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讲解:细说四书五经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名词解释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总称,包括四书和五经两部分。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著作,旨在传承儒家学说和思想。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中庸》是论述人的自我调节与社会关系等人生智慧的一篇,提出“中和为治”的思想;《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书,从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和他对人际关系、道德行为的看法;《孟子》则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记录,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这五部经典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宫廷乐府和民歌民谣;《尚书》是周代官员编纂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周朝的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内容;《礼记》是对古代礼仪制度的记载,强调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仪;《易经》是古代预测未来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的卜筮和解析,以求得解决问题的智慧;《春秋》是历史记载,是记录鲁国官修的春秋年代的一部官修史书。

四书五经不仅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对于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道德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至今,这些古代经典仍然被广泛研读和传播,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提升个人智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何区别“四书五经”“五经”“六经”

如何区别“四书五经”“五经”“六经”

如何分清“五经”“六经”“四书五经”“六经”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最早见于《庄子·天运》篇。

由于《乐经》或因秦焚书而不存在了,或因其内容已经包括在《诗》与《礼》中了,因此,到汉武帝的时候,就只有“五经”的说法,即只有《诗》《书》《礼》《易》《春秋》,而不再有“六经”的说法了。

所以,后来流传的都是“五经”。

相传,“六经”是经过孔子编纂而成,战国时期的《庄子》中就是称为“六经”,由于“乐经”事实上的不存在,到汉代的汉武帝时,就只称“五经”了。

到了宋代,朱熹又加上四部儒家经典,就出现了“四书五经”的说法,同时,在宋代还出现了“十三经”的说法。

下面分别介绍各自情况。

一、“五经”“六经”包括哪些经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诗》是指《诗经》,先秦时期称为《诗》。

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书》是指《尚书》,先秦时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一直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

《礼》是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

《易》是指《周易》。

《周易》原称《易》,相传由西周文王所作,但尚无定论。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大事,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春秋》是鲁国史书,是后世编年史的开端。

记事起于鲁隐公,终于哀公,经过十二君,共二百四十二年。

为《春秋》作传的有左丘明、公羊高、榖梁赤三人。

《左传》记事详细,现在通行“五经”本的《春秋》,只附有《左传》。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

四书五经详解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不仅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现代世界也具有巨大的价值。

《大学》与《中庸》讲述的是如何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通过对自己的修养和家庭的管理,个人可以达到“大成”,并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谈论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问题。

其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语句。

《孟子》讲述了人与人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要想走向完善,就必须抱有善的本性,不断努力奋斗。

五经中,《诗经》是一部具有浓重文学色彩的诗歌集合,其中不乏关于人生、命运等的探讨。

《尚书》是古代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记载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

《礼记》讲述的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涵盖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周易》讲述的是宇宙自然和人的命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春秋》是中国史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记载了东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发展的历史。

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历史的规律。

四书五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代表。

它们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于现代中国以及世界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经典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个人前程增色而且更为发富有意义的人生。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从世界范围看,大的文化类型都有文化经典。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以及佛教典籍等。

下面是YJBYS店铺整理的关于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

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周易》《春秋》《乐》,形成儒学经典文本。

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五经》地位树立起来。

由此一直延续到隋唐,成为中国文化的“五经时期”。

东汉时期,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一是外来的佛学传入,二是本土的道教产生。

这两件大事说明,当时的思想理论发展滞后,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是中外思想交融的重要时期。

原始儒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回应不了社会思想需求和佛学的挑战,思想文化领域道学、佛学盛行。

《四书集注》是朱子确立的。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

他一生71岁,有66年在福建度过,主要生活在尤溪、建州、建阳、崇安一带。

朱子之前,《周易》《礼记》《诗经》《尚书》《春秋》被称为《五经》,《五经》不包括《论语》和《孟子》。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是小学的教材。

而《孟子》在北宋之前也不受重视,甚至连经书都不算。

《五经》与佛教经典相比,理论的系统性、彻底性、深刻性都有差距。

朱子全面研究《五经》,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认真研究佛经和道家思想。

他还将《论语》《孟子》提升到“经”的地位,从《礼记》中分出《大学》《中庸》两篇,合并为《四书》。

《四书集注》是在福建完成的。

由于中原战乱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逐步向南方转移。

特别是几次移民潮,大大加快了南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到宋代,福建浙江一带,经济文化已跃居全国前列。

朱子曾感叹,“天旋地转,闽浙反为天下中”。

朱子从33岁到71岁,用了将近40年的时候,来撰写修订《四书集注》。

简述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主要内容
四书五经主要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及《周易》五部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代表,收录的歌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思想。

《尚书》是秦始皇实行“统一礼制”的根据,包含了礼仪、家庭生活、宗教因素、婚姻以及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等。

《礼记》是礼乐学的重要著作,内容涉及礼仪、制度、教育,把礼仪和制度综合起来,解释了礼乐学理论体系,是整个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经典著作。

《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是用来考察中国古代政治、社会考古学的重要文献。

《周易》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最早的文学、哲学、历史和天文地理著作,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其中记载了古代中国关于宇宙、人生、历史及政治等内容。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关于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的出处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

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

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

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

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

毛公亦传,未得立。

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

《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

《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

简述四书五经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集合的总称,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则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将相和士人学子的必修读物,也是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之源。

四书包含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大学》和《中庸》强调了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勤思明辨,致志笃行”的道德要求。

《论语》和《孟子》则主要以对话和言行记录的形式,展现了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追求。

五经则包含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宗教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和宗教文化;《尚书》是殷商和周王朝的政治文献,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礼记》则涵盖了古代礼仪制度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周易》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探讨了天人关系和宇宙运行的原理;《春秋》则记载了鲁国国君及其周围列国的政治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对于古代的政治决策、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这些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理念,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对现代社会问题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抉择。

因此,四书五经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深入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的说明。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详细介绍文章的目录和各个章节的内在联系。

首先,本文分为大纲、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先概述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讨论四书五经的内容,以及在何种背景下撰写这篇文章。

“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五经”指什么?

“四书五经”指什么?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想要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从这几本书入门。

先从五经说起。

虽然我们都是说五经,实际上是六经。

章学诚在它的文史通义开篇就说:六经皆史也。

但是由于乐经失传了,才有了五经的说法。

五经分别指的是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周易)、礼记、春秋。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使我们先民的歌谣。

今天的诗经一共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笙歌没有内容,只有题目,所以很多的版本收录了三百零五篇。

很多的文献记载都说原来的诗经有三千篇,孔子删减为三百篇(取整数)。

个我个人而言,不赞成这种说法。

孔子不可能根据数学运算十篇取一篇吧,而且标准是什么?诗经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后来的汉乐府,还是魏晋六朝诗,以及唐诗宋词,都从诗经里面汲取营养。

尚书,又称书经。

尚书,顾名思义,就是上古时代的书籍。

根据钱宾四先生的说法,尚书的作者是周公。

尚书佶屈聱牙,用词古奥,因为年代久远,不加注释的情况下,基本上,几乎看不懂。

尚书是研究上上古历史的一手材料,里面记载了很多商周之际的事情。

而且,后代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之中经常引用尚书,如果不能够诵读尚书,有些书是不能够看懂的。

易经也是一部古老的书籍,而且是一部中国人关于宇宙与人生关系的一部书籍。

易经里面的很多话成为了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也有的成为了格言。

礼记是儒家关于制度和礼仪的一本书,普遍认为成书于汉代。

礼记内容非常之多,梁启超的读书指南里面对礼记的读法有相当全面的介绍。

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本书虽然是编年体,但是却意味深远,虽然不评价,但是褒贬早已经通过句子表现出来。

四书是朱熹提出来的说法,他将论语、孟子以及在礼记里面抽出来的中庸、大学并列在一起,称为四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很有可能属于曾子的传人,因为曾参的年龄最小,而且史记里面有关于曾子的语录。

论语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博大精深,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诵读,也必将继续诵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是古圣先贤, 用心血与实践,为后世留下的文化 珍宝,是为了造福炎黄子孙,我们 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和更好的传承 下去。国学传承已经百年断代,大 量遗失,重新捡起来,需要一个漫 长的过程,要学的很多,要做的很 多,任重而道远……
学习国学经典
领悟中华文化
谢谢,下课!
《易经》是五经之一,被誉为“万经之 源”,书中主要阐述关于万事万物的变化 规律,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 其哲理,“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 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 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 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 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 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中国国学经典的分类:经史子集


经: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官方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诗词汇编。

•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 《孝经》《诗经》《春秋》四书五经……

• 《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人物、文化典故
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原文读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 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 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bì 第二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篇: y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孟子》全书共七篇,是战国 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 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 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 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 想、政治观点。

其他的经:《孝经》 【孝经】篇目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论孝”


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 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 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 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 和伪《古文尚书》的和编本。

著名篇目:《康诰》,《大甲》,《帝典》
五经: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 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 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 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 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 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 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 (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 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礼运·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五经:易经
國學啟蒙
细说“四书五经”
经史子集 类书概述
中华图书分类简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 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 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 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 主持,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 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 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 的辑略,总题《七略》。 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 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 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 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 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 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 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易经 阴阳、八卦


易经 八卦

离 巽
坎 艮

五经: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 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 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 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 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 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 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诗经】的来历
行人采诗
《诗经》 的编集
孔子删诗
公卿献诗
五经: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 是我国第一部 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 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 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 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
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汉书·艺文志》
代表他们政治和学术观点的著作分别是《论语》、 《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集部
《三字经》的总结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 十世家(记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 人物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 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 130篇,526500余字。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的10家代表:儒、道、 阴阳、法、名、墨、纵横、农、 杂、小说。
儒家的五圣
至圣先师:孔子
复圣:颜回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至圣先师:孔子
复圣:颜回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经典常识
四书的字数
《大学》:1753字 《中庸》:3568字 《论语》:13700字
《孟子》:34685字
出处:出自《礼记》
作者:曾子(曾参) 门类: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 书 地位:四书之首、儒家学说的大纲、中国传 统道德及读书人价值观的渊源。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这里就说:“吾爱吾父,吾更爱仁义。”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大概地解说了一下。


这个相当的重要,是国学入门的第一步。
后面所谓的“仁”,“礼”,都是由“孝”衍生而来的。
史书
【史书】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老子》《庄子》《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 • 六艺、国学礼仪、习惯、修养……

• 《唐诗》《宋词》《元曲》《楚辞》 • 《聊斋志异》、四大名著、……
【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在“诗、书、礼、易、春秋”, 之外,还有一本《乐 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 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 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学子们 的必读之书。

《论语》10篇 20章 498条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第一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经:诗经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 中“风”包括“十五国之国风”,有诗 160篇;“雅”分“大雅”、 “小雅”, 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 颂”、“商颂”,有诗40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