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失乐园_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
试析《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

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论家。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公证人家庭,青少年时代起思想进步,厌恶封建思想,痛恨教会腐败。
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参加了革命政府的工作,并撰写政论,先后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权力》和《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文章,轰动整个欧洲。
王权复辟后,弥尔顿的著作被焚毁,个人遭监禁,但他仍然坚持革命立场,在双目失明,经济拮据的困境中坚持完成了三大诗作《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
1674年诗人与世长辞。
《失乐园》是弥尔顿最伟大的作品。
它借用圣经故事,用史诗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最初的演变和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变革斗争。
全书共十二卷,描述了撒旦反抗上帝,战败后设计复仇,偷入上帝创造的伊甸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以致人类始祖被逐出伊甸乐园,开始沉沦的故事。
诗篇大量运用圣经人物意象,将撒旦和亚当、夏娃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也将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对于撒旦这个形象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中国读者传统上大都把他看作一个反抗强权的革命英雄。
这一方面是受我国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影响,结合弥尔顿的生平和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处境,很自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另一方面也是西方浪漫派诗人的影响所至。
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对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崇高的英雄气概推崇备至。
他们相信撒旦在史诗中被作者塑造成了真正的英雄。
虽然撒旦的形象错综复杂,充满矛盾,但在层层迷雾之下,我们依然可以看清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始终是魔鬼的化身,教唆人类堕落的元凶。
作为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弥尔顿始终认为上帝是公平、正义、仁爱的,他决不容许自己对上帝有不敬的言行。
同时,17世纪的英国人长期受基督教文化的耳濡目染,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给人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造成的深层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对亵渎上帝的行为难以接受的。
这自然也会无形中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影响。
浅析_失乐园_中反抗者撒旦的英雄气概

责任感的每一个层面。作为叙述者,弥尔顿这样对圣子说: “我如今又大胆地鼓翼重来寻访你,我虽然久被拘留在幽暗 里面,歌咏‘混沌’和‘永恒的夜’,翱翔着,先向下方幽 冥界降落,再向上方返航升起,冒险飞进。”(3:3-20)弥尔 顿将他这种寓言式的在天国和地球上的跋涉描述为跟阿涅俄 斯,奥德赛或阿溪里的旅行十分相识的“模糊的逗留”。虽 然他双目失明,他以叙述者的身份像其他盲人预言家那样解 释说他被赐予了别的天赋可以弥补他的身体缺陷。
理,那么,任何幻想或虚构都必须切近真实。
注释:
贺拉斯文艺创作的三原则,是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定型 ①多米尼克·塞克里坦.艾小明译.古典主义[M].北京:昆
化和系统化,不但传播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现实主义理论, 仑出版社,1989.
而且他所表达的古典艺术理想和制定的一套古典艺术原则, ②王焕生.古罗马文学批评史纲[ M ] .南京:译林出版社,
不着形迹到井然有序的演变过程。 尽管这一描述刻画了世界 隽语更好的总结了这一点:“我们最终的希望就是彻底的绝
的构造,但其终点似乎在于魔鬼的现身,因为弥尔顿将他视 望” (II:142-143)。
60 为一个自由,有理性的、完全的意识主体。从这一点上说,
人和撒旦的不同随着情节的铺开而逐渐显露出来。亚当
是一套12卷本的素体无韵诗,大概写于1658—1663,1657年 方的迷失是永恒的。随着对于他的堕落了解的深入,亚当对
出版,它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并评 夏娃的安慰深表哀叹并予以摒弃。 夏娃没有放弃并最终让他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论析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论析作者:董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完成在十七世纪的英国,那时的英国宗教信仰色彩非常浓厚,人们都信奉上帝是完美的、不容置疑的。
《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却是要与上帝斗争到底的一个神灵,在失败之后不反省自己,还继续与上帝抗争,最后把灾难带去人间。
但是对于撒旦形象的认识很多人的观点都不一致,有称赞其抗争精神的,也有反对其对抗上帝行为的,因此撒旦的形象是很复杂的,很难有统一的定论。
本文就《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复杂性进行论析。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复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2弥尔顿,英国的政治家和学者,著有史诗《失乐园》,和荷马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为西方的三大诗歌。
弥尔顿生长在一个生活富足的家庭里,父母也都是清教徒。
这样的成长环境为弥尔顿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很多灵感,让他对文学充满热爱,对宗教文学更是迷恋,他的文学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的成分。
在他的史诗作品《失乐园》里面主要描述了撒旦先是聚集一部分天使来对抗上帝,失败后被逐出天堂。
随后又通过各种手段潜入伊甸园,通过诱骗,成功使得亚当与夏娃偷吃了伊甸园里知识树上面的禁果,导致亚当和夏娃被上帝责罚赶出伊甸园的故事。
还有撒旦与上帝强烈的对抗行为也是《失乐园》中的精彩部分,最后撒旦的结局就是和其同伙一起被变成了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作品里,撒旦的形象塑造是非常复杂与多面性的,我们要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来解读这一人物形象。
一、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撒旦在《失乐园》里的形象不能从一个角度进行单一的定论,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角度,有人持肯定态度,有人持否定态度,也有人保持中立。
从肯定的角度来看,撒旦身上散发着一种贵族气概,有一定的领袖精神,带领着众人开启革命的道路,也许不一定会有收获,但是也能够笼络人心,有着很强的斗争反抗的精神,可以描述为一个英雄的形象。
《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分析

的双亲 , 然而他们却始 终处在蒙 昧之 中而 不 自知 。为了破坏 上帝的统治 , 也 出于对 二人 的 同情 , 撒旦 最终 选择 通 过使 他 们离开伊甸园从而逃脱上帝 的掌控 。
( 二) 堕落形象。英 国作家 和评 论家 刘易斯 曾言 : “ 从英 雄 到将领 , 从 将 领到 政 客 , 从 政 客到 密 探 , 从 密探 到 一 个无 赖, 从卧室或浴室 的窗 口向内窥视 , 又 到蟾蜍 , 最后 到蛇——
故事 。这部 史诗体现 了弥尔顿作 为虔诚 的清教徒 和激进的革命者之 间的 冲突, 表 达 了他对独裁统 治的厌 恶和 对 自 由平等的渴望 。这部作品 带给读者启迪 与思考 , 也具有很 高的研 究价值 , 值得深 究。
【 关键词 】 失 乐园; 撒旦 ; 英雄 ; 堕落; 矛盾
【 作者简介】 田雨佳( 1 9 9 5 . 5~ ) , 河北张家口 人;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
这就是撒 旦的发展过程 。 ” _ 2
经中 , 他是反抗上 帝的堕天使。他在上 帝面前 控诉信 徒的过
错, 他将 百姓 们陷入贫穷困苦之 中。他 变成古 蛇引诱 亚 当和
夏娃偷食禁果 , 使 他们 被逐出伊甸 园。他也 曾和米迦 勒争夺
神最忠诚 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人——摩西 的尸 体 。总而 言之 , 他是反 抗世界
一
、
引 言
名的一段诗反映 了撒旦 的心声 : “ 打败 了又有什 么? 并不是一切都完 了! 不屈 的意志 , 复仇 的决心 , 永恒 的仇恨 , 绝不低头认输 的勇气 , 都没有被压倒 , 此外还有什 么? 他发火也 好 , 用武也罢 , 都难 以从我身上夺得 胜利 的光 荣。 ” 【 1 尽管看起来撒 旦屡 屡 挑起 战争 , 不 好 和平 , 可是 他 却是
试论《失乐园》中撤旦的形象

试论《失乐园》中撤旦的形象作者:肖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05期摘要:《失乐园》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撒旦那复杂的人物性格人们一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或阐释。
大多数人都认为撒旦是《失乐园》中的英雄,是一个革命者,这个观点应该是违背了作者弥尔顿的本意。
本文将尝试从各方面分析撒旦在《失乐园》中的真正形象。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017-01在十六世纪晚期,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宗教改革仍然不够彻底,于是他们创立了清教来对抗贵族阶级的奢靡生活。
17世纪初,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请愿书,次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便解散了议会。
到17世纪30年代末,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筹集军费又不得不再次召开11年未召开过的议会,但因为议会拒绝了查理一世的要求,三周后议会再次遭到查理一世的解散。
查理一世的行为引起了众怒,而苏格兰军队的进攻势头又开始加强,查理一世不得不于1640年11月再次召开议会。
而这一次,议会成为了反抗查理一世的领导核心,它也成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而英国伟大的诗人约翰·弥尔顿所创作的长诗《失乐园》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在这个背景下,《失乐园》中最受欢迎,刻画得最成功、最有生命力的形象,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角色,就是率领众天使反抗上帝的撒旦。
在英国十九世纪的一些浪漫主义批评家的笔下,包括现如今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
都把撒旦看作是一个反抗强权的革命英雄,认为作者弥尔顿也是和撒旦一样的反叛者。
然而这其实是对撒旦这个角色。
对《失乐园》全文,以及对作者弥尔顿的一个误读。
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
一约翰·弥尔顿和他的《失乐园》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论家。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厌恶封建思想,痛恨教会腐败。
失乐园中撒旦形象

试析《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车家玲(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摘要:撒旦是《失乐园》中颇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既是一位为了平等和自由敢于向最高权威进行不屈不饶抗争的反叛英雄,又是一个权欲熏心、骄矜狂妄的堕落者同时他还是祢尔顿关于自由意志与理性原则并存的思想观念的艺术载体,即人为了自由和理想而奋斗,但同时人的行为得受到真理的约束。
关键字:撒旦;双重人格;自由与理性一、引言约翰·弥尔顿(1608-167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政论家。
他出身于伦敦一个公证人家庭,青少年时代起思想进步,厌恶封建思想,痛恨教会腐败。
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革命,参加了革命政府的工作,并撰写政论,先后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权力》等文章而轰动整个欧洲。
王朝复辟后他虽然遭监禁,著作被焚烧,但仍然坚持革命立场,在双目失明,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完成了三大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1674年诗人与世长辞。
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 Paradise Lost, 1667)深邃、高贵、整饬、优美,一直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诗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与《神曲》和《浮士德》相媲美。
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以《圣经·旧约·创世记》第二、三章关于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为蓝本,成功地将诗人—作为一个清教徒,所相信的人类重返上帝的乐园的回归之路极为完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条路发端于人类始祖的原罪,转折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赎,作结于自由意志选择下的灵魂的忏悔和回归。
诗人满怀豪情的诗意书写,所展现的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人生信念。
就全诗而论,从太初谈起,开天辟地,创造世界,创造人类;借《圣经》故事,虽涉及全人类原罪赎罪的悲剧,但实质上说的是人类求知求生,追求自由人权,反对盲目迷信,反对封建专制,建立人类社会理想的大同世界。
浅谈撒旦在失乐园中的形象 毕业论文

摘要约翰·弥尔顿,是英语文化历史上最有名的作者之一。
他的杰作——《失乐园》,无疑是整个英语文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创造了一个特别的形象,并且使人们能够以另一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传说中的恶魔——撒旦。
他的作品使撒旦更加形象生动,更加人性化,并且使其在某些角度上看起来是一名英雄,或是枭雄。
弥尔顿选用了一长段的篇幅来描写撒旦对他的追随者所说的一场雄辩,这段独白中也蕴含了米尔顿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他的字句反映出了他毕生所挚爱的自由,同时还暗示了通过暴力方式进行的革命终究会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本作中的撒旦会具有这样一种矛盾性。
他热爱自由,却不能通过暴力手段得到他想到的。
同时,撒旦在整本书中还扮演了一个失败者。
尽管弥尔顿用了一些积极的语句和情节来形容撒旦,但是该角色的邪恶本质从未有所改变。
关键词:英雄、自由、撒旦、失败目录1 简介 (1)2失乐园中的撒旦 (1)2.1撒旦作为一个自主的形象 (3)2.2英雄撒旦 (3)2.3撒旦的矛盾 (4)3圣经和本书中撒旦形象的不同 (4)3.1撒旦是圣经中一切邪恶的集合 (4)3.2撒旦是《失乐园》中的英雄 (4)3.3两个不同形象间的区别 (5)3.3.1人们认为失乐园中撒旦是英雄的原因分析 (5)3.3.2撒旦在失乐园中的形象更具人性化 (5)4该书与当时社会背景的联系 (5)4.1不同形象暗示不同阶级 (5)4.2蕴含了弥尔顿的意志 (6)4.2.1自由是整本书的主旨 (6)4.2.2撒旦的结局注定是失败的 (6)5总结 (7)参考 (8)浅谈撒旦在《失乐园》中的形象1 简介当莎士比亚还在写着他的著作的时候,英国的另一个伟大的诗人在伦敦诞生了。
他是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的父亲是一个清教徒,他酷爱音乐,因此,在他的影响下,小弥尔顿也热爱音乐,当然,还有书。
伟大的史诗——《失乐园》,这本描述撒旦怎样背叛上帝以及亚当和夏娃如何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的巨作,花费了弥尔顿7年的时间。
西方关于撒旦的诗

西方关于撒旦的诗撒旦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常常被描绘成邪恶、诡计多端的存在。
在西方文学中,有许多诗歌作品探索了对撒旦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诠释。
本文将从不同诗人的角度出发,介绍几首关于撒旦的诗歌,探讨西方文化中对于撒旦形象的多元观察和思考。
诗一:《失乐园》- 约翰·弥尔顿《失乐园》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关于撒旦形象最具标志性的诗作之一。
弥尔顿以史诗的篇幅讲述了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以及撒旦与上帝之间的纷争。
在诗中,撒旦被描述为一个英勇、狂傲、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的形象。
他代表了人性中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二:《撒旦遭遇扑灭毁灭者》- 罗伯特·布朗宁布朗宁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探讨了撒旦与上帝之间的战争,在诗中撒旦被描绘为一个懦弱、无力的形象。
他的力量与权利与上帝相比微不足道,最终被上帝所击败。
这首诗反映了对于撒旦权力被剥夺的悲剧和无奈感。
诗三:《百合与蛇》- 查尔斯·布律斯·诺顿《百合与蛇》是一首十四行诗,探讨了撒旦对恶的诱惑力。
诗中,撒旦以蛇的形象出现,暗示了他的欺骗和诱惑的本质。
诗人通过描述百合和蛇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人性对于邪恶的诱惑和矛盾心理。
诗四:《撒旦之书》- 克鲁维尔德《撒旦之书》是一本关于撒旦的诗歌集,由法国作家克鲁维尔德创作。
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以撒旦作为主题,探讨了他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诗人将撒旦描绘成一个深思熟虑的形象,他既拥有诱惑人类犯罪的邪恶一面,也有对于人性的洞察和理解。
诗五:《孤独撒旦》- 鲁道夫·斯泥尔克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寂寞的撒旦。
诗人通过撒旦的视角,表达了对于人们对他的误解和偏见的无奈。
他不再是邪恶和诡计的象征,而是一个被孤立的个体,渴望被理解和接纳。
通过以上几首诗歌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中对撒旦形象的多元思考。
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赋予撒旦不同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ep.,2004V ol.11 N o.5收稿日期:2003-09-03作者简介:黄德林(1980- ),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美文学专业2002级硕士研究生。
5失乐园6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黄 德 林(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摘要:长时期以来,5失乐园6中的撒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
我们认为,对撒旦形象的阐释要基于一个前提条件:撒旦究其本质是/恶棍0形象,这一点在诗中是不曾改变的;同时又进一步对撒旦形象的复杂性作了心理解读,认为它是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是诗人无意识中倾吐了自己和广大人们的苦闷、渴望和追求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所致。
关键词:弥尔顿;撒旦;恶棍英雄;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4)05-0047-06弥尔顿(John M ilton,1608-1674)的诗作5失乐园6(Paradise Lost,1667)之所以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堪与荷马的5伊利亚特6、但丁的5神曲6相媲美,显然与作品中对主角撒旦形象的成功刻画是分不开的。
撒旦形象多年来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他的形象的复杂性激发人们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诠释。
当前西方有三大流派:/撒旦主义派0、正统派和调和派。
他们不是片面夸大了撒旦形象的革命性质,就是片面夸大了撒旦形象的宗教性质,实难令人心悦诚服。
长期以来,我国有不少人把5失乐园6看作一首披着宗教外衣的革命史诗,至于三卷后撒旦逐渐堕落,他们认为那里撒旦是代表失败了的王党,虽较西方/撒旦主义派0的观点前进了一大步,但关于撒旦形象前后重大转变的原因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如殷宝书、肖明翰和张伯香等人从情欲、自由意志的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对撒旦形象作了重新定位与评价,为解开撒旦之谜开辟了新的视野。
为了进一步再现诗人的创作意图,还撒旦以本来面目,笔者这里想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弥氏笔下的撒旦是/恶棍英雄0(villain )hero)形象,/恶棍0是其本质,其/恶棍0本质不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二、至于撒旦形象的复杂性,那是因为撒旦与诗人的经历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点,唤起了他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引起了他心灵的共鸣,同时也无意中触动了悠久的文化积淀)))集体无意识,为诗人倾吐自己和英国广大人们的苦闷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找到了很好的寄托,因而,被罩上了一抹英雄主义的色彩。
一、对撒旦的界定及其缘由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火湖中的撒旦似乎雄风不减当年,依然高呼:/我们损失了什么?并非什么都丢失:不挠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的呢?0[1](P8)随后又提出/宁可在地狱为王,也不愿在天上称臣0。
[1](P15)这一切足以使无数身陷逆境、为自由而战的人们如遇佳音,深受鼓舞。
因而,西方催生了撒旦派;即便在我国,长期以来评论界也往往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倾向于从政治的角度解读5失乐园6,视其为一首革命史诗,甚至还有人误认为弥尔顿对5圣经6故事作了改头换面,主人公撒旦才是全诗当之无愧的英雄。
其实,这是对诗人本意的曲解,诗人压根就没准备把撒旦塑造成一位大英雄,事实上,撒旦自始至终都是以反面人物的角色出现的。
可以肯定地说,弥尔顿笔下的撒旦与5圣经6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撒旦是魔鬼的化身、上帝和世人的敌对者、教唆人们犯罪的元凶,两者只是在具体表现上有所区别。
我们接下来从诗人的创作目的和思想、个性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从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来逐一剥去撒旦身上的层层伪装,使其重现/恶棍0本质。
从创作目的来看,弥尔顿曾经说过/想给后世留下他们不忍使之泯灭的篇章0。
他在政论小册里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他写道:/我要写一首伟大诗篇,不是一般粗鄙的恋爱诗人或舞文弄墨的江湖之辈,在酒酣耳热之余所写的狂言乱语。
0/我坚决相信一个人要想真写出好人好事,他自己就得先是好人,象一首好诗,成为最高贵的品质所组成的美丽图案。
0[2](P2)为了切实把握诗人的思想,我们应注意他一生中两件最重要的经历:一件是诗人从早年起,就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人文主义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生及其享受,但在享受人生的同时,还要对情欲有所控制,这种控制、这种思想反映在他早期和晚期的诗歌里。
弥尔顿本人也主张,无论天使还是人类,在合乎自然和人情的前提下,都必须遵循理性的原则,所以,他始终没有让撒旦和人类(情欲)超越上帝(理智)的控制。
5失乐园6的中心思想,而且是弥尔顿一切作品的中心思想,即是/理智的至高无上论,真正的自由和服从理智与良知应是一致的。
0[2](P233)另一件是诗人从中期开始,便投身到民族自由解放的伟大的事业中去,虽然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视力和青春年华,却无怨无悔。
弥尔顿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暂时放弃写一部宏伟的诗作而投身革命事业时说过/当时上帝的教会在她盛气凌人的敌人的脚下受蹂躏0,在那岌岌可危的紧要关头,他别无选择。
他晚年也是在革命付诸东流的特定环境下,被迫拿起诗笔以隐蔽的方式继续与专制抗争、为自由呐喊。
可见,他是一名为上帝的自由事业而奋斗不息的忠贞勇士,而不是名称的奴隶。
所以,尽管他当初拥戴克伦威尔,但对克氏后期专断独行的做法还是有保留意见的,因为自由才是他一生的导航、他的生命。
弥尔顿曾说:/谁侵犯他人的自由,自己便首先失去自由,变成一个奴隶。
0而撒旦把人类作为他复仇的工具,也就是说他为了自私的目的而毁灭了他人。
因此,撒旦将永远是自己的罪恶的奴隶,他面对的必然是永恒的地狱。
弥尔顿研究专家约翰#贝里有一句话,/无论我在罗马、日内瓦或伦敦,无论我写5科玛斯6、5快乐的人6或5失乐园6。
我总是那个不变的约翰#弥尔顿。
0[2](P192)马克#帕蒂森在5弥尔顿传略6中也认为弥尔顿的思想从青年到老年/浑然一体,天衣无缝0。
[4]马克思称赞他/行动光明磊落0。
所以,他决不允许恶魔撒旦(情欲)无法无天,摆脱上帝(理智)的控制。
正如绍拉所说,撒旦的背后主角是弥尔顿本人,/打败撒旦的不是上帝,不是神之子,而是弥尔顿这位伟大诗人。
0[2](P232)作为一位一以贯之的清教诗人,弥尔顿始终认为上帝是正义的,他决不容许自己对上帝有不敬的言行。
同时,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那种由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给人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造成的深层的心理定势,或者说/集体无意识0经常对他的创作起作用0。
[5]17世纪的英国人长期受基督教文化耳濡目染,对亵渎上帝的行为是难以接受的,自然会无形中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影响。
因而,撒旦也就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位大英雄。
另外,从选材来看,由于受上帝造人说这一固有材料的限制,诗人也很难随意发挥。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前两卷恶魔撒旦那/慷慨激昂0的言辞的确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可以说是他的狡诈和伪善的外在表现。
但即便在这里,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诗人为了丑化撒旦也是煞费苦心的。
例如,诗人让撒旦在开场不久便自我暴露:/无论做事或受苦,但这一条是明确的:行善决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0[1](P10)他又特意设置了撒旦与家人见面的情节。
另外,他还安排了众恶魔在地狱的万魔殿开会的场面,除了撒旦和他的几个主要成员保留原形外,那些无名之辈都缩成侏儒,因为宫殿再大也容不下原形庞大的千万恶魔,实在令人可笑。
法国文学泰斗伏尔泰认为/这些恶魔都变成了矮子这件事与假英雄的主题是一致的0。
[2](P37)从第三卷撒旦准备嫁祸人类开始,他那邪恶的本质便昭然若揭。
同时,他那/英雄0的形象也急转直下:从伟岸的天使长一步步堕落为地狱中的魔王、潜入园中鬼鬼祟祟的密探、卑鄙的窥视者、丑陋的蟾蜍,直至最后败北,被贬为令人生厌的蛇,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
具体来说,天庭反叛的惨败使身在地狱的撒旦意识到自己远非上帝的对手,因而决定通过诱惑人类来发泄胸中无限的仇恨,还不忘美其名曰/开拓新领域0。
诗人紧接着虚构了两个人物/罪0与/死0,还有意安排了撒旦在地狱门前与他们见面的情节,目的之一就是要贬损撒旦的形象:/罪0是撒旦所生,他因见女儿出落得楚楚动人,顿生邪念,与之乱伦,还生下了一个充满淫欲愤怒的怪物/死0,而/死0又无意中仿效其父,多次强行与其母交媾,生出无数条蛇,这是多么令人作呕的一幕!撒旦的/威严0也因此大打折扣。
这里用外表道貌岸然、内里却龌龊不堪的恶魔来形容撒旦决不为过。
他随后潜入园中,还偷看亚当和夏娃的隐私;接着,又变成蟾蜍蹲伏在夏娃耳边准备下手,被看守天使当场抓住,灰溜溜地逃走;后来,为了实施阴谋,曾显赫一时的撒旦不得不屈身蛇体。
阴谋得逞后,担心当面被上帝抓住受到重惩,偷偷地逃回地狱。
显然,这个貌似强大勇猛的恶魔已从本质上化为一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小人。
他虽然还在其徒众面前耀武扬威,自吹自擂,却在喝彩声中瘫倒成蛇,吃着苦涩的灰土,这就是撒旦堕落的全过程。
作者还就撒旦准备对人类下手前复杂的内心进行了细微的刻画,这对我们了解撒旦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第四卷的独白中,撒旦自言道,/他(上帝)放逐、摈弃我们,代以他的新欢,人类,为他创造了这个世界。
0[1](P132)接着他又说,/恶呀,你来作我的善;依靠你,我至少要和天帝平分国土,,。
0[1](P132)在第九卷中,他自言自语道,/一切的善,在我都变成了恶毒0,[1](P317)他后来又说,/复仇在开始时虽美,不久就自食苦果,反跳回原处。
0[1](P319)这里作者既描写了撒旦对上帝的仇恨激情,对人类的无限妒忌,也刻画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悔恨。
不论他内心是多么痛苦乃至悔恨,也不论他内心掀起了一场怎样的风暴,这一切决不会影响、更不会使他作恶的本性减半分。
痛苦只会燃起他更大的复仇怒火,片刻的悔恨也只不过是他走向沦落之路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接踵而至的是他疯狂进行复仇的行动风暴。
另外,诗人还在文本中穿插了撒旦在天上叛乱的情节:他因妒忌上帝任命神子为众神之长而发动叛变。
其实,上帝是在统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前提下做出了神子即位的决定的,我们从后来神子甘愿为人类赎罪可以看出,他是堪当此重任的。
而撒旦为一己私欲挑起天庭纷争,其卑劣的人格从中可见一斑。
撒旦在反叛前声称:/,,我们的名号理应治人而不是治于人!0[1](P207)这暴露了他那不可一世的狂妄。
他在举起所谓/自由0大旗的同时,又说/地位和等级跟自由不相矛盾0,[1](P207)前后冲突的言词背后是他要成为宇宙新暴君的险恶企图。
第五卷末的撒旦作为一个反叛恶魔的形象就更加明显,这里只有上帝的忠实追随者亚必迭独面千万叛军,是名副其实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