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杭州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试题(2014年~2017年)

杭州师范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考试科目代码:849考试科目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课程2.行为目标3.开放教学4.效度5.表现性测验评价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简述【美】韦迪的“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
2. 简述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领。
3. 评述课堂教学管理的关系模式。
4. 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三、论述题(本题共30分)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
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了“空无课程”的概念。
谈谈你对“空无课程”涵义和价值的理解,从此角度评议目前小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并提出你的建议。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2选1,即选做其中的1题即可,每小题30分,共30分)1. 根据提供的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内容《棉花姑娘》,设计一个语文教案,教案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2. 根据提供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设计一个数学教案,教案要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
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考试科目代码:852考试科目名称:课程与教学论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 学科课程2. 课程实施3. 教学模式4. 特朗普制5. 校本课程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简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2. 概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3.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4. 简述质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1.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我国小学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四、设计题(两题中选做一题即可;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根据所提供的二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一分钟》或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认识钟表》,设计一个教案,要求既体现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5教育管理学(一)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2019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5教育管理学(一)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6分,共30分)1.校长负责制2.非正式组织3.理性模式4.教师聘任制5.校本培训二、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教育管理中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2.简述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3.教学管理的任务有哪些?三、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1.论述古典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谈一谈这两种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启示。
2.试用所学的教育管理理论分析“为什么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更为重要?”四、材料分析题(2题,每题25分,共50分)材料1:某校为了建立健全教师工作规范和制度,制定了严格的教师考勤制度。
一天,有人向教务处反映,刘老师前一天下午上第一节课时迟到了20多分钟。
教务处了解情况属实后,按校规拟定了处罚意见,对刘老师进行通报批评并扣发当月奖金的25%。
但是,处罚还没有公布,就被刘老师知道了。
于是,她找到校长哭诉自己的委屈。
刘老师已在校工作十年,工作表现一贯很好,极少迟到早退。
为了工作,她一直没有要孩子,直到10个月前才生了个女儿。
由于孩子尚小,她每天中午要赶很远的路回家给孩子喂奶。
因为怕耽误学生上课,她曾要求教务处调课,可调课难度太大,教务处没有同意。
那天中午,在回学校的路上,刘老师的自行车坏了,所以迟到了20多分钟。
她认为自己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工作,而那天迟到又不是故意的,不应该受处罚,希望校长能够撤销处分。
思考题1.如果你是该校校长,你将如何处理刘老师上课迟到的事?2.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分析学校应如何将制度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
材料2:根据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某校教务处提出了一项由全校学生给任课老师涂卡评分、各年级教师互相涂卡评分的制度。
这种评价考核方案通过计算机统计折算,把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予以量化。
方案指出:全校师生参与评价使得评价范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由计算机按统一程序统计折算,提高了评价的公正性与可信度;量化结果用于年终考核,使考核中的教学质量一项有了较准确的体现,同时也为晋职评优提供了依据。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简答题 3. 论述题1.《爱弥儿》正确答案:《爱弥儿》是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人所受的教育包括自然教育、人为教育和事物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要服从于自然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其方法原则是: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实施阶段包括:婴儿期(0~2岁),进行体育;儿童期(2~12岁),进行感官教育和身体发育;青春期(12~15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20岁),进行道德教育。
2.综合课程正确答案:综合课程,即统整课程,是指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
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综合课程克服了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问题,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3.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正确答案: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理论基础方面:形式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是唯理论和官能心理学;实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是经验论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统觉心理学。
(2)教育目的方面: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和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实质教育论则主张让学生通过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使学生的身心对社会的实际生活产生广泛的适应性,为他们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杭州师范大学_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1年_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教师]这三桩誓愿可以概括为?
[学生]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教师]窦娥许下三桩誓言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是冤枉的。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没有力量保卫自己,也没有复仇的手段。她的抗 争之所以有力,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窦 娥是强大的,官府可以杀死她,却不能使她屈服,不能打倒她。她是用自身的毁 灭来肯定和张扬了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血飞白练”和“六月飞雪”当场应验已经足以证明窦娥的怨情,她为 什么还要发出“亢旱三年”这个三年才能应验的誓愿? [学生]从唱词“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可以看出,她 是想惩罚贪官。 [教师]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不 仅要证明自己的冤屈,还将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PPT提示]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与不可克服 的障碍之间的冲突。(别林斯基) [教师] 窦娥的三桩誓愿有两桩当场实现,第三桩三年实现,最后连冤情也得到昭雪, 为什么我们依然觉得这是悲剧?
2011 年考试科目代码 838 考试科目名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本考试科目共 5 页 本页第 2 页)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纸
[教师]原文在第二句而不叫第二段,剧本中的小字应为宾白,我们应该说 “行话”。(板书:反抗性、善良、勤劳。) [学生B] 第三首曲子【倘秀才】中“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体现了窦娥的孝顺 。 [学生C] 第六支曲子中“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也体现了窦娥的孝顺。 [教师]这些品质,都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关汉卿把这些 被民族群体认可的美德赋予窦娥,使得人们对窦娥的蒙冤而死更加同情,她的 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愤慨。 [教师]窦娥被冤杀的时候大概多少岁? [学生]十九岁。 [教师]这样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子在走上刑场时,应该有许多话要说。我们 一起来诵读一下【端正好】、【滚绣球】,看窦娥对天地持什么态度? [学生](诵读) [学生] 窦娥对天地鬼神持反抗态度,她骂尽了天地鬼神,因为在古人眼中,天地鬼神是 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它是超自然的一种东西,在古人眼中,神、鬼操纵了人 类的命运。古话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古人将神、鬼顶礼膜拜,但是窦 娥在死前不仅骂尽了天地鬼神,还表达了她对鬼神的不满和对现实社会的一种 愤懑。 [教师](板书:愤怒、不满、愤懑)
杭州师范大学85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考研真题(2020年)

词句注释
1.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曹刿论战》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5.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6.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21.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2.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23.败绩:军队溃败。
24.驰:驱车追赶。25.辙(zhé):车轮碾出的里指追击。
2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29.再:第二次。
30.三:第三次。31.靡(mǐ):倒下。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14.加:虚报夸大。
15.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16.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17.狱:(诉讼)案件。
18.察:明察。19.情:实情。
20.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公与之乘21,战于长勺22。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23。公将驰24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5,登轼26而望之,曰:“可矣。”遂逐27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8,再29而衰,三30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1,故逐之。”
曹刿论战1
十年2春,齐师3伐我4。公5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6谋7之,又何间8焉?”刿曰:“肉食者鄙9,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10,必以分人11。”对曰:“小惠未遍12,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弗敢加14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5,神弗福16也。”公曰:“小大之狱17,虽不能察18,必以情19。”对曰:“忠之属也20,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杭州师范大学853科学教学论2017年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
A.冷与不冷是将下雪过程中与下雪过后的温度进行对比来说的
B.冷气流的北上导致气温的降低
C.雪的熔化、熔化后水的蒸发以及雪的升华都需要吸热导致气温的降低
D.人们感觉的“冷”与“不冷”除与温度有关之外,还受空气湿度的影响
2.小明坐在前排听讲座时,用照相机把由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的彩色图像拍摄下来。由
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出来的照片:( )
A.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B.与不用闪光灯的效果一样
C.看不清投影到屏幕上的图像
D.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3. 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落地时向前翻车的危险,则落地时应采取的措
施是:( )
A.仅前轮制动
B.仅后轮制动
C.前、后两轮均制动
D.前、后轮均不制动
4.公路交通标志由基板和附着其上的反光膜组成,夜晚它可以反射汽车射来的灯光,使
C.金属链会下落一段距离后停止滑出杯子
D.金属链会下落直到玻璃杯清空
6.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家兔新鲜血涂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操作者的左侧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粗准焦螺旋可上升显微镜镜筒
B.为观察位于视野左下方的某个红细胞,应将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C.在低倍镜视野中可以观察到红细胞数量最多、有细胞核、呈鲜红色
D.玻璃微珠
5.用手提起如图甲所示长细金属链的一端,使金属链的另一端接触玻璃杯底部,然后逐
渐将长金属链顺序地盘入玻璃杯中,直到金属链几乎能装满
玻璃杯。将玻璃杯放置在水平桌面的最左端,使金属链的另
一端伸出玻璃杯外,然后用手指按住金属链,如图乙所示。
若将手指放开,将会出现下列哪种现象( )
杭州师范大学857艺术史基础专业课考研真题(2019年)

入 学 考 试 试 题
(原版真题)
全国高校自命题专业课考研真题(原版试题)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命题纸
杭州师范大学 201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57
考试科目名称: 艺术史基础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思想者》 2.中国画中的“三远” 3.巴洛克艺术 4.西泠印社
坚持不懈 5.野兽派
二、简述题(每题 20 分,共 60 分)
1.古希腊美术的基本特征。 2.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区别。 3.南齐的谢赫提出了哪“六法”?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三、论述题(每题 40 分,共 40 分)
1.建筑被誉为凝固的音乐和凝固的历史。请你结合文明史和艺术史,举例谈谈对这一 论断的理解。
2019 年 考试科目代码 857 考试科目名称 艺术史基础 (本考试科目共 1 页,第 1 页) 第 1/1页
杭州师范大学《82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一、概念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语文课程 2.合作学习 3.教学反思 4.教学评价 5.语文素养
二、简要回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新增“初
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2.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
一、概念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语文课程 2.语文教材 3.三维目标 4.学习方式 5.语文素养
二、简要回答(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你对语文课程性质有怎样的认识? 2.语文教学设计有什么要求? 3.朗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问题论述(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为什么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 础”? 2.为什么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难点:体会作者“闲人”之意,进而体会作者逆境中旷达的心态和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手段 朗读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板块式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伴着幽幽古筝音乐《平湖秋月》,教师深情叙述: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 我们会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 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 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月”主题诗句背诵比赛,教师顺势导入新课。 (二)吟读 1.学生齐读,正音; 2.教师教吟读方法并示范; 3.全班学生吟读; 4.教师点评; 5.一生再读。 (三)译读 1.同桌合作解决预习中的疑难,译读文章; 2.查重点字词掌握的同时与朗读指导相结合,实现以读促思; 3.学生展示译读成果,教师在点评纠错中适时教译读方法; 4.板书梳理文意。 (四)赏读 1.教赏读方法。 2.师生赏析写景句。自主思考、同桌探究、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巧用比喻、正侧面描 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3.读出轻重。请学生朗读此句,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对文句朗读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