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徐志摩的诗与爱情之关系

合集下载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论徐志摩的中国诗歌情结

英年早逝的徐志摩在诗艺方面的探索有开疆裂土之功。

在其两百多首诗中,被人一唱三叹的正是大量的清新淡泊、情真意挚的抒情之作,情之真、境之美、艺之精震撼着人的感情,净化了灵魂。

他成长的传统文化环境,五四前后活跃的思想氛围,从小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形成了其中国诗歌情结。

本论文拟在此语境中分析徐志摩诗歌的中国诗歌情结。

一、徐志摩幼时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

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名。

是一处“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水乡闹市,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地方商贾,为人正派,是有正义感的乡绅,曾任硖石商会的会长。

正因为家庭富裕,徐志摩又是独生子,父亲自然对其寄予厚望。

1900年,入家塾读书,师从当地秀才孙荫轩读“四书五经”。

1901年,5岁。

读家塾,跟随查桐珍学习传统文化。

1907年,11岁。

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

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

尽管徐志摩非常活泼好动,还经常搞些恶作剧,但是他表现出天资的聪颖,还是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在童年、少年时代,徐志摩除接受私塾和正规教育外,还受家乡自然风物的浸染和启发,为硖石的民俗风情所感怀。

屡次从师,接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从而奠定坚固的古文基础,这都可以从他与梁启超等人的书信往来可窥一斑。

从创作论来看,正因为幼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教育,从而在徐志摩的意识里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朱光潜在《山水诗与自然美》所说的:“传统的影响是特别顽固的,一种体裁或风格既已奠定,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传统。

尽管时过境迁,还本着习惯势力,长久地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山水诗就是如此。

”徐志摩与古典文化的深厚渊源,决定了他会契和于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传统,有意无意地受其影响。

另外,“穷情写物”的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是在于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社会规范礼教之外的人生理想,凭借自然去解放情感。

徐志摩爱情诗意象选择以及情感折射-精品文档资料

徐志摩爱情诗意象选择以及情感折射-精品文档资料

徐志摩爱情诗意象选择以及情感折射徐志摩诗歌中对爱情的追求让人感动中敬佩,他的爱情诗歌玲琅满目、优点很多,尤其在选择典型意象折射情感方面独树一帜,可圈可点,这种独特的意象选择让其爱情诗歌更朦胧,更有意义,更高妙地表达自己的隐秘的心绪。

一、用墙等意象折射对爱情的追求徐志摩曾经用墙这个意象来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起造一座墙》是徐志摩对爱情的追求誓言,所追求的是陆小曼,诗歌中徐志摩用墙这个意象来代表两个人的感情,这堵墙如钢似铁,能抵挡外来的干扰。

用蕉衣这个意象代表爱情,来包裹着心,不仅与平常人一样爱的真,还比一般人爱的更加炽烈。

芭蕉树是有心的,没有了心的芭蕉就会枯萎,对于诗人来说,爱情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调剂品。

我要你的爱有纯钢似的强,在这流动的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的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的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的自由!――《起造一座墙》节选在半封建社会,追求一个有夫之妇,是被整个社会唾弃的,但徐志摩坚信真爱无罪。

他遭受了诸多的磨难,仍旧高擎着真爱的大旗。

诗人在这首诗里展现了他的大无畏的爱情精神,为了爱披荆斩棘,为了爱冲出牢笼,诗人在现实中的爱情也确实经历了许多的牵绊,受到了许多折磨,在没有爱情土壤的情况下,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二、用雪花等意象折射对爱情的礼赞徐志摩用雪花来对爱情进行崇高的礼赞。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随着接触的日益着增多,感情也逐渐加深,最后陷入了爱恋的漩涡,浪漫的徐志摩为陆小曼写下诗歌。

在这甜蜜的爱情滋润下,徐志摩往日诗歌里的忧愁和伤心都被明快的色彩取代,1924年的《雪花的快乐》就是其代表作。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融,消融,消融――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快乐》节选在这首诗里有着丰富的想象,徐志摩把自己比作一朵小雪花,在空中飞舞,在空中不停地飞着,就像恋爱一样眩晕和热烈,诗人在诗歌中再三强调自己飞的方向,雪花多情,但不随风而舞,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它避开了幽谷,避开了山麓,也避开了荒街。

论徐志摩爱情诗

论徐志摩爱情诗

论徐志摩爱情诗(2007-04-05 18:38:07)转载▼标签:休闲论徐志摩爱情诗内容[摘要]:爱是徐志摩的灵性。

“爱”是徐志摩写作动机和基本主题,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但徐志摩写作动机不完全是“爱”的灵性。

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浪漫,优美,手法变化多样。

能给读者飘飘欲仙的感觉。

关键词:灵性,烂情,甜蜜的忧愁,意象,惆怅。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

徐志摩的诗歌大部分以“爱”为主题。

假如你是徐志摩的文学爱好者,你会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这么说:“爱”是徐志摩写作的最大动机。

(徐志摩有一部份诗歌是针对黑暗社会,与爱无关。

)徐志摩曾说:“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

“所谓的…单纯信仰‟也就是理想主义—民主主义的…理想‟其主要构成一个是爱,一个自己,一个是美”。

①正是由于徐志摩信仰民主个人主义的理想,他的诗歌创作手法与新月诗派中的其他成员不同。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成员之一,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位诗人,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我个人认为“复杂”的一面是与徐志摩写爱情诗有关——以自身的爱情为主题,抒发自己对爱的追求。

《爱的浮云》中陈绍伟说:“读徐志摩的诗,心情是异常复杂的,无论是他那些评诗家摧崇或批评的诗,都会冲击人的心里”。

②读徐志摩的诗的确会让人深入其中,引起共鸣。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期。

然而我们都了解徐志摩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文化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和他对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痛恨、崇尚自由恋爱的理想,产生了碰撞,造就了徐志摩的“灵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强烈的“爱”、甚至于爱心,在他的心灵深处引起争鸣与追求——徐志摩的爱情诗歌,而他的诗歌又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情绪和格调。

难道还不能够证明“爱”不是徐志摩的灵性吗?新月诗派成员中,徐志摩是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也是现代格律诗的实践者、更是一位忧郁型的性灵化诗人。

爱情中曾现出来“烂情”。

出现所谓的“烂情”。

不是指徐志摩是那种风花雪月的诗作家。

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

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

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银川中学赵定芳2012年9月3日试论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保山市施甸县由旺镇银川中学赵定芳电话:摘要:爱情是文学艺术千古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对文艺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徐志摩的创作与情爱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明显。

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共写了约三百多首诗,其中爱情诗约七十余首,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

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爱情诗;执著;追求自由爱情是文学艺术千古不衰的永恒主题,爱情对文艺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

徐志摩的创作与情爱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明显。

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共写了约三百多首诗,其中爱情诗约七十余首,占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爱情在徐志摩的人生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徐志摩曾讲过“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

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

徐志摩还曾说过,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诗歌与他无缘。

他之所以提笔写诗,是因为林徽音。

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并迅速坠入爱河。

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

当徽音最终决定与徐志摩的老师的儿子梁思成结婚时,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的诗歌产量也剧减。

如果没有爱情,徐志摩就不可能写出入此感人肺腑的诗歌。

诗人一生为他的理想作了不懈的努力,心灵的抗争,顽强地活着,苦苦地恋着他的诗、他的路、他的爱……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爱情,既浪漫、绮丽而又忧伤、哀怨,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正因为这样的情爱历程,诗人创作了一首首浪漫凄怨的灵魂之歌。

那么,徐志摩的诗歌是如何爱情这一主题的呢?一、徐志摩的爱情诗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徐志摩的诗是人之天性自然直率的流露,从思想内涵上说,自《诗经》开始,一方面单纯的为情而情,另一方面将爱情作为标榜之物。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诗

解析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的爱情诗解析徐志摩的爱情(一)徐志摩的爱情观分析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这是徐志摩回复恩师梁启超的信中的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他把爱情甚至生活太过于诗化了,他总将一切都想像得太过于完美。

而且是个很随性的人,感性判断占性格的多数! 1915年夏,徐志摩与张幼仪因“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结合在一起,1918年生育一子阿欢,之后徐志摩离家而去了英国。

1920年,张幼仪到英国与徐志摩在一起生活,1922年张幼仪再次怀孕,而在此期间徐志摩已于林徽因相识,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不惜与张幼仪离婚,张幼仪毅然同意离婚,此时小儿子彼得正嗷嗷待乳。

然而正当徐志摩以为可以顺其自然和林徽因在一起时,林徽因却选择了离开,不知是为反对婚姻包办制度还是为了表白真心,徐志摩竟将自己与张幼仪的离婚以通告的形式广而告之,但终究还是没有结果。

不久后,徐志摩回到北京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已结婚,丈夫是当时在政坛享有一定名望的王庚,王庚因公务常住于哈尔滨,而陆小曼则喜欢住在北京。

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相识,初见陆小曼,徐志摩便被这个少妇所倾倒,而陆小曼也被眼前这个唯一能读懂她的心的男人所震惊。

一个才子,一个佳人,不久就摩擦出了爱情火花。

经过复杂的纠葛,1925年底,王庚和陆小曼终于离婚,而后徐志摩又设法说服父母,完成他们提出的苛刻的条件后于1926年与陆小曼结婚。

时隔两年,1928年春,林徽因与和她青梅竹马的梁思成喜结连理,这后来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段美谈。

而被徐志摩抛弃的张幼仪却在经历感情波折后,越发成熟,坚强。

其实作为旧时代女性中佼佼者的张幼仪,她在感情上的失败是其命运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徐志摩早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文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造就了他对爱情的观念是:婚姻必须产生在自由的基础上。

正像后来他在和张幼仪离婚时说的那样:“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这和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完全是相对立的,因此,尽管张幼仪的确算是那个时代的优秀女性,但封建包办的产物必然与徐志摩的爱情观相冲突,这就为他们的婚姻失败埋下了伏笔。

分析徐志摩爱情诗

分析徐志摩爱情诗

分析徐志摩爱情诗徐志摩开辟了中国现代新诗新的传统,他的爱情诗有什么特点呢?徐志摩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独特的,开辟了中国现代新诗新的传统。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描写爱情和抒发爱的情感的,这些诗歌展现了绘画美、音乐美的美学风格,读他的诗歌仿佛置身在美丽的康桥、唯美的校园,聆听一曲动听的浪漫主义歌谣。

他的爱情诗迥异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而是营造了一种彰显自由、和谐和唯美的艺术空间,这种美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爱情的不同表达诗歌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体裁相比,具有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为强烈的感情特点。

在徐志摩描绘的爱的世界里,表达的爱情是多样的,仔细品读可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以《再别康桥》为代表的爱情诗,这类诗歌通过诗意般的意境展现爱情中的离别与忧思,在爱情的世界里,离别也是唯美的,轻盈的,萦绕着五彩的爱情之梦,留给读者们一片美妙的遐想。

这种情感是和缓的、恬静的,带着些许的忧伤。

这种类型的爱情诗歌将爱情展现为一种含蓄的情感,在享受爱情的甜美同时伴随着微微的忧愁。

另外一类是在诗歌中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演进,表达一种激烈而充满热情的爱恋,《翡冷翠的一夜》中,出现了天堂、地狱、生和死这些激烈的表达,纵使投生五百次,只要存在这让我痴迷的爱,我都愿意;这首诗歌当中的爱不但是执着的,更是伴着一份飞蛾扑火的勇气,即使死去也要不分日夜的飞翔,而你就是天上的星光,隔着星光,心却贴在一起。

这样强烈的感情不仅让读者的内心情感随之涌动,伴随着这激烈的表达,仿佛自然万物在爱情的映衬之下已经黯然无光,连同太阳、甘露和花朵所有美妙的事物通通消失,而只要你出现,即使隔着天,却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这种类型的爱情诗展现了爱情的另一面特征:热烈的爱所带来的爱的超强能量,能够让人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超越生死的界限。

徐志摩通过诗歌独特的语言表述将爱情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爱的灵感》则用很长的篇幅渲染爱的无比巨大的力量,爱能给人不可理解的英勇和胆,只有爱能使人睁开眼,认识真,认识价值,只有爱能使人全神的奋发。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

【课外阅读】从徐志摩诗歌特色看其爱情观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比喻生动,重视意境的创造,他的爱情诗在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诗歌唱纯真的爱情,委婉而优美,表现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大多写得真挚、热烈、温柔、清新。

徐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有自由,有美,他以其天真、直率、有趣味的情怀性格和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云游短暂的人生。

作为近现代中国文坛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和胡适都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

两人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相近之处。

本文试图通过重点分析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探究其爱情观,同时通过比较两位诗人所持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生实践,从中窥见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从中感受与推思近代文化人的个性特点和心路历程。

潮乡海宁,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名人之地的美称,翻开海宁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册,不得不提到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他是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对中华新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诗歌、散文受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

志摩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最好的自述。

《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

一、徐志摩生平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徐志摩诗选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徐志摩诗选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

徐志摩诗选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徐志摩,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细腻、浪漫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徐志摩诗选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在徐志摩的诗歌中,细腻的情感贯穿始终。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娴熟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

例如,在他的《再别康桥》中,诗人抒发了对学业告别的情感。

他细腻地描绘了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这种细腻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表达,引发共鸣。

其次,徐志摩的诗歌展现了令人动容的浪漫主题。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亲情、友情等浪漫主题,让读者陶醉其中。

例如,在他的《寄小读者》中,诗人用温暖的词语描述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表达了对读者的关怀和祝福。

这种细腻而深情的描绘,使诗歌散发出难以抗拒的魅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徐志摩的诗选也通过细腻的情感,抒发了对自然界的赞美和热爱。

他用美丽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比如,在他的《月夜忆舍弟》中,诗人通过对月亮和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以及对自然界美好的赞美之情。

这种浓烈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倾慕,使诗歌既富有感染力,又具有美学意义。

最后,徐志摩的诗选透露出他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思考。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挖掘,使徐志摩的诗作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徐志摩的诗选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细腻的情感描绘、浪漫的主题、对自然界和人性的关注,都使他的诗歌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通过阅读徐志摩的诗选,我们可以被他浓烈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些细腻情感的展现,使他的诗歌与读者之间建立了一座情感的桥梁,让读者体验到了诗歌的魅力与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徐志摩的诗与爱情之关系摘要:徐志摩,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传奇似的人物,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为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同时,他与张幼仪、林徽因以及陆小曼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的诗歌是怎样浸透他的爱情故事?他的爱情史又是怎样影响他的诗歌创作?笔者仅从徐志摩先生的部分诗歌浅析他与这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爱情提起徐志摩也许有些人对他的诗作留有深深的印象,也许有些人则更加关注他与三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生活。

然而,他的诗作与他的情感就像影子和物体一样如影随行,是分不开的。

他曾在《落叶》中说过:“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

”正是这种感情性,让他把一生献给了爱,创造出许多真情流露、脍炙人口的爱情诗歌。

从他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的多情与痴心。

一、包办婚姻激起对爱的自由向往。

徐志摩的爱情生活开始于张幼仪,不过他并不爱她,受过西式教育的他排斥张幼仪就像排斥封建礼教那样。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桩婚姻的束缚,他更渴望自由和真正的爱情。

这个期间他的诗歌少之又少,有关张幼仪的仅仅只有一首《笑解烦恼结——送幼仪》,况且还是张幼仪答应离婚后他欣喜而作。

在徐志摩的创作史中,张幼仪无疑是失败的。

二、浪漫爱情从憧憬与渴望走向幻灭。

遇见林徽因,徐志摩被她特有的气质和才情所吸引,于是对她展开热烈地追求。

可以说,生性浪漫不羁的徐志摩心中的潘多拉盒子最终是林徽因给打开的,他的诗歌创作几乎也是与此同时拉开大幕。

尽管他的初恋是苦涩的,但是他的众多诗歌却让读者读懂了他的感情。

林徽因在他的创作史中是一颗璀璨的星。

三、在惊世骇俗的婚恋中的复杂心态的折射。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情在经历风雨之后终成正果,这一时期的徐志摩灵感勃发,创作激情高涨,写下的爱情诗自然十分感人。

不过当他们的感情出现危机时,缺乏爱情滋润的诗句,自然便不如从前那么光彩润泽了。

陆小曼在徐志摩的创作中自然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包办婚姻激起对爱的自由向往(与张幼仪)“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

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

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人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曾回忆说。

当我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

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她不理不睬。

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德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

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

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

”为了获得自由和追求林徽因的平等地位,他随后又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当张幼仪答应离婚后,他“欣喜”地为张幼仪做了一首诗:《笑解烦恼结——送幼仪》一这烦恼结,是谁家扭的水尖儿难透?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四千年史髅不绝,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黄海不潮,昆仑叹息,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咳,忠孝节义!二东方晓,到底明复出,如今这盘糊涂账,如何清结?三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四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徐志摩把这桩传统的婚姻看成无尽的“烦恼”,当得到解脱时,他大胆地说“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

”对于这样的结果,张幼仪是无力和无奈的,然而,这种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旧礼教塑成的。

诗人有着他在人性上的缺点,但对张幼仪的残酷“无情”也并非是绝对的。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名门望族之女,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

但受西方教育和现代思潮影响的徐志摩对于象张幼仪这样的一个传统女性却很难认同。

张幼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秀外慧中,她追求的无非是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江山有信,良人有靠,踏踏实实的和一个男人好好过日子。

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不会有春花秋月的浪漫,不会有眼花缭乱的生活,也不会有你侬我侬的爱情。

她不似林徽因高雅不俗,灵气逼人,也不像陆小曼璀璨艳丽,令人无法自拔。

她就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平凡的让人心酸。

在徐志摩遇到的几个女人里,最爱他的大概就是张幼仪。

她的自立自强赢得了徐志摩的尊重,却始终无法得到他的爱。

可见爱不存在公平。

所幸张幼仪晚年终于找到爱情的栖息地,经历了爱与恨的艰辛,这个平凡的女人总算划上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句号。

二、浪漫爱情从憧憬与渴求走向幻灭(与林徽因)1920年秋,正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当特别生的徐志摩在伦敦有幸结识了正随父亲赴西欧学习访问的林徽因,并且深深地被她娇小玲珑的形象、高贵文雅的气质和特有的才情所吸引,不久便向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几乎与此同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水到渠成,徐志摩开始了诗歌创作。

正如他自己所说:“生命的把戏是不可思议的……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

”其中“奇异的风”和“奇异的月色”显然指的是林徽因在他生命里的出现及对他的影响。

可以说,当时康桥的美景和狄更斯的影响仅仅是促使徐志摩拿起诗笔的充分条件,林徽因的出现才是必要条件:是爱情这种世间至美好的情感诱发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欲,爱情是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催化剂。

对此,徐志摩自己也承认:“只有一个时期我的诗情真有些像山洪暴发,不分方向地乱冲。

那就是我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震撼,什么成熟的半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顾间散作缤纷的花雨。

”徐志摩最早写诗那半年恰好刚与林徽因相识,由此不难推断,这“伟大的力量”指的应是来自对林徽因的恋情的力量。

然而,一开始徐志摩是把诗歌创作看作是一件私人性质的事,因此,他创作于1921年前的诗歌作品,问世的并不多。

目前所能读到的最能反映徐志摩这段热烈感情的诗篇,笔者认为应是集外诗中的《情死》和《她在那里》两首诗。

徐志摩在写于1922年6月的诗中写到:玫瑰,压倒群芳的红玫瑰,昨夜的雷雨,原来是你发出的信号——真娇贵的丽质!你的颜色,是我视觉的纯醪;我想走近你,但我又不敢。

……我已经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

玫瑰,我爱你!——《情死》在这首诗中,徐志摩显然将“玫瑰”视为爱的化身,采用艺术化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痴迷及勇于为爱献身的疯狂,可谓前无古人了。

在徐志摩的心中,林徽因是那样完美,简直就是女神的化身。

他歌咏道:她不在这里,她在那里:她在白云的光明里:在澹远的新月里;她在怯露的谷莲里:在莲心的露华里;她在膜拜的童心里:在天真的烂漫里;她不在这里,她在自然的至粹里!——《她在那里》相比于《情死》在感情表达上的豪放特色,这首诗显然具有更浓的婉约风格,并且形式整齐,韵律优美,让人联想起冰心那些表达“爱、自然、童心”主题的抒情小诗来。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是如此强烈,然而他的满腔热情却没有得到同样的回应。

林徽因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他当作文学上的导师和领路人来尊敬。

因此,徐志摩不禁发出了不无伤感的“私语”: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一颗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

——《私语》尽管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追求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但她毕竟尚未婚嫁,因此,徐志摩心中也就尚存一丝希望。

1922年,在与张幼仪解除婚约之后不久,为追寻不辞而别已经回国的林徽因,徐志摩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海外之旅。

然而回国后的徐志摩所面对的却是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关系十分密切,不久便成婚的残酷现实,至此,浪漫爱情彻底幻灭的徐志摩陷入极端痛苦和绝望中:我眼前暗沉沉的地面,我眼前暗森森的诸天。

……灾难后的城子,只剩有剐残的人尸。

——《荒凉的城子》透过这些诗句,一个遭遇感情巨创的悲剧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

然而,徐志摩毕竟不失为一个厚道、真诚而又宽宏大量的人,个人感情的不幸并未使他丧失理智,他对梁思成之父——恩师梁启超的尊敬和爱戴仍一如既往,并将对林徽因的感情珍藏于心灵最深处。

三、在惊世骇俗的婚恋中的复杂心态的折射(与陆小曼)自与陆小曼相恋到终成眷属,徐志摩经历了一段酸甜苦辣而且十分曲折的心路历程,这段心路历程透过其爱情诗艺术而较为全面地勾勒了出来。

1.对理想爱情的热烈歌咏和追求徐志摩是在北京的社交场合结识陆小曼的。

似乎命运之神早就安排好了这场惊天动地的邂逅似的,第一次见面,陆小曼的美貌和活泼性格就给徐志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徐志摩也给陆小曼以全新的感受,让她感到:“如同在黑夜里见着了一线光明,遂死的人又兑了一口气,生命从此转了一个方面”。

此后,烂漫的炽热之爱使徐志摩爱情诗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他既惊叹又欣喜地歌咏道: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我此时在这蔓草从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惆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朝雾里的小草花》2.面对内外各种压力的痛苦和彷徨虽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从封闭走向民主和开放了,但是陆小曼毕竟是“罗敷自有夫”,而徐志摩与发妻解除婚约也尚未得到亲友的谅解,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恋情自然要激起四面楚歌了。

有感于此,徐志摩在诗中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语”:我亦愿意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有忧愁,象一只没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的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呻吟语》3.为获取个人幸福的苦苦抗争“剪不断,理还乱”,“抽刀断水水更流”,分别时间越长,徐对陆的思念就越是无法派遣,而在国内的陆小曼更是因周围的压力和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故愁坏了身体,因此,他毅然踏上归程,并与陆小曼联袂进行了苦苦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