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隐身技术
关于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基于受激辐射理论的反雷达探测技术

多基地雷达探测
所谓受激辐射 ,是指处于高能级的粒 子在外来光的影响下 , 跃迁到低能级 , 辐射 个具 有和 外来 光特性完 全相 同的光子 。 这个 “ 外来光子” 当然可以是雷达发射 出的
一
引言
在当今信息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态势下 ,战场信息的获取往往决定着战场 主动权的 归属。伴随着人们对 电磁波的了 解和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 ,战斗装备的隐 身和反隐身都 有了近似光速的发展 ,成为 当今每个军事 强国竞相争夺的制高点。
一
就是对地面 和空 中的雷达发射 、接收设备 进行合理布局 , 组成严密配套 、 空地一体的 雷达网 ,运 用交 叉定位来确定隐形飞机 的 位置。 针对这种 多点定位 的雷达测量 , 可以
将 爱 因斯 坦 的受 激 辐 射 理 论 结 合 光 电 系统 的一些知识加以应用 ,理论上可以产生很 好 的效 果 。
电磁 波 。 论 雷 达技 术如 何 发 展 , 最核 心 无 其 的原理就是接收 自身辐射的电磁波 ,经过 信号的放大和处理 , 判定 目标 的方位信息, 将信息输入到显示屏上 , 实现可视化 。 经过 爱 因斯坦受激辐射发出的电磁波具有和激 励 波 完 全 相 同 的性 质 , 就 是 说 , 也 系统 将 模 拟 出无 数 地 方 雷 达 完 全 无法 辨 别的 虚 假 目
关于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
一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 辫
鍪镶 蕊
豢枣
蔡I P 国防科技 大 学 4 0 7  ̄l l0 l 108
臆身技 术 的本 质是通过 控 静武 器 系统的 信号 j
特 月 '使 其难 双被 发现 、识别 和 跟踪打 击 , 鑫 E
从 而达到 隐身 的 目的 其本质决 定 了隐 身技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编者按:1991年1月17日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人们还处在香甜的睡梦中,几架外形奇特、颜色漆黑的飞机从基地起飞以后,悄无声息地进入伊拉克的领空,并突然出现在巴格达的上空,向着位于市中心的通讯大楼投下了精确制导的激光制导炸弹,四十五分钟以后,巴格达的空袭警报才响起。
成功完成这次空袭任务的神秘飞机便是美国空军鼎鼎大名的隐形飞机F-117。
F-117早在1989年12月美国入侵巴拿马战争中就已经使用过,直到这次海湾战争才充分体现了隐形飞机的军事价值:战争期间,设防严密的巴格达市内95% 的目标都是由F-117在夜间进行轰炸的,并且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没有损失一架F-117 。
这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F-117所采用的隐身(或隐形)技术。
隐身技术的专业定义是:在兵器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和攻击的专门技术。
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红外隐身技术。
简言之,隐身就是使敌方的各种探测系统( 如雷达等)发现不了我方的飞机,无法实施拦截和攻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可能。
我们在这里编辑、整理了几篇相关的材料,供读者学习、参考。
目录第一课、漫谈军用隐身技术第二课、隐身技术和隐身武器的研究和应用第三课、国外陆军隐身技术发展动向第四课、隐身技术的实现途径1、等离子体隐身技术2、实现有源隐身的技术途径3、视频隐身技术的实现途径第五课、各种兵器的隐身术1、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术2、导弹隐身技术的发展3、隐身巡航导弹采用的主要隐身技术分析4、隐身舰体的秘奥第六课、反隐身技术发展动向第一课、漫谈军用隐身技术1991年1月17日,战火和硝烟充斥着整个海湾地区,踌躇满志的美国出动了30架F -117A战斗机,欲对伊拉克防空力量最强的80个目标进行袭击。
F-117A果然不负重望,它们投下的激光制导炸弹,准确无误地落在了伊拉克总统府的屋顶上,为整个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电子信息对抗中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分析

电子信息对抗中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对抗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这其中,隐身技术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为了打破敌方的隐身状态,反隐身雷达技术便应运而生。
反隐身雷达技术是指通过对敌方隐身设备进行探测和定位,使其不再保持隐身状态,从而更加容易被发现和打击的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一些电子探测设备来探测目标周围的电磁场,通过分析目标反射的电磁信号来判断目标的位置、速度和运动轨迹。
在反隐身雷达技术方面,最为常见的就是激光雷达技术。
激光雷达主要利用激光束对目标进行扫描和探测,可精确探测到目标的距离、速度和运动轨迹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对目标进行成像和识别。
与传统的雷达相比,激光雷达拥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穿透能力,更能够应对敌方隐身设备的挑战。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反隐身技术,如多普勒雷达技术、电子对抗干扰技术等。
其中,多普勒雷达技术主要利用多普勒效应对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可精确识别目标的速度和运动轨迹,同时还能够消除目标的虚假回波;而电子对抗干扰技术则主要是通过对敌方的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和干扰,降低其探测和定位的能力。
总的来说,反隐身雷达技术的出现无疑为电子信息对抗中的产
品开展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反隐身雷达技术必将会在今后的战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一、引言谈起隐身你可能会联想到《哈利波特》中霍格华兹魔法学院的隐身斗篷,但我们在这所讲的隐身主要是雷达波的隐身以及反隐身。
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上个世纪的局部战争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如美国的F-117飞机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和1991年轰炸伊拉克的战争中大显神威, 这就是隐身技术应用的成功实例。
作为矛与盾的对抗,反隐身技术也在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着。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应用于武器系统中的探测手段有雷达、红外、激光和声波等,而雷达在各种探测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雷达的隐身和反隐身技术势在必行。
二、雷达基本原理雷达发射机输出的功率馈送到天线,由天线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空间,电磁波脉冲在空间传输过程中遇到目标会产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应答等来发现目标的。
但雷达的探测距离有一定范围,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特征可以用雷达方程来描述:m ax R =式中:t P 为雷达发射功率, m in S 为雷达最小可检测信号, t G 为发射天线的增益, r G 为接收天线的增益,λ为雷达工作波长,σ为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
雷达截面积是目标对入射雷达波呈现的有效散射面积。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雷达最大作用距离max R 与目标的雷达截面积σ的14 次方成正比。
因此,要减小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可以通过减小目标的RCS 来实现。
目前用来减小目标RCS 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改变飞机的外形和结构,称之为外形隐身;二是采用吸收雷达波的涂敷材料和结构材料,称之为材料隐身。
三、雷达隐身技术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
隐身技术是一种研究如何减小目标的可探测性,使目标不易被探测器发现的技术。
雷达对目标的探测是靠接收目标在雷达波照射下产生的回波来实现的,如果目标的表面能使雷达波被散射或吸收,就可以大大减小被对方雷达发现的概率,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频段反隐身原理

频段反隐身原理频段反隐身原理何为频段反隐身频段反隐身,又称为频率隐身,是指通过特定技术手段将无线电信号在特定频段内进行处理,使其无法被常规无线电监测设备探测到。
频段反隐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系统、雷达系统以及军事领域,用以提高通信安全性和保护军事设施。
原理解析频段反隐身的实现离不开以下原理:1.频率选择性消除频率选择性消除是频段反隐身的核心原理。
它通过对信号进行特定频率的滤波,将目标频段内的信号削弱或消除。
这样,即使有人监测该频段内的信号,也无法获取有用信息,从而达到反隐身的效果。
2.频率转换与频谱扩展频率转换与频谱扩展是频段反隐身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信号发射之前,将待发射的信号进行频率转换和频谱扩展处理,将其从原来的频段转移到其他频段进行传输,以实现对原始信号的隐藏。
3.脉冲调制与解调在频段反隐身中,脉冲调制与解调被广泛运用。
通过对信号进行脉冲调制,可以将信息隐藏在特定的脉冲序列中,使其对常规无线电监测设备难以探测和识别。
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后,可以还原出隐藏的信息。
4.抗干扰技术抗干扰技术在频段反隐身中起到关键作用。
为了保证无线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必须克服外界环境噪声和干扰信号。
通过采用合适的调制解调技术和信号处理算法,可以有效抵御各类干扰,提高频段反隐身系统的性能。
应用领域频段反隐身技术在以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军事通信系统:为保护军事通信的安全性,频段反隐身技术被应用于军事通信器材中,使其能够在敌方监测下保持隐蔽通信,避免被敌方干扰和破解。
•雷达系统:频段反隐身技术能够对雷达信号进行处理,使其在敌方雷达监测下保持隐蔽状态,提高雷达系统的隐身性能。
•电子对抗:对抗敌方的电子侦察和干扰是频段反隐身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反隐身技术,使我方通信、雷达和导航系统等能够在敌方的电子干扰下正常工作,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与准确获取。
总结频段反隐身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特定技术手段对信号进行处理,使其对常规监测设备隐蔽,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和设施的保护。
雷达反隐身技术研究

李如年方中江农莉云
(桂林空军学院,桂林541003)
摘要:隐形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目标的隐蔽性,增强了武器的突防能力,军用雷达面临目标隐身技术 的严峻的挑战,雷达若要在日益复杂的电子对抗环境中发挥作用,必须从基本原理和体制上找到反隐身的出路。文章介绍了 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关键词:隐身技术;雷达:反隐身技术
2结束语
隐身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性 能,同时也促使各种雷达反隐身技术的加快发展。虽然 目前雷达反隐身技术还处于起始阶段,但是事物是在斗 争中不断发展的,雷达反隐身技术必将随着隐身技术的 发展而不断提高。但是光靠单一方法来实现雷达反隐身 效果非常有限,必须综合应用现有反隐身信号处理技 术、雷达组嘲技术、无载波雷达技术、双多基地雷达技 术、宽脉冲压缩、极化变换、扩频技术、多频技术、自 适应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结合各种雷达自身的特点, 从根本上提高雷达灵敏度、分辨率及抗干扰能力等方面 的整体性能,以赢得未来战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机不可战胜神话的终结。 目前,在雷达反隐身技术的研究上主要分两个方 面:一是提高雷达对低雷达截面积(隐身)目标的探测 能力;二是利用隐身技术的局限性,使隐身飞机的雷 达截面积难于达到预期的水平。具体来说,雷达反隐 身技术主要有反隐身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组网技术、 无载波雷达技术、双多基地雷达技术等。 1.1反隐身信号处理技术 对付隐身目标最有前途的信号处理办法 为:SAW(声表面波器件)、CCD(电耦合器件)与数字滤 波相结合以及采用光学处理等。另外,还可以通过下 列方法来提高雷达信号的处理质量:采用高稳定发射 振荡器,12位以上的A/D变换器,低副瓣电平的多 谱勒滤波器,副瓣电平为50"-70dB的信号压缩器和 编码器等。所有这些方法,不仅能改善信号处理的质 量,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处理损耗,从而把对隐身目标 的探测距离增大60%---70%。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为提高雷达接收机信号处理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 环境,同时,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为雷达远距离探测 RCS小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软件环境。 1.2雷达组网技术 采用雷达组网技术,将若干部雷达组成一个系 统。雷达网中的各部分雷达可以工作在不同频段,采 用不同的工作频率和频宽,布置在不同地域,如布置 在地面、飞机、卫星、气球上等。雷达组网可以从不 同频段,在大角度范围内,从隐身目标的下方、上方 和侧面多方向观测,并把所有截获的信号由数据处理 中心进行相关处理,以便准确及时地发现隐身目标。 另外,还可将雷达、电视、激光、红外等多类传感器 的数据进行组网处理,产生系统所需的战术图像,从 图像中分选出重点目标进行对抗。
反隐身技术小议

一 1刃 n C
在此频 率点 大 型 飞 机 主 要 部 件 (鳍 翼 ) 都 会 谐 振
.
这 就 使这 种 雷 达
具有反 涂 雷 达 吸 收 材 料 小 目标 的能力和 反极低观 测 (隐身 ) 飞 机的能力
, ,
隐身 飞 机的部分设计 师认 为谐振 限 于 小的 成形 件 加长波 长 谐振会 出 现 件 能很好说 明这个 过 程 而超 高频 以上 较 长波 长 能降低雷 达 吸 收 材料有效 性
。
简
讯
反
,
隐
身
技
术
.
小
议
隐身 目标能被探测 问题 是什 么 时候能实 现有效 的探 测
.
从事 隐身研究 的计 划 者 与 设 计 师 一 开 始 就 非
.
常关 注 这个 问 题
o 亿美元 研 究隐身技术 这 一 事实 说 明 : 恐怕 很难找 到 确切 答案 美 国 已经 花 去 r
、 .
,
一 个 防 空 系 统 多 由监 视 炮 火 控 制和杀 伤三种相 互关联 的分 系统 组 成 0 % 的 成 功概率 个分 系 统 必 须具有 8
. ,
为 了 获得 5 0 % 的杀伤概率 每
,
,
它应 能够 承 受 直接攻 击 和 干 扰 其功 能不会 因 环 境 ( 各种 气 候 自然 辐
射起伏 ) 影 响而 变化
.
部 分 评 论 家 相 信 常规 雷达 能探 测 隐身飞机 前 英 国皇 家 海 军 次测得
F一 1 万
,
.
至今 为 止 他们 是 对 的
,
。
许 多 雷 达 能 探 测 小 目标 但不 能 自动跟 踪
反隐身雷达原理

反隐身雷达原理
雷达反隐身技术的探测原理:
把被测体看作是一根无源天线,它表面的任何吸波涂料都不影响该目标内的金属材质在某一特定频率或倍数频率上的电谐振,这和金属表面反射的无线电波截然不同,它是不可屏蔽的。
雷达反隐身技术是指使雷达探测、跟踪、定位隐身目标而采用的技术。
可通过采取扩展雷达的工作频段、改进雷达的探测性能、发展新技术体制雷达等途径,提高雷达的反隐身能力。
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防御武器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推动着反措施的研究与发展。
美、俄等一些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反隐身技术,目前的发展重点是雷达反隐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新技术讲座学习有感————反隐身技术电子信息工程081班黄谱军7020908012摘要:简单介绍了中外反隐身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反隐身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并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隐形技术研究状况给出了一些反隐身技术和它们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雷达,隐身,反隐身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基本形成以常规体制雷达为主,实现国土全域预警覆盖,探测目标实时性强,可全天候工作的对空情报雷达网。
记者从中国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对空情报雷达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军雷达兵自1950年以来在全国各个重点地区、重点方向、重点目标上构筑起了各种雷达站,由此组成了国家对空防御的“第一防线”。
从组建开始,空军雷达兵就是全军的高技术兵种之一。
现在,这支队伍中85%的军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九五”以来,国家又持续对空军雷达兵部队的武器装备进行了重点建设。
空军司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方磊透露,空军预警探测系统整体作战能力已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方磊介绍说,空军60%的有人值守雷达站设置在高山、海岛等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和空军根据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边远、艰苦地区雷达兵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病难”问题;对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雷达站,实施了定时换岗休整制度;为驻站官兵家属、子女的就业、上学,制订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方磊说,空军雷达兵未来将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着力实现由保障防空作战向保障防空作战的同时重点保障空军进攻作战转变,由保障日常单一飞行兵器向保障高技术、多样化飞行兵器转变,由保障单一军种作战向保障三军联合作战转变。
专家们预言,21世纪前20至30年,“全维防空”将成为防空的基本模式。
“全维防空”是指为维护国家空天安全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即以防御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控制国家的全维空中安全环境,通过航空航天空间对敌方空中和地、海面目标施加一切打击。
“全维防空”将防御范围超越大气层,扩大到外层空间,这是适应军事行动向太空扩展的必然选择。
“全维防空”的基本任务是控制国家空天安全环境,目标是创造无敌方空天威胁和侵害的稳定态势,这种态势包括战略、战役和战术三层。
这种防空模式,要求人们树立信息防空观,运用信息化作战手段,采取与信息化对抗规律相适应的样式和方法。
专家的预言不是没有根据的。
眼下,美国正在积极发展的导弹防御系统、研制先进的防止计算机病毒的软件、修筑具有新型防空功能的地下工事等,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在类似方面的实践都清楚地表明:全维防空正在从理论走向现实。
结合俄罗斯破神话的三招:一是新老技术结合。
由于隐形战机研制的背景是对抗以厘米波为主的防空雷达,因此,将雷达的扫描波段向米波段和毫米波段,甚至红外波段和激光方面扩展,都将具有一定的反隐形能力。
俄罗斯在老式的米波雷达和最新的毫米波雷达搭配对抗隐形战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老式的米波远程警戒雷达虽然不能精确定位入侵目标,但可以指出隐形战机的大致位置,此时防空部队通过计算确定截击区域并发射防空导弹拦截目标,而这种防空导弹除了原有的导引头外还配备了先进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
当导弹到达预定拦截空域后,毫米波导引头开机扫描目标并实施攻击。
这种新老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了两种雷达的特性,既扩展了防空区域,也达到了拦截隐形战机的目的。
二是发展天空、太空雷达。
隐形战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战机不被发现和拦截,达到隐蔽进攻的目的,隐形重点多放在鼻锥方向正负45度范围内的RCS值,对上方和后方的关注较少。
因此,只要设法让雷达从敌机的上方或者侧后方照射,隐形飞机就无所遁形了。
俄罗斯计划发展天空雷达、太空雷达,面对从天而降的监控,任何隐身战机都将现出原形。
三是发展被动探测系统。
捷克的“维拉”(Vera)雷达实际上就是一种新型被动探测系统,他本身不发射电磁波,而依靠昼夜不停工作的电视台、电台甚至是手机在近地空间传输的电磁波,通过区分和处理隐形目标对这些电磁波信号的扰动,探测和跟踪隐身目标。
虽然维拉是由捷克研制生产的,但考虑到其研发的苏联背景,而且苏联也购买了数套系统,可以认为俄罗斯已经掌握了相关技术,并已经装备部队。
结合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反隐形技术研究状况:美国1977年在国防部建立了反隐形办公室,对各种时间段发展反隐形技术和能力的效费比进行了研究,结果是发展反隐形技术比发展隐形能力要困难100倍,认为值得为发展隐形技术投资。
美军提出并分析了50种非常规防空概念,并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详细分析,还进行了一些实验。
这些概念包括:声学系统、双基地雷达系统、红外探测方法、电晕放电探测、与宇宙射线相互作用、被动相干探测方法、雷达影子探测、“地雷”、磁扰动探测、混合双基地空间雷达、高频表面波雷达、探测飞机辐射、探测辐射度、飞行器气动尾迹探测、超宽带(脉冲)雷达。
反隐形措施的研究正在向着全方位、综合运用、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
利用常规雷达反隐形探测技术研制高灵敏度雷达。
这种雷达利用某些特种技术措施来提取目标重要信息。
包括先进的单基地雷达(宽频带/超宽频带雷达、超视距雷达)、双/多基地雷达、毫米波雷达、超高距离分辨率雷达、合成孔径/逆合孔径雷达、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激光雷达等。
美国的高灵敏度雷达正处于研究、样机试验阶段。
预计高灵敏度雷达技术(如研制稳定度更高的频率发生器、信号处理能力更强的系统,以及动态范围更宽的接收机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等)将会有新的突破。
扩展雷达的工作波段。
由于隐形平台通常是针对厘米波段(1~20GHz)雷达的,而且能够吸收雷达能量的隐形材料的厚度与1/4雷达波长有关。
对超高频(300~1000MHz)和甚高频(100~300MHz)的较低频段,隐形效果不好。
在众多的反隐形技术中,使用低频(<500MHz)是最有效的。
因此,将雷达的]二作波段向米波段和毫米波段,甚至红外波段和激光方面扩展,都将具有一定的反隐形能力。
美军正在制造工作在米波段的AN/FPS118超视距预警雷达;已研制成功一种海军用的可机动的小型战术超视距雷达;另一种舰载超视距反隐形雷达也在研制中,这两种雷达都工作在米波段。
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也在部署超视距雷达。
美空军计划为“爱国者”防空导弹安装35GHz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并开展红外探测系统和激光雷达预警系统的研究工作。
提高现有雷达的探测能力。
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雷达,包括采用频率捷变技术、扩频技术、低旁瓣或旁瓣对消、窄波束、置零技术、多波束、极化变换、伪随机噪声、恒虚警电路等技术,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雷达的测铡能力;通过采用功率合成技术和大时宽脉冲压缩技术,来提高雷达的发射功率;通过采用数字滤波、电荷耦合器件、声表面滤波和光学方法等先进技术,来提高雷达接收机的信号处理能力等等。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雷达联网,从整体上提高雷达的反隐形能力。
研制新体制雷达。
①谐波雷达。
谐波雷达能接收隐形兵器所辐射的入射波谐波,但辐射能量很低,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②无载频雷达。
无载频雷达又称冲击脉冲雷达。
无载频雷达改变信号基波和谐波的混合,重新形成波形,取代发射所要求的波形,一般用方形脉冲,脉冲极窄(0.1~1ns),其瞬时频谱带极宽(0~15GHz),可能发现隐形目标并进行识别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隐形的效能。
目前正处于原理性探索阶段。
③双频段雷达。
隐形兵器的隐形措施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起作用,双频段体制的雷达有助于探测隐形目标。
区别于常规雷达的新型探测手段采用光学、红外探测系统探测隐形目标。
目前,采取的隐形措施主要是反雷达隐形,降噪、反红外和可见光措施较少,技术难度大。
采用光学、红外和紫外探测装置,可以弥补雷达探测的缺陷。
1996年,英国“轻剑”光电跟踪系统,曾在6千米的距离上截获并跟踪了B-2隐形轰炸机。
1997年底,美第366空中远征联队从美国本土飞赴巴林时,曾使用商业成像卫星的图像跟踪常规飞机。
由此可见,采用可见光侦察卫星能够发现隐形飞机。
海事电光监视系统(MEOSS)可用于小舰,其探测范围是向上30度,向两边各170度,采用8~12um 波长,可探测7.5千米外20m长的艇,1.5千米外的人。
“红外搜索和跟踪”( IRST)扫描器、ARISE(ARE可重构建的红外扫描装备)能够进行360度监视。
将雷达系统安装在空中平台上。
隐形飞行器的隐形重点多放在鼻锥方向正负45度范围内,其他方位的隐形效果较差。
将探测系统安装在空中平台上,通过俯视探测,可提高对雷达截面较小的目标的探测概率。
美空军的E-3A预警机(采用高PRF脉冲多普勒雷达)和海军正在研制的“钻石眼”预警机(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高空预警气球(载大型孔径雷达),都能有效地探测隐形目标。
俄罗斯、英国和印度等国都很重视发展预警机。
改进机载预警系统的措施是:提高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灵敏度,以跟踪更远距离的更小目标;安装先进的平面态势显示器;多个传感器一体化;采用数字通信系统、卫星通信、宽频谱甚高频无线电设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等。
新型被动探测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昼夜不停工作的电视台和电台在近地空间传输的电磁波,通过区分和处理隐形目标反射的这些电磁波的信号,探测、识别和跟踪诸如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甚至卫星等目标。
1998年美国演示了“利用周围射频跟踪卫星”地基被动探测监视系统,可探测轨道高度为1000千米以下的卫星;同年,美国还演示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寂静哨兵”被动探测装置。
“寂静哨兵”对180hn参考文献:[1]丁鹜飞等雷达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2]舰用雷达与对抗1987,7.[3]电子对抗1999,3.[4]康青,红外隐身机理与运用[J],红外技术.2002,31(1):88~93.[5]许国根,贾瑛,张剑,隐身伪装技术与化工新型材料的运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1,2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