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典书法欣赏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

历代最值得推荐的小楷书法名家名作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中的小调。
它创建于三国魏朝的仲由。
他是最杰出的隶书权威,楷书的笔法脱胎于韩立,笔法生动如在大海中飞翔。
但结构宽平,横画长直画短,官分遗风犹存。
然而,模型方法已经准备好了,它实际上是官书的祖先。
王羲之到了东晋,对小楷书法的研究更加细致,使之臻于完美,也为中国小楷书法树立了一个美好的欣赏标准。
汉晋南北朝钟繇《宣示表》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
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
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
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
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
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唐首先要提的是写经体,特别是敦煌写经,这些墨迹,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是当时民间书写的代表之作,这些不容忽视。
历代书法家楷书作品

历代书法家楷书作品自古以来,书法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楷书作为书法中的一种,秉承了“正、秀、雅、瑰”的书法传统,创造出了许多历代书法家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形态各异,更展现了书法家们的个性、风格和文化素养,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王羲之是楷书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其作品《兰亭序》至今仍是艺术界公认的十大名作之一。
这篇作品在文脉和意境上都十分卓越,而王羲之对于字形的挥毫则以简洁、流畅著称。
其次,颜真卿在书法中创下了独特的一笔。
他的《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作品字体苍劲有力,化繁为简,使书法含有了更多感性的艺术魅力。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名字。
欧体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它的出现代表了楷书风格上的重大转变。
其书法风格简劲有力,刚柔并济,独树一帜。
而八法明信片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张旭的“道德经”,其作品楷书草率秀逸,流畅洒脱,奇崛迂回的笔画,更是表达了书法艺术中自由、随性的一面。
如今,书法已经成为了国际上备受关注的艺术形式,而不同的书法家和不同的作品,都在充分地体现着书法艺术的多姿多彩。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草书和隶书在年轻一代间的流行指数急剧上升,这也代表着书法这项传统艺术仍然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书法这项瑰宝。
通过对历代楷书大家的作品的研究和学习,使得我们受到启示,从而对书法艺术有着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同时,也应该尝试将书法艺术与时代和创意相结合,让书法艺术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更富有生命力和前瞻性。
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

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介绍经典书法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的书法家们创作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并且对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进行深入探讨。
1.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的基本部分,也是最为权威、正统的书写体。
它以工整、规范为特点,结构严谨。
楷书的代表作有:1.1 《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时代:东晋•介绍:《兰亭集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楷书之一。
王羲之以流畅娟秀的笔触,书写了这篇艺术和文学相结合的序文。
这幅作品的每一个笔划都非常精准,构图严谨,被誉为书法之巅峰。
1.2 《字说》•作者:颜真卿•时代:唐代•介绍:《字说》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工整规范的楷书风格而著称。
这幅作品是为了讲解字体的演变和构造而创作的,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一。
2. 行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风格流派,它的特点是线条舒展自如、笔画间相互联结。
行书的代表作有:2.1 《董其昌小楷》•作者:董其昌•时代:明代•介绍:董其昌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技艺独步当时。
《董其昌小楷》被视为行书的经典之作,它的字体线条流畅、刚柔相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触动。
2.2 《自叙帖》•作者:王铎•时代:元代•介绍:《自叙帖》是王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这幅行书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字体风格狂草奔放,给人以浓烈的艺术冲击力。
3. 草书草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狂放洒脱的风格,字体线条变化多端、纵横交错,给人以独特的观感。
草书的代表作有:3.1 《快雪时晴帖》•作者:怀素•时代:唐代•介绍:怀素是唐代书法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草书风格狂放豪迈。
《快雪时晴帖》是怀素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的字迹流畅有力,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3.2 《蘇東坡行書二首》•作者:苏轼•时代:宋代•介绍: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PPT

《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 《洞庭春色赋》等。
黄庭坚
风格特点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风 格雄健奇崛,笔力苍劲,线条挺拔。他的字 形偏长,结构严谨,章法多变,气势磅礴。
代表作品
《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砥柱铭》 等。
米芾
风格特点
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其风格 潇洒飘逸,笔法灵动,墨色变化丰富。他的 字形偏瘦,结构奇特,章法多变,意境深远 。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秀逸清 丽,笔法婉约含蓄。
详细描述
董其昌的书法深受赵孟頫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行笔婉约,线条含蓄,字形秀丽,结构巧妙。在章法上,他注重整体 布局,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秀逸、清丽的美感。
祝允明
总结词
祝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行书和草书为主,风格豪放不 羁,笔法雄浑有力。
总结词
邓文原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隶书和行书见 长,风格古朴、典雅,被誉为“元代隶书之冠”。
详细描述
邓文原的隶书作品《离骚经》是其代表作之一,笔法古 拙自然,气韵高古,展现出典雅的艺术风格。他的行书 作品《洛神赋》则以端庄秀丽、清雅脱俗著称,是元代 行书的又一代表作品。
07
明代书法名家
文征明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赏析
$number {01}
目 录
• 秦代书法名家 • 汉代书法名家 • 魏晋书法名家 • 唐代书法名家 • 宋代书法名家 • 元代书法名家 • 明代书法名家
01
秦代书法名家
李斯
书法风格
李斯的书法风格严谨、工整,线 条流畅,结构紧凑,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经典历代书法欣赏

历代经典书法欣赏1.结绳记事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典籍众说不一。
《周易·系辞·上》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为书契。
”《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记事为上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有大量类似文字的符号,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步。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是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称“陶文”。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
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汶口陶尊符号(图)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陶文的陶器,这些陶文与古文字已有相似之处。
图为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炅”(热),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一说海水)。
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进而来,后由史官或巫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龟甲占卜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此骨系河南安阳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
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
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法帖丨历代楷书名家作品大全,经典收藏

法帖丨历代楷书名家作品大全,经典收藏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晚唐的楷书四大家之一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局部
楷书特点:笔画省去雁尾,转折处亦用顿挫,结构渐趋方整,端庄方正,中规中矩,布白停匀、静中寓动。
正因为楷书规律性强,较容易掌握,易书写、易辨认,成为各种书体艺术中结合性最好的字体。
也是最适宜于初学者学习进而进入书法殿堂的一种书体。
因此,大家可以选用古代楷书四大家的字帖加以研习。
从年代和总体风格上看,楷书可分为四种:
晋楷,魏晋时以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王羲之是晋代的大书法家,山东人,楷书代表作有《黄庭经》。
△王羲之《黄庭经》局部
魏楷,南北朝时期以摩崖石刻和碑刻为代表;
唐楷,以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
颜真卿是唐代的大书法家,山东人,也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也是唐代的大书法家,陕西人,出生于颜真卿之后,楷书四大家之一。
他的楷书构体严谨,刚劲有力。
代表作有《玄秘塔碑》。
人称“颜筋柳骨”。
元楷,以赵孟頫为代表,同样是楷书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范成⼤⼗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1-12 09:10·听⽉⼯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房四艺,是⽂⼈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悦⽬,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活⽤品、⼭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们的⽣活⽅式和科技⽔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番趣味。
——题记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宋的书艺成就并不算⼗分显著,但在⾼宗赵构的⽰范作⽤下,南宋⼠⼦的书法热情颇为⾼涨,名家辈出,留存于世的书帖亦颇为丰富。
了解南宋书法的整体状况,有助于书法史的贯通,亦有助于了解有元以后书法的发展。
南宋时代从帝王到⽂⼠,均保持着极⾼的书法热情。
这种书法热情是当时社会⽂化热情的集中表征之⼀。
甚⾄可以说,南宋朝野对待书法⽂化的热情,在很多⽅⾯已经超越了北宋。
南宋的书法⽂化,主要表现在以收藏与鉴赏为核⼼的书法活动与学术活动上。
这其中,内府与⼠⼈的法书收藏与鉴赏、⾦⽯学与⽅舆学著作对历代⽯刻的研究与重视、历代法书与法帖的辑摹与翻刻、以《兰亭序》历代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兰亭学”的形成,均是值得后世重视的⼏个⽅⾯。
下⾯我们⼀起分享南宋时期书法四⼤家之⼀范成⼤经典书法作品。
范成⼤(1126年6⽉26⽇-1193年10⽉1⽇),字⾄能(《宋史》等误作“致能”),⼀字幼元,早年⾃号此⼭居⼠,晚号⽯湖居⼠。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南宋名⾂、⽂学家。
范成⼤善书。
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字宗黄庭坚、⽶芾,虽韵胜不逮,⽽遒劲可观”。
范成⼤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是北宋四⼤书家之⼀蔡襄的孙⼥。
范成⼤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
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已万⼈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
于右任标准草书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

于右任标准草书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欣赏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图片1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图片2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图片3于右任经典草书书法图片4于右任人物生平1879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
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刘学裕。
189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
1897年,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1898年,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写下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
1904年,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
于逃离开封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1905年,于右任出钱、出关系并聘用马相伯、叶仲裕、邵力子等共同另行筹组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中秋节正式开学。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在日本得会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1907年起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1912年春,于右任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
"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
1922年,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
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
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1929年始,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
1932年秋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
草书结构的九大要点字不能写成四平八稳,要打破平衡,让字的某一部分欹侧,另一部分要通过处理,使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经典书法欣赏1.结绳记事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典籍众说不一。
《周易·系辞·上》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为书契。
”《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记事为上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有大量类似文字的符号,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步。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是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称“陶文”。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
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汶口陶尊符号(图)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陶文的陶器,这些陶文与古文字已有相似之处。
图为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炅”(热),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一说海水)。
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进而来,后由史官或巫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龟甲占卜文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
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
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
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此骨系河南安阳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
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
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
结体纵横开阔,气势雄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拓片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7。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反面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8。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反面拓片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9。
宰丰骨匕刻辞图为商代一块牛骨,匕首形。
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
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
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
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10.宰丰骨匕刻辞拓片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1.甲骨文图画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汉字构造规律“六书”学说,“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可识者约三分之一,在字形结构方面,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甲骨文图画文字很多,凡是实物有形可画者大都用图形表示。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但图画式文字不等同于图画,是将客观图形典型化,抽象化的符号。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2.天亡簋“天亡簋”也称“大丰簋”,是西周武王时期器物。
相传清道光年间于陕西岐山出土。
是传世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此器肃朴庄重,周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3.天亡簋铭天亡簋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
其铭文用韵协调,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4.大盂鼎大盂鼎为周唐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浑厚典丽,是世间珍宝。
相传此鼎于清道光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当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潘氏后人损献国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5.大盂鼎铭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大篆结体谨严,雄壮凝练,圆润遒劲,通篇铭文气》韵生动,疏密相同,让人叹为观止。
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
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6.静簋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
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大篆。
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
《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
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7. 牆盘牆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
器形宏大,制造精良。
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
盘内铸有铭文二百多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
有后世小篆笔意。
《牆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8.勿鼎此鼎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19.大克鼎铭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
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
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散氏盘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
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
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1.散氏盘铭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
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
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
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2.毛公鼎铭毛公鼎为西周宣王时期器物。
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
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书法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3.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青铜礼器。
传清道光时期陕西宝鸡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4.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八行字。
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
其书法颇具新意,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
这派圆转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25.王孙遗者钟该钟出土于“湖北宣都”,为春秋时期楚国遗物。
上端略有残缺。
其上铭文与常见楚国文字略有差别,字形瘦长齐整,笔划细长柔美大方,笔势趋于方折,由于线条的平行状态,整个铭文看起来极富装饰性。
属未成熟的楚国书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6.秦公簋此器为秦景公时器物,在秦汉时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出土于甘肃天水西南乡,为西县官物。
铭文均由印模打就,青铜器的此种制作方法,仅见此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7.秦公簋铭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8. 栾书缶此缶系春秋晚期晋国器。
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盖有铭文两行八字,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9 栾书缶铭释文:正月季春元日乙丑余蓄孙书已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此缶铭文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呈风流妩媚之态,颇堪玩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0.侯马盟书一一九六五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盟书笔锋清丽,为毛笔所写,多为朱书,少为墨书。
其书法犀利简率,提按有致,舒展而有韵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1.侯马盟书二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2.石鼓文旧拓一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
唐初发现于陕西三田寺原。
在十个鼓形石头上,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为记述国君游猎情况,故称“猎碣”。
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张怀瑾选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女婴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之遗迹石鼓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3.石鼓文旧拓二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4.石鼓文旧拓三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5.楚简楚简属战国时期竹简,出土于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简文字是战国时期楚国古文,字体呈方形,结构紧密,用笔平缓流畅,笔划均称,平入顺出,无波磔,呈遒劲挺拨之势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6.楚帛书楚帛书是写在丝织物上的一种数术性质的书籍,汉代称丝织物为“帛”、“缯”、“缯帛”,也叫“楚缯书”。
此帛书是三十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帛书,也是完整长篇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微省寿县,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当时楚怀王发给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8.鄂金启节铭文鄂君启节书法圆润秀劲,庄严肃穆是错金铭文中的精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9.中山王方壶此器为战国中期中山国器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0.中山王方壶铭文其刻款制作之精为战国时代铭文之冠,工丽秀美无与伦比,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
铭文字数之多,仅次于西周《毛公鼎》,中山国文字资料也首次出土,极富史料价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1.陈曼莆莆是祭祀和宴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
此莆是战国早期齐国器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2.陈曼莆铭文铭文书法具有极响的名气。
在齐国书法崇尚方势流派中,它脱颖秀出,以精劲谨严,用笔纵锐横方为战国早期古文的又一重要体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43.青川木牍一九八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墓。
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秀劲清丽,笔力沉静,笔势流畅,结体自然,布白疏朗,有轻松恬淡之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4.云梦睡虎地秦简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
一般为竹、木片。
此简书写于战国末年(217年)。
古隶。
有些仍保留篆书成分,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秦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
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5.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46 秦诏版文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