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的赏析(《黎明的通知》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的诗的赏析《黎明的通知》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事历史的“综合”任务。
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优质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向: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处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运用土地和太阳意象最好的两首诗是《我爱这土地》和《黎明的通知》,下面分别进行赏析。
我爱这土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名著《艾青诗选》中考复习备考解读-2024年中考专题复习资料名著阅读部分(长春专版)

名著《艾青诗选》中考复习备考解读艾青诗选之所以受到出题老师的青睐,是因为其丰富的文学价值、独特的时代背景、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适合比较阅读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艾青诗选成为中考命题的重要选择之一。
因此中考出境指数★★★考情分析常考考点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此节中所描述的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是什么?简述《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意象。
如:阅读《礁石》,说说“礁石”象征什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诗歌说说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3.品析诗歌的语言。
如:《礁石》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如:艾青的《太阳的话》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风陵渡》中“….…听呵/那野性的叫喊/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和鲸吞我们的生命/而那潼关啊/潼关在黄河的彼岸/它庄严地/守卫着祖国的平安”,赏析此节的写作手法。
5.按照要求推荐这部名著。
如:班级开展“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活动,请你选择一首诗歌推荐给大家并阐述推荐理由。
6.了解与这部名著有关的常识。
如:给出相关诗句,要求判断出处,或者思考诗人“归来”后的诗歌有哪些。
7.续写、补写、仿写诗句。
如:请仿照《镜子》的画线句,以《太阳》为题,仿写四句诗。
解答这样的名著阅读题,首先必须建立在日常阅读的基础上,熟读艾青的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大致的主题。
阅读在于积累,日常阅读时同学们要在诗歌内容、主题、意象、艺术风格等方面加以梳理和把握。
答题时,要审清题意,认清题型,再根据具体的诗歌内容,组织语言,认真答题。
链接中考时间考区考查知识点题型2023四川达州文学文化常识识记选择题2023浙江金华内容理解材料探究2023山东烟台内容识记、续写填空《艾青诗选》常考三类题目诗集基本内容题诗歌精神内涵题诗中意象题诗集基本内容题题源:2019年贵阳中考试题分值:2分下面诗歌片段分别节选自艾青的作品《①》和《②》。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练习题(含答案)

《艾青诗选》习题精选一)阅读《 黎明的通知 》中的选段,回答问题明”到来的方位地点,“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而来的情状。
3. 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 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 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 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 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 光明的使者”黎明。
( 二 ) 阅读《 大堰河——我的保姆 》(节选),回答问题 ①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②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1. “我”既是地主的儿子,又是大堰河的儿子,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在诗歌中, “我”是被自己的地主父亲送到大堰河手中的,在父母心里,我,是个不祥之 人,在他们那,我,没有享受过父母对孩子的宠爱,甚至还有后来“我”回家后,觉得自己是做了 父母家的新客了。
而在大堰河那,“我”却感受到了父母般的爱,大堰河也将“我”当作亲生的, 她做着吃乳儿婚酒的梦,这也表现出“我”对大堰河如对母亲般的爱。
①为了我的祈愿 照引而来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④我从东方来 灼痛的人类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 来里的城市和村庄 要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⑧请他们来欢迎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我——来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请带去我的消息使者1.用文中原话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诗人的任务是:告诉他们 /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 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 填空。
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时间 ,“东方” 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 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艾青诗选练习题及答案

艾青诗选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艾青的诗歌创作始于哪个时期?A. 抗日战争时期B. 解放战争时期C. 国共内战时期D. 土地革命时期2. 下列哪首诗不是艾青的作品?A. 《我爱这土地》B. 《再别康桥》C. 《北方》D. 《黎明的通知》3. 艾青诗歌的主要风格是:A. 唯美主义B. 现实主义C. 浪漫主义D. 象征主义A.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B.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我的名字……”C. “太阳是我的灵魂,月亮是我的心……”D.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二、填空题1. 艾青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2. 艾青的诗歌主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3. 艾青在诗歌创作中,善于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等艺术手法。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请谈谈你对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的理解。
3. 请举例说明艾青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分析题1. 分析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 结合诗句,分析艾青诗歌《北方》中的抒情特点。
五、鉴赏题1. 鉴赏艾青诗歌《再别康桥》中的艺术美。
2. 鉴赏艾青诗歌《黎明的通知》中的音乐美。
六、综合题1. 请结合艾青的生平经历,谈谈他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请从艾青诗歌中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七、对比题1. 比较《我爱这土地》和《再别康桥》两首诗中诗人对土地的情感表达有何不同。
2. 对比艾青的《北方》与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八、改写题1. 请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改写成一篇散文。
2. 尝试以现代诗的形式,改写艾青的《黎明的通知》。
九、仿写题1. 仿照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风格,写一首表达你对家乡热爱的诗歌。
2. 仿照艾青的《北方》的笔触,描绘一下你所见过的冬日景象。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黎明”意象之新探作者:陈晓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我爱这土地》中的“黎明”意象不同于其在艾青以往诗中仅是单纯讴歌光明,而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首先,文章由诗中的指称代词“这/那”的分析得出“黎明”所象征的光明和胜利是未来式的,仍未实现;既然光明尚未到来,眼前面临的是民族深重的苦难,加之笼罩全诗的死亡气息,“黎明”意象沾染上了忧郁的色调,但这忧郁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促人进发的力;此外,诗中的“黎明”是建立在战争和苦难基础上的憧憬,具有更深广的社会容量和现实基础,更具现实性和可行性,体现了艾青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手法的深化。
关键词:《我爱这土地》;黎明;未来式;忧郁化;现实化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03-02在《我爱这土地》之前,艾青写了大量歌颂太阳、黎明、光明的诗歌。
骆寒超把艾青的诗歌意象世界归结为三个系列:土地系列、波浪系列、太阳系列。
而黎明作为太阳系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是光明、胜利的象征。
在艾青“黎明”意象系列的发展过程中,《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黎明”有着其独特的意象内涵和艺术特征。
一、未来式之黎明《我爱这土地》诗中,艾青在组合“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几个意象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指代词:“这……土地,这……河流,这……风,和那……黎明”。
为什么前面三个意象用“这”来指代,最后却使用“那”来指代黎明?“黎明”与前三个意象相比有何特别之处?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会这样来使用“这”与“那”:“我手上这支笔是他的”“远处那朵云真美”“刚才那只手镯比现在这只好看,不过说不定等会又会出现更合你心意的那一只”。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解释:这,指示/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那,指示/代替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这说明“这”与“那”的使用取决于说话者与指代物之间的距离远近,并且这距离既包括空间距离也包括时间距离。
《艾青诗选》知识点梳理、训练及答案

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
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经典名言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艾青 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

艾青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
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
并由生前的歌唱。
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
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
直抒胸臆。
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
炽热的爱国之心。
作品名称,我爱这土地。
创作年代,1938年。
作品出处,《艾青诗选》。
文学体裁,现代诗。
作者,艾青。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英文译文。
I Love This LandIf I were a bird,I would sing with my hoarse voice:Of this land was buffeted by storms,Of this river turbulent with our grief,Of these angry winds ceaselessly blowing,And of the dawn, infinitely gentle over the woods...——Then I would die,And even my feathers would rot in the are my eyes always brimming with tears?Because I love this land so deeply...。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
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
武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
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读艾青的诗歌有感:我爱这土地

读艾青的诗歌有感:我爱这土地原标题:我爱这土地有些事情是不可动摇和改变的,譬如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譬如在心中始终保留着某些敬仰的人或身边亲友的位置,譬如对一部优秀作品的基本评判……无论历经世事沧桑,无论岁月无情漂洗,坚若磐石。
中国青年出版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出版了两本艾青诗集,一本是《我爱这土地:艾青抗战诗集》,一本是《时代:艾青诗选》。
我拿到这两本诗集的时候,肃然起敬。
尽管个中有不少作品,少年时就已烂熟于心,但仍像刚刚得到盼望已久的新书那样爱不释手,通宵达旦地端坐在案前,细细地重温。
艾青,与智利的聂鲁达、土耳其的西特梅克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的三大人民诗人”。
作为上个世纪中国走进世界的诗人,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各个版本的“艾青诗选”不胜枚举,仅美国国家图书馆,就藏有三十余种此类诗选。
各类版本,除了选目不同,在断句、折行、章节、译文上也有差异,亟待规范。
我是去年10月较早知道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两本诗集的计划的,并得知艾丹正潜心和倾力于艾青诗作的编选、校订。
艾丹,艾青之子,艾青晚年时期的秘书,由他负责编纂,是对艾青作品的正本清源。
艾青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有近三分之二写于抗战时期,影响了几代人。
国内外的新闻媒体和文学界等,尊敬地称艾青为“延安战地诗人”“红色诗人”“诗坛泰斗”“诗圣”……而我以为,就艺术本身而言,这些称谓还不足以准确定义艾青的艺术成就和地位。
简单地用“悲愤出诗人”来印证艾青其人其诗和他所在的那个年代,无疑有失全面。
艾青是属于中国人民的,艾青在1940年的冬天曾经写道:我是很关心中国以及世界的时事的变化和发展的,我更以一个中国人民的资格,渴望着中国政治的进步,只是我从来不曾强迫自己为每天的时事,作有韵的报告而已。
新的岁月又向我走来,我将以全身激动的热情迎接它。
它将载着胜利的冠冕而来。
为了迎接它,我将以更大的创作的雄心来为它谱成新的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事历史的“综合”任务。
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优质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向: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发展向上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处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
这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
运用土地和太阳意象最好的两首诗是《我爱这土地》和《黎明的通知》,下面分别进行赏析。
我爱这土地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意象即意境。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强化。
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这首诗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朴实意象凝聚深爱,悲怆诗句道出真情。
黎明的通知艾青是我国当代诗坛上有深刻影响的诗人,他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写的《黎明的通知》是诗歌园地上的佳卉奇葩,在广大读者心里刻着久远而常新的记忆。
全诗热情地歌颂了光明、幸福的象征——黎明,抒发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它不仅给人以情的感染,而诗中的“我”就是黎明。
在诗人的笔下,黎明是一个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的美好的艺术形象。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城市和乡村“沉浸在苦难里”。
在这漆黑的夜里,广大人民渴望着黎明的到来,盼望着自由、幸福和解放,他们虔诚地“您是天边”眼睛被“渴望所灼痛”。
诗人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大地,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怀着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强信心,代表黎明发出了通知。
作品一开头,黎明便以无比激动地心情,含着欢乐的泪花,呼唤诗人赶快起来通知人类,报告黎明即将到来的消息: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着波涛的海上来人们常说写诗作文开头最难,在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纯净优美的文字进行了生动地描绘,一下子把黎明到来之前的壮阔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嫩绿的小草,晶莹的露珠,启明星在天空闪烁,广阔的大海波涛翻腾。
这种传神的描写,把读者引入诗的意境中,仿佛诗人看到火红的黎明踏着大海的层层波涛,冲破黑夜想我们飞奔而来,它犹如花枝招展的姑娘,迈着轻快的舞步笑着唱着跑向田间,又像健壮的小伙子挥动手臂呼喊着奔向层林,奔向深山,它来到哪里,哪里就光明照大地,山岗凝翠色,春风阵阵。
在这里,诗人避开妇女饭的议论,从黎明这个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中独具慧眼地提炼出抗日即胜利、光明的中国即将出现这一闪光的思想,并成功地熔铸到使得艺术形象中,朴实的诗句蕴含着作者的爱和恨,美好的画面显露出了作者的信心与希望,使读者触摸到诗人盼望黎明的激跳的脉搏,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热烈向往。
在描绘黎明的前奏之后,黎明向城市、乡村各个阶层的人们,向“一切的不幸者”,向“一切爱生活的人”发出了普通而恳切的号召,号召他们以欢乐的心情,以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新的生活。
在这里,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对人们迎接黎明的景象进行了广泛的描写。
作者在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打开所有的门来欢迎”作概括的描写后,从容不迫地推出一个个电影特写镜头细致而具体地描写了人们欢迎黎明的情形。
接着,作者的笔锋转向对各种人迎接黎明的神态描写上。
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起来了,他们舒活筋骨,抖擞精神,用双手去拥抱日日夜夜盼望的黎明,迎接祖国的新生。
奇特的想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诗人甚至联想到歌唱家放开了歌喉,用“草与露水所渗合的声音”唱起了还清解放的胜利之歌,舞蹈家披上了“白雾的晨衣”翩翩起舞。
诗人饱蘸笔墨,恣意发挥,多方面开拓,把眼前景和胸中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便诗的感情更加深沉,利益更加高远,把渴望光明、渴望美好新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最后,黎明再一次恳请诗人赶快通知人类: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来了这首诗的结尾,如洪钟震地。
作者指出:“夜已快完了”,金色的黎明再胸肌最后一声鸣叫的时候就要到来,这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有力宣判,对光明的深情呼唤,也是向广大人民发出的战斗号召。
简洁的结尾,创造出了寓意深邃、发人联想的艺术意境,使作品富有一股内在的感情冲击力。
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
爱情曾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
”又说:“并不是没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
”《黎明的通知》就是诗人“通过自己的心”写出的诗。
当时,作者在延安,同边区人民一起过着战斗生活,人民热爱新生活和英勇斗争的精神,给他以积极的影响,使他更加热爱光明,更加坚定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因而他才如此准确生动、如此深刻有力地用自己的“由衷之言”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写出了高亢、激越、欢快的诗篇。
为了表达这种真情,诗人把个人之情同时代之情,灵魂的声音同人民的声音融为一体,通过自己独特的真实的感受,巧用拟人化手法,运用含情的画笔,写景抒情,寄托怀抱。
始终没有任何的直接说教,而是把盼望黎明的感情溶入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之中,寓深刻的思想意义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创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美好愿望,激起读者对光明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并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黎明的通知》的语言像徒弟一样淳朴、像麦苗一样青新,诗中没有雕章琢句的痕迹,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富有启示性。
诗人尽可能地用人们的口语,但又注意从生活中提取丰富、鲜明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和感情。
诗中用“打开所有的窗子来欢迎”,形象地描绘了黎明时的动静,从“门”和“窗”,使人自然地联想到光明和出路。
“打开那糊有花纸的窗子”,“打开那贴着春联的门”,以“花纸”和“春联”形容门和窗,不仅把黎明的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优美的诗意和朴素的语言结合在一起,诗人反复咀嚼,余味久在。
这首诗么有特意追求形式和音韵的美,表面看来是“散文化”了,其实诗人胸膛跳动的则是一颗真正的诗心,具有诗的内核。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复铺陈,层层递进,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
虽然没有韵脚,但节奏鲜明,使人读之朗朗上口,有珠走泉流之妙,从情绪、语言到节奏构成了诗的内在旋律,具有一种迷人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