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散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含两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含两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

课文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的顺序描写了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体现了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表达了作者对这所小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为学生展现了边疆小学独特的风貌,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描写校园生活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边疆地区的生活和文化可能了解较少。

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坝、汉”等10 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 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学习作者描写校园生活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窗外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学习作者描写校园生活的方法,进行小练笔。

五、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和独特。

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启发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学法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想象法: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的意境美。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浪花(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浪花(1)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浪花(1)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浪花、一会儿、雪白等词语,认识耍、痒、丫、泪、壳篮、娃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浪花》是一首散文诗,共有3个自然段。

在表达形式上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将浪花比作淘气、活泼的娃娃,并适用了一系列词语表现它的活泼、淘气。

如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庠我的小脚丫;笑着跑回家等等。

另外,全文3个自然段,共有7句话,除第四句外,其他6句话比较押韵,句式活泼,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

在内容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浪花这个淘气的娃娃与我在沙滩上嬉戏的场面和表达给我带来了欢乐。

《浪花》这篇课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充分让学生读上,让学生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欢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情趣,从而使学生更加感受生活,热爱大自然。

这篇课文除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外,还配有一幅漂亮的标图。

结合图让学生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快乐,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识字教学本课8个生字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浪、玩字的读音。

本课轻音比较多,如了、地、的、啦、的等,注意读准确。

在8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共6个。

上下结构的字1个,独体字1个。

在记忆字形方面,可以采取,换偏旁,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也可以通过比较法记忆,如:贝和允字。

还可以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如:贝字:小人戴方帽,活象小宝宝。

总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帮助记忆。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笑、都、跑这几个字。

笑字注意下面不是天而是夭;都字在书写时注意左边者字上面的土字,第三笔横稍长些,要左低右高,第四笔长撇要在第一笔横的旁边位置起笔,日字的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耳刀的起笔在土字两横中间开始写。

跑字注意右边包字的写法,要写在钩的旁边就行了。

3.朗读指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感受生活快乐。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忆读书》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读书明智”。

《忆读书》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冰心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等感悟。

本课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对课文信息的梳理,把握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梳理信息,通过交流、展示,体会不同梳理方法的好处。

教学目标: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1.认识“舅、斩”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津”等14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难点: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让我们拿起手来,跟着老师一起认真地书写一遍课题。

2.书籍丰富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齐读课题。

一个“忆”字写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冰心奶奶在回忆自己多年的读书经历。

3.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字词。

4.冰心是一位非常关注我们青少年儿童的作家,她80岁高龄的时候,坚持写作,这篇文章就是她回忆多年的阅读经历而写下来的。

那她具体写了什么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有效地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夯实基础,同时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进一步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书所得的最大体会是什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2.作者读了一辈子的书,对于读书她有很多的感受,但是让她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她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父爱之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父爱之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父爱之舟》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父爱之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文中的场景描写细致入微,这些场景就像一个个镜头,串联起深沉的父爱,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父子间浓浓的亲情。

这篇文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阅读与写作的范例,能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够概括文中描述的几个场景,体会场景描写对表达父爱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文中父爱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身边的亲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亲深沉的爱,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中描述的场景,体会父爱的深沉。

例如,文中描写父亲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仍然不辞辛劳地送“我”上学、带“我”报考等场景,通过这些具体事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成长的重视和默默付出。

学习作者通过场景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如在描述父亲带“我”住旅店时,通过描写旅店的简陋和父亲为“我”缝补棉被的细节,将父爱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朦胧”“枇杷”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难点深入理解文中一些语句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例如“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这句话不仅仅是描写一个简单的背影,更是蕴含着“我”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敬爱之情,这种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深刻体会。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激发内心深处对父爱的感恩之情。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理解并正确朗读文中的句子。

2. 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培养他们推理、判断和识别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和互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短文,掌握读音和正确发音。

2. 学习推理,判断和提取信息。

3. 参与课堂活动,互动交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前预测短文内容。

步骤二:短文阅读(15分钟)让学生集中精力阅读小短文,并带着题目“小熊过河”进行阅读。

小熊过河一只小熊从山上走下来,它听说山下有一条河。

小熊想过河,但是它不会游泳,也没有船。

小熊看到许多大石头,它就想:我可以踩着大石头过河。

它试了试,有的石头水面没过,有的石头水面淹没。

最后,小熊发现一块大石头,正好水面不淹没它,小熊高兴地走了过去。

步骤三:问题引导(10分钟)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短文内容,例如:1. 小熊想过河,但遇到了什么困难?2. 小熊是怎样克服困难的?3. 小熊是怎么判断水深的?步骤四:知识巩固(15分钟)帮助学生掌握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词义搭配或句子复述的活动。

例如:1. “石头”和“淹没”在句子中是什么词性?2. 试试组成其他句子,使用这两个词语。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类似的阅读短文,引导学生将问题与短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推理。

例如,给学生另一篇短文“小鸟学飞”,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解释他们的答案。

小鸟学飞小鸟出生后,并不会飞,它们需要学习。

小鸟的爸爸妈妈教它们飞。

小鸟爸爸妈妈先飞到高处等着,小鸟则在下面学习。

它们会振翅膀,试图飞上去。

它们会打滚,摔得鼻青脸肿。

然而,小鸟并不退缩,它们一直尝试,终于掌握了飞行的技巧。

问题引导:1. 小鸟学飞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难?2. 小鸟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3. 你有什么样的经历与小鸟类似?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总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匆匆》的小学语文教案:启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匆匆》的小学语文教案:启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为主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分享,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匆匆》的基本内容,了解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及散文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匆匆》的主题思想,欣赏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散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匆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理解主题思想。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5.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篇类似风格的散文,锻炼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匆匆》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仿写散文的质量,包括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了解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感悟。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匆匆》一文的写作特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分析如何运用这些特点。

《鸟岛》小学语文教案

《鸟岛》小学语文教案

《鸟岛》小学语文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了解鸟岛的自然环境和特点。

(2)通过学习,了解鸟类的习性和生活方式。

1.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朗读、默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2)学会抓住文章主要信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鸟类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鸟岛》是一篇描绘我国青海湖鸟岛美丽风光和丰富生态的散文。

文章通过讲述鸟岛的自然环境、鸟类的生活习性以及人类与鸟类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了鸟岛的奇特魅力。

2.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鸟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鸟岛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鸟类图片,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鸟岛的自然风光和鸟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让学生谈谈对鸟岛的了解,引出本课内容。

4.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鸟岛的美景。

(2)教师辅导:针对生字词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4.3 学习课文(1)学生汇报: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4.4 讨论与拓展(1)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探讨鸟类的生活习性和人类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2)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学习收获。

4.5 小结与作业(2)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5.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5.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

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

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教案主题:语文课教案现代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欣赏现代散文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水平。

教学准备:1.散文选读资料:《人间草木》、《我的母亲》等。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通过播放一段现代散文朗读音频,呈现散文的韵味和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鼓励学生做个人反思,分享与散文内容相关的感受或经历。

二、教学重点(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现代散文的特点:1.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情感。

2.写实性与想象力的结合,展现真实生活的同时又有艺术的构思。

3.篇章结构灵活多样,常采用抒发内心情感或思考问题的手法。

通过举例分析和讲解来自现代散文的片段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篇现代散文作品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不同角度解读散文。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所选的现代散文作品,并展示出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拓展(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1.教师推荐一些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家,如余华、韩寒、马家辉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解读作品,并在班里进行分享和交流。

2.组织学生参加现代散文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尝试撰写自己的散文作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总结(总结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话,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再次强调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欣赏现代散文,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这样的教案结构可以通过对现代散文的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共同感受现代散文的魅力。

教案中避免了冗长的说明,力求简练明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散文的阅读
(一)散文的阅读步骤
一读-----整体感知: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A:抓抒情议论句;B:抓过渡句;C:抓每层每段中心句。

---用铅笔做好标记。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A:提炼组合。

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B:组织归纳。

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先打草稿在修改然后在写。

(二)常见散文阅读题型
A: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B: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C: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D: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E:开放题
(三)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1、整体感知解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A:了解主要内容;B:归纳中心思想;C: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1)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A: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B:代词所指代的内容;C: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D:动词、形容词的作用;E: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2)代词的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这、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

代词一般指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由近及远。

代词
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需要筛选概括。

得出的结果后采用替代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3)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分析步骤:A: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B:分析词语含义;C: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D: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并且不矛盾。

例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子中的”幽、野、闲“这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

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适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

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4)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A: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正确的描写了。

;B: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C: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的描写了+句子的表义+句子的深意(表现了……突出了……)
例如: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楼下摩托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内心的难受和烦躁。

(5)、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的思想感情,是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

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兴奋、激动、自豪、热爱、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讽刺等等。

例如:有一天,我写作业的时候,有一只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加点字“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依赖,感到喜出望外。

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已经讲过)
4、指出文本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5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的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这一中心,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的思想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夸大了“……”。

6、提取要点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B:最后一句;C:详写句:D:自己概括。


(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散文的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抒情散文的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