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马哲对
于广大中国学子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份关于马哲期
末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哲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马哲概述
1. 马哲的起源和发展:简要介绍马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 马哲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等。
第二部分:马哲研究重点
1. 马哲的社会主义本质: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特点,介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 马哲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介绍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实
现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3. 马哲的人民群众观:阐述人民群众在马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 马哲的实践论:详细阐述实践在马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5. 马哲的科学社会主义: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三部分:马哲研究方法
1. 马哲的辩证法:详细介绍马哲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
2. 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包括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马哲的实证研究:分析实证研究在马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介绍实证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四部分:马哲的当代价值
1. 马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马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题最新教材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015年版新教材)一、单项选择题(160题)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 哲学与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 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
这里,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是指( D )A.普遍性 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B )A.静止B.运动C.存在D.发展6、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这里的“它”指的是( B )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B )A.发展B.运动C.变化D.时间8、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试题姓名:专业: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2.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A.运动绝对性原理B.普遍联系的原理C.矛盾普遍性原理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3.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5.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A.不需要任何条件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6.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A.观察实验的方法B.逻辑推理的方法C.矛盾分析的方法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9.量与事物的关系()A.量与事物直接同一B.二者不是直接同一的C.事物可以没有量D.量可以脱离事物10.事物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本质的表现C.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D.真象是稳定的,假象是多变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1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法观点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物质的可知性B.运动的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发展的规律性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世界普遍联系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15.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16.实践标准的辩证法是()A.是绝对确定的B.是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A.两种不同的真理B.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C.两种相似的真理D.两种相同的真理18.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9.在各种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艺术B.政治法律思想C.哲学D.道德2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2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出现时间的先后B.是否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C.形式上是否新奇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3.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24.偶然性是指( )A.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B.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C.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D.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2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6.唯物主义一元论 (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27.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9.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这体现了()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30.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工具B.劳动者C.科学技术D.劳动产品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在于()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能够改变客观规律E.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简单重复B.不仅包括重复而且主要是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E.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质的变化3.下列论断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B.存在就是被感知C.心外无物D.世界是意志的自我认识E.“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4.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是()A.镜中月B.水中花C.阶级斗争D.引力场E.梦中树5.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表现为()A.两者相互区别、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补充B.重点论是一点论,与两点论对立C.两点论是均衡论,与重点论对立D.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E.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6.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生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E.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水就变成蒸汽7.“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E.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A.现象是外在的,本质是内在的B.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共同性的C.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D.现象是相对的,本质是绝对的E.现象是感官能够感知的,本质只能通过思维才能把握9.“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因为()A.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B.它能够解放生产力C.它能够极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它消灭了私有制E.它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移到先进阶级手中的根本途径10.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在()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B.社会存在一发生变化,社会意识立即发生相应变化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D.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有阶级性E.在阶级社会中,同经济基础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有阶级性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浓缩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1.哲学及其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有⽆同⼀)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们⽣活中的基本问题。
(2)⼀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主义两⼤基本派别,(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精神第⼆,按世界的本来⾯⽬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主义主张精神第⼀性、物质第⼆性。
(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主义把⼈的感觉、观念作为唯⼀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主义把某种脱离个⼈的精神变为独⽴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绝对化,导致主观唯⼼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绝对化,导致客观唯⼼主义。
(5)唯⼼主义产⽣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的贡献:创⽴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是因为⾃然观唯物,历史观唯⼼;)①公开申明为谁服务;(⼀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②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上学(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上学:孤⽴的、静⽌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产⽣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特征:★★①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命性与科学性相统⼀的⽆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统一答案:A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经济基础B. 政治制度C. 思想文化D. 宗教信仰答案:A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A. 个别劳动时间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商品的稀缺性D. 商品的交换价值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体现了:A. 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辩证法观点D. 形而上学观点答案:A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反映客观B. 主观创造客观C. 主观与客观的对立D.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答案:A7. 马克思提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什么推动的?A. 社会革命B. 经济危机C. 政治斗争D. 文化变迁答案:A8.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 社会发展的阻碍答案:C9.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A.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B. 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C.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平等关系D. 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认识世界的起点C. 改造世界的动力D.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它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科学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人本主义:特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萌芽于夏商周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可区分为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主要发展阶段先秦子学,又称诸子百家之学,或诸子学。
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多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子”而得名。
西汉司马谈著《论六家要旨》,首次提出先秦、汉初学术上的六个主要派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刘歆在六家外加上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汉代,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形成了两大系统: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值得重视的是,在秦汉之际,还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的哲学著作,如《大学》、《中庸》、《礼运》等论文。
这些论文着重从哲学上对于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作了进一步的开辟,形成了一套心性论与政治哲学相结合的理论,发展了儒家哲学。
魏晋玄学特点:是以道家思想为骨干,结合儒道、会通孔老。
经历了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几个阶段。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于公元6至前5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大约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
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佛学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到隋唐时期,宗派佛教创立,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系统,对中国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民众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分为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教派。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
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1)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2)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按历史分期,可分为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古希腊哲学:从时间上说,古希腊哲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形成,一直到公元6世纪初,最后一个新柏拉图学校被归依了一神教的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所封闭,一共延续了一千多年,中间经过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及帝国时期。
从地域上说,它开始于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城市,繁荣于希腊本土,并移植到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是一个自称为海伦后代的小民族给予欧洲和全人类的精神宝藏。
欧洲中世纪哲学(经院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神学相结合、对教义进行极端繁琐的逻辑推论的哲学。
又被成为繁琐哲学。
主要讨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近代西方哲学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15世纪至19世纪初的哲学,包括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人文哲学,并且形成了以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都在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哲学内容。
思考题:1.怎样理解哲学及其功能?结合哲学与艺术、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说明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哲学与宗教相比,哲学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艺术史人类把握世界的审美方式,以艺术形象表达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哲学通过逻辑论证以理服人,而艺术则通过艺术形象以情感人,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思维任务、思维方式不同,所把握的规律在范围、层次上也不同。
哲学既须立足于具体科学,又必须保持对具体科学的超越性。
故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遗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身意义的总体理解。
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2.怎样理解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
另一方面,哲学的世界观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
3.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实践意义:由于人的全部活动中都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
4.试论哲学发展规律及其对学习研究哲学的启示。
1.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作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在特别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
生产方式决定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必然决定人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解。
)2.人类观念把握世界诸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的理论内容,最重要的是源于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发展总是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唯物主义哲学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近代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再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与科学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总是以理论化世界观的方式集中地体现该时代的科学精神。
科学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
)3.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的派别关系及其冲突是十分复杂的。
哲学的派别冲突时在不同时代进行的,哲学在时代上的演进总是在派别冲突中实现的。
在哲学发展进程的每个环节上所进行的唯物论语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都以先前的哲学成果为基础,聚焦于人类在其发展中所提出的新问题,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的萌芽。
)5.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2.这是由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决定的。
3.这是由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对哲学中其他问题的解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科学前提(自然、社会)、理论来源:社会基础:1.经济沿上升线迅速发展,意识形态沿下降线迅速滑落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下降为社会次要矛盾。
3.无产阶级的斗争性日益增强,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日趋消亡阶级斗争条件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三大重要成果: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1(政治经济学史的革命: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最根本的生产关系;第一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即阶级关系;第一次发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2对阶级斗争的历史进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斗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并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基础。
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但没超出唯心主义的范围。
(3)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法国)、傅里叶(法国)、欧文(英)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把社会主义思想牢牢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之上。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剩余价值学说成熟。
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和1880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形成。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包括康德到和戈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形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阶级性。
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主题及其阶级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革命品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哥哥时期的代表人物、成就)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与嫁接(1)西欧和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把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社会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