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隐身技术——精选推荐

隐身技术——精选推荐

隐⾝技术隐⾝与反隐⾝技和武器系统战争历史表明,在战场上采⽤⼀种新技术或部署⼀种新系统,总会产⽣新的技术和系统与之对抗。

发展隐⾝技术对付雷达、红外、可见光、声学探测,但反隐⾝技术也应运⽽⽣就是⼀个例⼦。

这种技术、武器系统之间的对抗循环不已,推动相关技术和武器系统向更⾼⽔平发展。

隐⾝技术和武器系统概述隐⾝技术(⼜称低可观测性技术)和隐⾝武器系统的出现是提⾼作战平台⽣存能⼒的作战需求、电磁理论和电⼦技术发展的共同作⽤的结果。

1975年美国开始研制F-117A标志现代真正隐⾝武器系统的诞⽣。

1.隐⾝技术的含义隐⾝是个通⽤的术语,是控制⽬标的可观测性或控制⽬标特征信号的技巧和技术的结合。

与隐⾝有关的术语还包括特征信号控制、降低雷达截⾯、特征信号互动、低可观测性、⼗分低可观测性等。

⽬标特征信号是描述某种武器系统易被探测的⼀组特征,包括电磁(主要是雷达)、红外、可见光、声、烟雾和尾迹等6种特征信号。

据统计,空战中飞机损失80~90%的原因是由于飞机被观测。

降低平台特征信号,就降低了被探测、识别、跟踪的概率,因⽽可以提⾼⽣存能⼒。

降低平台特征信号不仅仅是为了对付雷达探测,还包括降低被其它探测装置发现的可能性。

隐⾝是通过增加敌⼈探测、跟踪、制导、控制和预测平台或武器在空间位置的难度,⼤幅度降低敌⼈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降低敌⼈成功地运⽤各种武器进⾏作战的机会和能⼒,以达到提⾼⼰⽅⽣存能⼒⽽采取的各种措施。

2.隐⾝技术和隐⾝武器系统发展历史隐⾝技术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应⽤阶段。

①探索阶段(70年代以前)飞机⼀出现,⼈们就企图降低它的可见光特征信号,后来,重点转变为反雷达探测。

在第⼆次世界⼤战中,德国、美国和英国都曾尝试降低飞机的雷达特征信号。

德国潜艇通⽓管采⽤过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60年代中期以后,⼀体化防空系统效能得到很⼤提⾼,提⾼飞机⽣存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变得异常突出,西⽅国家研究出了⼀些战术和技术对抗措施,并研制出U-2、A-12、YF-12、SR-71、D-21等具有⼀定隐⾝能⼒的飞机。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

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隐身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军事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日趋成熟。

隐身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十分广泛,已经从最初应用在飞机的可视性控制,拓展到各种武器装备的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各种目标特征信号的控制。

隐身技术给现代战争的思维模式和作战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隐身与反隐身已成为战争双方争夺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纵观隐身技术及隐身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可以把它分成3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隐身技术发端于视觉隐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法国均开始在覆盖飞机的蒙皮上喷涂伪装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对付目视探测威胁和刚刚发展起来的雷达、声纳探测威胁,通过降低武器的目标特征信号进行隐蔽进攻的概念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在飞机、潜艇等武器中开始应用。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面发射和空中发射的防御性导弹迅速发展起来,导弹与雷达火控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

1960年,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的SA-2防空导弹击落后,美国开始重视侦察机和巡航导弹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控制技术研究,先后研制了SR-71“黑鸟”高空侦察机、AGM-28B“猎犬”空对地巡航导弹等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武器,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SR-71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研制的高空、高速侦察机,可以在27千米高空以3马赫的速度飞行。

SR-71采用了双三角机翼、平底机身的翼身融合隐身外形,飞机表面涂有能吸收雷达波和红外线的磁性吸波材料。

因此SR-71具有一定的雷达隐身性能和红外隐身性能。

(SR-71“黑岛”高空侦察机为美国隐身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GM-28B“猎犬”导弹是罗克韦尔公司研制的战略/战术空地巡航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射程960千米。

它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进气道唇口采用了雷达吸波结构。

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是现代隐身技术发展的先驱。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新动向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新动向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新动向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新动向王春兰隐身技术的出现促使战场军事装备向隐身化方向发展由于各种新型探测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问世隐身兵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以美国为首的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研究隐身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继研制出隐身轰炸机隐身战斗机隐身巡航导弹隐身舰船和隐身装甲车等有的已投入战场使用在战争中显示出巨大威力同时反隐身技术也在深入发展并不断取得新成就当前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新动向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竞相发展隐身兵器美国的隐身兵器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隐身兵器发展较快目前居世界领先地位它的 F- 117A B-2 F-22等隐身飞机代表当今世界隐身兵器的先进水平 F- 117A隐身攻击机已投入实战在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架 B-隐身轰炸机已于 1993年 12月开始服役空军轰炸机联队装备的 B- 2隐身轰炸机有 6架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第一架 F- 22已于 1997年 9月 7日首次试飞成功其设计兼顾了超声速机动和隐身特性 FA-18EF 飞机上采用了具有抗蚀性的吸波材料这是隐身领域的一个突破在现有隐身飞机的基础上美国不断开拓新项目的研究研制新型隐身飞行器以及其他新式隐身装备例如正在实施联合攻击战斗机 JSF 计划旨在研制多用途隐身战斗机世界著名的暗星即蒂尔Ⅲ隐身无人机已于 1996年 3月 29日首次飞行成功正在研制 AGM- 137三军防区外隐身攻击导弹和隐身电动战车正在实施旨在提高海军潜艇隐身性能的秘密计划 M计划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正在研制一种攻击型隐身无人战斗机和一种能模仿隐身飞机的新型诱饵空军正在考虑发展一种远程隐身运输机陆军已设计出一种隐身帐篷拟从2000年开始取代部队的老式木制纤维制帐篷陆军将与英陆军合作研制隐身侦察车正在开发各种隐身工事和隐身机库以保护停放在里边的通信车飞机和导弹等装备俄罗斯不甘落后积极发展先进的隐身兵器隐身技术问世以来前苏联与美国一直在竞相发展隐身飞机当今的俄罗斯也不甘落后它已开始研制隐身的轻型多用途第 5代战斗机 LFI 和 S- 54战斗机与美国的 JSF相当预计在本世纪末前研制成功米高扬设计局正在研制一种中型隐身战斗机米格 - 35 苏霍伊设计局的 S- 32隐身战斗机的验证机已于 1997年 9月 25日首飞成功俄空军还正在研制一种与美空军 B- 2轰炸机相似的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俄罗斯的隐身军舰令人瞩目已有4艘交付使用其他国家的隐身技术应用也取得了明显进展除美俄外英法德日和瑞典等国都在积极发展隐身兵器英国国防部制定了一项研制第三代隐身攻击机的秘密计划预计 2000年前制造出试飞样机英国防研究局正在研制一种隐身装甲战车并已研制成功隐身军舰和一种新型隐身教练水雷法国正在研制类似于美国 F-117A隐身攻击机的试验样机已研制出一艘全部采用隐身技术的护卫舰开始研究下一代隐身的高超声速攻击导弹预计 2010年前后服役正在研制装备电动车轮的隐身装甲车德国一直在秘密地执行萤火虫隐身飞机计划拟研制一种多面体隐身战斗机的 34缩比风洞试验模型与南非和韩国可能合作研制一种全尺寸的新型隐身轻型超声速战斗机先进喷气教练机命名为 AT- 2000 还与美英法达成协议共同研究高能量低信号特征的推进剂已研制出 MEKO A系统隐身舰日本已经研制出 FS- X 隐身战斗机的原型机并正在筹划下一代隐身战斗机的初步设计方案隐身技术与高机动性相结合称为 FI- X还正在研制一种隐身无人航空器瑞典研制成功了一艘隐身炮艇并已下水试航正在研制一种小型隐身护卫舰首艘将于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服役此外意大利西班牙和印度等国也正在研制隐身飞机隐身技术不断有新突破实现战场军事装备隐身化的技术措施多种多样主要有外形隐身措施电子隐身措施红外隐身措施视频隐身和声隐身措施等针对探测技术方面的改进目前正在酝酿一些新的隐身概念和新的隐身技术探索新的隐身机理1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实验证用等离子气体层包围诸如飞机舰船卫星等的表面当雷达波碰到这层特殊气体时由于等离子体层对雷达波有特殊的吸收和折射特性使反射回雷达接收机的能量很少例如应用等离体技术可使一个 13厘米长的微波反射器的雷达平均截面在 4~ 14吉赫频率范围内平均减小 20分贝即雷达获取的回波能量减少到原来的 1%美国休斯实验室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2 应用仿生技术试验证明海鸥虽与燕八哥的形体大小相近但海鸥的雷达反射截面比燕八哥的大200倍蜜蜂的体积小于麻雀但它的雷达反射截面反而比麻雀大 16倍有关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现象试图采用仿生技术寻求新的隐身技术3 应用微波传播指示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预测雷达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情况大气层的变化如湿度温度等的变化能使雷达波的作用距离发生变化使雷达覆盖范围产生空隙即盲区同时雷达波在大气里传播时要形成传播波道其能量集中于波道内波道之外几乎没有能量如果突防兵器在雷达覆盖区的空隙内或波道外通过就可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而顺利突防开发新型隐身材料隐身材料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军事大国正在开发以下几种新型隐身材料1 手性材料 chiral material 手性是指一种物体与其镜像不存在几何对称性且不能通过任何操作使物体与镜像相重合的现象研究表明具有手性特性的材料能够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并能吸收电磁波用于微波波段的手性材料都是人造的采用手性材料的结构与微波相互作用的研究始于 50年代到 80年代有关手性材料对微波的吸收反射特性的研究才受到一些研究部门的重视目前研究的雷达吸波型手性材料是在基体材料中搀杂手性结构物质形成的手性复合材料2 纳米隐身材料近几年来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证明纳米材料具有极好的吸波特性因而引起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目前美法德日俄等国家把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隐身材料进行探索和研究3 导电高聚物材料这种材料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结构多样化高度低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因而引起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将导电高聚物与无机磁损耗物质或超微粒子复合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轻质宽频带微波吸收材料4 多晶铁纤维吸收剂欧洲伽玛 GAMMA 公司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雷达吸波涂层系采用多晶铁纤维作为吸收剂这是一种轻质的磁性雷达吸收剂可在很宽的频带内实现高吸收效果且重量减轻 40%~ 60%克服了大多数磁性吸收剂所存在的过重的缺点5 智能型隐身材料智能型隐身材料和结构是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一种具有感知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自我指令并对信号作出最佳响应功能的材料和结构为利用智能型材料实现隐身功能提供了可能性目前隐身技术正向着综合运用权衡隐身性能和其他性能扩展频率范围和应用范围降低成本等方向发展反隐身技术的研究工作初见成效隐身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战略和战术防御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人们考虑如何摧毁隐身兵器并研究反隐身技术隐身技术与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无论哪一方有新的突破都将引起另一方的重大变革反隐身技术的发展方向是综合运用系统综合集成开发新的反隐身技术理论由于目前隐身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雷达探测系统的所以反隐身技术的发展重点也是针对雷达的雷达实现反隐身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雷达本身的探测能力 2利用隐身技术的局限性削弱隐身兵器的隐身效果 3开发能摧毁隐身兵器的武器目前美俄英法日等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反隐身技术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紧研究高灵敏度雷达高灵敏度雷达通常包括先进的单基地雷达宽频带超宽频带雷达超视距雷达双多基地雷达毫米波雷达超高距离分辨率雷达合成孔径逆合孔径雷达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激光雷达等目前美国的高灵敏度雷达正处于研究样机试验阶段预计高灵敏度雷达技术如研制稳定度更高的频率发生器信号处理能力更强的系统以及动态范围更宽的接收机和模拟数字转换器等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扩展雷达的工作波段由于隐身兵器的设计通常是针对厘米波段雷达的因此将雷达的工作波段向米波段和毫米波段甚至红外波段和激光波段扩展都将具有一定的反隐身能力美军正在建造工作在米波段的 ANFPS- 118超视距预警雷达已研制成功一种海军用的可调防的小型战术超视距雷达美空军计划为爱国者防空导弹安装 35千兆赫的毫米波雷达导引头并开始进行激光雷达预警系统的研究工作将雷达系统安装在空中或空间平台上隐身飞行器的隐身重点一般放在鼻锥方向±45°角范围内因此将探测系统安装在空中或卫星上进行俯视可提高探测雷达截面较小目标的概率美空军的E- 3A预警机载高脉冲重复频率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和海军正在研制的钻石眼预警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高空预警气球载大型孔径雷达都能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美国还正在研制预警飞艇预警直升机预警卫星等此外俄罗斯英国印度等国都很重视发展预警机的工作提高现有雷达的探测能力美国正在用先进技术将现有雷达加以改进通过采用频率捷变技术扩频技术低旁瓣或旁瓣对消窄波束置零技术多波束极化变换伪随机噪声恒虚警电路等技术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进而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通过采用功率合成技术和大时宽脉冲压缩技术来增加雷达的发射功率雷达接收机通过采用数字滤波电荷耦合器件声表面滤波和光学方法等先进技术来提高信号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雷达联网来提高雷达的反隐身能力开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研究隐身兵器主要是通过采用吸波材料结构吸波材料和吸波涂层达到隐身的但是当它遇到高功率微波波束时会受损害甚至失去战斗能力美国正在加紧研究高功率微波武器一种可重复发射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处于预研阶段另一种高功率微波弹头处于演示阶段俄罗斯已研制出方向性很强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可用手榴弹迫击炮火炮或导弹投掷。

飞行器隐身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飞行器隐身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No.8,2010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 iness Trade Industry2010年第8期飞行器隐身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左 璐(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飞行器隐身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兵器的纵深打击能力和突破力。

它作为一种尖端的综合军事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立体化战争中最重要的突防战术措施之一。

近年来,这项技术发展很快,除了传统的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外,还有光学隐身、等离子体隐身等,未来的隐身技术将出现材料多元化,方式复杂化等特征。

关键词:飞行器;隐身技术;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320-011 飞行器隐身技术概述飞行器的隐身主要是为了提高武器的生存和防御能力而制作的,它在军事战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该项技术更是得到很多军事机构的青睐。

2 传统飞行器隐身技术隐身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也成为了各国军事竞相追逐的制高点。

现在常用的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

这些是较为传统,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的隐身技术。

随着隐身材料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技术也愈发显出其活力。

2.1 雷达隐身雷达隐身有其自身独特的机理,它主要是通过抑制、减弱、吸收和偏转目标的雷达回波强度来减小雷达的散射截面,使地方雷达接收不到足够强度的回波信号,这样就使得其逃脱敌方雷达的识别。

2.2 红外隐身随着热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红外侦查和探测的进步,对飞行器而言,热辐射成为了最明显的暴露源。

一般情况下,比较强的红外辐射源主要有:发动机尾喷口及其热部件、发动机尾喷流、飞行器蒙皮由于气动加热而引起的红外辐射。

因此,传统的红外隐身技术主要目标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降低和减少红外辐射。

例如,采用异型喷管并加隔热或遮挡板,改变红外波长,使红外探测器失谐;采用低红外辐射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降低发动机的红外辐射强度;在飞行器的尾管处设置红外挡板遮挡红外辐射等等。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综述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综述

兼 具 隐身 与 反 隐身 特 性 才 能 在 现 代 战场 环 境 中 处
于优 势地位 。
1雷达隐身技术
实现 雷达 隐身 的主要 技术 途径有 : ( )材 料 隐 身 ,采 用雷 达 吸波 材 料和 透 波 材 1 料达 到隐 身 的效果 ; ( )电子 措施 隐身 ,利 用 各种 电子手 段 达 到 2 隐身 的效 果 ; ( )等离 子 隐身 技 术 ,利 用 等离 子体 对 电磁 3
T c n q e o c iv n a a t at n n ise l r r s n e i p p r e h i u sf ra h e i g r d rse l a da t t at a ep e e t d i t s a  ̄ . h — h nh
现 也 是 现代 战 争 中提 高 自高生 存 力 的重 要 因 素 之

改变 传 播 方 向 ,从 而 返 回到 雷 达接 收机 的 能量 很
少 ,达 到隐身 的 目的 。据 报道 ,采用 等离 子体 隐 身 技 术 的飞行器 被 敌方发 现 的概率 可 降低 9 %。 9

目前 主要采 取 的方法 有 : ( ) 电子 干扰 和欺骗 1
K e o ds Ra a; tat; t Se l yw r : d r Se l An i tat h — h
在 现代 战争 中 ,被誉 为“ 千里 眼” 的雷达 既要监
视 和 搜 索 敌 方 目标 又 要 做 到 不 被 敌 方侦 察 和 电子 支援系 统发 现 ,从而 避开 反辐 射导 弹和 隐身 目标 的 打击 与威胁 。因此 从某 种意 义上 说 ,现代 雷 达必 须
利 用 电子 干 扰 手段 提 高 飞 行器 或 设 备在 战场 上生存 能 力 的主 要手 段有 : 由侦察 设备 搜寻 出对 自 己有威 胁 的雷达 频率 ,用这 种频 率发 射脉冲 ,使对

关于隐身技术的研究报告

关于隐身技术的研究报告

关于隐身技术的研究报告目录资料收集阶段: (3)隐身的定义: (3)隐身技术包括: (3)各国隐身技术发展的现状简述: (3)主要隐身技术的现状: (3)关于我国隐身技术的研究: (6)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本身存在问题,为反隐身提供了契机 (7)1. 隐身平台本身存在的问题 (7)2. 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作战方面的局限性 (7)个人观点: (8)1.以系统的观点发展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 (8)2.以隐身理论指导隐身技术的发展 (9)3.发展隐身技术必须发展关键支撑技术 (9)4.建立雷达截面试验靶场 (10)5.利用隐身模型进行实验 (10)6.建立数据库 (10)参考网站: (11)资料收集阶段:隐身的定义:隐形技术(stealthtechnology)俗称隐身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lowlbservabletechnology)。

即通过研究利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改变己方目标的可探测性信息特征,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方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使己方目标,己方的武器装备不被敌方的探测系统发现和探测到。

(来自百度)隐身技术包括:隐形技术包括:雷达隐形、红外隐形、磁隐形、声隐形和可见光隐形等。

主要的技术手段:采用独特的外形设计和吸波、透波材料,以降低飞机对雷达波的反射;降低飞机发动机喷气的温度或采取隔热、散热措施,减弱红外辐射。

各国隐身技术发展的现状简述:当前,美、俄、英、法等国都大力研究隐身技术,隐身技术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一些新隐身机理的研究取得突破,一批新型隐身材料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

隐身兵器和作战平台将会有较大发展,并逐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功能的隐身,“隐身战场”正在形成中。

在传统的隐身外形、隐身材料、隐身结构等技术研究基础之上,各国都在探索新的隐身机理,如仿生学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微波传播指示技术和有源隐身技术等。

隐身材料的开发和运用是隐身技术发展的关键,是隐身兵器实现隐身的基石。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

用于军事上的8种隐形技术隐形技术,又称隐身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技术。

目前已被开发利用的隐形技术主要有8种。

"隐术"之一:缩影变形。

由于目标的尺寸和形状直接决定着雷达的散射截面积,为此,人们找到了一种缩小雷达散射截面积的隐形方法---对目标进行"缩影变形",即通过减少目标的尺寸和改变目标的形状来缩小雷达的散射截面积。

目前这种技术应用十分普遍,像法国的"拉菲特"、美国的"海影"等军舰都运用了这一技术。

"隐术"之二:销声匿迹。

由于"消除"声音和隐匿踪迹是对付各种声呐、传感器、电磁侦察甚至人员耳目的有效方法,所以这一隐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舰船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比舰船本身更容易被发现。

为了消除尾流痕迹,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油、乳化剂、聚合物等来改变舰体周围水的黏度。

"隐术"之三:特种材料。

广泛采用能吸收雷达波的复合材料或涂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隐形技术。

目前已有多种吸波材料面世。

比如美国的"铁球"涂料和"超黑色"涂料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隐形兵器上。

"隐术"之四:混同背景。

可见光探测系统的探测效果主要取决于目标与背景之间的亮度、色度、运动等视觉信号参数的对比特征。

因此,"混同背景"可以达到隐形的目的。

有关试验表明,用微光夜视仪观察一公里以外的涂了迷彩的坦克,发现概率只有33%,而未经"涂抹"的坦克,发现概率则高达77.5%。

"隐术"之五:抑制热量。

为了对付红外探测,人们采取了抑制武器热扩散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人造雾罩"、"材料绝热"、"气溶胶屏蔽"、"特殊燃料"和改变红外辐射方向等。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雷达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2011034010016摘要:在现代战争中,被誉为“千里眼”的雷达既要监视和搜索敌方目标又要做到不被敌方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发现,从而避开反辐射导弹和隐身目标的打击与威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雷达必须兼具隐身与反隐身特性才能在现代战场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

1 雷达隐身技术实现雷达隐身的主要技术途径:(1)材料隐身,采用雷达吸波材料和透波材料达到隐身的效果;(2)电子措施隐身,利用各种电子手段达到隐身的效果;(3)等离子隐身技术,利用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达到隐身的效果。

1.1 材料隐身雷达吸波材料按其用途可将其分为涂料和结构型吸波材料;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干涉型和转换型。

干涉型是使雷达波在入射和反射时的相位相反,或材料表面的反射波与底层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互抵消。

转换型是材料与雷达波相互作用时,产生磁滞损耗或介质损耗,使电磁波能量转为热能而散发掉。

1.1.1 雷达吸波涂层这是涂敷在武器表面的一类吸波材料,它由胶粘剂中加入具有特定介质参数的吸收剂制成,吸收剂的特性决定吸波涂层的吸收雷达波的性能。

目前采用的吸收剂主要有:羟基铁吸收剂、铁氧体吸收剂、耐高温陶瓷、导电高聚物材料、纳米材料、多晶铁纤维吸收剂等等。

1.1.2 结构型吸收雷达波材料这是以非金属为基体(如环氧树脂、热塑料等)填充吸波材料(铁氧体、石墨等)、由低介电性能的特殊纤维(如石英纤维、玻璃纤维等)增强的复合材料,它既能减弱电磁波散射又能承受一定的载荷。

与一般金属材料相比,重量轻、刚度强、强度高。

1.1.3 智能型隐身材料这种材料能感知和分析不同方位到达的电磁波特性或光波特性,并做出最佳响应,以达到隐身的目的。

从结构上看,智能材料实际上是器件和线路的集成。

1.2 电子措施隐身在当前战争中各种电子设备自身的隐身特性也至关重要,如何尽早发现对方同时又不被对方发现也是现代战争中提高自高生存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有:(1)电子干扰和欺骗利用电子干扰手段提高飞行器或设备在战场上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有:由侦察设备搜寻出对自己有威胁的雷达频率,用这种频率发射脉冲,使对方雷达显示屏上出现虚假信息;利用电子干扰设备不断发送干扰信号;采用诱饵系统,针对敌方探测发送欺骗信号误导敌方,从而保护真实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场上将出现愈来愈多的各种隐身武器,这将大大提 的发展。
高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突防能力和作战效能,打破已
1) 美国首次披露 F-35 战机采用全新隐身技术
形成的攻防平衡,推动防御系统中的各种探测系统发 生重大变革,并促进反隐身技术的发展。
现代战场上的侦察探测系统主要是雷达、红外、电 子、可见光、声波等探测系统,因此武器的隐身技术除 了传统的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外,还有光学隐身、等离
摘要: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武器平台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除了受到地面和空中的火力威胁和电磁干扰外,它们还处于雷 达、红外、激光等探测器的严密监视之下。隐身技术已成为提高武器生存、突防甚至是纵深攻击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与之 相伴的反隐身技术也在加快发展。文中对隐身和反隐身技术进行了分析,对 2010 年国外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最新发展 做了详细介绍,希望对我国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雷达隐身技术; 红外隐身技术; 雷达反隐身技术; 红外反隐身技术
第 33 卷 第 4 期 2011 年 4 月
现代雷达 Modern Radar
Hale Waihona Puke Vol. 33 No. 4 Apr. 2011
·总体工程·
中图分类号:TN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 7859(2011)04 - 0009 - 04
2010 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赵培聪
( 海军驻南京地区电子设备军代室, 南京 210039)
4) 亚洲各国竞相加紧研发隐身战机 亚洲主要国家发展隐身战机都是采取采购与自主 研发相结合的方针。例如,日本除了积极争取购买美 国 F-22 隐身战机外,还在加紧自主研发 F-X 隐身战 机; 印度除了准备购买俄罗斯 T-50 隐身战机外,还在 积极自主研发 XF-X 隐身战机; 韩国除了采购美国升 级改造的隐身战机外,还和印尼联合研发隐身战机。 5) 印度加快隐身无人作战机的发展步伐 印度空军于 2010 年 7 月向全球供应商发出隐身 “无人作战飞机”( UCAV) 的信息征询书,要求该无人 机应拥有双引擎、高升限、航程 9 000 km、寿命 20 年、 具有隐身、电子对抗以及与卫星链接的能力。印度空 军还希望该无人机通过武器舱携带精确制导武器。与 此同时,印 度 还 计 划 自 行 研 制 无 人 作 战 飞 机,定 名 为 “印度无人打击机”( IUSA) ,计划于 2010 年底开展概 念研究,其目标是在内置武器舱中至少携带 2 枚空地 导弹。印度国防部称,IUSA 将采用全新的、由复合材 料制造的机身,具备隐身能力。 6) 俄罗斯、法国和印度推出新型隐身舰艇 据俄新社 2010 年 3 月 31 日报道,由俄罗斯北方 造船厂为俄海军建造的首艘量产型 20380 隐形护卫舰 “灵敏”号已于当天在圣彼得堡下水。 法国舰艇建造局( DCN) 于 2010 年 11 月推出了称 为“剑舰”的概念性隐身舰艇,舰的干舷通过大面积地 向内倾斜 10°,配合上层建筑的多平面设计,可散射敌 方雷达照射波,降低回波强度。 印度海军于 2010 年 4 月列装了世界最大隐身护 卫舰“什瓦利克”号,这是印度海军 3 艘新型隐形护卫 舰中的首舰。该舰生存能力、隐身性能、适航性、舰艇 操纵和武器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阿富汗战场上试用 2010 年 2 月,《Combat Aircraft》披露 RQ-170 无人
机的机展约 19. 81 m,与“死神”无人机类似。RQ-170 无人机采用无尾飞翼式气动布局,在每侧机翼的上表 面都有一个流线型的传感器舱,通信设备舱内埋在机 身中心外侧的表面; 机身的颜色不是深灰或全黑色,而 是类似于“捕食者”和“死神”无人机中等色度的灰色; 从左侧看该机像是一个较深厚的肥硕中心体与外在的 机翼融合到一起,这都增加了该机的隐身性能。据称, RQ-170 隐形无人侦察机已经在阿富汗战场上试用过。
通信作者:赵培聪 收稿日期:2011-01-04
Email: zhaopcong@ 126. com 修订日期:2011-03-14
最近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至第 3 代。据称,前 2 代离子体隐身产品已经进行过飞行和地面试验,可
—9—
2011,33( 4)
现代雷达
将飞机被雷达发现的概率降低 99% 。 3) 美国空军正式公布 RQ-170 隐形无人侦察机在
·总体工程·
赵培聪: 2010 年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情况
2011,33( 4)
的“尼米兹”级航母上。
3 红外隐身技术
红外隐身是隐身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红外 探测技术,尤其是红外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具有 高探测精度、高分辨率的红外探测和遥感设备不断涌 现出来,常规的红外对抗措施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战 争的需要,寻求发展新的先进有效的红外隐身技术已 成为提高作战武器系统生存和突防能力的当务之急。
2 雷达反隐身技术
隐身飞机的发展和运用对雷达的生存提出了严峻
— 10 —
的挑战,迫使雷达加速发展反隐身技术,提高探测隐身 目标的能力[3 -4]。2010 年反隐身技术发展重点,仍然是 针对美国隐身战机发展雷达反隐身技术,米波雷达仍然 是各国发展反隐身技术的重点,战术侦察与反伪装雷 达、植被侦察、监视、跟踪与交战雷达也在加紧研制。
俄罗斯 T-50 战机与美军现役的 F-22 和 B-2 等战 机“外形 + 涂料”的隐身方式完全不同,而是采用最先 进的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该技术是在不改变飞机气动 外形设计的前提下,将飞机周围的空气变成等离子云, 借此来达到吸收和散射雷达波的效果。20 世纪 80 年 代初,苏联就率先开始进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研究,
1) 美国完成战术侦察与反伪装雷达的关键设计审查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 2010 年 4 月完成了对 战术侦察 与 反 伪 装 雷 达 ( TRACER) 的 关 键 设 计 审 查 ( CDR) ,结果表明该雷达可集成到有人和无人空中平台 上,有助于部队在全球开展作战行动。TRACER 雷达能 够满足美国陆军对在夜间条件下探测敌方目标、装备与 设施的重要需求。该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工作于甚高频 ( VHF) 和超高频( UHF) 波段,由于雷达采用了叶簇穿透 合成孔径( FOPEN) 技术,因此能探测到隐藏在宽阔的浓 密叶网、森林和树木繁茂地区的车辆、建筑物和大型金 属物体等隐蔽目标。该系统还集成了数据链接口,以实 现快速将载机处理后的结果下行链到地面站。 2) 美国加强植被侦察、监视、跟踪与交战雷达的研发 2010 年 1 月,美国 SRC 研究公司获得 810 万美元 的拨款,用 于 研 发 植 被 侦 察、监 视、跟 踪 与 交 战 雷 达 ( FORESTER) 。这种革命性的机载雷达系统可以穿透 植被跟踪地面人员和车辆。SRC 公司目前正在完成 DARPA 和美国陆军通信电子研究工程中心授予的一 份为期 5 年的合同,开发测试 2 套安装在波音 A160 “蜂鸟”无人直升机( YMQ-18A) 的 FORESTER 系统。 3) 太赫兹超宽带反隐身雷达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随着太赫兹( THz) 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现 基于 THz 电磁波 宽 频 带、窄 脉 冲 特 点 研 制 的 超 宽 带 THz 雷达具有很强的反隐身能力。超宽带 THz 雷达 由于具有很大的带宽,吸波材料即使吸收也只是总能 量的小部分,因此超宽带 THz 雷达具有优越的反隐身 能力。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人员在 2010 年的太赫兹、器件和系统会议上提出了基于半绝 缘 GaAs 光导开关的太赫兹超宽带雷达反隐身原理, 这种超宽带 THz 雷达对于外形隐身和材料隐身都有 很好的反隐身能力。 4) 探测隐身潜艇的新型雷达通过演示 2010 年 5 月 21 日,美国海军透露,搭载在“尼米 兹”级航母上的反潜 MN-60R“海鹰”直升机,安装了能 够探测潜艇潜望镜的雷达系统,MN-60R 直升机进行 了演示飞行,这 种 机 载 雷 达 中 使 用“自 动 雷 达 潜 望 镜 探测与识别系统”( ARPDD) ,以从杂波严重的海洋环 境中发现潜艇潜望镜。海军预计,2013 年将 ARPDD 雷达搭载于 MN-60R 直升机,2016 年将其安装于所有
Abstract: Weapon platforms are in a much mor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in modern warfare,besides the firepower threat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from ground and airspace,they are still under the strict monitor of the sensors such as radars,infrared and laser devices et al. Thus,stealth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weapon survivable ability,break through defense and attack in depth. Correspondingly,anti-stealth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fast,to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ealth and anti-stealth technology is analysed and the newest development of stealth and anti-stealth technology of foreign country in 2010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an guide the research about stealth and anti-stealth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radar stealth technology;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radar anti-stealth technology; infrared anti-stealth techn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