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散文的特性与教学设计

主讲:师大学中文系桂华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二、散文教学容的确定

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

一、“散文”文体特点的讨论

(一)来自历史的声音

1. 1917年5月,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所谓散文,亦文学的散文,而非文字的散文。”

2. 1921年6月,周作人《美文》: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约又可以分做两类。一批评的,

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

3. 1923年6月,王统照《纯散文》发表。

他将这种“纯散文”定义为:“能使人阅之自生美感”。

4. 1923年8月,编辑家、作家叶圣发表《编者的话》。

在文中他以一个“读者”的名义要求散文“作家”道:“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象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象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认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因为所写的“话语”,正是“你们的心的独特的体相”。

5. 1925年12月,鲁迅译介日本厨川白村的文艺论集《出了象牙之塔》问世。

其中在论到“随笔”时作者写道:“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从那本质上说,是既非记述,也非说明,又不是议论。以报道为主的新闻记事,是应该非人格底地,力避记者这人的个人底主观底的调子的,Essay却正相反,乃是将作者的自我极端地扩大了夸而写出来的东西,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作为告白的文学用这体裁是最为便当的。”

6. 1926年3月,胡梦华发表《絮语散文》。

“看了这‘絮语’二字,就不难想象而知了。这种散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乃如家常絮语,用清逸冷峻的笔法所写出来的零碎感想文章。……就好象你看了报纸,或在外边听了什么新闻回来,围着桌子低声细语的讲给你的慈母,爱妻或

密友听。……就好象你们经验过的茶余酒后的闲谈。”他还指出:这种散文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是我自己’。(读了它即)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

7. 1935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征,是在它的围的扩大(宇宙万有,无一不可以取来作题材)”;“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最后要说到近来才浓厚起来的那种散文上的幽默味了,这当然也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而且又是极重要的一点。”

8. 1942年琴《略谈散文》

“新文学发展后,在文学形式行着一种抒情的小品文,我们叫它做散文。它的含义和英文中间的Prose以及和柳所提倡的散文体,却不完全相同。它大概是抒情诗容,而以自由的文体写出来,相类于散文(Blankverse)而比较它更自由和广泛一。”这实际上就是“以抒发作者对真实事物情感和思想为主的叙事抒情散文”。“(关于散文的界说,以前还)不曾有人做,似乎也很难精确地做出。不过我可以约地举出它的几个特点来说的,第一。它不于诗或散文诗的地方,不仅是形式上较为由广泛,而在容上,它不采用虚构的题材。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第二,正为它是以抒发思想与感情为主,所以对故事的描述并不重要,这是它不同于速写或报的地方,后者乃是以描写出故事或环境的廓为主的。第

三,散文中间偶然也可以发一些议论,但却不是主要的,这是它和杂文别的地方。一般说来,它是更接近于诗的种东西,所谓诗的感情,在散文中间是一个要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她还谈到了散文写作的个“重要条件”。她说:“第一个重要条件,是真实的感情”;“第二个重要条件,便是朴,有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雕刻堆砌和虚构,”。

(二)当下的研究成果

1.林非:“我自己的散文观,概括地说来就是它应该洋溢出主观

和个性的色彩,以诚挚的感情去直面人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挥洒,兴之所至地抒发与叙述,从流畅、明朗和洁净的美文当中,冲泻出心深处感情和思想的旋涡,并且显示出对于人生的深刻见解。”(《我的散文之路》)

2.锡庆:“当然,结合当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对它(郁达夫

的四点)也做了一些调整或补充,变成了下面这样四点: 1、篇篇有我,尽显个性。2、情理兼备,虚实相济。3、取材琐细,以小见大。4、真实自然,饶有情致。”(《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3.锡庆:中国现代散文是古典散文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又是外

国散文(特别是英美散文)一个批判性的继承,但中国古代的散文是“非韵非骈”的“大散文”,是“文类”而不是“文体”,而外国散文同样是除“诗”以外包含小说、戏剧在的“大散文”(比中国古代散文更大,即以英美“随笔”而论,也是很庞杂、宽泛的),同样是“文类”而不是“文体”,因此,无论是“求诸已”与“求诸人”,都找不到可资借鉴的现成“样板”—这是散文“文体”当时乃至于今,仍难以完成文体“净化”的深层因!(《现代散文“理论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4.师陀:“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

集中紧凑,如茅盾的《白礼赞》。”(《散文忌“散”》)

5.林非:“‘形散神不散’这种主不能不形成自我封闭的框框,

为什么‘神’只能‘不散’呢?事实上一篇散文中的‘神’,既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意在不言之中,这有时甚至比直白地说出来,还要能强烈地震荡读者的心弦。为什么‘形’只能‘散’呢?形式上十分整齐的近似诗的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写呢?事实上这种佳作是很多的。‘形散神不散’的提法,确实是体现了当时一种比较封闭性和单一化思想气氛,因此才会如此不胫而走。”(《散文创作的昨日和明日》)

6.有人认为散文的本质是“诗性的”,“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

这样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他的生命意义的定向、生命意义的追问、生命意义的创造”。(晓虹.

《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7.还有人认为,“散文的没有优势正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

自然”。(卞新国《论余光中的散文观》)

8.古人的“散文”概念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的,凡是不押韵或

不重视骈偶的文章都可以说是散文”(王光祖《写作》)。

9.以上对散文文体的种种认识,都是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即

孤立的看待各种文体,没有注意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在联系。

散文确实可能没有独立的、截然区分于诗歌、小说的自足涵,散文的本质规定性及特征是在与其他文体的对比中得以显现的。具体说来,散文是介于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一类过渡文体,它抒情的一端与诗歌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散文诗,如鲁迅的《野草》,散文的另一端与专事叙事的小说紧密相连,其代表形式是第一人称叙述的见闻类小说,如从文的《湘行散

记》。

10.散文的这种中间性,被不同时代的散文作家和研究者认识

到。

?现代作家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就指出,“诗歌感情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一点,散文文学思想事实的成分比较多一点。诗歌比较注重情调,散文比较注重描写”(汪静之.诗歌原理.

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广西人民1983年版.46页)。

?广田认为:“小说宜作客观的描写,即使是第一人称的小说,那写法也还是比较客观的;散文则宜作主观的抒写,即使是写客观的事物,也每带主观的看法。”(广田.谈散文.1948年益智.转引自俞元桂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广西人民1983年版.143页)。

?季羡林先生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非兽。”(季羡林.世界散文精华. [A].:文艺1994年版. 序)

结论:

1.真实

“散文往往是作者对于实际生活中间所接的真实事物、事件、人物以及对四周的环境自然景色所抒发的感情与思想的记录,是种比较素静和小巧的文学形式。”

2.个性化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3.中间性

散文可以被认为是介于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诗

歌、散文和小说三者之间应该是渐变的关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典型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区别于其他两类文体的本质特征,就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生活片段过程。

?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

的经历;

?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情绪抒发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

?哲理散文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

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

二、散文教学容的确定

(一)散文教学容确定的困境

来自教学的现实——

邓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容》

隆升博士曾经从近15年来各类语文教学刊物和语文教学发表的近百个《故都的秋》课例中抽取了45个样本加以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百分比最高的教学容主要有如下5个。

一是课文第一段的关键句(大多数教师称之为“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二是课文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5个场景,大多数教师称之为“五幅秋景图”;

三是课文第12段“议论”的作用;四是课文中故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五是补充的“写秋”的诗文。具体频数和百分比见下表。

散文。是介乎文章与文学之间的“两栖”文体。对于散文的定义。学界迄无定论。通常有三个层次上的理解:广义散文。与韵文相对.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中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

中学教学层面的散文,通常指的是狭义散文与中义散文的交叉,但其间并无分明的界限。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风格多样,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

散文,作为一种“边缘、杂交文体”,因其多元、丰富、自由等特性,很自然地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文体。

如何进行散文教学?也许一时难有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共识:散文教学必须符合散文的文体特征,而一些研究者或散文作者关于散文的研究及体会进入散文教学研究视野后将

会有利于散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晓风认为。读者在阅读散文时,希望读到如下东西:

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

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

3.希望隐隐如对作者,想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

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

类似的意见可能有助于教师确定合宜的教学容。

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容

——《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广录

《故都的秋》是经典的老课文,已经教过好多遍了。再教一遍.驾轻就熟。

课文上完了.几个学生笑笑地来找我:“老师,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不是孪生兄弟?”我讶然:

“何出此言?”学生笑嘻嘻地:“听您讲《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觉得是孪生篇章,一模一样。”

“真的吗?说说看怎么一模一样?”

“《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帅全文;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而写景都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两篇文章都有精彩的比喻值得欣赏;最大的欣赏点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还有许多一样的地方呢……这难道不是孪生兄弟吗?照此标准,来套我的那篇《秋天的校园》也不为过呢,好像天下写景的文章都是这个样子的。”

我头上有些冒汗.尽管天气并不热。

学生的这种质疑,暴露了长久以来被掩盖着的一个事实:我们的许多习惯性的教学容,只教了散文的一般性特征。与当下所阅读的具体篇目的特有的个性特征并不吻合!《故都的秋》应该还有更“核心”的价值隐藏着,被忽略了。没有挖掘出来。而我们讲了若干遍的那一套说辞。尽管自成一套体系,但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不过老生常谈而已,对学生也没什么真正用处。

来自教材的现实——

以教材中《荷塘月色》学习活动的编写为例,探讨散文教学容的不确定性

人教版

一、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三、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

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

1.……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朱自清的所谓把描写对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其实也就是说要分解剖析,把描写对象解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观察描写,并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和变化。(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4.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他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像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近于工笔,欠缺开阖吞吐之势。他的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境界是和风细雨,不是(轼)海(愈)潮。他的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他的句法变化少,有时嫌太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他的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至于感性,则仍停留在农业时代,太软太旧。他的创作岁月,无论写诗或是散文,都很短暂,产量不丰,变化不多。(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

教版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挑出最喜

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2.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

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材料略,另一篇是《听听那冷雨》)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

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

乙组(语言)

(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荷塘月色>》)

·华东师大学高级中学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其单元导语提示:“意境,是中国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沉浸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吧,你会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并在愉悦中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和文学素养。”

·“思考与练习”容如下:

一、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

索,你同意吗?为什么?

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

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三、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

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采莲图”一段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你的理由。

开明

开明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选编了《荷塘月色》一文。

单元说明提示:

“散文的意境是‘意’和‘境’的合称。‘意’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指文章中所描绘的图景(具体事物所组成的画面)。‘意境’即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是散文艺术魅力、艺术生命之所在。

本单元四篇散文,都是具有优秀意境的佳作。由于作者的处境、思想感情、写作目的和描写对象不同,所创造的意境也各有特色。我们学习时,要仔细体味文章中情和景是怎样交融创造出动人意境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继续进行散文的朗读训练和语言品味练习。”

思考与练习容如下:

一、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

练的话概括?

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

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

1.这是一条幽僻

..(幽静、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

更加寂寞

..(清静、寂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

..(静悄悄、冷清清)的,

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月光皎洁地照着)。

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五、揣摩第四、五、六段描写景物的层次,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及手法。

六、作者在写月夜游荷塘时为什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七、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意境。

以下从7个方面比较:

1.关于整体感知:

人教版

——无

教版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一、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从文本出发]

开明版

一、读了《荷塘月色》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从读者出发]

2.关于景物特征:

人教版

?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版

——无

——无

开明版

三、品味下面的语句(可与括号的词语或语句比较),体会作者笔下景色描写的特点。

1.这是一条幽僻

..(幽静、僻静)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

更加寂寞

..(清静、寂静)。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

...(静悄悄、冷清清)的,

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月光皎洁地照着)。

3.关于情绪情感:[只有此项是四套教材都有的]人教版

?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切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版

1.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涵咏品味。挑出最喜欢的一段,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美感;尝试美读,通过对语音轻重、高低、长短的把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一、有人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能领起全文的情感线

索,你同意吗?为什么?

开明版

二、细读第一段,试着揣测“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的心情。

四、从作者对途中心理活动的抒写你能否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4.关于意境:

人教版

——无

教版

2.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或求同,或探异,比较两篇作品的意境美,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分析以下两段文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四、在以往一些教材中,曾经将“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

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节删去,你是否赞同?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采莲图”一段使《荷塘月色》的整体意境显得不圆融完满,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说你的理由。

开明版

七、朗读全文,体会本文的意境。

5.关于结构:

人教版

——无

教版

——无

——无

开明版

六、作者在写月夜游荷塘时为什么会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

6.关于手法:

人教版

——无[通感?动词?叠词?]

教版

——无

——无

开明版

五、揣摩第四、五、六段描写景物的层次,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及手法。

7.关于语言:

人教版

五、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

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教版

3.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乙组(语言)

——无

开明版

——无

(二)散文教学容确定的尝试

1.尝试之一

|独特的情感认知|

|作者的所思、所感|

|↑↓|

|个人化的言说对象|

这一篇“散文”{作者的所见、所闻}外在的言说对象

|↑↓|

|个性化的语句章法|

|作者言语表达|

2.尝试之二

“散文的阅读”的单元样章

?《莱茵河瀑布》

?《荷塘月色》

?《道士塔》

?《纪念和珍君》

三、散文教学设计建议

阅读教学中散文教学容的确定的建议3.阅读教学

2.文学作品的教学

1.散文教学

同题散文两篇教案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教学重点: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佃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推荐】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主导思想: 中考中的散文阅读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试题部分,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对 其产生恐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度也很大,面对教师讲课难,学生理解难, 答题得分难的三难问题,特将总结出的一些相对简单易懂的阅读及答题方法介 绍给面临中考的考生们。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 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 的理解) 3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一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 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 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 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 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要求”15条中有5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散文二篇》教案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永久的生命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 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 诣颇深。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臼齿】磨牙的通称。 【盲肠】大肠的一段,上接回肠,下连结肠,下端有阑尾。 【兴味】兴趣。 【洗涤】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遗留】(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过去)留下来。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卑微】地位低下。【牛犊】小牛。也叫牛犊子。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疲倦】疲乏;困倦。【消逝】消失。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威势】威力和气势。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俯瞰】俯视。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教学过程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永久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散文两篇》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训练目标 1明确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 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整体感知内容,准确把握主旨散文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该注重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和情感的体味;品析优美语言,辨析艺术(散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决定了阅读训练应注意对文章语言的揣摩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 汲取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训练方法——讲练结合法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所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就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在认识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决定了训练课一要给学生以充裕的自学活动余地。所以,本节课采取精讲实练结合法。 近年来中考的试题给我们带来这要的信息: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已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教学生以方法、规律,交学生以“钥匙”,才能培养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 1、领悟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7~9 年级的“阅读要求” 15 条中有5 条对“领悟”提出了要求,此外,中考文学性的不断加强,这些都要求重视培养学生领悟题意、语义、文意和语境的能力。 2、筛选信息能力

加强信息意识,提高综合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学中重点追求的目标。 3、评价鉴赏能力 评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尽管只是初中生,但仍要求他们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养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训练过程设计训练过程分以下两个两个步骤 一)精讲它包括导入、讲授散文知识和讲授规律性知识。 1导入纵观近几来的语文中考,阅读文段以课外文段为主,同时加大了感悟性题、开放性题和欣赏类题,那么散文就是代文阅读的首选。所以今天的复习课,就是散文阅读训练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 课题散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 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 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2.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 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 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 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 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 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 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 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

深渊:很深的水。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新 课 导 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新 课 展 开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

哲理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哲理散文阅读(兼谈抒情散文)之整体感知技巧 设计与执教: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掌握哲理散文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3、懂得运用整体感知的方法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重点: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难点:懂得筛选、整合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给学生出示中考散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明确:考点1、2、3是关于文章整体感知的考查,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导学 2、方法指引 (1)整体感知,读懂文章 (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3)分析主旨,把握情感

3、实战演练 二知识导学: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这类散文一般以议论为主,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它不需要严密的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那么,我们如何从整体上阅读哲理散文呢? 三方法指引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内容——明白文章写了什么 【方法】 首先从感知形象入手。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某物或某事,因此感知文章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内容概括就迎刃而解。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海燕》一文,只要抓住海燕的形象进行分析即可。 其次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有的散文主要信息集中在某一关键语段,只要把这个语段的内容概括清楚了,整篇文章的内容就尽在其中。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第一段通过与北平冬天的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再次,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一些散文所蕴含的道理往往就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上,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显现出来。 举课文实例,师生交流。 例:《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集中概括了文章的哲理。 最后是从遣词造句中入手。散文为了能够完美地表情达意,作者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

10《散文两篇》教案

10.《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

散文阅读教案

单元(章节)教学授课计划 一、单元(章节):升大15-2班 二、单元(章节)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附:《记住回家的路》全文及问题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 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

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 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二篇》名师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 主备课人: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 教学过程: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 róng 毛蔓màn 延凋diāo 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洗涤:洗。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3.(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 1 / 3

中考语文散文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复习:句段的作用》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 中考散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句段作用。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三(9)班58位学生做了课前检测题《青涩的谎言》,四道题目中,第1题为情节概括题;第2题是分析开头叙说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第3题二选一题回答,一是根据句子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二是赏析该句子表达效果;第4题是联系全文,分析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四道题目中,第一题得分为2.28,得分率为57%;第二题得分为1.63,得分率为40.75%;第3题得分为2.53,得分率为63.25%;第四题得分为2.81,得分率为56.2%。全班总平均分为9.25,得分率为54.4%。总体成绩不理想,说明了我们的学生散文阅读能力相对低下,必须花大功夫复习巩固。四种题型中,尤以第二题得分率最低,大部分学生只会单纯套用平时记的作用语,如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起全文,开门见山等等,说明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写作手法没有真正掌握,不懂得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开头的作用,而且在表述方面也不够规范。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2. 学习规范答题技巧及组织答题语言。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阅读散文句段分析的答题能力。 教学思路 1.完成课前检测《青涩的谎言》,分析检测情况,明确教学重点: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回顾历年中考关于句段作用的题目,结合所学例文指导答题技巧方法。 3.实战演练,练习巩固。 4.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测《青涩的谎言》,老师批改并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青涩的谎言 文/王小毛 我生在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所以儿时的许多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少说话,除了每天早上机械性的在桌子上放三块钱外,连我穿什么衣服也不知道,而此时母亲总是狠狠地瞪他一眼,嘴里还叨咕着:都是你宠的。 11岁那一年,左邻右舍都盖起了新楼房,一向好强的父亲跑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才勉强凑足造楼房的钱,而后,为了还债,父亲种好地以后跟着建筑包工头去外地挣钱,这时候,本来吝惜的母亲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二块用,我的生活费也被母亲压缩到二块。 九月的第一天,班里的同学都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而我仍然穿着去年的破衣裳。由于那时候正在长

[八上部编】16 散文二篇 表格+文本式教案设计(共2篇)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文本式+表格式(共2篇)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课时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品味文中语言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季第三期《生命》的开场白中说:“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凡·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是啊,有同感吗,同学们?在新冠肺炎面前,人类的生命是多么脆弱,但是所有最美逆行者都用他们的坚持与努力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又是多么顽强。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严文井关于生命的心灵感悟,听听他对生命有着怎样的解读! (板书: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设计意图】董卿的开场白既富有哲理,又有文采,可读性很强。用她的开场白导入,再联系2019年岁末、2020年初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能更好地

启发学生思考“生命”,带着思考,带着感慨走进课文。 二、初读感知,诵读“生命” 1.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感知内容,诵读“生命” (1)理解标题。 师:朗读标题,请同学们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预设①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②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2)主要观点。 师:朗读全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预设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和语句: ①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②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③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设计意图】整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从题目入手猜读文章主旨,再读文章了解主要观点,三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 (3)拟小标题,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小标题补充完整。 预设 课件出示: 第1段:慨叹有限的生命。 第2段:感动神奇的生命。 第3段:感谢永久的生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散文二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16 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永久的生命 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 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有改动。本文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面造 诣颇深。罗素一生都在不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 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臼齿】磨牙的通称。 【盲肠】大肠的一段,上接回肠,下连结肠,下端有阑尾。 【兴味】兴趣。 【洗涤】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 【遗留】(以前的事物或现象)继续存在;(过去)留下来。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卑微】地位低下。【牛犊】小牛。也叫牛犊子。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疲倦】疲乏;困倦。【消逝】消失。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威势】威力和气势。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临近。【俯瞰】俯视。 【缩影】指同一类型的人或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回荡】(声音等)来回飘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教学过程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5散文两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a)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 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 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a) C.松懈(xia)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散文阅读指导教案(详案) ——注重文本,加强审题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吴素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答题时关注文本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2、加强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审题眼光。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幻灯片1——标题 教师: 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甪直中学这个美丽的学校来给大家上课。今天我们进行的是现代文大阅读中散文阅读的复习指导。再近几次的高三模拟考统批中,我一直批现代文大阅读部分,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困扰,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散文阅读题型三大问题 幻灯片2—— 1、对文本的研读不够 2、审题偏差或不全面 3、答题方法、思路不明确 三、注重文本理解 (一)为何要注重文本解读 今天我们着重来研究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要注重散文的文本阅读呢?最近忙昏了头,先一起看几幅图片吧! 幻灯片3—6:春天的樱花烂漫、海棠垂丝、梨花似雪、桃花娇艳 我突然很有感触,想到这样一句话:当你无心关注那一树树春色时,你就错过了春天!试卷上的一篇篇散文不就像那一树树的梨花、海棠、樱花和桃花吗?这里有你不曾见过的美景,有你不曾经历的人生,有你不曾体悟的情感与哲理。即便是考试,即便为了分数,我们也不能忘记了语文的本质,她是美丽的。 因此,当你无心关注文本时,你就错过了分数! 幻灯片7 不妨来看两道题目: 幻灯片8—— 1、零模《歌的高度》: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能看出她不是推辞,但有难处”中的难处有哪些。(4分) 2、一模《另一片天空》: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分析: 1、平均分2.6,大多数学生还是能答到一点,即女文工团员由于严重的高山反应,身体较差,发着高烧, 但另一点由于她是个舞蹈演员不擅长跳舞却有许多学生没看出来,理解出现偏差,把十分纯洁的事情想歪了,“因为在深夜,她一个女文工团员在那么多男的汽车兵面前表演十分害羞”,对文本的研读明显不够。如果理解了本文是在赞颂女文工团员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答案了。2、平均分1.8,得分情况不理想,从结构和内容上去回答,结构上明显就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或严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15散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 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

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二、散文的阅读 (一)散文的阅读步骤 一读-----整体感知: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A:抓抒情议论句;B:抓过渡句;C: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做好标记。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A: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B: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在修改然后在写。 (二)常见散文阅读题型 A: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B: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D: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E:开放题 (三)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解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1)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A: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B:代词所指代的内容;C: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D:动词、形容词的作用;E: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2)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这、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指代人、事、物。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代词

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需要筛选概括。得出的结果后采用替代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分析步骤:A: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B:分析词语含义;C: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D: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例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子中的”幽、野、闲“这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适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4)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A: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正确的描写了。。。;B: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C: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的描写了+句子的表义+句子的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例如: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内心的难受和烦躁。 (5)、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的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兴奋、激动、自豪、热爱、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讽刺等等。 例如:有一天,我写作业的时候,有一只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加点字“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