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合集下载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他的研究现在被看作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3)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是反应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学习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提取方式。

实验假设:(1)被试对探测数字的反应时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而增加;(2)是反应与否反应反应时相同。

2. 方法2.1 被试40名大学本科生2.2 仪器和材料计算机编制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2.3 实验设计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反应类型(2个水平,是反应和否反应)和识记项目(4个水平,分别为1、2、4、6);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2.4 实验程序启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程序,要求被试端正坐在计算机前正对屏幕,按照指导语提示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要严格按照指导语操作实验,实验结束数据自动保存。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报告摘要本实验是对记忆信息提取进行研究,报告了本实验与Sternberg(斯滕伯格)的实验之间的差异关键词短时记忆Sternberg(斯滕伯格)记忆项目反应方式1引言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朱智贤,1989)。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心理学家Sternberg(斯滕伯格),他的研究被看作是经典性的。

Sternberg在试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做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⑴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⑵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⑶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是”反映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为系列扫描,并且是完全系列扫描。

本实验通过对Sternberg经典实验的模拟,考察记忆项目数量和反应方式是否影响短时记忆提取的时间,根据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Sternberg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流程的假设(即信息比较过程和反应方式是否属于不同的系列加工阶段),以记忆项目数量为自变量(1-6个),所有被试的在每个记忆项目数上的平均反应时间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建立短时记忆提取的回归方程,比较Sternberg的方差RT=38N+397,解释我们数据与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6第六章 感觉记忆与 短时记忆

6第六章 感觉记忆与 短时记忆

视觉编码 短时记忆中还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 Posner,1969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材料 Posner,1969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材料 是两个字母: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同形 (同音)关系,即两个字母的音和形都 一样,如AA,aa;一种是同音(不同形) 一样,如AA,aa;一种是同音(不同形) 关系,即两个字母的读音相同,但形不 一样,如Aa,aA。 一样,如Aa,aA。
结果发现,当两个字母同时呈现时,同形 关系的字母反应得更快;当两个字母先 后间隔一定时间呈现时,同形关系和同 音关系的字母反应得一样快,反应时没 有差异。 结果见下图:
二、语义编码
前摄抑制释放实验 (Wickens,1972) 实验采用连续四次组进行。在前三次实验中,实 验组和控制组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即向被试呈 现三个字母(每次实验所呈现的三个字母不一 样),然后让被试用20s的时间完成一个计算 样),然后让被试用20s的时间完成一个计算 作业,以防止被试重复所看到的三个字母。在 第四次实验中,控制组学生看到的依然是字母, 而实验组看到的则是三个数字,在完成一个计 算作业之后,两组被试的回忆成绩发生显著的 变化。实验组的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组的被试。 表明,语义记忆在短时记忆存在的心理真实性。
知识经验与组块
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加工速度 (ms) 记忆容量 (项目) 项目) 数 字 33.4 7.70 颜 色 38.0 7.10 字 母 40.2 6.35 字 词 47.0 5.50 几何图形 50.0 5.30 随机图形 68.0 3.80 无意义音节 73.0 3.40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二、感觉记忆的编码
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 图像记忆(iconic memory) 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 特征,能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是 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 斯柏林(Sperling,1960)利用实验证实了视 斯柏林(Sperling,1960)利用实验证实了视 觉器官的这种编码能力。

斯滕伯格

斯滕伯格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学号:220103369姓名:欧植恒实验背景: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在近几十年内始终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

所谓信息提取,又称检索,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包括了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项目回忆起来,或者是当该刺激信息项目再次呈现时能够再认的过程。

由于短时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容量并不是很大,因此,有时看来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提取是比较容易简单的。

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实际上,对短时记忆中刺激信息的提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在短时记忆领域中信息提取研究的开先河者是心理学家斯滕伯格。

也正是他的研究,为本领域的深化奠基了基础。

实验目的:斯滕伯格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方式究竟是从头到尾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的检索,还是一检索到检测项就自行终止。

实验猜想:斯滕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中对被试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果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体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的搜索(肯定判断)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短。

(3)完全系列扫描。

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他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实验方法:向被试者逐一呈现1~6个由数字0~9组成的数字串(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1.2秒),要求被试识记,这几个数字被称为“识记组”。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报告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又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指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

Sternberg 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Sternberg使用加因素法分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的心理过程。

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Sternberg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但Morin等(1976)也发现,当识记项目快速呈现并立即进行测试,会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这种效应难于被从头至尾的系列扫描所解释,但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却可以给予说明,出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可解释为扫描是从项目系列的两端开始进行的,搜索到所需的项目后,即可停止。

并指出,Sternberg的实验之所以未发现系列位臵效应,是由于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述,从而掩盖了这种效应。

本次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Sternberg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

同时探讨Morin等提出的呈现时间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结果的影响。

1.方法1.1被试:74名1.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实验;1.3实验设计: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1到6),其中1,2,3和6各做12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臵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有哪些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有哪些

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有哪些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接收到信息后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存储和处理的能力。

它是长期记忆的前置条件,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由于短时记忆容量有限,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策略来提取、存储和加工这些信息。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

首先,重复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提取方式。

将信息反复复述,有助于加深印象并延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存时间。

这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学习单词时的反复默写和句子背诵。

然而,重复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信息,对于较为复杂的信息,需要进一步运用其他提取方式。

另一种常见的提取方式是区分与联系。

当我们接收到多个类似的信息时,在进行提取时,可以通过区分相似之处和联系不同之处的方法来加深记忆。

例如,在学习一组人名时,我们可以将他们按照性别、职业、年龄等分类,或者记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他是她的哥哥”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和提取信息。

另外,组块化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取方式。

组块化指的是将一系列有关联的信息以更大的单元进行记忆,从而增加记忆效果。

比如在学习一个长数字序列时,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几个更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由几个数字组成,然后逐个记忆这些单元。

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还更容易提取和重现以前的记忆。

另外一种提取方式是通过图像化来提高记忆效果。

短时记忆在儿童中特别突出,而儿童对于图像的记忆能力相对较强。

因此,将信息转化为生动的图像可以增强短时记忆的提取效果。

例如,当我们需要记住一组无序的单词时,可以将每个单词与一个形象生动的图像联系起来,通过图像记忆来提取和重现信息。

此外,场景重构也是一种有效的短时记忆提取方式。

场景重构指的是通过将信息放置在特定的场景或环境中,来增强记忆的提取效果。

例如,在学习外语单词时,可以将这些单词放置在一幅具有鲜明特色的场景中,通过场景的重组来提取和记忆这些单词。

这种方式能够通过联想的形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取和记忆信息。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由斯滕伯格(George A. Miller)在1956年提出的经典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

实验的结果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大约能够维持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记忆一系列的物品、数字或字母,然后在短时间内回忆出来。

实验根据不同的条件变化,研究参与者对于不同类型信息的短时记忆处理能力。

斯滕伯格的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准确地回忆出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

这个数字被称为"魔数7"。

此外,实验也发现,如果信息单元较为复杂或者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加工处理,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会进一步减少。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人类记忆功能和信息加工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摘要:
本实验目的在于模仿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给被试相继
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每个呈现1.2s,全部数字(1个到6个)呈现完后,这些数字会被记录到被试
的短时记忆当中。

结果发现,被试基本不会答错,主要数据形式是从呈现探测项目到被试反应之间的时间;
是反应时大致呈增加趋势,但中间有下降趋势,否反应是呈平稳趋势,反应类型与识记项目之间的交
互作用也不显著。

所以,我们没有能够验证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反应时相加因素法
1前言
记忆的终极目的是信息的使用——记忆的提取。

我们知道短时记忆的主要功能是使我们能够在连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处理各个微小的感觉事件。

而信息提取是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使用。

那么,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就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

最早开展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研究的是Sternberg。

Sternberg想到用“反应速度”来抽取问题的可能性。

他想,如果平行加工模型是抽取的机制的话,那么记忆字表的长度对抽取时间应该无影响,即对不同长度的记忆字表,只要在STM的容量之内都能同样快地做出判定;相反,如果串行搜寻模型是抽取的机制的话,那么随着记忆字表长度的增加,反应时也应呈线性增加。

基于这一思想,采用项目再认法进行经典性研究(罗春荣 1986)
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虽然这个理论现在仍有很大争论,但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法─相加因素法。

其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Sternberg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序列。

之后马上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是或否的反应。

Sternberg预测,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1)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这样,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

另外,由于是反应不需要再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反应时间要比否反应时间短。

(3)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作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是反应和否反应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相关方面的问题,国内有许多学者都做了这方面的研
在短时记忆提取机制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短时记忆的提取不是以系列全扫描为特征,而受记忆集大小的影响;记忆集为2时,呈现出系列自中断扫描模式;记忆集大于3时,倾向于根据项目的记忆痕迹强度来进行提取(肖崇好,黄希庭1999)。

有研究者发现,判断标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有显著影响。

判断标准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影响可能说明了在不同的判断标准下,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方式不同。

该实验再一次证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不是以搜索为基础(石燕飞,肖崇好 2002)。

2方法
2.1 被试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2011级全体本科生,共78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 仪器和材料
PsyKey 心理教学系统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2.3.1设计:
实验为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反应类型(2个水平,是反应和否反应)和识记项目(1—6六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2.3.2 程序:
被试自己操作,观看提示语:实验给被试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相继呈现,每个呈现1.2s,全部数字(1个到6个)呈现完后,过2s,伴随一声长音,又出现一个数字,并开始记时,要求被试判断它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是”按Q键,“否”按P键,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被试明白后开始正式实验。

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1到6),其中1,2,3和6各做12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置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3 结果
3.1 不同识记项目反应时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表一 六种识记项目反应时
由表一可知,在是反应中,随着识记项目的增多反应时逐渐增加;否反应中不明显。

识记项目当为6时反应时最大。

3.2 分别描绘不同反应类型的平均反应时,结果如下图:
图一 六种识记项目的反应时
如图一,factor1为是反应时,factor2为否反应时。

3.3 主体内对比检验,如下表:
表三 主体内对比检验
识记项目
是反应 否反应 M SD M SD 1 734.04 348.362 884.82 417.931 2 851.32 813.725 889.33 860.088 3 840.15 559.476 764.33 279.340 4 795.09 267.005 882.19 792.662 5 905.77 949.829
862.91 467.795 6
1014.46 1689.952
837.03 335.316
由表3可以看出,识记项目与反应类型分别在各自水平上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且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4讨论
4.1 对被试的是反应和否反应的正确再认反应时的变化趋势讨论
根据表一和图一可以看出,被试在是反应中,反应时大致呈上升的趋势,但是中间在3、4项目时呈下降的趋势,虽然在否反应是反应时相差不大,但是并不能证明是平行扫描的结果。

结果中是否反应差别不大,甚至在多项目中,是反应时比否反应时还要长,而且没有项目越多时间越长的很稳定的一个趋势。

是反应时和否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所以我们无法验证假设。

4.2 没有证明假设可能存在的原因
(1)本专业的学生在做,熟知实验的程序。

(2)个体差异。

(3)实验室环境嘈杂,总听见很多干扰声音。

4.3 对实验材料的看法
以前的研究均以字母、数字、文字等为材料,其中负荷了经验的因素。

要全面了解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规律,还应该从另外角度变化一下实验材料,以排除经验因素的影响。

5结论
本实验不能证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即不能验证Sternberg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罗春荣.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986(2)
[2]肖崇好,黄希庭.短时记忆提取机制研究[J] .心理科学,1999,22(4):302-304
[3]石燕飞,肖崇好.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2):
153-156
附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