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简介

合集下载

四书五经的概述

四书五经的概述

四书五经的概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书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也记录和总结了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

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名篇,表达了古代思想家的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学、民俗等诸方面的情况。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这些经典书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瑰宝。

四书五经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之用和为贵”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经典书籍也对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书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文化瑰宝。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总称,包括四书和五经两部分。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著作,旨在传承儒家学说和思想。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中庸》是论述人的自我调节与社会关系等人生智慧的一篇,提出“中和为治”的思想;《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书,从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际关系、道德行为的看法;《孟子》则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记录,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五部经典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宫廷乐府和民歌民谣;《尚书》是周代官员编纂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周朝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内容;《礼记》是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记载,强调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仪;《易经》是古代预测未来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的卜筮和解析,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智慧;《春秋》是历史记载,是记录鲁国官修的春秋年代的一部官修史书。

四书五经不仅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今,这些古代经典仍然被广泛研读和传播,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提升个人智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集合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士人学子的必修读物,也是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之源。

四书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和《中庸》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勤思明辨,致志笃行”的道德要求。

《论语》和《孟子》则主要以对话和言行记录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五经则包含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和宗教文化;《尚书》是殷商和周王朝的政治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礼记》则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天人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原理;《春秋》则记载了鲁国国君及其周围列国的政治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决策、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抉择。

因此,四书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说明。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

首先,本文分为大纲、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先概述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在何种背景下撰写这篇文章。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五经
《礼记》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 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 《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 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 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乾(卦一) ——吉人自有天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五经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
和 谷梁传》,《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四书
《孟子》简介:《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2、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经
《诗经》简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拓展传统文化之四书五经

拓展传统文化之四书五经

拓展传统文化之四书五经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充实,其中四书五经被誉为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四书五经的介绍和解读,以期拓展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一、四书五经的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总称。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著作。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古代中国的经史子集之总称。

四书五经集中了儒家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涵盖了人性、修身、治国、立德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经典作品凝聚了当时众多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智慧,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二、《大学》的思想精髓《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的修身和治国的原则。

这本书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修养好了,才能使家庭和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对于家庭、国家和天下的影响。

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社会,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三、《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是《礼记》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

《中庸》中提出了“中正之道”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不偏不倚地处理事物。

这种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于人的修身养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四、《论语》的人际关系《论语》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为记录。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人际关系展开,探讨了如何做人、立身和为政的问题。

《论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记录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传递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孟子》的立身修养《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孟子的文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人性善的观点和修身立德的方法。

《孟子》中提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需要通过正确的修养和教育来发展自己的品德和潜力。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是指儒家经典中的四部书和五部经的总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以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和政治理念而闻名于世。

首先,四书中的《大学》是后来成为中华文化核心的“格物致知”思想的重要源头。

这部经典强调实践与思考的结合,提倡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真知。

它强调了对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视,被认为是建立正确心态和完善个人修养的基石。

第二部经典《中庸》强调了人的内外和谐的重要性。

它强调了“中道”和“中和”的思想,即在各种冲突和困境中均能保持平衡。

《中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性的充分发展以及政治领导者的守法和公正。

《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禁令与教育理论。

这本经典强调了仁爱、忠诚和诚实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个人修养和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论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思想,强调了孝敬父母、敬重老师、友善待人等美德。

最后一部四书经典是《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学生们的言行录。

《孟子》主张通过道德自我完善来实现和谐社会。

这部经典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性本善,受到良好环境的培养和积极的努力可以使善性得以发展。

《孟子》中的概念如“仁”、“义”和“忠”等,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五经中的《诗经》是最古老的一部,以其优美的韵文和深刻的意义闻名。

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爱情和抒情诗歌。

《诗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非常重要,同时也被视为一种道德教育资源。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编纂的历史文书,对后代的政治理念和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

《礼记》主要介绍了古代的礼仪和仪式。

它强调了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是表现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伦语》、《孟子》。

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先哲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其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警句。

“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前年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的内容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的内容:-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五经》的内容:-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叶的诗歌。

-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

-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中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书五经简介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

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

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以下聊作简介。

一、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

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着作的总称。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着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着《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
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着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
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着书立说,“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着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作者应是筮官,经多
人完成。

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

《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

《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

“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

《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

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着作。

《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

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
影响。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