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诗歌教学说课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5《咏怀古迹》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5《咏怀古迹》教案人教版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设计教师设计主题咏怀古迹(其三)设计时间课标要求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学习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作品,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体验。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习唐代的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分格解读;通过朗读,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唐代的诗歌以及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欣赏诗歌的方法不系统,对杜甫的了解不深入。

通过这一诗歌的学习,要掌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同时对杜甫的生平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把握本诗诗歌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2.通过分析鉴赏诗歌,掌握借古咏怀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诗歌中景物、人物的特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掌握借古咏怀的鉴赏方法。

2.感知杜甫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中景物、人物的特点,结合作者的经历,掌握借古咏怀的鉴赏方法。

课时20分钟教学过程集体教案学生活动期待效果一、导入: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桑田。

今天的这一首诗就是缅怀古代人物,倾诉自己情感的一首诗。

二、解题:怀古咏史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1.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感知怀古诗的特点了解怀古诗的概念读诗歌,思考诗歌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怀古诗的概念了解诗歌中描2.这首诗给塑造的古人是谁?王昭君3.补充材料:历史人物王昭君(1)昭君选秀入长安: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嫱,字昭君。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被挑选入宫。

三说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

三说 说课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

三说三十五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

我将从这三大点9小点依次进行说明。

一说目标说课标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学生提出了五方面的目标要求:“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综合来看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富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文化观。

说课标的内容标准:由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标》没有明确“内容标准”的表述,而是将其融合在阅读鉴赏方面的目标要求中,所以我将体现诗歌教学的内容标准提炼为四点:1了解体裁:了解诗歌体裁特征,明确诗歌发展脉络。

2 感受形象:发展想象能力,感受艺术力,提升审美境界。

3品味语言: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领悟内涵:理解内容价值,体会民族精神。

二说教材二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为了更好的说明人教版教材,下面我将以苏教版、粤教版教材为参照,对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目的进行说明。

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编写目的说教材的内容结构:具体到今天所要研说的唐诗单元,其内容结构是这样的: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蜀道难》正是其成名作,一首极具浪漫风格的古风佳作。

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这三首诗是其晚年流寓夔州之作,集中显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白居易,中唐最著名的诗人,《琵琶行(并序)》是其歌行体叙事诗的代表作,以其经典的音乐描写和咏叹“天涯沦落”的悲慨著称于世。

李商隐,晚唐诗坛的璀璨明星,开启了中国朦胧诗的先河。

《锦瑟》用典工整,《马嵬》深稳健丽,两首诗可谓情致深蕴。

由此可见,教材编者选取的这七首唐诗,是唐代近五万首诗歌中从作家、文体到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说教材的立体整合:先来横向把握教材:将七首诗从内在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行横向整合,可归类为两种文体样式、三种表现形式、两种艺术手段。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

悲从中来,《秋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

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

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孩子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

学习鉴赏的一般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

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

《李商隐诗两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这两首诗中的《锦瑟》情感隐晦凄美,又善于用典,《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

指导学生拿到一首诗时应该会在读的过程中,通过意象及一些关键词感受到一些情感。

高中语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一、单元编排意图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

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三.总结课文: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第二课时春望
一、导入。
<<春望>>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教案

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鉴赏课二课时备课组高一语文编辑审定高一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搜集资料结合初中所学,概括诗人生平创作,了解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升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注释,熟读成诵,领会诗歌情感,掌握诗歌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本诗含蓄凄美的诗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法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课前导学1.展示学习目标2.掌握基础知识:完成《高效课堂》板块一“助读导入”和板块二“以本为本”语言基础习题3.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的知识。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互助解决疑难。

步骤二:课中引学【问题引入】古典诗词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钥匙之一。

那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意象,并说说其象征意义。

今天我们走进李商隐的《锦瑟》采用意象突破法,来解读本诗。

学生活动: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运用多媒体补充点拨。

明确:个性补充内容:【自主学习】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正音、疏通文意,反复诵读本诗完成: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什么?运用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强调“一弦一柱”有何用意?学生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活动:根据学生展示情况,点拨补充个性补充:【小组交流】学习要点:本诗象征、用典手法活动任务:1.有感情地朗诵。

2.请从诗中找出表明内容之眼的三个字来;再从诗中找出表明诗人情感之眼的两个字:3.用典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个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第7课《锦瑟》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第7课《锦瑟》说课稿

《锦瑟》说课稿一、说教材《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

这个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

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鉴赏时,要学会知人论世,同时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想象丰富,意象精美,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二、说教法根据单元要求,我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诗句的鉴赏和诵读感知上,感悟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我在课堂上采用诵读指导法、诗句分析法、情景再现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通过对诗句的分析和形象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说学法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自学习惯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

我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锦瑟》诗的地位作用及学生的特点,还有古诗词教学方面的要求,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弄懂诗歌的内涵,感悟该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教师的引导开始,以学生的研讨交流再加上教师的总结结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五、说教学重难点《锦瑟》因其美学色彩的不好把握而著名,但它同时又是一首充满魅力的古典诗歌,所以对它的讲解重点放在恰到好处的品味诗歌的意境。

在此重点基础上,难点显然就是“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名诗对接:(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锦瑟》神秘的面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必修三)——学习鉴赏不同诗风的语言和手法一、说教材(感受与共鸣)带着新的学习需要,在这个阶段,我们读诗应该有了新的提高和新的要求。

本单元要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这个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在课程中处于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鉴赏这些瑰丽的诗歌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觉得这个单元的教学就是我们师生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

本单元包含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和晚唐的李商隐的诗歌。

尽管词风迥然不同,但都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解读古典诗词的情感、进行鉴赏训练。

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诵读涵咏、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并及时给予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希望通过这个单元设计,让学生找到解读古典诗词的钥匙,提高自身鉴赏水平,应对诗歌鉴赏题做到有步骤、有策略、有方法。

首先要认识唐诗丰富的诗歌题材和样式。

中唐的时候,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在唐朝,诗歌的样式是多样的,有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有《蜀道难》、《琵琶行》,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必修三选取的都是七言律诗,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锦瑟》《马嵬》等。

其次要学会鉴赏唐诗的表达技巧和创作风格。

表达技巧是诗人创作所选取的角度,它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分别是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虚实、明暗、正侧、渲染、白描>、抒情<直接和间接>),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起兴、烘托、象征、衬托、联想、想象、借古讽今、欲扬先抑等),结构方法(首尾、总分、过渡、铺垫),修辞(对偶、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设问、反语、互文、用典等),学生对这些表达技巧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以便应用的时候随时提取。

第三、学习唐诗以诵读为主,注重自己的感受与共鸣。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人的语言韵味。

”学习诗歌的时候要学会感受《蜀道难》中强烈抒情、极尽渲染的手法,《琵琶行》中借月烘托的手法,《登高》中意象的组合,《马嵬》中的巧用典故等。

第四、学习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立足文本,摸索鉴赏的途径,做到情语优先,兼顾物事,即一定要学会把哪些可以把握作者情感的词语优先抓住,同时兼顾借物、借事老表达情感的地方。

比如,《秋兴八首》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泪”“孤”“故园心”等,而其他地方,作者则是借秋景和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总目标:1、学习并掌握鉴赏唐诗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意境,通过表达方式的学习,感受诗人的情感。

3、知人论世,要有鉴赏诗歌的背景意识,不可脱离诗人的时代和情感。

4、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人的言语韵味。

5、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

6、了解唐代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他们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学情三、说教法四、说理念五、说过程《蜀道难》1、整体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宏达的气势和奔放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导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春日怀李白》)——从杜甫对李白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的特点:清新飘逸。

而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却是指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难》成就了李白,奠定了他“诗仙”的地位。

我们今天就学习李白的《蜀道难》。

(二)、关于作者关于李白,,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蜀中学习和漫游(25岁以前)——远游求仕时期(26—42)——应召进京,供奉宫廷,翰林待诏(42—45)——赐金放还,再度游历,结识杜甫(45—55)——安史之乱,长流夜郎,中途返还,逝(44—62)李白的思想:儒、道、侠三者兼具。

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

(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从内容上看,本文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你能从文中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那些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诸多情感的呢?(文章写出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为友人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的忧虑,以及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意。

)(对友人的担忧和忧虑是通过诗人对蜀道之高之难之险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对友人的惜别之意则是隐含与文章之中。

如“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位于巉岩不可攀”“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2、作者是怎样极言蜀道之高之险的?读完之后给你怎样的感受?——夸张,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噫吁嚱,危乎高哉”“蚕丛及鱼凫”、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冲破逆折”“黄鹤愁飞,猿猱欲度愁攀”“百步九折”“扪参历井”——环境的渲染、铺排夸饰那悲鸟、那古木,令人胆寒;月夜惨淡,空山寂寥,子规声断,写出了蜀道寂寞、荒凉,旅途愁苦。

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喧嚣、砯崖转石——着重描写剑阁的险要,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

形势险要“峥嵘、崔嵬”(峥嵘:山势高峻突出;崔嵬:高大雄伟。

形容山势高而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社会环境恶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读完之后,给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作者的夸张、想象新奇而自然,为蜀道增加了历史感和神秘感。

作者的铺排夸饰奇景迭出,生动形象而又气势奔放。

作者对剑阁的棉鞋阴森恐怖,谲诡荒怪。

本文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

可谓纵横开阖、变幻莫测、随意挥洒,突出了蜀道难的主题。

3、学完《蜀道难》之后,你觉得李白语言风格中的“清新飘逸”表现在哪里?所谓清新飘逸,也就是读者读了这些文字材料之后产生的一种美感了。

古人叙述的这些感觉,在美学上可以归之为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

在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无拘无束,活泼、自然。

综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飘逸诗风的构成归纳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高洁奇大的形象,超凡脱俗的构思,鲜明强烈的修辞,绚丽飞动的词语。

(四)、拓展阅读,规律总结选读李白的诗,注意从中发现形成浪漫主义风格的语言的表达特点,加以归纳。

《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剑阁赋》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

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

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

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

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

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

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提示:注重主观情感和理想的表达,突出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和愿望。

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

(五)我来说李白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李白有着怎样的感受。

教师:读李白的诗,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你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已经被“超度”了一样的愉悦,一身是正气,五内是舒畅,胸襟开阔,思路开朗,超脱解放,振奋坚强。

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前人所说的“飘逸”。

《杜甫诗三首》1、品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2、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3、学习杜甫诗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4、从景与情的关系中,体会杜甫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目标展示:三、初读课文(知识与技能)感情基调: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孤独、悲愤、沉郁、顿挫四、情读课文(过程与方法)本诗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它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思路提示: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方法指导1:意象——意境——情感方法指导2:抓关键字、关键词五、举一反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蟀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的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思路提示:景与情的关系(找出诗中的意象和直接抒情的字词)——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等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从病身、归梦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以“歌慷慨”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六、美读诗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配音朗读2、学生朗读七、小谈收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谈收获(从方法、内容、情感把握)2、教师谈收获(从情感谈)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歌诠释背井离乡的悲心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朝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

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化为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

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执着勇敢的担当,让我们后人无限仰望。

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铭记它的人格,把它们化成我们前行的力量。

《琵琶行并序》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全文,正字音。

2、把握诗歌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

同学们相互探讨,小组合作,看看本文可以从哪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明确:——故事情节:送客、听月、琵琶女自述、诗人独白(详略安排得当,突出重点,强化主题。

)(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

相互映衬,更见互补之妙)——音乐描写:音乐贯穿全诗。

“无管弦”—“转轴拨弦”—“四弦一声”—“却坐促弦”。

(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是沦落天涯叹知音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媒介。

)——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别时茫茫江浸月——未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以静衬动。

前者接住了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衬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