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奥氏体的形成(精选)

合集下载

钢的奥氏体化的三个阶段

钢的奥氏体化的三个阶段

钢的奥氏体化的三个阶段钢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在工业和建筑领域中广泛应用。

而钢的性能与组织密切相关,其中奥氏体化是一种常见的钢材组织变化过程。

奥氏体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是钢中的一种组织,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在钢的冷却过程中,当温度降至800℃以下时,钢中的铁原子开始发生排列变化,逐渐形成奥氏体。

这个过程称为奥氏体的形成。

在这个阶段中,由于钢中的铁原子排列变化,奥氏体开始出现在钢材的晶界和晶内,形成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同时,钢材中的碳原子也开始从奥氏体中析出,形成铁素体。

这个阶段相当于钢材的退火过程,可以提高钢材的塑性和韧性。

第二阶段:奥氏体的生长在第一阶段中,奥氏体只出现在钢材的晶界和晶内,形成细小的晶粒。

而在第二阶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氏体开始生长并合并,逐渐形成大的奥氏体晶粒。

这个过程称为奥氏体的生长。

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奥氏体晶粒的生长和合并,钢材中的铁原子排列变化得更加有序,奥氏体晶粒也变得更大。

此时,钢材的硬度和强度开始逐渐增加,但塑性和韧性却减少了。

第三阶段:奥氏体的再结晶在第二阶段中,钢材中的奥氏体晶粒越来越大,同时塑性和韧性逐渐减少。

为了提高钢材的塑性和韧性,需要进行再结晶处理。

这个过程称为奥氏体的再结晶。

在这个阶段中,钢材经过加热处理,使奥氏体晶粒重新分散,形成新的细小晶粒。

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可以提高钢材的塑性和韧性,同时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此时,钢材的组织已经较为稳定,可以进一步进行加工和使用。

奥氏体化过程是钢材中的一种重要组织变化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奥氏体的形成、奥氏体的生长和奥氏体的再结晶。

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改善钢材的组织结构,提高其性能,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奥氏体的形成》课件
镍的影响:镍可以稳定奥氏体相,提高奥氏体的耐腐蚀性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锰的影响:锰可以扩大奥氏体的相区,促进奥氏体的形成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硅的影响:硅可以提高奥氏体的耐热性,但会缩小奥氏体的相区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良好的焊接性能
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较高的耐热性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良好的加工性能
奥氏体钢的加工硬化:通过冷加工变形提高强度和硬度
奥氏体不锈钢的应用: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耐热性,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等领域
奥氏体耐热钢的应用:在高温环境下保持优良的性能,用于制造锅炉、热交换器等设备
奥氏体合金钢的应用: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改善性能,用于制造刀具、模具等耐磨材料
碳的扩散: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 散速度较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 形成完整的奥氏体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温度:奥氏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 度,通常在727℃以下
合金元素:某些合金元素可以促进 奥氏体的形成,如镍、锰等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分解 碳的扩散和溶解 奥氏体的形核和长大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和相变
形貌差异:奥氏体呈面心立方结构,其它相呈体心立方或简单立方结构 结构差异:奥氏体是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其它相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 形成条件差异:奥氏体在高温下形成,其它相在室温下形成 物理性质差异:奥氏体塑性好,其它相硬度高
PART FIVE
良好的塑性和韧性
良好的耐腐蚀性
良好的导热性
实验过程:加热、 保温、冷却等
实验结果:观察奥 氏体的形貌、分析 奥氏体相变动力学 等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也存在无扩散机制形核的观点。
奥氏体晶核与母相之间存在位向关系
{111}A //{011}a
110 // 111 a A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3)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交界面上形成奥氏体晶核时,则形成了γ-α和γ-Fe3C两个相界面。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过程实际上是两个相界面向原有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移的过程。
(1)奥氏体组织
T8 钢的奥氏体晶粒(暗场像) 1Cr18Ni9Ti钢室温的奥氏体组织
奥氏体晶粒一般为等轴状多边形,在奥氏体晶粒内有孪晶。灰白不同 的衬度是由于各晶粒暴露在试样表面上的晶面具有不同的取向的缘故。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2)奥氏体的晶体结构(f.c.c)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原奥氏体 晶界和晶 核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0.1mm
奥氏体晶核在铁素体片/渗碳体片相界面处形成
c
a
b
TEM Fe-2.6Cr-1C钢的 奥氏体的形核
1.5μm
1.5μm
SEM T8钢奥氏体的形核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晶核的尺度~100nm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的形成是扩散型相变,因此奥氏体晶 核是通过扩散机制形成的。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奥氏体同时吃掉铁素体片(a,b)和渗碳体片或只是吃掉铁素体(c) 长大速率: 0.65~1.375微米/秒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剩余碳化物的溶解
SEM T8奥氏体中存在剩余渗碳体
材料相变理论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形成总结
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形成奥氏体,分为四个阶段: ①晶界形核; ②晶核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方向长大; ③剩余渗碳体或碳化物溶解; ④奥氏体成分相对均匀化。

奥氏体的名词解释

奥氏体的名词解释

奥氏体的名词解释奥氏体是金属学中一个重要的热处理概念,它指的是钢铁中的一种组织结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奥氏体的概念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奥氏体的形成原理、性质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角色进行详细阐述。

1. 奥氏体的形成原理奥氏体的形成与金属的冷却过程密切相关。

当钢铁在高温下进行快速冷却时,铁原子会以一种有序的方式排列,形成一种叫做奥氏体的组织结构。

与奥氏体相对的是珠光体,它是在慢速冷却下形成的,具有另一种特殊的晶格排列方式。

2. 奥氏体的性质奥氏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这些性质使得其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首先,奥氏体的硬度较高,因此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常用于制造机械零件等需要高强度和耐久性的领域。

其次,奥氏体还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可塑性,便于加工和形变。

最后,奥氏体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特别适合用于制造具有抗腐蚀要求的设备和结构。

3. 奥氏体的应用奥氏体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奥氏体钢是制造不锈钢的重要原料,因为不锈钢需要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性能。

其次,奥氏体钢还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用于制作车身、发动机零件等。

此外,奥氏体还可通过热处理过程进行调控和改善,以满足不同需要。

4. 奥氏体的变态现象在奥氏体中存在一种变态现象,被称为马氏体转变。

当奥氏体受到外部应力或温度的变化时,可能会发生相变,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结构,即马氏体。

这种转变会导致材料的性能发生变化,因此在材料设计与工程实践中需加以考虑。

5. 奥氏体的研究和发展奥氏体作为金属学的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仿真模拟等手段,探索奥氏体的形成机理、晶体结构、相变规律等方面的问题,为材料科学和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奥氏体作为金属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钢铁冷却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形成、性质、应用以及与马氏体的转变关系等领域。

深入研究奥氏体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_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_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_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奥氏体是钢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它具有良好的强度和硬度,被广泛应用于钢材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

奥氏体形成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个步骤和影响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奥氏体形成的四个步骤以及奥氏体形成的影响因素。

1.软化处理(预处理):首先,将钢材加热到适当的温度范围进行软化处理。

在软化处理过程中,钢材中的残余应力被消除,晶粒被结晶,这为后续形成奥氏体提供了条件。

2.超韧化处理:在软化处理后,将钢材降温至室温以下,并加入适量的合金元素,如铬、钼等。

超韧化处理的目的是增加钢材的韧性和强度,为奥氏体的形成奠定基础。

3.过冷处理:在超韧化处理后,将钢材继续降温至高温区和过冷区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钢材中的亚稳相(如贝氏体、马氏体等)开始分解,形成奥氏体的种子晶粒。

4.贝氏体转变:在过冷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降温至适当的温度,贝氏体开始转变为奥氏体。

贝氏体转变过程比较复杂,包括界面扩散、原子重排、晶格变形等多个步骤。

通过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控制,可以得到理想的奥氏体组织。

1.合金元素的存在: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铬可以提高钢材的耐蚀性和强度,钼可以提高钢材的硬度和耐热性。

合金元素通过改变钢中的相变温度及相变速率等参数,影响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2.冷却速度:冷却速度是影响奥氏体形成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快速冷却可以促使钢材中的贝氏体转变为奥氏体,而慢速冷却则有利于贝氏体的形成。

冷却速度的选择根据所需的力学性能及材料的用途来确定。

3.退火温度和时间:退火温度和时间也会对奥氏体形成产生影响。

过高的退火温度会导致晶粒长大,影响奥氏体的结晶性能,而过低的退火温度则会使奥氏体的形成受到限制。

退火时间越长,奥氏体的形成越充分。

4.碳含量:碳是钢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钢中,当碳含量超过一个临界值时(通常为0.8%~1.5%),奥氏体就会形成。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珠光体的显微组织:片层状结构
•S0
•F •Fe3C
• 显微组织形貌
片间距S0

共析钢奥氏体长大示意图
•T •G •γ
•α
•E
•T •C
1
%
•Cγ- •Cγ- C α •Cα-γ •C α - •C%
C
Fe3C
•T1温 度
•Cγ- C
• Fe3C
•Cαγ
•Cα-γ
•C α -
C
•珠光体片间距S0

二、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 1.组织:等轴状多边形晶粒

• 2.结构
•C原子
•Fe原子

• 3.性能 • 1)比容最小(cm3/g) • 2)线膨胀系数最大 • 3)导热性差、塑性高 • 4)屈服强度很低,易于塑性加工

§2珠光体-奥氏体转变
铁素体(F或α) 0.021% BCC 渗碳体(Fe3C或Cm):间隙化合物, C含量 6.69% ,具有正交结构,硬而脆 。 • 珠光体( F + Fe3C )-奥氏体 • 一、奥氏体转变过程 • 1.形核(以共析钢C%=0.77%为例) • 2.长大 3.碳化物的溶解 4.均匀化

奥氏体形成示意图
1 奥氏体形核
2 奥氏体长大 3 剩余 Fe3C溶解 4 奥氏体均匀化
•γ •F •Fe3C •γ •未溶Fe3C
•γ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2024年2月1日星期四
§1 奥氏体形成概述
• 一、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临界点降低 用 r

钢的热处理(答案)

钢的热处理(答案)

钢的热处理一、选择题1.加热是钢进行热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使钢获得(B )。

A.均匀的基体组织 B.均匀的A体组织 C.均匀的P体组织 D.均匀的M体组织2.下列温度属于钢的高、中、低温回火温度范围的分别为(A )(D )(B )。

A.500℃ B.200℃ C.400℃ D.350℃3.碳钢的淬火工艺是将其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D )。

A.随炉冷却 B.在风中冷却 C.在空气中冷却 D.在水中冷却4.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C )。

A.随炉冷却 B.在油中冷却 C.在空气中冷却 D.在水中冷却5.完全退火主要用于(A )。

A.亚共析钢 B.共析钢 C.过共析钢 D.所有钢种6.共析钢在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的组织是( C)。

A.P B.S C.B D.M7.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A )。

A.随炉冷却 B.在油中冷却 C.在空气中冷却 D.在水中冷却二、是非题1. 完全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m以上30~50℃,保温一定的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2. 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3. 渗氮处理是将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然后再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4. 马氏体转变温度区的位置主要与钢的化学成分有关,而与冷却速度无关。

×三、填空题1. 共析钢中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是:(奥氏体晶核形成),(奥氏体晶核长大),残余Fe3C溶解,奥氏体均匀化。

2.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均由以下三个阶段组成,即(介质分解),(工件表面的吸收),活性原子继续向工件内部扩散。

3.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溶液)组织。

4. 在钢的热处理中,奥氏体的形成过程是由(加热)和(保温)两个基本过程来完成的。

原理第45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原理第45章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a、加热速度增加,碳化物来不及充分溶解,C 及合金元素不能充分扩散, 导致奥氏体中C和合金元素的浓度很不均匀,奥氏体中含碳量降低;
b、对于亚共析钢,加热速度提高,淬火后得到低于平均成分的马氏体及未 经转变完全的F 和碳化物,应该避免;
c、对于过共析钢,加热速度提高,淬火后得到低于共析成分的低、中碳马 氏体及剩余碳化物,有助于马氏体韧化,有利于实际生产。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图2.4 C原子在γ-Fe 点阵中可能存在的间隙位置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3)奥氏体的性能
奥氏体可以在室温成为稳定相(合金元素、奥氏体不锈钢)。 奥氏体的硬度和屈服强度均不高,因面心立方点阵滑移系统多,奥氏体的塑性
很好,易于变形,即加工成形性好; 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致密度高,奥氏体的比容最小; 奥氏体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因此奥氏体钢的热强性好,
综上所述,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和共析钢的奥氏体化对比,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过程分两步进行,首先完 成P→A,这与共析钢相同;然后是先析相的奥氏体化过程。这些都是靠原子扩 散实现的。
值得指出的是,非共析钢的奥氏体化碳化物溶解以及奥氏体均匀化的时间 更长。
为了维持原来相界面处的局部碳浓度平衡,在/Fe3C相界面处的渗碳体必须 溶入奥氏体以供应碳量,使其碳浓度恢复至 C/cem ;与此同时,在 / 相界面处 的铁素体必须转变为奥氏体,使其碳浓度降至C / ,这样,奥氏体的两个相界面 便自然地同时向渗碳体和铁素体中推移,使奥氏体不断长大。
综上所述,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是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上形核 的必然 结果,它是相界面推移的驱动力,相界面推移的结果是 Fe3C不断溶解, 相逐渐转变为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