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精)
全球垃圾分类的现状与趋势

全球垃圾分类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垃圾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球各国纷纷开始推行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全球垃圾分类的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垃圾分类的现状1. 垃圾分类在发达国家的实施情况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这些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建立了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
例如,德国实施了“绿色点”计划,通过建立回收站点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日本开展了“3R”(减少、回收、再利用)活动,强调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2. 垃圾分类在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由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不同,国内城乡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参与度差异较大。
而垃圾分类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技术,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全球垃圾分类的趋势1. 科技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垃圾分类中。
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图像识别等方法将垃圾进行自动分类和分拣,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另外,智能垃圾桶的出现也能够提供实时的垃圾分类指导和反馈,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2. 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全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将已经分类好的垃圾进行再加工,可以生产出再生资源或能源,减少对原材料的依赖。
例如,废纸可以再生为纸张,废塑料可以再生为塑料制品,废物利用的技术不断发展,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教育的推广垃圾分类的实施需要广泛的参与和支持,而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全球各国应加大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自觉行为。
通过学校和社区的教育活动,提高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培养居民的环保责任感和习惯,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
垃圾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垃圾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同时,垃圾分类技术也因其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能力而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垃圾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垃圾分类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垃圾分类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手工分类、传感器分类、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各种技术。
手工分类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和人力,进而导致分类的成本较高。
传感器分类是通过传感器来感知物体属性,以达到分拣的目的。
机器学习则是利用电脑模拟大脑学习的过程,以对新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
而深度学习则是机器学习的进化版,它能够处理更为复杂的物品分类问题。
在垃圾分类技术的研究中,整体趋势是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智能化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绿色生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把目光投向垃圾分类技术。
例如,Intel公司在2019年宣布推出用于垃圾分类的智能摄像头RealSense Lidar L515,该技术可用于分类以及反向推断。
同时,谷歌公司也在近期开发出了一种不需要红绿蓝三色筛选的自适应图像分类技术。
二、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垃圾分类技术将继续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将成为新一代垃圾分类技术的重要方向。
这些技术通过模拟人类思维能力,可以实现更加智能的分类,帮助更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二次污染。
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也是垃圾分类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与传统的垃圾分类技术相比,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供更为高效的垃圾分类体验。
例如,在日本,已经有一些企业推出自动分拣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将垃圾分为可回收资源和不可回收资源两大类。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垃圾分类技术将成为更加“智能”和“自动化”的技术,这将不仅极大地改善城市环境,同时也将对社会和经济方面带来诸多的益处。
垃圾分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垃圾分类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垃圾分类作为提升环境保护水平、促进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推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在许多城市和社区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探讨垃圾分类的现状,包括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垃圾分类的现状1. 政策推动与法规实施在政府的推动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和地区的法律规定。
例如,许多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相关法规,要求居民、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
这些政策不仅规定了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还设立了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 分类设施建设为了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各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建设分类设施。
主要设施包括分类垃圾桶、分类投放点和垃圾转运站等。
分类垃圾桶通常标有明确的分类标识,方便居民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部分城市还通过智能垃圾桶、垃圾分类显示屏等高科技设施,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宣传与教育活动宣传与教育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环节。
许多城市通过海报、宣传册、社区讲座等形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此外,一些城市还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扩大垃圾分类知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 实施效果与成效垃圾分类的实施带来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
通过分类处理,许多原本混杂在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得以单独回收和再利用。
其次,垃圾处理成本有所降低。
垃圾分类减少了混合垃圾的量,从而降低了垃圾填埋和焚烧的处理费用。
此外,垃圾分类还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垃圾分类面临的挑战1. 居民参与度不足尽管许多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但仍有一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不够重视,分类不规范。
这导致了一些分类效果不佳的情况。
部分居民对分类标准和要求了解不够,导致分类错误或不彻底。
2. 分类设施维护问题在一些地方,分类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影响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1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前景

1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前景1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前景面对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态势,全球各国努力探索其处理技术。
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瑞典等国较早提出在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基础上通过综合处理 ,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思路 ,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
随着全球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我国城市垃圾处理技术总体水平还较低,缺乏新工艺、新技术的综合开发和工程化经验和能力。
基于此,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有80 %以上是简易填埋。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可以发现,目前主要采取焚烧、填埋、堆肥3 种较为常见的处理方式。
这3 种处理方式各有利弊。
1.1填埋技术填埋是最原始最常见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一般采用露天堆放、自然填沟和填坑等方式。
不但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浪费了垃圾中宝贵的可回收资源 ,而且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和危害。
1.2堆肥技术垃圾堆肥技术发展很快。
自80 年代起,我国应用“二次发酵工艺”,堆肥生产趋向于工厂化。
但是这种垃圾处理技术应以垃圾分类为前提。
因为从垃圾处理和利用角度看,未经分拣的垃圾成分相当复杂,仅仅靠机械筛分的办法,许多有害物质就会随着堆肥产品进入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1.3焚烧技术焚烧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是一种建立在政府向居民高额收费、政府大量补贴、垃圾源头严格分类、垃圾热值较高的情况下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
从整体上看,我国采用焚烧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焚烧技术的设备工艺和技术复杂严格,一次性投资巨大,而且如果解决不好排烟净化问题,很容易使得垃圾这种固体污染转化成气体污染。
1.4技术前景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选择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垃圾成分、经济基础、及地质、地理条件等。
国情不同,因而对垃圾处理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和方法有所不同。
但无论采取何种技术方法,其总的发展目标是朝着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方向发展。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国内外背景(五篇材料)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国内外背景(五篇材料)第一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国内外背景为什么要实行垃圾分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您知道这些垃圾它们到哪里去了吗?它们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然后再送去填埋。
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
而仅北京市日产垃圾就有12000吨,目前面积在36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环路以内有700多处,占地500多万平方米,每年在3-5%的速度增加。
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
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
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1.16一吨,是1979年的4倍。
这么大量的垃圾需要把多少土地变成填埋场?占地60公顷,日处理量为2000吨的阿苏卫填埋场仅能处理北京六分之一的垃圾,且在第11个年头就会被填满。
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目前,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另一种垃圾处理方法就是焚烧。
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
二恶英这令人谈“恶”色变的剧毒致癌物质,就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主要气体成分之一。
此外,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是对资源无谓的浪费,我们不断地把有限的地球资源变成垃圾,又把他们埋掉或烧掉,我们将来的子孙在哪里生存?难道我们对待垃就束手无策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对于一向勤俭持家的中国人并不陌生。
也许你还记得五六十年代回收废品的情景:牙膏皮攒起来回收,橘子皮用来制药,生物垃圾用来做堆肥,废布头,墨水瓶等等都能得到再利分类后的垃圾,既避免了垃圾公害,又为工农业提供了原料。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_范留柱(精)

--●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和特性受居民生活水平、能源结构、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垃圾组分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其组分主要由煤灰、纸张、塑料、砖瓦、厨渣、毛骨等组成。
由于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各国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及其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一般是随国情而异,往往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国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1现状1996年以前,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以填埋法为主。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焚烧法。
目前,日本、瑞士、比利时、丹麦、法国、卢森堡、瑞典、新加坡等国采用焚烧法处理垃圾的比例,都接近或超过填埋法,而堆肥法在国外已较少使用。
对于生活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利用率,在发达国家中平均为25%左右,有的高达50%以上。
1.1.1填埋技术现状英国最早于1930年,美国于1940年开始采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即有控制的生活垃圾填埋技术。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垃圾填埋场防渗处理中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作为衬底,逐步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常采用约2mm 厚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 作为衬底材料,其渗透系数可达10-12~10-13cm/s 。
目前,人工合成衬底材料已形成了系列产品,并制定了相应设计和施工标准。
垃圾填埋场作业一般由垃圾推土机和垃圾压实机操作,既可提高场地利用率,又可以减少雨水对垃圾的冲刷。
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大多采用单元填埋法,并对垃圾进行分层压实和每日覆盖。
控制填埋沼气的自由转移或扩散是填埋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填埋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
通常采取的方法一是通过石笼等形式将填埋沼气导排;二是通过石笼和收集管将填埋沼气导排并使其安全直燃;三是通过管网系统收集后经过净化处理作为能源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1.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城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处理垃圾。
1.1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普及情况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一线城市已经全面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同时,许多二三线城市也开始大规模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在一些地方,放错垃圾被罚款的规定也在逐渐普及。
1.2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尽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已经普及,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一些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理念认识不深刻,以致分类不到位。
而一些垃圾分类设施的缺乏也影响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
1.3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面临的挑战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由于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还不够强烈,因此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其次,垃圾分类施的设施仍然不完善。
最后,一些居民并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从而使制度难以全面执行。
2.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由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前景不容忽视,因此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探讨。
2.1 升级垃圾分类设施,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升级垃圾分类设施、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是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城市管理部门应该加快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配齐配套,增加垃圾分类管理的力度,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解决城市环保问题。
2.2 推行“垃圾即资源”理念,促进能源回收利用生活垃圾中含有很多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如有机废弃物可以制成肥料,而塑料、玻璃、金属等可以进行回收。
广泛推行“垃圾即资源”的理念,促进垃圾的回收利用,不仅有助于减少垃圾的数量,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2.3 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为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处理技术,如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和垃圾气化等。
垃圾处理与分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垃圾处理与分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垃圾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对环境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垃圾分类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垃圾处理和分类技术,为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垃圾处理技术的现状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焚烧、填埋、厌氧发酵等,这些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在这些技术中,填埋是最常用的一种技术,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地。
然而,填埋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一般来说,垃圾会在密闭式的填埋场中作慢性腐烂,这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长期以来,填埋场也被认为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填埋相比,焚烧是一种更为环保的垃圾处理技术。
焚烧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的体积,产生的渣滓量也相对较少,可以缓解填埋场的压力。
但是,焚烧光靠一种技术并不足以解决垃圾问题,还需要其他技术的配合,如回收和分类。
在一些发达国家,焚烧的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但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中,由于设备成本较高,技术水平不足,焚烧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垃圾分类技术的现状在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下,垃圾分类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尽管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很早,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如社会经济水平、人们的环保意识不足等原因,垃圾分类工作并没有广泛地得到推广。
现今,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垃圾分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垃圾分类技术主要包括了声音识别、光学识别、振动识别等技术。
其中,声音识别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基于垃圾在不同类型的垃圾桶中落下的声音的特征差异,实现垃圾的自动分拣。
光学识别则是使用了光学传感器识别垃圾并实现自动分类。
振动识别则是使用了加速度传感器,在垃圾桶上安装该传感器并检测垃圾物体的振动特征,也可以实现自动分类。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类技术也在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精)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及分选技术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现状生活垃圾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集市贸易与商业垃圾、公共场所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生活垃圾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与城市化的迅速扩大,中国在超过美国后成为世界头号生活垃圾生产国。
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任意堆放、大量侵占土地、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己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体,无沦是采取卫生填埋、堆肥,还是采取焚烧的处置技术方式,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改变垃圾的混杂性是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重要前提。
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经验积累,己经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分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在德国80%的居民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德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起步于20世纪7 0年代,到90年代玻璃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同收量己达到其产生量的三分之一:85%的美国人参与街道资源化利用的废物收集工作:加拿大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开始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同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垃圾分类同收系统:瑞士、奥地利人保护环境是非常自觉的,他们不需要任何“环境卫生条例”来约束,其生活垃圾分类自觉执行:我国的近邻日本是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其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目前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和分类后的垃圾分类处理处置体系。
无沦后期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路线焚烧、生化处理、填埋的技术如何纯熟过硬,实施如何严密合规,如果没有前端的有效分类,就都无法有序进行。
我国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应用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最初重点关注垃圾的末国外的生活垃圾分类有一个从头至尾的“全过程管理”,具备较为清晰详细的条例、法规、标准,这很值得借鉴。
2、垃圾分选技术传统的生活垃圾分选方法主要有筛分、重选、风选、浮选、磁选、电选、静电分选、电磁分选及光选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垃圾分选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
2.1 筛分筛分是依据固体废物的粒径不同,利用筛子将物料中小于筛孔的细粒物料透过筛面,而大于筛孔的粗粒物料留在筛面上,完成粗细物料的分离过程。
筛分包括物料分层、细粒透筛两个阶段,物料分层是完成分离的条件,细粒透筛是分离的目的。
筛分主要可筛分出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玻璃等有用物质。
该方法的优点是生活垃圾中有近90%的物质为易筛物,因而碰撞可以导致物质通过筛孔的可能性增大,使得分选效率上升;缺点是生活垃圾组分复杂及成分不规则,易导致分选效率有极大的波动。
目前,应用于垃圾处理行业的筛分设备主要有张弛筛、滚筒筛和圆盘筛3类。
张弛筛通过柔性网面的张弛运动实现粒径分级和自清筛面的功能,多用于含水率较高的生活垃圾小粒径组分的分离。
滚筒筛按粒径分级和处理量的不同可分为单节单级、单节多级、双节多级的结构类型,设备通用性强,滚筒筛的效率较高,适合不同尺寸物料的分离,但需要拆换筛面。
圆盘筛多用于生活垃圾的初、预筛,可以通过调节圆盘轴之间的距离适应不同尺寸物料的分离,且具有自净能力,无须另外的清理装置,但筛分过程中可能会有长绳类物料缠绕问题出现。
2.2 重力分选与风力分选重力分选是根据固体废物中不同物质间的密度差异,颗粒群在运动介质中受重力、介质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会发生结构松散及迁移分层,从而得到不同密度产品的分选过程。
风力分选与重力分选的原理一致。
其实施方法是以气体为分选介质,在气体流动的作用下,较轻的物料被向上吹向水平较远处,而重物料则由于惯性,只能在水平方向抛出较近的距离,这样固体废物颗粒即可按密度和粒度分离。
风力分选适用于重物质与塑料的分选,但能耗偏大,尤其是在塑料分选的终处理中会表现出较低的分选率。
这是因为分选机内气流复杂,且终处理时塑料纯度的波动性大,这种情况下,仅存在的较窄风速范围,使分选效率只能维持在80%左右。
风选设备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中轻质物料(纸张、塑料薄膜等的自动分选。
按主体空间布置分为卧式风选机和立式风选机。
卧式风选机结构简单、维修方便,但精度不高,常与破碎机和滚筒筛配合使用。
立式风选机又可分为下鼓风、上抽风和鼓抽风结合等多种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布置灵活、分选精度高等特点。
2.3 浮力分选浮选原用于废旧塑料分选,主要针对表面性质不同的物料进行分选。
该技术通过投加浮选剂,物料借助气泡的浮力作用,从物料的悬浮液中分离。
浮选与物料表面性质有关,而与其密度无关。
能浮出液面的物质,对空气的表面亲和力比对水的表面亲和力大。
颗粒能否高效地附着在气泡上,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颗粒的表面疏水性。
所以在浮选工艺中选择和使用浮选药剂是调整物料可浮性的主要外因。
2.4 磁力分选磁选原用于选矿工艺,主要针对磁性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
磁选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磁选法,直接用于磁性和非磁性物质的分离。
另一种是磁流体分选法,先将物料在磁场中按磁性差异分离,之后在似加重介质中按密度差异进行分离。
当固体废物中各组分间的磁性差异小而密度或导电性差异较大时,采用磁流体可以进行高效分离。
磁选技术相对成熟,现主要用于生活垃圾与焚烧灰渣中磁性物质的资源化回收。
2.5 电力分选与静电分选电力分选适用于分离导电性不同的导体、半导体和非导体。
电力分选利用固体废物中各组分在高压电场中电性的差异而实现分选。
将废物颗粒用给料斗均匀给入滚筒,颗粒随着滚筒的旋转而进入电晕电场区,此时导体和非导体都获得负电荷,因它们进入静电区时放电速度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电选法分离耗能较少,结构紧凑,对重选法无法分离的塑料易于分选,但该方法对分选物料的湿度及粒度要求较高。
静电分选主要针对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
该技术通过不同种类的物料在一个容器中相互碰撞摩擦起电,使之分别带正负电,并从排料口排出,进入由正负电极形成的静电场,利用旋转电极使其产生静电感应,带正电的物料被吸到负电极一侧,从而实现分选。
该类技术可将混合塑料分离成纯度达到99%以上的单类塑料。
2.6 电磁分选电磁分选技术一般应用于废旧电池分类。
利用电磁传感器原理,按照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进行分拣。
当电池处于激励线圈产生的高频磁场,电池的不同结构和物质成分产生不同的涡流,此时探测线圈通过探测涡流在电磁场中产生的变化来鉴别电池的种类。
电池的分类过去由人工完成,电磁传感器因为能快速鉴别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因而效率可大幅提高。
2.7 光电分选光电分选又称为颜色分选,原用于农业选种,主是利用物质表面的光反射特性不同来鉴别垃圾的种类。
此技术要求对垃圾进行预分类,之后由给料系统将垃圾物料均匀输送给光检系统,光检系统通过光源照射,显示出物料的颜色及色调。
若预选物料的颜色与背景颜色不同,高频气阀被驱动,利用高压气体将物体吹离原来的轨道使物料分离。
光电分选法适合于块状垃圾的分选,对于破碎后的细颗粒物质,由于光谱中某些波段会发生偏移,难以分选。
此外,也不宜分选厚度薄的片状垃圾或黑色垃圾。
光电分选设备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装备,目前在国内已有应用。
光电分选多用于不同种类塑料的分离,但易受物料清洁程度、光谱差异显著性等影响。
与光电分选原理类似的还有红外光分选机和颜色分选机,红外光分选机主要用于塑料瓶的分选,可将塑料分类为PVC(聚氯乙烯、PP (聚丙烯、PS(聚苯乙烯、PE(聚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
颜色分选机主要用于玻璃瓶的分选,可利用瓶的透光性,根据其颜色将单行排列的瓶子进行分类。
2.8 新分选技术2.8.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主要是因为混合塑料的再生利用需要较高的鉴别准确度发展起来的。
利用有机物的不同官能团在红外光照射下会产生相应的光谱图,而这些红外光谱又各有不同,由此作为精确鉴定的依据。
按红外光波长不同,将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主要划分为近红外分析技术(NIR和中红外分析技术(MIR。
近红外区的波长范围为0.75-2.5 m,中红外区的波长范围为2.5-25m。
该技术响应时间短,灵敏度高,穿透试样的能力强,对体积大、光径长的物料(如塑料瓶其谱图也可准确记录且重现性好。
但NIR一般不适于鉴别黑色或深色的塑料,且某些峰有时不清晰,需要一些新光源来克服这一缺点。
2.8.2 图像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主要针对特定的垃圾进行分拣。
该方法通过工业相机对目标区域不断进行拍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当识别为特定形状及颜色物体时发出信号,继电器控制相应的气动电磁阀,使气流从喷嘴喷出,将颗粒吹至相应物体容器中,从而达到分拣的目的。
图像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供料系统、图像识别算法及颗粒种类等。
2.8.3 变重分选变重分选是轻物质分选中的创新分选技术。
该项技术根据塑料与纸等轻物质的亲水性差异,将一次风选后的混合物料在水池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通过液压系统对浸湿的垃圾进行挤压,大部分水分挤出后,混合物料的比重发生改变。
纸等由于吸水性强,挤压后体积变小,密度增大;塑料的吸水性差,挤压后体积变化不大,密度几乎不增加。
塑料与纸等物料的相对密度关系即可从均为轻物料转化为轻重物料的混合。
此时进行二次风选,可将塑料和纸成功进行分离。
该方法分选塑料工序少、节省投资,但会使垃圾的含水率发生改变。
2.8.4 温度传感技术现有的温度传感技术主要通过热源识别,利用X射线及热源将PVC从混合塑料中识别出来。
或通过温差识别出不同物体,利用各种塑料脆化温度不同,加热后于低温下通过热传感技术,可进行有选择地分选。
同样的方法可适用于不同材质的固体垃圾。
该分选技术可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有机物、无机物及金属,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实检方面还略显不足,有待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