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官渡之战 袁绍的英雄气概“都跑到哪儿去了”

合集下载

读《官渡之战》有感

读《官渡之战》有感

读《官渡之战》有感今天,我看完了《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袁绍向曹操宣战,在官渡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袁绍多次失利,七十万大军只有八百士兵逃了出去,最终被曹操击败。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经常怀疑别人谋反,可是看完了官渡之战,我觉得袁绍比曹操疑心更重。

因为在出征之前,文臣田丰认为曹操军队兵力强大,建议袁绍以小股兵力不停骚扰、进攻,便于大获全胜。

但袁绍不听,以为他要谋反,反而把他关进大牢。

后来沮授劝他和曹操打消耗战,因为曹操粮草不多。

袁绍以为沮授是害他,就把他也关进了大牢。

接着,许攸又出了一条很好的计谋。

但袁绍知道他和曹操以前是好朋友,以为他私通敌方,又要杀了他,没办法,许攸就投靠了曹操。

其实,在这一战中袁绍还怀疑过很多人,不过就这三件事足以证明袁绍很多疑。

多疑是一件不好的事,会伤害到很多无辜的人。

联想《官渡之战》中的袁绍,我又想到了明朝的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觉得跟随他的那些老臣有可能把他当过乞丐的事说出去,他怕天下人耻笑,于是他就要除掉那些忠诚的老臣。

他把老臣们全部召集到酒楼里喝酒,然后自己跑出来,把搂烧了,所有的老臣都被他害死。

了解了袁绍和朱元璋的故事,我认为多疑是不好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多一点信任,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做到了这一点。

啊,世界上第一个灯泡制造出来了!爱迪生要选一名助手把灯泡送到储藏室去。

爱迪生挑了一名助手去送。

这名助手看着这个新奇的玩意儿,怕一不小心把它摔碎了,结果一紧张,就真的把灯泡摔碎了。

但爱迪生并没有责怪他。

又费了几天几夜的时间,第二个灯泡又造好了。

爱迪生又让那位助理送。

那位助理有些过意不去,怕再把灯泡摔碎了。

爱迪生对他说:“没关系,我信任你。

”于是,助手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信任,人与人之间多点信任,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官渡之战曹操的在何处而袁绍有失在何处写一篇作文

官渡之战曹操的在何处而袁绍有失在何处写一篇作文

官渡之战曹操的在何处而袁绍有失在何处写一篇作文在混乱的三国时代中,有两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曹操和袁绍打仗,袁绍输了,而袁绍之所以会吃败仗,是因为他有太多的缺点了,虽然军力强大,但综合实力来说,袁绍可是要比曹操低出一大截。

在《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和第二十九回中,袁绍就已经失去两名大将颜良、文丑。

后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烧了袁绍军队的粮草,本来,袁绍应该是应听取身边文臣的一些好建议,可是,袁绍却不听田丰、沮授、许攸这三位的建议,袁绍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后果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袁绍:只考虑一时,不考虑后果。

结果就是许攸有智慧的文臣直接转头投向对面的曹操,这使得曹操又多了几位谋略人才。

在官渡之战这场著名大战中,曹操的兵力只有七万多人,而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足足十倍。

有一次,曹操为了更好地打探袁绍一方的军事消息,于是就派上自己的一些兵力潜伏在袁绍的军队里,如果是一个带兵有方的人,可能早就发现并且及时处理这件事,但袁绍偏不是这样的,不仅没有及时清点出这些卧底,还让曹操知道了自己军队的内部消息。

袁绍的军队也是属于压根就没有实力的那种,虽然说袁绍的军队看起来特别强,但是,其中里面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纸老虎”,没有曹操的士兵有谋略。

其实战争的一开始,袁绍还赢了一场。

曹操只能对自己的城池严防死守,不让袁军攻破,后来,曹操听了身边大臣的建议,知道表绍军队的弱点。

曹操便有了火烧袁军粮草之计。

在公元200年8、9月份的时候,正赶上曹军粮草溃乏,袁绍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居然认为这是对面的计谋,不可当真。

如果袁绍此时趁机攻打曹操,估计谁胜谁负,还说不定呢。

尤其是审配,他是个大奸臣,那么袁绍究竟有多信任他呢?这么说吧,即使审配说赶走忠臣,或赶走良将,他也接受。

失去了颜良、文丑后,又失去了文臣武将,听信小人谗言,但他一点儿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来劝他,他也听不进去。

曹操之所以能在这场战争中以少争多,全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自己给自己挖坑,用一句来概括就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胜利-膨胀-刚愎自用-惨败:请看官渡之战袁绍败在何处(遴选公选笔试面试素养积淀)

胜利-膨胀-刚愎自用-惨败:请看官渡之战袁绍败在何处(遴选公选笔试面试素养积淀)

胜利-膨胀-刚愎自用-惨败:请看官渡之战袁绍败在何处官渡是中牟县的一个地名,提起官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具有教科书意义的案例。

分析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的原因,专家有很多解读。

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袁绍刚愎自用,不纳善言。

首先是不听沮授的劝告,执意攻打曹操。

官渡之战是袁绍发起的,袁绍在击败了孔融、公孙瓒等诸侯之后,逐渐拥有冀、青、幽、并四州的领土,成为雄居北方实力最强的诸侯。

这时候他头脑发热,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想在官渡一举歼灭曹操。

沮授劝说袁绍,认为大军连年征战,百姓疲惫,赋役繁重,仓库缺少储备,士兵苦于征战,应该休养生息,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出兵。

袁绍不听,认为沮授的良策是“慢我军心”,沮授也因这一次献计而获罪,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军中。

其次是不听田丰的建议,错失良机。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离开官渡大营,攻打刘备。

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到东边攻打刘备,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如能趁机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不愿出兵。

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边走边用拐杖狠狠敲着地面,说:“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就这样失去了,可惜啊!后来曹操将刘备打败,田丰认为战机已失,再次进谏说,曹操既然打败了刘备,许都就不再是空虚的了,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常,兵众虽少,也不能等闲视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计,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和众多的士兵,外接英雄,内修农战,挑选精兵,不断袭击敌人,使曹方不得安宁。

袁绍弃良谋而不用,认为田丰败坏军心,将田丰关了起来,这一举动使全军将士寒心。

再次是不听许攸的计谋,导致许攸叛变。

许攸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很有谋略。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相持百余日时,许攸提出乘曹操倾军而出,许都防御空虚之际,轻骑奔袭许都。

然而,袁绍因之前韩荀和刘备袭击许都失败,不想再分兵冒险,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

历史趣谈群雄之一袁绍为什么在三国争雄中那么早败落

历史趣谈群雄之一袁绍为什么在三国争雄中那么早败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群雄之一袁绍为什么在三国争雄中那么早败落
导语: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

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

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袁绍于建安七年(202年)病逝。

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在这一年代之前很久远的一段时间袁绍势力就已经没落了,如果从东汉末年说起,这个阶段中最强的势力就有袁绍,为什么他在三国期间最早就没落了呢,这和袁绍战略眼光有着很大的关系,他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和公孙瓒对决。

在东汉末期袁绍是非常有实力的,大家都知道袁绍是名门之后,其曾祖父就已经位居三公,家中家臣无数,有很多勇者追随其左右,无论是在兵力方面还是在财力方面,袁绍占据了优势,184年黄巾起义暴乱时期,袁绍崭露头角,在这个时候他依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虽然后期和董卓因为政治方面的见解不同而分道扬镳,但是他在讨伐战中却占据着盟主的位置,可见其势力如何。

袁绍集团走向没落
讨伐董卓之后袁绍得多的地盘是非常不错的,他占据了黄以南的很多地区,以冀州作为根据地开始越发的强大,由于统治有方,其旗下
生活常识分享。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150字作文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150字作文

《官渡之战》读后小感想
年级:五年级字数:150字体裁:议论文
当我读完了《世界上的著名战役》中的一篇文章——官渡之战后,我觉得袁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有许多聪明的将领告诉他一些对自己、对这次作战计划有利益的战术,但是他一点都没有采纳,而是骄傲地使用着自己的战术。

最终,导致他们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自己也积忧成疾,最终病死。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骄傲自大,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中吸取一些重要信息,来完善自己、来取长补短。

史上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

史上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

史上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官渡之战的时间,一起来看看吧。

官渡之战的时间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统据北方的袁绍依托自己强大的兵力,与实力明显弱小的曹操大战一场,史称官渡之战。

结果是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曹操、袁绍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决战势在必然。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后方巩固,兵精粮足。

而曹操能用以抵抗袁绍的军队仅一二万人,且所占之地战乱连绵,物资供应远不丰富。

曹操颇有军事才能,在这场战斗中,他先是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然后诱敌深入,又干延津之战中大败袁军,斩袁名将文丑。

初战胜利后,曹操主动撤兵,退守官渡,深沟高垒,坚壁不出,等寻战机,如此阻扼袁绍10万大军达半年之久。

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讲了袁绍新近在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屯积万余车粮草辎重的情况,并建议曹操出奇兵偷袭乌。

曹操纳其言,击败鸟巢守将淳于琼,烧其粮草辎重万余车。

火烧乌巢,决定了官渡之战的胜负。

官渡之战在哪里进行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带来什么变化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

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三国“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三国“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官渡之战”袁绍到底输在哪儿?
导语:官渡之战袁绍之败: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
官渡之战袁绍之败: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各有各的历史价值:官渡之战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统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战则彻底碾碎了这种可能,初步架构了三国鼎立之格局;随着夷陵之战(或叫猇亭之战)刘备的惨败,三方均元气大伤,谁也奈何不了谁,三国博弈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正史上,官渡之战爆发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

在这之前的199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势大增;袁绍兼并公孙瓒,得了幽、冀、青、并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斯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序幕由此拉开。

次年正月,双方在官渡一带展开了长达八九个月你死我活的大会战。

结果,曹操以区区两万疲惫之师(一说三万)力克袁绍,“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将北方之地尽收囊中,完成了地区统一。

就《三国演义》的叙述而言,官渡之战这个桥段并不如赤壁之战写得精彩,但其中的胜败原因,特别是双方主要领导人的驭臣之术及其产生的迥异后果,足以让我们不必亲历刀光剑影,也能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

尽管当时后世学人多有总结,唯其“多有总结”,才更值得我们去重视。

那么,袁绍为何会输?他到底输在哪儿?
不懂因时乘势,错失良机。

在权术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环境因素,也只有这样,权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

这个不难理解吧?好比百姓深受洪涝之苦,政府乘机启动水利项目,民众自然不会反对。

这就叫因时乘势。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之袁绍败走官渡

三国演义之袁绍败走官渡

三国演义之袁绍败走官渡袁绍败走官渡公元200年,中国历史上的一幕战争剧变正在上演。

三国时期的北方军阀袁绍,在与曹操的官渡之战中遭遇惨败,被迫放弃了北方战场,转而南逃。

本文将详细描述袁绍败走官渡的经过及其深远影响。

一、战前准备袁绍败走官渡之前,曹操和袁绍两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曹操率军北伐,凭借着精良的部队和军事才能,迅速扩张势力。

而袁绍则集结了众多北方军阀的力量,通过联合一系列势力,准备与曹操正面对抗。

二、官渡之战曹操的部队设法引诱袁绍迅速通过,乘机袭击其后方,打破袁绍的粮草线,并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

而袁绍在官渡城下形势严峻,无法获取足够的补给。

战斗几经波折之后,曹操成功地击败了袁绍的军队。

三、袁绍败退袁绍战败后,他施行了一系列的败退策略。

他试图征用民众财产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然而由于军队的溃败和士气全面崩溃,这一努力并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袁绍只能选择放弃北方,并率领残军南下。

四、影响与启示袁绍败走官渡对整个三国演义的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战役使得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奠定了他在三国演义中强势崛起的基础。

其次,袁绍的败退削弱了北方军阀的实力,为后来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提供了机会。

最后,这场战斗也表明军事智慧和灵活战略的重要性,对后世中国的军事战略有着长远的启示。

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一种领导能力和军事策略上的失败。

他对战局的判断失误、部下的不忠诚以及战斗中的欠缺都导致了他的败北。

这次失败成为了袁绍政治生涯的终结,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致命的失误之一。

袁绍败走官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领导能力和军事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经验的宝贵价值。

总结起来,袁绍败走官渡是三国演义历史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智慧和教训,以应对日后的挑战。

袁绍的失败,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对军事战略的思考,更引发了对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气概“都跑到哪儿去了”
导语: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

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

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

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

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

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

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列大将军何进之后。

尽管如此,在那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袁绍仍是一呼百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袁绍的失败很令人惋惜,也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早年的袁绍还是很有些英雄气概的,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想当年,大将军何进一再受十常侍陷害,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袁绍挺身而出:“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


人就是这样,没有拖累,行为做事也就无所挂碍。

袁绍虽然名气不小,却没有自己的兵马,诛杀十常侍还要向何进借兵。

手头拮据,内心丰富。

袁绍此时,意气风发,英雄盖世,敢说敢做,丝毫看不出后来“色厉内荏”的迹象。

问题在于:何进屠夫出身,从来胸无定见,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被十常侍诱杀。

何进已死,权力尽归十常侍所有。

袁绍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奋不顾身,与曹操一起,杀入宫中,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尽皆诛杀。

不幸的是,杀死了一群狼,又引来了一只虎。

董卓借勤王之机,顺利进入朝堂,很快权倾朝野。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董卓就想废掉汉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

结果丁原仗吕布之勇,坚决反对。

后来董卓用计,策反吕布,刺杀丁原,从此一手遮天,再无顾忌。

按说在这个节骨眼上,董卓权势如日中天,更兼其恐怖手段,无所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