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卫生经济学是研究卫生服务的经济学原理和卫生服务管理的经济学方法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介绍卫生经济学理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知识,以及卫生经济学如何与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实践技能。
二、课程内容
1.卫生经济学概述
2.医疗服务市场研究
3.卫生服务成本和效益分析
4.医疗保险与医疗投资决策
5.卫生政策与卫生改革
三、教学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技能为主,即学生需在教材的理论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进行独立思考、经验总结和自我提升。
2.课堂互动。
老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PPT、问答、小组讨论等,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思考能力。
学生应积极发言,探讨辩论,展开头脑风暴。
3.独立思考。
卫生经济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学科,学生需及时了解相关学科新发展,拓宽思路,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以案例为主线的。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公共卫生实验技术-5》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卫生实验技术-5Experimental Techniques Training of Public Health-5 课程号:504036010课程属性:必修课先修课程:基础医学,环境、职业与健康学分:1总学时: 16 理论学时 0 实验(实践)学时 16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生产性毒物、物理因素、粉尘是三类最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作业场所的劳动者构成潜在危害。
而大气与水是重要的环境介质,含有的有害污染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本课程采用实习和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了解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测量原理,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水质指标,掌握其测量方法以及如何做出合理的卫生学评价,并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讨论。
通过实习,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第一节气象条件气象条件的测量:气温、气湿、气压、风速、热辐射的测定方法,测定仪器的原理;干球温度,湿球温度;气象条件对人体的作用:体温、皮温的测定方法、脉搏、血压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粉尘浓度和分散度总粉尘浓度测定(滤膜质量法):测量原理、测量器材;测量方法、结果计算;有尘观念和无尘操作*;卫生学评价。
:测量原理、测量器材及试剂;粉尘标本的制备;目镜测微尺的标定*、分散度的测定。
第三节尘肺读片读片所需的必备资料、读片的要求;胸片质量的判断、正常的胸片影像、肺区划分。
规则形小阴影分类、密集度、总体密集度*、大阴影;与肺结核、肺癌的鉴别诊断。
不规则形小阴影分类、密集度、总体密集度、大阴影、胸膜斑;与肺癌的鉴别诊断。
第四节职业中毒案例分析职业中毒案例的特点;急性职业中毒的诊断原则以及急性中毒的现场处理;职业中毒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应对。
第五节空气质量检测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采集方法,采气设备的使用方法;可吸入性颗粒物的测量方法*,测定仪器的类型及原理;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的测定方法,测定仪器的原理。
卫生经济学完整提纲

卫生经济学完整提纲第一章一、卫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P2(一)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迫切要求研究卫生领域的经济问题(二)卫生事业的社会化要求对卫生领域中的有关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三)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矛盾客观上要求加强对卫生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二、卫生经济学的内涵P5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新兴经济学科。
三、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6卫生经济学有特定的研究内容,按研究的经济问题的范围、经济范畴、经济概念等的不同可分为宏观卫生经济学和微观卫生经济学。
宏观卫生经济学主要研究全社会卫生经济活动的总体表现;微观卫生经济学则主要研究某一医疗行为或其他行为的经济现象和效率。
卫生经济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市场、卫生服务价格、卫生资源配置、医疗保障制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卫生总费用、卫生成本、疾病经济负担与健康投资、卫生经济分析和方法等内容。
四卫生经济学的作用1、卫生经济学是制定卫生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2、卫生经济学是政府对卫生事业有效管理的理论基础3、卫生经济学有助于卫生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正确认识卫生事业的性质第二章一卫生服务需要P10是指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在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保持或变得更健康所应获得的卫生服务量。
通常是由医学专业人员判断消费者是否应该获得卫生服务及获得卫生服务的合理数量。
二卫生服务需求P9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购买某种卫生服务的数量。
卫生服务需求包括卫生服务的个人需求和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
(两个必要条件:消费者购买欲望;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三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关系P10卫生服务需要是卫生服务需求的前提。
他们之间的理想状态是人们的卫生服务需要全部转化成卫生服务需求,且所有的需求均为合理地满足居民健康需要的服务,即卫生服务的需要通过卫生服务的利用均得到了满足,同时又没有资源浪费的现象。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Ⅱ》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流行病学,Epidemiology课程号:504081020课程属性:选修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学分:2总学时:32 理论学时 22 实验(实践)学时 10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主导课程,也是预防医学各学科的方法学基础。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流行病学的观点和方法开展人群健康和疾病调查、病因研究、社区预防保健服务以及疾病预防效果评价工作。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基本内涵,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流行病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应用,了解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及临床以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了解流行病学发展简史及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常用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用途及注意事项,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
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内容、描述方法及形成原因,描述疾病分布的主要概念。
了解率和比的概念,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用途。
第三章病因与病因推断病因概念*,病因研究的方法,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因果关联的方式。
了解病因模型,了解病因的分类。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的概念、种类,设计与实施*,抽样调查样本量的估算方法,现况研究的资料整理与分析,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现况研究的特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优点和局限性。
了解调查表的编制,生态学谬误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第五章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与特点,研究对象(暴露人群、对照人群)的选择方式,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相关指标(率、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等)的计算及其意义,队列研究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队列研究的用途和类型,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职业卫生的理论与实践II》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职业卫生的理论与实践IITheory and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Health-II 课程号:504166020课程属性:专业课先修课程:流行病学,毒理学学分: 2总学时:32 理论学时 26 实验(实践)学时 6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职业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健康的影响,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创造卫生、安全和高效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生活质量,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的一门学科。
职业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含卫生检验)学生必修课之一,是在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本专业基础课程后进行的,根据预防医学医师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课堂讲授、课间实习、毕业实习及自学,使学生掌握职业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预防医学医师在职业卫生防治工作(服务与管理)方面的正确观点;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并对职业卫生领域中国内外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本门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运用职业卫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从事职业卫生的实际工作、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为进一步钻研、提高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第一章绪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概念和任务·劳动与健康的关系·劳动条件——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职业病(广义与立法意义的概念)、工作有关疾病、工伤的涵义·职业性病损的致病模式*·三级预防原则与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引发病损的作用条件(致病条件)与其相关条件。
高危人群(易患者)的概念。
《卫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案

《卫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案卫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卫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研究卫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卫生领域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卫生经济学在卫生政策制定、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供应等方面的应用,并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分析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卫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3. 理解卫生经济学在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中的应用;4. 发展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单元一:卫生经济学导论1. 卫生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 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3. 卫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单元二: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 供需分析及其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2. 成本效益分析及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应用3. 卫生政策评估方法单元三:卫生经济学与卫生政策1. 卫生经济学在卫生政策制定中的应用2. 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策略3. 卫生保险和医疗支付制度单元四:卫生经济学与健康服务供应1. 医疗机构的经济运作与管理2. 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管3. 医疗技术评估与医药政策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卫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分析相关案例。
2.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深化对卫生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实践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卫生经济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
五、研究评价1.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
2. 作业考核: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案例分析、学术论文撰写等。
3. 学期论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和方法,撰写一份卫生经济学相关的学术论文。
4.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测试学生对卫生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鲍勃·毛勒等著,《卫生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年。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社会、行为与健康》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ety, Behavior and Health)课程号(代码):504092030课程属性:必修先修课程:公共卫生定性方法,健康教育学,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学分:3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社会、行为与健康是研究社会、行为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性的一门课程,连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其教学目的是使未来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管理人员树立整体医学和公共卫生生态学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了解社会、行为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益的方法,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改善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第一讲绪论及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医学模式的概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消极健康观,积极健康观,健康与疾病概念的扩展*。
三次卫生革命。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历程、意义,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模型和内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行动框架与国家经验。
社会因素的内涵及影响健康的特点。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
社会因素与健康研究的基本理论。
社会医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社会医学的发展。
社会医学在指导社会因素与健康研究中的作用。
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二讲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研究行为的基本概念,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人类行为的社会化*。
《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卫生经济学》是高等院校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全面系统的介绍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卫生服务、人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卫生领域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资源的合理使用,以揭示卫生领域内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形式和特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卫生领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的卫生改革与发展服务。
本课程的教授采取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讲解和分析,同时注意课程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介绍相关的最新政策,在选取案例时主要是选择一些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同时,本课程还采取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学习卫生经济学使未来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研究与卫生服务相关的经济问题时,要时刻站在整个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把增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社会效益当作卫生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准则。
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介绍,还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以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引导学生将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名称及性质孟庆跃主编.《卫生经济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二)参考书[1]周绿林主编.《卫生经济学》.第1版.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年[2]富兰德主编.《卫生经济学》.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高丽敏,刘国祥主编.《卫生经济学》(案例版).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6年五、课程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主要通过考勤、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课终考核采用闭卷方式。
(二)成绩评定办法成绩构成:课终考核成绩×60% + 过程考核成绩×40%六、课外学习要求课外学习(自学)要求,要求同学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等经验,撰写专题小论文,需要在课程结束之前提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目的及性质
卫生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探索卫生领域中的经济规律,解决卫生领域中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是卫生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了解目前在卫生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卫生经济问题及相应的卫生经济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卫生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简介
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重要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使整个社会能够合理有效地筹集、分配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使卫生服务消费者和供给者获得最大效用或效益,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最大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卫生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分析卫生系统的经济现象和特征将有助于我国的卫生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卫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
卫生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和政府职能及其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卫生筹资、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及实践应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卫生服务要素市场基本理论与应用,包括人力市场和药品市场;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医疗机构筹资与经济管理、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与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介绍疾病经济负担分析与卫生经济评价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学生借助多种教学媒体以自学为主。
教科书为主媒体教材,计算机等为辅助教学媒体。
通过自学、作业、面授辅导、案例教学、网上答疑等方式,加强师生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
课外参考文献 ● 书目
——魏颖等主编,《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年版
——Paul. J. Feldstein 著 费朝晖等译 《卫生保健经济学》,经济科学出
版社,1998年版
●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月刊,
——《中国卫生资源》,月刊,
1042/F
-CN230743-1003 ISSN
——《卫生经济研究》,月刊,
● 网站
——课程网站(http://www.待定)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使学生明确教学的具体要求,本课程以教学目标的形式书写教学大纲,目标以外的内容不做考核要求。
要求学员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将能够在了解、掌握和应用三个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
“了解”层面使用的词有知道、描述、简述;“掌握” 层面使用的词有解释、陈述、阐述、识别、比较、列举;“应用” 层面使用的词有分析、阐释、说明。
其中,“了解”层面的内容占期终考试内容的20%,“掌握”层面的内容占50%,“应用”层面的内容占30%。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
媒体及其学时分配
本课程为4学分,72学时。
多种媒体由文字教材和IP 构成。
其中, ● 文字教材约36万字,按课程72学时,每学时5000字计算。
● IP 为24学时,每学时50分钟。
具体学时安排见下表: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卫生经济学绪论
1079/X
-CN31953X -1007 ISSN 1056/F
-CN337778-1004 ISSN
[教学内容]
一.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解决卫生经济问题的贡献和适用性三.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目前我国卫生领域面临主要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
完成本章学习后,学员应能,
1、陈述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知道卫生服务与经济学的关系
3、列举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4、熟悉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卫生服务需求
[教学内容]
一.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及特点
二.需求分析
三.需求弹性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一般的需求理论
2、熟悉医疗保健需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阐释卫生服务需求研究的基本方法
4、说明卫生服务需求研究的意义与用途
第三章卫生服务供给
[教学内容]
一.卫生服务供给的概念和特点
二.供给分析
三.供给弹性
四.供给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供给理论、概念及有关内容
2、熟悉医疗保健供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知道常用供给行为概念及分析方法
4、阐释供给者行为理论在卫生机构的应用
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
[教学内容]
一.均衡价格与市场
二.卫生服务价格与市场
三.卫生服务价格管理
四.市场失灵及政府作用
[教学目标]
1、熟悉市场、市场机制理论及概念
2、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对供需的影响
3、解释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4、熟悉卫生服务价格管理内容
5、阐释市场失灵理论及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中的作用
第五章政府职能及在卫生领域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二.政府干预失灵
三.卫生领域中的政府作用
[教学目标]
1、说明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2、列举实例说明政府在卫生领域中的财政职能、作用及作用机理
3、简述政府干预失灵原因
第六章卫生筹资
[教学内容]
一.卫生筹资概述
二.中国卫生筹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卫生筹资政策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阐释卫生筹资的基本概念
2、简述我国卫生总费用的计算方法
3、掌握分析卫生总费用的基本思路
4、陈述中国卫生筹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5、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对卫生筹资政策进行分析
第七章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
一.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及理论
二.中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测量及分析
四.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及方法
[教学目标]
1、阐释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及理论
2、陈述中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3、简述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的基本测量方法与分析思路
4、了解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及基本方法
第八章医生人力市场
[教学内容]
一.医生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的意义
二.医生人力资源的供需分析
三.医生人力的劳务价格和报酬
四.中国医生人力市场特点
五.医生人力发展的政策干预
[教学目标]
1、陈述医生人力资源经济分析的意义
2、掌握医生人力需求、供给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分析中国医生人力市场特点
4、给出卫生人力发展政策干预的基本思路
第九章药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教学内容]
六.药品经济学概述
七.药品价格分析与价格管理
八.药品市场分析
九.中国的药品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5、知道药品经济学有关概念
6、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药品市场,包括药品需求、供给与价格分析
7、分析中国有关药品经济政策
8、给出指导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
第十章医疗机构筹资与运行机制
[教学内容]
一.外环境变化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二.中国医疗机构的筹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
四.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简述外环境变化对医疗机构的影响
2、陈述中国医疗机构的筹资现状
3、列举实例说明中国医疗机构筹资中存在问题
4、能够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分析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5、给出指导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
第十一章卫生服务成本测量与成本分析
[教学内容]
一.成本及测量方法
二.卫生服务成本测量及成本分析
[教学目标]
1、描述成本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2、熟悉医疗服务成本的基本测量方法
3、简述医疗服务成本核算的框架与基本步骤
4、说明医疗服务成本分析的基本思路
第十二章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教学内容]
一.疾病经济负担概述
二.疾病经济负担的测量
三.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教学目标]
1、描述疾病经济负担的基本概念及测量疾病负担的主要指标
2、知道疾病经济负担的基本计算方法
3、陈述研究疾病经济负担的意义
4、说明进行疾病经济负担分析的基本思路
第十三章卫生经济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一.卫生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成本效果分析
三.成本效益分析
四.成本效用分析
[教学目标]
1、熟悉CBA、CEA、CUA三种基本经济学评价方法的理论及步骤
2、比较掌握CBA、CEA、CUA三种基本经济学评价方法的异同点
3、应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设计CBA、CEA或CUA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