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设计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周建平一、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1.处方前工作(简称)1)资料收集(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性质等)2)部分前期研究工作(药-药、药-辅料相互作用等)☆意义:1)为选择最佳剂型、处方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2)是开发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基础2. 主要方法文献检索:光盘、网络、期刊、专利等(关键词(Keyword Search)检索)(特征编号(Rxlist-ID)检索)•分析方法研究:UV、HPLC、TLC、GC、MS、HPLC-MS等•理化性质的测定(主要对全新化合物)4. 分析方法研究☆(与稳定性同步,省时)•定性分析:显色、沉淀、色谱等(一般应有2种方法)•定量分析:容量、仪器分析(常用)•有关物质:TLC、HPLC、GC等•晶型(X-衍射、热分析、IR等)5. 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1)溶解度和pKa(不同溶剂中)•在pH1~7范围内,溶解度(水、0.9%氯化钠、0.1mol/L盐酸、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等)<1%可能出现吸收问题;特性溶出速率>1mg/cm2min,吸收一般不受限(分子或部分离子型药物才能吸收)•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介质pH影响其溶解度以及分子与离子比例(药物吸收一般以分子型为主)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pH=pKa+log[A-]/[HA](弱酸性药物)pH=pKa+log[B]/[BH+](弱碱性药物)令:溶液中药物总浓度为S,分子型药物浓度为S则:pH=pKa+log(S-S)/S0(弱酸性药物)pH=pKa+log S0/ (S-S0) (弱碱性药物)从方程中可大致认为,pH每改变1 个单位,药物溶解度将有10倍的改变。

药物溶液沉淀pH的计算:如:磺胺嘧啶(弱酸)的pKa=6.48,特性溶解度S0=3.07×10-4mol/L,小针浓度为20%(g/ml),通常稀释成1%(即4.0×10-2mol/L)后静脉滴注,输液pH 应保持在多少才能保持输液澄明?pH=pKa+log(S-S0)/S0=8.59(以上)因此,调节pH可极大地改变弱酸和弱碱型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到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和选择,药物的吸收,但对药物的稳定性、刺激性及临床应用(如口味)等应同时考虑增加溶解度的方法•调节pH (成盐)•复合溶剂(潜溶性)•助溶(形成络合、复合物)•增溶(小分子和聚合物胶束)•固体分散物和包合物(环糊精即CD)等2)分配系数☆(P,亲水亲油特征值)→1(最易透过生物膜吸收)P=油相中药物浓度/水相中药物浓度(常见辛醇/水)•最方便的测定方法:用一定量有机溶剂萃取饱和水溶液的药物后测定有机相中的药物量,计算(P=油中药量/水中药量)但由于不同文献中采用的有机相及测定方法可能不同,对分配系数的数值影响较大,应科学分析、对待3)熔点和多晶型•熔点:药物的特性参数,有关其纯度,且对某些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如透皮制剂、低熔点物质的制备工艺等)对一般(有机)药物而言:若mp↑,溶解性↓,但有利于药物的加工和稳定性若mp↓,溶解性和透过性↑,加工和稳定性↓•多晶型(polymorphism):晶格内分子排列形式不同(溶解后即消失)。

药剂学处方设计题技巧

药剂学处方设计题技巧

药剂学处方设计题技巧处方分析的步骤一般为:①抽样。

根据医疗单位用药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普查或者随机抽样的方法。

大中型医院门诊每日处方调配量比较大,若以全部处方作为调查样本,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或较长时间,故一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所抽取的处方总量不应少于5000 张,一般以一万~五万张为宜。

②调查表格的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设计统计表格。

③实施调查。

④数据处理和分析。

⑤报告调查结果。

为了保证处方调查结果的可靠性,操作中应当注意的有关事项包括:①选派合格的调查员。

如果采用非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调查,必须事先进行调查员培训。

②制定科学的判据。

无论是处方书写规范化的形式调查,还是处方用药合理化的实质调查,都必须事先制定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和判断标准,将人为偏倚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③兼顾数据和事例。

④着重解决问题。

对于药学是需要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的,故在化学方面要有兴趣和特长。

所有跟医学有关的专业,开始是需要学习一些医学基础的,比如病理,生理,解剖和生化等,而药学更偏重于化学,比如要学习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和药物化学,还要学习药理,药剂学等科目的。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

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还包括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

药剂学是针对药物制造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

根据药物理化性质不同,体内吸收代谢特点不同,要达到治疗的效果,减少毒副作用,不良反应,需要在药物的生产加工中采取合适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使用中采用适合剂型,适合的给药途径;同时也满足药物本身的保管,运输的要求。

药剂学主要针对药物剂型开展研究,在设计一种药物剂型时,除了要满足医疗、预防的需要外,同时须对药物的性质、制剂量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贮存、运输、服用方法等到方面加以全面考虑,以达到安全,有效和稳定的目的。

抑郁症处方设计

抑郁症处方设计

抑郁症处方设计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对于抑郁症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外,一个合理的处方设计也非常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种有效的抑郁症处方设计方案,旨在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一、日常生活调整1. 规律作息建立起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调整抑郁症患者的心情非常重要。

尽量保持固定的起床时间和睡眠时间,避免失眠和疲劳。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并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和调整身心状态。

2. 均衡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和叶酸等物质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绿叶蔬菜等,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促进大脑功能,缓解抑郁情绪。

二、心理干预1. 心理咨询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通过与咨询师的交流,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情绪状况、探索内心的困惑,并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2. 心理疏导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消极情绪、焦虑和自责等心理问题。

学习一些有效的心理疏导技巧对于缓解这些负面情绪非常重要。

例如,学会通过写日记、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来舒缓情绪,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积极参与其中,增加自我满足感。

三、社交支持1. 亲近家人和朋友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和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情感,倾诉内心的困扰,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请亲人和朋友给予患者理解和耐心,并鼓励其积极面对病情和康复。

2. 参加社交活动鼓励抑郁症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与他人保持交流和互动,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可以参加一些团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拓宽社交圈子,增加社交支持,提升自信心。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抑郁症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不同的药物处方。

处方设计的名词解释是

处方设计的名词解释是

处方设计的名词解释是处方设计是指在医学领域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制定一份包含药品、剂量和用法等信息的指导方案。

这个方案被称为处方,是医生用来指导患者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

处方设计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个好的处方设计应基于准确的诊断和客观的病情评估,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过敏史、用药禁忌等因素。

首先,处方设计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以确保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在制定处方时,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以个体化的方式对待每个患者。

其次,处方设计需要医生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其他辅助检查手段获取更多的诊断依据。

只有通过全面的评估,医生才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确定最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

然后,在处方设计中,医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指导标准。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药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具功效、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其次是确定适当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调整药物的剂量,以实现最佳疗效。

最后,医生还应给出详细的用药信息,包括用法、用量、给药途径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避免药物误用和滥用。

值得注意的是,处方设计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用药,不得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同时,患者应向医生及时反馈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为了提高处方设计的质量,许多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都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标准化流程。

比如,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自动生成标准化的处方方案。

此外,药学部门的参与也十分重要,他们可以提供关于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剂量、用药禁忌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帮助医生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处方设计。

处方前设计的名词解释

处方前设计的名词解释

处方前设计的名词解释处方前设计是指在医生为患者开具处方之前,医生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评估和决策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收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及明确患者的症状和确诊疾病。

处方前设计的目的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有效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首先,在处方前设计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病史包括患者的既往疾病、手术史、过敏史等详细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态,判断可能的并发症风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肾功能、心功能等指标,以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其次,体格检查也是处方前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医生可以发现体征异常,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等。

这些异常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例如,对于疑似患有肺炎的患者,医生会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音来判断是否存在肺部感染。

与此同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在处方前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全面、客观的患者健康状态信息,帮助医生作出准确的诊断和药物选择。

例如,通过血液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参数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从而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

此外,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CT扫描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内脏器官是否存在异常,如肿瘤、结石等。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还需要专注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确诊。

医生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主诉,并进一步询问相关症状的频率、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细节,来帮助医生确诊患者疾病的类型。

例如,对于患有头痛的患者,医生需要了解头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来判断是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还是其他类型的头痛。

最后,在设计处方之前,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治疗目标。

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信息,综合分析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药剂学的处方工艺流程

药剂学的处方工艺流程

药剂学的处方工艺流程
药剂学的处方工艺流程通常分为下述几个步骤:
1. 处方设计:根据药物的配方要求和目标,设计药物的处方。

这包括选择药物的成分、确定药物品种和浓度、确定添加剂和溶剂等。

2. 材料准备:根据处方,准备所需的药物原料和辅料。

这包括粉碎、混合、称量、筛分、溶解等操作。

3. 溶剂处理:如果在处方中需要使用溶剂,需对溶剂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可以是过滤、蒸馏、浓缩等。

4. 配方调配:按照处方中指定的配比和方法,将原料和辅料进行合理的配方调配。

这包括溶解、混合、搅拌、研磨等操作。

5. 过滤和纯化:将调配好的药物溶液经过滤,去除杂质和不溶物。

过滤操作可以采用滤纸、滤膜、过滤棉等。

6. 灭菌处理:对处方中涉及到的容器、药剂等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产品的无菌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灭菌方法有高温蒸汽灭菌、紫外线灭菌、过滤灭菌等。

7. 包装和标签:将制备好的药物按照规定的包装方式进行包装,并在包装上标
明药物的名称、成分、用法、批号等必要信息。

8. 质量控制:对制备好的药物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包括对溶液的pH值、浓度、纯度等进行检测。

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有色谱分析、光谱分析、重金属测试等。

以上是药剂学的一般处方工艺流程,具体的流程会根据不同的药物种类和制剂方式而有所差异。

各类运动处方设计

各类运动处方设计

腰背痛康复运动处方一、仰卧双膝交替触胸仰卧,双膝弯曲,双臂放在头部上方,将一膝尽量向胸部靠近,另一膝伸直,然后回到初始位置。

双腿交替重复以上动作。

放松并重复。

下图。

注意事项:在抬膝时,应慢慢的抬起触胸,不能爆发性去用力,可能导致腰腹肌肉更加严重。

当做到最大程度时,则交替。

二、平卧收腹膝弯曲,双足平放于地上,双臂置于头部上方。

同时收紧下腹和臀部肌肉,后背始终平放在地上。

保持lO秒,然后放松。

重复。

注意事项:当患者感觉腰部特别疼痛时,因立即放松身体,调节呼吸,以免加重要不伤病。

优点:对于一些腰部伤病患者,适当练习能够加快腰肌的康复。

正常人锻炼该动作,能够有效的锻炼腰腹肌的力量和肌肉耐力。

三、仰卧提拉双膝仰卧,屈膝,双脚置于地上。

手臂置于体侧。

步骤:双脚并拢,双脚离地,膝盖向胸靠近,然后,双手抱于膝盖之上。

背部贴于地面,保持数秒,放下,重复。

注意事项:做动作时,上半身不能弹起。

不能保持时放下。

四、怒猫跪在地上,双手撑地,背部拱起,慢慢将背部展平,身体自然前伸,接着又变为拱背状态,如此重复(1)跪在地上,两膝打开与臀部同一宽度,小腿及脚背紧贴在地上,脚板朝天。

俯前,挺直腰背,注意大腿与小腿及躯干成直角,令躯干与地面平行。

双手手掌按在地上,置在肩膊下面正中位置,手臂应垂直,与地面成直角,同时与肩膊同宽。

指尖指向前方。

(2)吸气,同时慢慢地将盆骨翘高,腰向下微曲,形成一条弧线。

眼望前方,垂下肩膊,保持颈椎与脊椎连成一直线,不要过分把头抬高。

(3)呼气,同时慢慢地把背部向上拱起,带动脸向下方,视线望向大腿位置,直至感到背部有伸展的感觉。

配合呼吸,重复以上动作6至10次。

动作变化:完成步骤3后,再一次挺直腰背,同时抬起你的右脚向后蹬直至与背部成水平位置,脚掌蹬直,左手向前方伸展。

抬起头,眼望前方,伸展背部。

伸直的手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

益处充分伸展背部和肩膊,改善血液循环,消除酸痛和疲劳。

脊椎骨得到适当的伸展,增加灵活性。

疫苗处方设计方案

疫苗处方设计方案

疫苗处方设计方案疫苗处方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挑战。

为了应对疫情,科学家们迅速展开了疫苗研发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然而,疫苗的推广和使用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因此,需要设计一个疫苗处方方案,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推广和使用疫苗。

二、方案设计1.建立疫苗接种目标人群分类将目标人群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高风险人群(如医务工作者、老年人等)、相对低风险人群(如教师、警察等)以及普通人群。

根据不同人群的风险程度,合理安排疫苗接种的顺序,确保高风险人群优先接种。

2.依据疫苗研发进展及药监部门审批情况确定推广策略疫苗的研发进展及药监部门的审批情况是推广使用疫苗的重要指导依据。

在设计疫苗处方方案时,需要根据研发进展确定疫苗的适用人群以及推广策略,并即时根据药监部门的审批情况进行调整。

3.制定疫苗接种计划根据疫苗的特点和推广策略,制定详细的疫苗接种计划。

包括接种地点的选择、接种时间的安排、接种数量的控制等内容,确保疫苗能够被尽快、有效地推广和使用。

4.加强科普宣传针对各类人群,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包括疫苗的研发过程、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接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同时,利用各种传媒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接种疫苗的意识和信心,确保疫苗的推广和使用顺利进行。

5.建立疫苗接种信息登记和追踪系统建立疫苗接种信息的登记和追踪系统,确保每个接种者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记录和追踪。

同时,通过系统对接种者的接种情况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为未来的疫苗推广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6.加强对接种单位和接种者的培训加强对接种单位和接种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确保疫苗的正确接种和使用。

培训内容包括接种技术、接种后的常见反应及应对措施等,以及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的相关知识。

三、方案效果预测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预计能够有效推广和使用疫苗,实现全民免疫的目标。

同时,也能够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和接种意愿,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素养,为疫情防控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与用途】清火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颗粒剂概述
一. 定义及特点 1. 定义
颗粒剂系指以药物提取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干燥颗 粒状和块状冲剂。 2. 特点 (1) 飞散性、附着性、团聚性、吸湿性等均较小; (2) 作用迅速、生物利用度好; (3) 服用方便,充服、吞服、咀嚼等,根据需要可制成色、香、味俱 全的颗粒剂; (4) 必要时可对颗粒包衣,使颗粒具有防潮性、缓释性或肠溶性等; (5) 注意多种颗粒的混合物,可能因颗粒大小或粒密度差异较大产生 离析现象,导致剂量不准确。
1) 定量粉填充时常发生小量的损失,应多准备填充物保证全部填充。 2) 填充小剂量药粉,先用适宜稀释剂(淀粉、乳糖)稀释后,混匀填充。
3) 易吸湿或发生低共熔的药物,根据情况分别加入稀释剂(氧化镁、碳 酸镁),混匀填充,不宜久贮。
4) 疏松药物小剂量填充,加适量乙醇等混匀后填充改善药粉流动性。
5) 难溶性药物为提高生物利用度,可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
《中国药典》规定注射用油质量要求:
无异臭,无酸败味;色泽不得深于黄色6号标准比色液;10℃ 时应保持澄清;碘值为79~128;皂化值185~200;酸值不大于0.56。
6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二. 注射用溶剂 3.其他注射用非水溶剂
(1)乙醇:能与水、甘油、挥发油等混溶,作注射溶剂浓度可达 50%, 但10%时可能会有溶血作用或疼痛感。 (2)丙二醇(PG):能与水、乙醇、甘油混溶,常用量 10%-60%,皮下 或肌注时有局部刺激性,可供静注或肌注。 (3)聚乙二醇(PEG):能与水、乙醇混溶,PEG300的降解产物可能会 致肾病变,因而PEG400更常用。
与十一烯酸锌,混合均匀,用四号筛过筛,即得。
直接混合配制,无需其他处理 【作用与用途】适用于霉菌性皮肤病及藓症。
散剂制备工艺和处方设计
三. 处方设计及实例分析
2. 含液体组分散剂 (1) 液体量少,可采用处方中其他固体组分吸收后研匀; (2) 液体含量大时,可另加适量赋形剂吸收,至不吸潮为度; (3) 液体含量过大,可加热蒸去大部分水后,在水浴上继续蒸发, 加入固体药物或赋形剂,低温干燥,研匀即可。 实例:蛇胆川贝散 【处方】 蛇胆汁 100 g 川贝母 6000 g 【制法】川贝母粉碎成细分,与蛇胆汁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即 得。 属于第一种情况(川贝粉吸收液体) 【作用与用途】清肺,止咳,除痰。
囊心
硬胶囊的囊心物主要有三种形式—粉末、颗粒、微丸。(p192) 软胶囊的囊心物主要有—油类、对明胶无溶解性的液体、固体药物 。
硬胶囊剂制备
一. 硬胶囊的制备
1.空胶囊的制备
(1)空胶囊的组成
囊才附加剂:
① 为增加韧性与可塑性,一般加入增塑剂,如甘油、山梨醇、
CMC-Na、HPC、油酸酰胺磺酸钠等;
4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二. 注射用溶剂 1. 注射用水:
(1)《中国药典》规定
① 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蒸馏水 ; ② 灭菌注射用水为经灭菌后的注射用水; ③ 纯化水为原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
的方法制得的供药用的水。
纯化水可作为配制普通药剂的溶剂或实验用水,不得用于
实例:痱子粉 【处方】薄荷脑 6 g 硼酸 150 g 樟脑 6 g 氧化锌 120g 滑石粉 718 g 【制法】取薄荷脑、樟脑研磨,使液化,加适量滑石粉充分研匀,依次 加入氧化锌、硼酸及剩余滑石粉,研和,过筛,混匀,即得。 薄荷脑与樟发生脑研磨时发生共熔,药理作用无变化,液化后便于 和其他药物混合均匀。 【作用与用途】收敛、吸湿、止痒。
缺点:
用度稍差些; ② 儿童和昏迷病人不易吞服; ③ 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贮存较久时含量下降。
24
片剂的赋形剂
一. 概述 4. 赋形剂的分类
(1) 填充剂(稀释剂+吸收剂); (2) 润湿剂; (3) 粘合剂; (4) 崩解剂; (5) 润滑剂; (6) 着色剂; (7) 芳香剂; (8) 甜味剂。
滴眼剂
二. 滴眼液质量要求
1. pH值:在5.0~9.0区间,否则会有明显刺激性,导致药物流失、甚至 损伤角膜。 2. 渗透压:渗透压范围相当于0.6%~1.5%氯化钠溶液。 3. 无菌:用于眼外伤或术后的眼用制剂要求绝对无菌,单剂量包装不 得加入抑菌剂。一般滴眼液,要求无致病菌,加抑菌剂。 4. 澄明度:一般按照注射剂的澄明度检查方法检查,特别是不得有玻 璃屑,混悬型滴眼液应进行药物颗粒细度检查。
颗粒剂制备工艺和处方设计
一. 颗粒剂一般制备工艺流程
辅料 物料 粉 过 碎 筛 颗 粒 剂
粒 燥 粒 材 量 查
胶囊剂概述
一. 定义
胶囊剂系指药物装于空心硬质胶囊中 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
囊材 空胶囊囊材一般均以水溶性明胶为主要原料,但近年来也曾试用甲 基纤维素、海藻酸钙、PVA、变性明胶以及其他高分于材料制成,以 改变其溶解性或达到肠溶的目的。
② 为减小流动性、增加胶冻力,可加入增稠剂琼脂等; ③ 对光敏感药物,可加遮光剂二氧化钛(2%~3%);
④ 为美观和便于识别,加食用色素等着色剂;
⑤为防止霉变,可加防腐剂尼泊金等。
以上组分并不是任一种空胶囊都必须具备,而应根据具体情 况加以选择。
硬胶囊剂制备
一. 硬胶囊的制备 2. 填充物的制备
胶囊的填充物为主药与辅料均匀混合制备而成的填充物料, 多为粉末或颗粒,制备方法与颗粒剂相似。 填充时应注意:
(4)甘油(glycerin):能与水、乙醇混溶,在挥发油和脂肪油中不溶, 由于粘度和剌激性较大,不能单独做注射溶剂用。
(5)二甲基乙酰胺(DMA):能与水、乙醇混溶,对药物的溶解范围大,
澄明中性溶液。连续使用时,应注意其慢性毒性。
7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三. 主要附加剂 2. 附加剂种类
(1) 抗氧剂:防止易氧化的药物自动氧化 (2) 抑菌剂:抑制细菌 (3) 局部止痛剂: 减少药物本身对组织产生的刺激和疼痛 (4) pH调节剂:增强制剂稳定性,减少局部刺激性加速药物吸收 (5) 等渗调节剂:调节与血浆渗透压相等,防止产生刺激或溶血 (6) 其他附加剂:增溶、乳化、填充、保护等
处方设计
主要内容
复习各种剂型的处方组成
处方设计报告 报告组成 格式要求
2017/1/4
2
注射剂概述
一. 定义
注射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体内 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 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质的容器组成。
二. 注射剂特点
片剂概述
一. 定义和特点
片剂 (tablets) 系将一种或数种药物与赋形剂混合均匀后, 制成颗 粒,或用压片机压制成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分剂量的固体制剂,可供 内服或外用。
优点:
① 剂量准确,含量均匀,使用方便。 ② 质量稳定性好。 ③ 携带、运输、服用方便。 ④ 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低。 ⑤ 可以满足不同临床医疗需求。 ⑥ 片面可以压上主药名称和含量标记,便于识别。 ① 片剂中药物的溶出速率较散剂及胶囊剂为慢,生物利
5. 黏度:适当增大黏度可使药物在眼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强药物作 用,合适的黏度在4.0~5.0 cPa∙s 之间。
6. 稳定性:应注意稳定性问题。
滴眼剂
三. 处方设计
滴眼液制剂的处方组成包括:主药、溶剂和附加剂。 附加剂包括:pH值调节剂,等渗调节剂,抑菌剂,黏度调节剂, 稳定剂、增溶剂与助溶剂。
散剂制备工艺和处方设计
三. 处方设计及实例分析
3. 含共熔及引湿性、浸膏组分散剂
当两种或多种药物混合后,有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称为低共熔。 制备时,
(1) 若共熔后,药理作用较单独混合好,宜采用共熔法混合; (2) 共熔后,药理作用无变化,可将共熔组分先共合熔,其他混合均匀; (3) 含有挥发油等足以溶解低共熔混合物的液体时,先将共熔物溶解,借 喷雾法喷入其他固体组分中,混匀。
8
滴眼剂
一. 定义及分类
定义:眼用液体制剂系指供洗眼、滴眼或眼内注射用以治疗或 诊断眼部疾病的液体制剂。
分类:滴眼剂、洗眼剂、眼内注射溶液。
近年来,一些眼用新剂型,如眼用膜剂、眼胶等已逐步用于临床。
目前最常用的眼用制剂为滴眼液。
滴眼剂(eye drop):是指供滴眼用的澄明溶液或混悬液。常用作 杀菌、消炎、收敛、缩瞳、麻醉或诊断用,有的还可作为润滑或代 替泪液用。
散剂概述
一. 定义及分类特点
1. 定义
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物经粉碎并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 剂,分为内服散剂、煮散剂和外用散剂。
2. 特点
(1)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易吸收、起效快; (2) 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3) 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4)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儿服用。
优点:作用迅速可靠;无首过效应;发挥全身或局部定位作用; 适用于不宜口服药物和不能口服的病人。 缺点: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性差;成本较高。
3
注射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工艺
一. 注射剂处方组成
(一) 注射用原料
(二) 注射用溶剂 (三) 注射用主要附加剂
注射用原料 必需符合药典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1. 配制滴眼液:操作避免污染,热稳定的药应进行热灭菌,临用前, 无菌分装。热不稳定的,临用前无菌操作将其加入。 所用溶剂符合《中国药典》注射剂项下的规定要求。 2. pH值:尽可能与泪液相近,减轻刺激与损害。一般调节6~8之间, 还应综合考虑主药的溶解度、稳定性及药效等因素。
3. 渗透压调整:接近泪液的渗透压,相当于0.6%~1.4%氯化钠溶液。 调节剂的加入以不影响主药的疗效为原则,且不能有配伍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