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新进展_慢性便秘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新进展(一)
慢性便秘基础理论及临床方药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
僵性便秘基础理论及
临床方药研究的文献综述
上海 市浦 东新 区周浦 医院 ( 上海 ,0 3 8 王 俊 周 阿高 ’ 211 )
摘要 : 性便秘是 常见病 , 慢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笔者 查阅6 年来 中医药论治慢性便秘的相关文献 , 主要从
中医基础 理论、 临床 方药及治 未病等 方面介 绍 中医药论治慢性便秘 的概况 , 总结各 家对本病 病 因病机 、 法治法 的 诊
肠 为标 。樊冬梅 等[ 为整个病 理过程 以肠道 气机 壅滞 为 3 1 认 主, 因病程 长 , 胃气 滞 日久 , 肠 常导致脾气 虚弱 , 能为 胃行 不 其津 液 , 在气滞 基础上夹 有气虚 。钱 弘泉“以病 位观 之 , 故
或脾 胃虚弱 , 液缺乏 , 津 致使肠道失润 而致 糟粕 内停 。樊冬 梅、 陈峰等 认 为生活节奏快 、 压力增 大、 情志不遂 、 忧思过 虑等 导致 气机不畅 、 通降失常 , 长期便秘者 多伴有焦虑抑郁
2诊 法 研 究 .
例, 有效 1 例 , 8 无效 l例 , O 总有效 率 8 . 对 照组 3 例 中痊 33 %; 0 愈 3例(0O , 效 5 , 效 1 例 , 效 8例 , 1. %)显 例 有 4 无 总有 效 率 为 7. 33 %。两 组总有 效率及治 愈率 比较差异 均有统计 学意 义 。另 外 治疗组 3 5例患 者治疗 前 排便 间隔 为(.7±23 ) 45 . 4
认 识 , 对 经 方 、 方做 了整理 。 并 验 关键词 : 性便秘 慢 基础理论 临床 方 药 治 秘 的定 义为 :排便 次数减少 , “ 粪便量减少 , 粪便
易伤 阳气 , 久服使脾运化不利 , 大肠传 导失职 , 导致结肠功能 紊乱 , 传输 变慢 , 不能 自行排便 , 需依赖泻药维持排便功能 。 刘振伟 为帕金森 病患者常服药物美 多巴可使 胃和肠腔 内 认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

特殊人群慢性便秘的治疗策略(完整版)摘要慢性便秘是门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不仅损害患者的躯体健康,还会诱发精神心理异常、降低生命质量、增加个人和社会的医疗、经济负担。
便秘的疗法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通便药物、益生菌、生物反馈、精神心理综合治疗等,效果因人而异。
然而,一些特殊便秘人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搭配需要个体化制定,以增加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便秘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
随着社会生活和环境变化,便秘患病率与日俱增。
我国各年龄段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16%~20%[1],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
患者多合并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生命质量降低。
按照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便秘的治疗包括[2]:①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多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②药物治疗:通便药、促动力药、促分泌药、灌肠药和栓剂等;③精神心理治疗:针对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④生物反馈治疗;⑤手术治疗;⑥其他:包括益生菌、中医中药、神经刺激等。
但是临床工作中,如何对特殊便秘人群合理用药?现针对6类特殊人群的便秘治疗进行综述。
一、老年人1.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肌间神经元总数、胆碱能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3],神经元退行性改变。
同时,结肠各段Cajal间质细胞(起搏细胞)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4],结肠传输减慢,缺乏便意,诱发慢传输型便秘。
部分老年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受损,伴有直肠推进力不足、内脏下垂、盆底下降等等肛门括约肌松弛障碍[5],诱发排便障碍型便秘。
另外,纤维素及水分摄入不足、活动量下降、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钙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药、镇痛药等)均可导致便秘。
2.处理策略:治疗诱发便秘的原发病,由药物引发的便秘予以调整用药或停药。
生活习惯指导包括: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补足水分及膳食纤维、适度运动、增加腹部按摩等。
经调整生活方式仍无法改善的便秘患者,可使用通便药物治疗,首选容积型泻药和渗透性泻药[2]。
(完整)便秘课件ppt

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控制饮食中脂肪和糖分的摄入。运动:增加日常活动量,促进肠道蠕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忍便。建立固定的排便时间。排便时避免看书、玩手机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心理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病例三:老年人便秘的护理与治疗
05
便秘相关研究与进展
便秘与肠道健康研究
便秘与肠道菌群
研究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和种类,发现便秘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有害菌增多有关。
开发新型便秘药物,如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肠动力药等,以更有效地缓解便秘症状。
药物治疗
利用益生菌、益生元等生物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
长期便秘会使患者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长期便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便秘会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病例一:长期便秘引发的问题
儿童便秘的预防
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饮水,适当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儿童便秘的治疗
首先应采取非药物治疗,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饮水、适当运动等;如果非药物治疗无效,则应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轻泻剂、缓泻剂等。
痔疮和肛裂
长期便秘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诱发心血管事件。
全身症状
便秘可能导致全身症状,如头晕、头痛、乏力、失眠等,影响生活质量。
便秘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如何有效预防便秘问题?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分类
定义与分类
病因学
饮食中纤维素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足或过度饮酒等都可能导致便秘。
饮食不当
药物副作用
中药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研究进展何中鑫导师:王建民关键词中药慢性传输型便秘综述慢传输型便秘( ,)又称慢通过性便秘或结肠无力,是指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所引起的便秘[1],主要特征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消失,大便排出困难,患者多有长期服用泻剂史。
其发病率占功能性便秘的45.5%[2],其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但以中老年人常见,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多于男性,是临床常见的消化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如何能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是临床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副反应少。
且能个体化治疗,故有很大优势,现就其中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研究中医对于便秘的病因病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隋代《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说: “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
”明确指出津液不足、糟粕内结、水不能行舟是便秘发生的机理。
后世医家对便秘的病因病机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概括说来,便秘病因大致分为肠胃热积,津液受损; 情志不舒,气机郁滞; 气血不足,下元亏损; 阳虚体弱,阴寒内生等。
病机关键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与肺、脾( 胃) 、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薛敏[3]认为老年功能性便秘其本在脾肾阴虚,其标为痰、瘀、热互结致气机升降失调。
胃以通降为和,胃气和则浊气下降,糟粕得以排出大肠。
王瑛瑛[4]认为腑气不通、肠津亏损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行气导滞、滋阴润肠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
刘兴祥[5]认为便秘的病因病机主要有4个方面:①饮食不洁,热盛伤津;②情志失调,肝气不舒;③劳倦过度,年高津衰或病后产后失血过多;④素体阳虚或病后阳气虚衰,阴寒凝滞。
王玉芳[6]认为肝具有主疏泄的功能,对大肠传送糟粕的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肝的功能失调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全文)

《慢性便秘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全文)一、概述(一)定义便秘是指一种(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
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手法辅助排便。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3次。
慢性便秘的病程应≥6个月。
(二)流行病学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诱因和病因1. 诱因:(1)低纤维素食物、水分摄入不足可增加便秘发生的可能性。
(2)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环境改变、精神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
(3)滥用或不合理应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4)文化程度低、低体重指数(BMI)、女性、人口密集区生活者更易发生便秘。
2. 病因:便秘主要由器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药物3大类病因所致,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见表1。
(二)发病机制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3次,排便困难,每次排便时间长,排出粪便干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少,排便后仍有粪便未排尽感,可有下腹胀痛或绞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头晕、烦躁、焦虑、失眠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因用力排硬粪块而伴肛门疼痛、肛裂、痔疮和肛乳头炎。
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可在左下腹乙状结肠部位触及条索状块物。
便秘患者出现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消瘦、腹痛持续加剧、腹部包块等以及有结、直肠息肉史和结、直肠肿瘤家族史等情况时,应与器质性疾病鉴别。
2. 辅助检查:(1)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2)直肠指检:(3)腹部平片:(4)结肠镜检查:(5)结肠传输试验:(6)排粪造影检查:(7)肛管直肠压力测定:(8)球囊逼出试验:(9)肛门肌电图检查:3. 诊断标准:(1)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至少25%的排便感到费力;至少25%的排便为干球粪或硬粪;至少25%的排便有不尽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和/或堵塞感;至少25%的排便需手法辅助,每周自发排便<3次。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慢性便秘的概述 • 慢性便秘的病因学 • 慢性便秘的诊断 • 慢性便秘的治疗 • 慢性便秘的预后 • 慢性便秘的临床实用指南
01
慢性便秘的概述
慢性便秘的定义
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 便费时费力等。
时间
病程至少为6个月。
病因
功能性疾病为主,少数为器质性疾 病。
增加心理支持
对于严重的便秘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增加 心理支持,缓解症状。
05
慢性便秘的预后
Hale Waihona Puke 性便秘的病程及转归慢性便秘的病程较长,多数患者为间断性发作
慢性便秘的病程较长,患者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确诊。症状发作形式以间断性为主,患者症状时轻时 重,呈周期性变化。
便秘的转归与病情有关
患者的生活方式对预后也有影响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便秘症状加重,而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 方式有助于改善便秘症状。
如何改善慢性便秘的预后
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饮食、适当 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便 秘症状。
积极治疗原发病
继发性便秘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如肠道疾病、糖尿病等,以改善 便秘症状。
慢性便秘的分类
• 功能性便秘 • 慢传输型便秘 • 出口梗阻型便秘 • 混合型便秘 • 器质性便秘 • 肠道疾病 • 神经系统疾病 • 代谢性疾病等
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特征
年龄
中老年人高发。
性别
女性多见。
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
并发症
肛门直肠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 性疾病等。
慢性便秘药物临床治疗分析

慢性便秘药物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究促进肠动力药物对慢性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完善慢性便秘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治疗过的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用药资料,共35例,对这35例患者均采用促进肠动力类治疗药物,对患者单纯性连续使用药物15d,观察患者自感便意情况,便体质量,排便间隔,以及体质改变情况,根据观察数据结果做详细分析。
结果,使用促进肠动力药物对慢性便秘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治愈患者为15例,有效患者为15例,无效患者为5例,药剂尤其对便体质量的改善效果尤为明显,便体由干、黑、涩,变为润泽、深黄、顺滑。
结论,具有促进肠道动力的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病理情况,临床显效迅速,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慢性;便秘药物;治疗前言:慢性便秘通常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引发的,在临床治疗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慢性便秘严重影响了病患的生活质量,同时会引发一些其它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慢性便秘临床上又可以称之为顽固性便秘或是难治性便秘,慢性便秘的临床治疗用药尚无统一的规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缓泻剂和促胃肠动力药物来恢复或增强已减弱的胃肠运动功能是这类疾病治疗的主要措施。
因此开发新型促胃肠动力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慢性便秘药物治疗的评估参数包括便次、粪便性状、排便是否困难等,并有量化指标。
常应用Brista评估治疗后粪便性状变化,还有粪便重量或含水量,排便困难的程度、不畅等变化;此外,对伴随的腹胀、腹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包括合成类化药物及中药,尤其在促胃肠动力中药研究方面,国内有长足的发展。
现就近年来缓泻剂、促胃肠动力合成类药物的基础与临床试验研究进展以及促胃肠动力中药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治疗过的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用药资料,共35名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共有22例,男性患者共有23,并未显示出性别差异性;最小患者年龄为22岁,最大患者年龄为6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0岁,患者疾病类型:单纯性慢性便秘患者共有14例,慢性便秘联合冠心病患者共有10例,慢性便秘联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6例,慢性便秘联合脑血管疾病患者共有5例、这35例患者中属于慢传输性便秘类型的患者共有23例,属于出II梗阻类型的慢性便秘患者共有22例。
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

改善。
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作用
1 2 3
促进慢性便秘相关基础研究
共识意见的发布可以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者对慢 性便秘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推动 相关基础研究的进展。
加速慢性便秘治疗方法的创新
共识意见可以引导科研人员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 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相关治疗技术的进步 。
提高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B
C
内分泌代谢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可能影响肠道蠕动,引发慢性便秘。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钙剂等可能导致肠道 蠕动减慢,引发慢性便秘。
D
02 慢性便秘的诊断
诊断标准
排便次数减少 每周排便少于3次。
排便困难
排便费力,有排便不尽 感或阻塞感。
粪便干硬
大便干燥、硬结,不易 排出。
促进社会对慢性便秘的关注和支持
共识意见的发布可以引起社会对慢性便秘的关注和支持,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社会资源 的投入。
谢谢聆听
不良症状
伴有腹痛、腹胀、肛门 坠胀等不适感。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的排便情况、饮食习惯、生活 习惯等。
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检查腹部有无异常体征,肛门有无狭窄、痔 疮等病变。
如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等,了解肠道有无炎 症、出血等病变。
02
01
特殊检查
如结肠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等,有助于 了解肠道功能和肛门括约肌功能。
共识意见的发布有助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慢性便秘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
对患者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增强患者对慢性便秘的认识和治疗信心
共识意见的发布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慢性便秘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信息,提高 患者的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