如车盖“盖”古义可译作“车篷”,还可译作“伞”,同今义也不全同。
(4) 日中如探汤“汤”古义解释为“热水”,与今义不同。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译文

两小儿辩日译文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注释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鉴赏《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
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
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
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
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
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讲述的是,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作决
断的故事,是一篇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全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此处念“智”)乎?”
《两小儿辩日》注释及翻译
注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了。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
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1.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2.我们要不断学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4.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